所谓“三分管人,七分做人”,就是说领导者仅仅有了权力地位、掌握了管理方法仍是不够的,还要从本身做起,修炼性格,培养影响力,大到为人处世,小到举止言谈,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都做不到的,就没有权利要求别人做到。想要监督别人,说别人的缺点,自己就要先做好——唯有如此,管理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工作时努力工作,放松时尽情放松;不要为鸡毛蒜皮的事忙得不可开交;不妨扮出不屑一顾的姿态;责任多大,权力就多大;慎用不拘小节之人;对于不讲道义的员工,决不能手软;不要浪费一分钟去想我们不喜欢的人;提出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下命令……李伟编著的《三分管人七分做人(白金版)》将以通俗的语言介绍优秀领导者的管理哲学。
“打铁还须自身硬”——在企业管理活动中,领导者应该率先垂范、令行禁止、积极进取,时刻把公司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领导者还要业务精熟、专业过硬,处处做下属的楷模——唯有如此,下属才能真心诚意地敬佩你,才能无怨无悔地追随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管理的难题。
李伟编著的《三分管人七分做人(白金版)》从领导者本身入手,提出了“三分管人七分做人”观点,《三分管人七分做人(白金版)》语言简捷、明快,将管理与励志充分结合,简单实用,通俗而不失厚重,是值得主管者珍藏的一本好书。
1.可以严于律己,不可严于律人
于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明史》称他“英迈过人,历事三朝”。他的命运与明朝的两次重大事件——“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紧密联系在一起。“土木之变”之后,他成为救时的英雄,举国拥戴;而“夺门之变”则使他身败名裂,命丧刑场。于谦的悲剧固然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但有一个问题可能是于谦至死也未能想透的,那就是自己一身正气致使同僚最终倒戈相向。
“土木之变”于谦立下了盖世的功劳,而“夺门之变”是文臣武将及宦官联合“倒谦”的结果。在“倒谦集团”中,文臣、武将、宦官分别以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为代表。这些人在“土木之变”后,曾与于谦共同守卫京城并共同拥立新君。然而,在随后的日子里,这些人对于谦由协作、支持逐渐转变为敌视,必欲除之而后快。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于谦做事情唯标准是从的价值观。
电视剧《大明风云》中,有一段情节是描述于谦的个人生活的,讲的是他的结发妻子早亡,他一生怀念,对其他的异性一概不接受。在那个历史时期,男人妻妾成群是很平常的事情,但他对感情的执著如一,可见其为人处世的原则性及其标准。
古人做官颇有讲究,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在传统思想文化熏陶下的官僚士大夫,在官场中表现出来的是两种截然对立的价值观:一种是刚正不阿、不谙熟也不肯融入于圆滑的官场,不愿曲意奉迎他人,对于懦弱、贪腐多有鄙视;另一种则是投机钻营,左右逢源,见缝插针,一切从个人私利出发,拉朋结党。毫无疑问,在封建社会的官场中,后者更为普遍。于谦的原则性近乎于不近人情,从而得罪了那些投机钻营、牟取私利者。于谦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律己律人,但最终的悲剧性结局一定在他内心留下了永久的困惑。
原则性强、律己律人、刚直不阿、不肯变通是他们的天性,也正是这样的天性,成就了他们的事业,也导致了他们的孤立,在非常时期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坎坷曲折。
于谦是一个执著的理想主义者,是民族英雄。但他至死都未明白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为大部分人所认同的为人为官之道。他的所作所为在后人看来是正义而高尚的,但在当时的人际环境中不仅难以被理解,反而成为招致怨恨的主要因素。于谦的悲剧是时代造成的,也是其个性的必然结果。
领导者做人智慧
“原则性强、律己律人、刚直不阿、不肯变通”成就了一些人的事业,同时也导致了他们的孤立。
2.就算是才智过人,也不可能样样精通
每一位渴望成功的人,尤其是那些处在创业阶段的奋进者,一定要时时处处防范自己,不要滥铺摊子、滥用精力、四处出击,而应当像锥子那样,钻其一点。让自己在某一方面显示出特长,这样才能赢取更大的成功。那些自以为多才多艺、精力超群的人,看起来样样懂,实际上样样都只通一点皮毛。这样,别人可以“一招鲜,吃遍天”,而你却无所适从,因此痛失获得成功的各种机会。
任何有所作为的人,都不会在所有领域里都有作为的。就算在某一领域里,也不是每一方面都有所建树。全知全能无非是天真的幻想。聪明的人绝不会四处出击,样样都深入,门门争第一。你的每一种欲望都会跟你的另一些欲望发生冲突。如果你疲于应付,就会被折磨得不胜烦恼。长期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你的精力就会被耗空,最终将一事无成。
除了极少数天赋极高的天才在不少领域都能所获极丰外,多数人,就算是才气过人的智者,也没有可能样样都精通。
从千百万个成功者的身上,我们能够发现一个共同的事实:他们几乎都是从自己的兴趣、特长起步,果断进行战略决策,明确自己的主攻目标,再“缩小包围圈”,向此目标步步逼近,最后一举成功。
那些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人无不是懂得限制自己的人,无不是在明确了目标后,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和现实需要,在众多的选择中撷取其一,放弃其他,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围追攻克某一领地。有些人在一生中,任何时候都非常清楚取舍的辩证关系,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什么,应该舍弃什么,总是能够将自己的精力、才能集中于某个领域,并创出骄人业绩。
领导者做人智慧
除了极少数天赋极高的天才在不少领域都能所获极丰外,多数人,就算是才气过人的智者,也没有可能样样都精通。
3.把自己的面子给别人
人都爱面子,你给他面子就是给他一份厚礼。你给别人一个面子就相当于承认别人比自己尊贵,比自己占分量,比自己有面子。他领了情,日后也一定会对你作出相应的回报。
反过来,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指出别人的错误——一个蔑视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有可能带来极为不利的后果。
永远不要说这样的话:“看着吧!你会知道谁是谁非的。”
古时有位大侠名叫郭解。有一次,洛阳某人因与他人结怨而心烦,多次央求地方上有名望的人士出来调停,对方就是不给面子。后来他找到郭解门下,请他来化解这段恩怨。
郭解接受了这个请求,亲自上门拜访那个人,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好不容易使这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时不负人托,完成这一化解恩怨的任务,可以走人了。可郭解还有高人一着的棋,有更巧妙的处理方法。
一切讲清楚后,他对那人说:“这件事,听说过去有许多当地有名望的人调解过,但因不能得到双方的共同认可而没能达成协议。这次我很幸运,你也很给我面子,让我了结了这件事。我在感谢你的同时,也为自己担心,我毕竟是外乡人,在本地人出面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由我这个外地人来完成和解,未免会使本地那些有名望的人感到丢面子。”他进一步说:“这件事这么办,请你再帮我一次,从表面上要做到让人以为我出面也解决不了问题。等我明天离开此地,本地几位绅士、侠客还会上门,你把面子给他们,算作他们完成此一美举吧。拜托了。”
郭解把自己的面子扯下来,送给其他有名望的人,其心态之高,其心态之平,实在令人感佩。
当然,给别人面子一定要自然,不要让对方明白,这是你有意使然,否则便显得你很虚伪,别人对这种面子也不会感兴趣。
领导者做人智慧
你给别人一个面子就相当于承认别人比自己尊贵,比自己占分量,比自己有面子。他领了情,日后也一定会对你作出相应的回报。
4.平静地面对冒犯
在生活和工作中,冒犯你、抢白你的人,大多是心直口快的亲朋好友,他们是想让你把事情做得更好。对此,你没有理由生气。
即便是身处高位之人,也不敢保证没有人会在什么时候冒犯自己。遇到这种情况,大多数人会气愤不已,修养好的也许会沉默不语,脾气暴躁的则有可能破口大骂。如果一旦听到不符合自己心意的话就如此行事,那岂不是每天都要气得半死?对这些违逆你心意的人或事,首先应该冷静下来分析一下,他是否带有恶意或故意与你作对,他所说的对自己有利还是不利,而不是听完之后马上做出反应。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心之语,听完之后都要做到表面平静,决不要流露内心的不快。
领导者做人智慧
对于冒犯者不管是有意还是无心之语,听完之后都要做到表面平静,决不要流露内心的不快。
5.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对于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应当少讲空话,注重实干。然而,眼下我们少数领导干部却沾染了只说空话、套话的不良习气。对于这些干部,群众说他们是患了“空谈症”。
患上这种“空谈症”的人,有的高高在上,不调查,不研究,制订目标时豪言壮语,气吞山河,听起来似乎决心很大,道理很多,但是有唱功,没有做功,嘴行千里,屁股仍在屋时。时间一年年过去,本单位、本地区的面貌依然故我,变化甚微;有的不是学先进,争上游,而是习惯坐在办公室里,颐指气使,“茶杯一端,说话无边;香烟一点,专说人短”。处理问题“踢足球”;“办起来事来”打排球,有的“不当战斗员,只当裁判员,只吹哨不上场”,别人在前面干,干好了他说“早该如此”,干错了他说“意料中事”。凡此种种,这些人虽没贪污受贿,作奸犯科,然而他们的官僚主义作风却涣散了别人的斗志,污染了周围的风气,贻误了社会主义事业。
空谈,也叫清谈,历来就是我国士大夫中存在的一种不良习气。空谈误国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这是中华民族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现在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实现新世纪宏伟目标的带头人,若老是空谈,既谈不出效益,谈不走贫困,谈不好治安,谈不出现代化,也谈不来真正的威信。有人患上了“空谈症”,这是形式主认、官僚主义在他们头脑中作怪,其要害是“脱离群众,做官做老爷”。
领导者做人智慧
空谈既谈不出效益,谈不走贫困,谈不好治安,谈不出现代化,也谈不来真正的威信。
6.给目标设定一个期限
1958年,经过多年调查研究,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诺斯科特帕金森提出了“帕金森定律”。他发现,同一个人做同一件事耗费的时间差别极大:一个人10分钟就能看完的一份报纸,也可以看上半天;忙的时候,在20分钟内就能寄出一叠明信片,但在他闲着没事的时候,为了给太太寄张明信片,可以花上一整天……
用一句话来概括“帕金森定律”,那就是:如果不加以规划,工作会延展到填满你所有的时间。在现代生活中,这个定律经常能发生作用。
一天早上,迈克在读报纸时,幸运地发现自己中了一项大奖,可以免费去瑞士度假三天,住在豪华的海边别墅里,吃住全包,一分钱都不用花,而且第二天一早就出发。迈克的第一个反应是:这简直太棒了!但冷静下来一想,自己还有一大堆事情要做,短短一天,怎么可能做得完呢?
于是,迈克马上开动脑筋安排开了,他拿出纸笔,首先把要做的事一一记下来,依据重要程度排好,取消一些不必要的约会,还把一些事情委托给其他人处理,短短一上午工夫,迈克就完成了平时需要好几天才能完成的工作。接下来的三天,他享受了有生以来最愉快的一次假期。
时间太过充裕,一般人就会有懈怠的心理。所以给目标设定一个期限,然后全力以赴,是赢得成功所必备的条件。
领导者做人智慧
时间太过充裕,一般人就会有懈怠的心理。
P1-7
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领导者?也许会有许多个因素,但有一点是毋庸质疑的,那就是要有追随者,一个领导者要有心甘情愿的追随者——如果没有取得别人的支持,领导者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在所有的因素中,领导者都要把取得追随者的支持,作为最基本的要素。一般的看法是,伟大与荣誉归于领导者,而追随者通常被认为是配合的角色。在所有的历史变故中,如果你仔细分析了成功者的经验和失败者的教训,就会发现,这是一个何等荒谬的想法!
1993年,尼古拉斯与杰拉尔德·利文两人都在竭尽全力争取泰姆沃纳公司的领导权,那是由史蒂夫·罗斯兼并了出版和电影制片公司而创立的公司。与利文相比,毫无疑问,尼古拉斯是一个精干练达的人,他具有天资聪颖、兢兢业业和许多其他方面的优秀品质,但是,他不能取得泰姆沃纳公司关键人士的支持,使那些人与他保持一致。最后,利文取得了成功,因为他受到了罗斯和该公司董事会的积极支持。由此也可看出,赢得与保持追随者是对领导者的基本要求。
然而,任何一个人都不是磁铁,那么到底是什么东西使人们最终不由自主地进入他所领导的团体中来,且心甘情愿地听任他的指挥?通常来说,能做到这一点,要依靠一种出众的个性,即一种人格的魅力——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会做人,懂得做人。
所谓“三分管人七分做人”,就是说领导者要想做好管理,必须要先从自我的修炼与提高开始。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有魅力的领导,他本身就是一道无声的命令。
个人的品质与道德,就像领导者身上的光环,吸引着属下永远追随。
在做人方面取得成功的领导者,自然会得到下属的认可与追随。下属们崇敬与仰慕你,心甘情愿地团结在你的周围,那么,管理上还会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呢?
本书可说是一本通俗版的MBA教程,“简洁、通俗、实用”是本书的特点,真诚地希望它能给读者朋友带来更大的收益。由于时间的仓促与本人学识水平有限,本书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望读者朋友们能来信来电指出。本人的电子邮箱是aboutbook@126.com。愿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李伟
2013年8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