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近却是旨远,直薄所指而含蓄蕴藉,切中肯綮而要言不烦,这就是杂文随笔的魅力。《思想盛宴文丛:蔷薇叶子》系作者邵燕祥近年来发表的杂文、随笔精选集。非同于一般感想式的文章,作者以犀利的笔锋,谈古论今,说人道事,以思想者的深度启迪众人,读之令人不忍释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蔷薇叶子/思想盛宴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邵燕祥 |
出版社 | 青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意近却是旨远,直薄所指而含蓄蕴藉,切中肯綮而要言不烦,这就是杂文随笔的魅力。《思想盛宴文丛:蔷薇叶子》系作者邵燕祥近年来发表的杂文、随笔精选集。非同于一般感想式的文章,作者以犀利的笔锋,谈古论今,说人道事,以思想者的深度启迪众人,读之令人不忍释卷。 内容推荐 《蔷薇叶子》系作者邵燕祥近年来发表的杂文、随笔精选集。作者以犀利的笔锋,谈古论今,说人道事,意近却是旨远,直薄所指而含蓄蕴藉,切中肯綮而要言不烦,读之不忍释卷。 目录 总序 小引 蔷薇叶子 防人?不防人? 再说丑闻 温馨提示 投机 请巡视几座县城 想起了许地山 “组织”与“关心” 试试降下一级看 瞎担心 也还是“团体的自大” 想起了中国的抗日老兵 可是“创收”二字了得? “苟……时代” 钓鱼何须“考” 从下向上流动 关于“两头真” “维权”与“维稳” 讲话没有不重要的 “号召”和“响应” 与劳动有关 你可知道“文官果”? 明也不明?刨根问底 “官方兽医站” 想起了阿利雅 十二月七日 一位吹芦笛的民间歌手 记住孙中山的半句话 纳税人的权利 “必”与“不必” 面对三门峡库区移民 也说“红旗下的蛋” 所谓知识分子架子 “国”字号的命名 台湾也有的 “万国菁华齐采撷” 北京户口 幸福不是口香糖 可悲的“35岁现象” 极端思维 奢华之夜 俗话儿说 钱到留名 无形的辫子 箱底的旧衣裳 罗丹早说过 长大了干什么 支持阮仪三 ——也谈文物性建筑的搬家 人与文 何满子:特立独行的人与文 读“另一个方唐” 邂逅旧书 补白一则·鲁迅为曹父书写碑文手迹邮失 曹老先生教泽碑已立 谒缘缘堂 华君武的一幅漫画 [附录]也谈《华君武的一幅漫画》 王世襄:一个精神贵族的一生 ——读张建智新著《王世襄传》 傅斯年、郑振铎的两件旧事 很像芸斋小说 琐屑忆宗江 屠岸旧体诗作漫评 冰心诤言一片冰心 牛汉:当代诗人第一 目击者谁? ——读章诒和小说《刘氏女》 有一句话让我怦然心动 书的序 为章仲锷《磨稿斋拾遗》作序 公刘诗新选木《干涸的人字瀑》序 苦难的见证 ——高野诗集《一棵开花的树》序 《野百合花环》自序 《邵燕祥诗选》序 为何满子手书诗稿作序 朱淼水《萧山旧事散记》序 《南磨房行止》序 郭慕岳《被革命同忆求》序 为《夜航船》一括作序 《吴小如先生自书诗》序 事情和意思 牢头狱霸引起的联想 游客断想 “懂政治”与“不懂政治” 谁能对自己“三七开”? ——夜读抄 光和影 周恩来对郭、老、曹的“知己”之谊 [附录]郭沫若与于立群是如何结识的 学电脑 关于一则“传闻”的辨伪 [附录]毛远新再谈毛泽东1976年状况 粗鄙不是力量 “灰色童谣”试解 “臣民”辨 学外文 知否黄盖其人 公民挨打的地方 读者来信·关于“陈毅是个好同志” 信访制度存废议 用文学作品进行历史教育? 附逆的时机 奇怪的“批评” 致谢泳,忆从前 中央专案组旧闻一则 待要违心到几时? 媒体人的声音,就是“炒作”吗? 试读章节 防人?不防人? 《血色黄昏》一书作者老鬼(马波),在《炎黄春秋》著文怀念胡耀邦,说胡耀邦说过:“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也不可有。” 耀邦是把俗谚中的两句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拆开了,同意头一句,修改第二句,原说“防人之心不可无”,耀邦却主张不设防。仁厚之心可见,但他在跟怀着“害人之心”者相处或周旋时,便吃亏在这个没有防人之心了。 读满妹《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一书,她因父亲病危赶回北京,在汽车上听到了哀乐和讣告,“播音员的声音使我脑子里顿时一片空白,无声的泪水似乎洗掉了所有的一切。此刻只有一幅莫名其妙的‘农夫与蛇’的画面,慢慢地,慢慢地,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地占据了我的整个脑海和视野……” 而不同于伊索寓言,这里从冻儒到复苏到咬人的蛇不止一条! 防人?不防人?防人之心不可无,还是像害人之心一样亦不可有? 问题是防什么人?怎样防? 或者,换一个提问的角度:防蛇之心“也不可有”吗? 2009年11月13日 再说丑闻 我曾说过“没有丑闻是最大的丑闻”,现在时不时可见丑闻了,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先是作为党的喉舌的纸面媒体有节制地公布一些可称丑闻的大小案件,有的是已经查处的,有的是虽未结案但已内定了处理办法的,让原先只从小道听说丑闻却不见“领导”的动静,而不满于信息不足的读者一时有所释怀。 不过,使各样丑闻终于捂不住的,还亏得是网络成为纸面媒体的极大补充之后。 其实,网络撕开遮遮掩掩的幕布,大白于天下的,并不都是我们所说的丑闻,而只不过是大家关心的真相,比如车祸,比如矿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许多天灾人祸(特别是主要应由政府负责的人祸)都是新闻封锁的禁区。火车出轨,车上若没有外网人或港台同胞,有时就根本不作报道。有了互联网,连深山背后小煤窑里的死伤人数,也不容易隐瞒了。 当然,有时这些网上报道的真相或丑闻,还会遭到删除,但从总的趋势来看,就像林肯说过的那样,可能长久地蒙蔽一些人,或蒙蔽所有的人于一时,但不能长久地蒙蔽所有的人。 现在不是人们看不看得到丑闻的问题,而是丑闻流传之后,如何对待的问题。 人们比对丑闻更加关心的是各种各样的真相。有些真桐可以靠亲历的网民来公开,也还有些事情的真相的面世,是不能仅仅依靠网民的自发举报,而有待于有关责任部门如实披露的。 了解重大的丑闻,属于公民的知情权。 丑闻是社会真相的一部分,但真相不限于丑闻。 2009年11月14日 温馨提示 网上图片,不知何地(但显然是国内,却不像在台湾港澳),不知何时(但显然距今不远),只见一人的背影,他穿着一件马甲(在老北京叫坎肩),后背上印着两行大字:“请官员公布财产,虚心接受百姓监督”,这是在官方媒体上也时有所见的提法,没有什么出格的地方,只不过这位呼吁者把通用的“人民群众”一词换成传统的“百姓”罢了。 但他似乎有什么不祥的预感,由他背后缀着的两行小字可以看出:“温馨小提示:公仆请您不要对主人动粗。” 这是“温馨小提示”,口气何等的温婉,何等的谦逊,何等的可怜,这是颇有失主人身份的哀求啊! 相对于更大的国家大事来说,前一句大字书写的“公布官员财产”云云,不也仅仅是个“温馨小建议”,属于听不听由你的吗? 不知后事如何,无法下回分解。 试问,有多少提出这样“温馨小提示”或“温馨小建议”的“主人”,遭到了“公仆”的“动粗”啊?! 而在深圳出台了对非法上访的处罚条例,我眼前幻化出的图景,就包括穿著写有“冤”字的衣服一项,这类带有皇权时代色彩的草民呼冤方式,似也在应予取缔的非法行为之列。不知上述的“温馨小提示”是否也涉及之? 2009年11月15日 序言 我建议青岛出版社出版一套杂文丛书,该社欣允。我知道,该社的一把手孟鸣飞先生素来喜欢杂文,记得去年夏天,我在青岛参加冯其庸先生《瓜饭楼从稿》编委会期间,送给孟先生拙作《牛屋杂文》,他很快就读完了。这套文丛由我主编,应当给文丛起个名字。我想到了“杂花生树”,但文友告我,上世纪80年代有套杂文丛书就用过此名,我竟全然不知,真是孤陋寡闻。后来这套丛书的策划高继民先生建议用“思想盛宴”,我觉得很好。我一向认为,杂文家首先应当是个思想家。鲁迅就是光辉的典范。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用他冷峻、犀利的笔,揭露、鞭挞“人吃人的”封建礼教的罪恶,并塑造了一个“精神胜利法”的典型人物阿Q,国人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文坛前辈何满子先生曾说:“一百年后人们看鲁迅,会觉得鲁迅更伟大。”我赞同此说,四年前曾请治印大家刻了一枚闲章“鲁迅门下走狗”,并告知周海婴先生,他不禁莞尔。当然,我崇敬鲁迅,借用上海作家陈村的话说,“我还没无耻到说我的心与鲁迅是相通的。”何满子先生曾说他每年都要将《鲁迅全集》读一遍。我没有他那样的毅力,但对《鲁迅全集》第3卷至第6卷,也就是鲁迅写的主要杂文,是经常要阅读的。法乎其上,得乎其中。包括我在内的杂文家,虽然不能妄称思想家,但应当是思想者。加盟本丛书的邵燕祥先生,即以思想深刻名世。我一向不看好翻翻报刊、随便发表一点感想式的杂文,借用广州的老杂文家号称“酒鬼”的老烈先生话说,“官僚看了,说:哼,呵,挠痒痒挠得不错嘛!还可以继续挠嘛!”我更反对大批量生产杂文,再批发出去,形同一般商品;这样的杂文,还指望能与深刻二字沾边吗?杂文家应站在社会前沿,揭露假、丑、恶,彰显真、善、美,为民主、法制、公民社会鼓与呼,并战斗到拿不动笔为止。 我曾经想将本文丛起名“青鸟文丛”。这不仅在于“青鸟”与青岛二字相近,更因为大诗人李商隐诗谓:“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如果文史读者对杂文也能“殷勤为探看”,那是杂文家的福分。十多年前,杂文家牧惠(2004年病故)随我去安阳讲学。有学生提问:“怎么能将杂文普及到大学生里?”牧惠回答:“这很简单,你们经常请我来讲讲,不就行了嘛!”学生笑声一片,他自己也笑得前仰后合。愿将这套文丛,遥祭牧惠文兄的在天之灵。 “青鸟殷勤为探看”。愿杂文家通过自己的作品,与读者能常常殷勤探看。不亦快哉! 王春瑜 2013年7月2日于牛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