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闲堂茶话》集萃了曹鹏博士关于茶文化的散文、随笔与评论以及题画茶诗,书中插图也全部出自同一作者的手笔,图文并茂,笔调轻松闲适,风格独特隽永,兼有茶学、文学、画学的专业品位,是一本有纯文化雅致的闲书,对茶叶、茶馆行业还是一本金针度人的生意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闲闲堂茶话(彩色增订版)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曹鹏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闲闲堂茶话》集萃了曹鹏博士关于茶文化的散文、随笔与评论以及题画茶诗,书中插图也全部出自同一作者的手笔,图文并茂,笔调轻松闲适,风格独特隽永,兼有茶学、文学、画学的专业品位,是一本有纯文化雅致的闲书,对茶叶、茶馆行业还是一本金针度人的生意经。 内容推荐 《闲闲堂茶话(彩色增订版)》是曹鹏博士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撰写的茶话、名茶品饮札记、茶文化散论等随笔,对茶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侃侃而谈。自初版以来多次加印,论者谓:文采、阅历、学识与情趣并重,笔调轻松闲适,风格独特隽永;图文并茂,兼有茶学、文学、画学的专业品位;在专业性与艺术性、人文价值的结合方面是茶书中的优创之作、长销之作。 《闲闲堂茶话(彩色增订版)》不是简单的“翻新”重印,而是“升级换代”的彩色增订版,新版增加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并重新梳理排序分章,眉目更清晰,内在组织更紧凑有序。尤其是插图颇费了一番心血,特意附上作者这些年绘制的多幅茶画;百岁书画大师袁思齐先生特意为本书创作了历代茶诗词书法,寿星墨宝为本书增添了不少色彩。 目录 第一部分 闲闲堂茶话 第一章 茶缘/2 茶艺/4 茶道/6 茶禅/8 茶趣/10 茶技/12 茶时/14 茶色/16 茶香/18 茶味/20 茶瘾/22 茶癖/24 茶性/26 茶习/28 茶量/30 茶疗/32 茶浴/34 茶寿/36 茶余/38 第二章 茶树/40 茶叶/42 茶类/44 茶形/46 茶砖/48 茶饼/50 茶粉/52 茶渣/54 茶锈/55 茶水/57 茶餐/59 茶蛋/60 茶食/62 茶点/64 茶粥/66 茶肴/68 茶酒/69 茶饮/71 茶花/72 茶实/74 第三章 茶具/76 茶壶/78 茶杯/80 茶瓶/82 茶罐/84 茶盂/86 茶桌/88 茶几/90 茶盘/92 茶炉/94 茶则/95 茶巾/96 茶袋/98 茶刀/99 第四章 茶市/101 茶路/104 茶乡/106 茶贡/108 茶礼/110 茶价/112 茶资/114 茶摊/116 茶庄/118 茶馆/120 茶楼/122 茶园/124 茶坊/126 茶室/128 茶座/130 茶社/132 茶会/134 茶歇/135 第五章 茶人/137 茶圣/139 茶友/141 茶农/143 茶商/145 茶倌/147 茶民/149 茶僧/151 茶客/152 茶童/154 第六章 茶学/156 茶书/158 茶经/160 茶名/162 茶文/164 茶史/166 茶诗/168 茶讯/170 茶刊/172 茶话/174 茶谚/175 茶歌/176 茶戏/178 茶俗/180 茶墨/182 茶帖/183 茶画/185 茶联/187 茶单/189 茶版/191 第二部分 名茶品饮札记 台湾茶王/195 比赛茶/195 人参乌龙茶/195 阿里山茶/196 文山包种/196 冻顶乌龙/196 炭焙乌龙/196 高山翠玉/197 安溪铁观音/197 天福极品铁观音/197 大红袍/198 武夷肉桂/198 黄金桂/198 凤凰水仙/199 西湖龙井/199 浙江龙井/199 平水珠茶/200 普陀佛茶/200 顾渚紫笋/200 开化龙顶/201 江山绿牡丹/201 金奖惠明/201 千岛湖野生茶/201 安吉白茶/202 龙舌/202 径山茶/202 雨花茶/202 洞庭碧螺春/202 江阴绿茶/203 金坛雀舌/203 黄山毛峰/203 霍山黄芽/204 太平猴魁/204 黄山绿牡丹/204 六安瓜片/205 屯绿/205 敬亭绿雪/205 九华佛茶/205 庐山云雾/206 狗牯脑/206 婺源茗眉/206 恩施玉露/206 信阳毛尖/207 蒙顶黄芽/207 蒙顶甘露/207 峨嵋竹叶青/208 紫阳毛尖/208 午子仙毫/208 都匀毛尖/209 月亮茶/209 湄江翠片/209 君山银针/209 君山黄茶/210 鹿苑茶/210 银针白毫/210 京华茉莉花茶/211 福建茉莉花茶/211 张一元茉莉香片/211 吴裕泰茉莉花茶/212 祁门红茶/212 滇红功夫/212 宁红功夫/213 金骏眉/213 宜兴红茶/213 立顿红茶/214 普洱茶/214 普洱袋泡紧压茶/214 云南沱茶/215 六堡茶/215 竹筒香茶/215 黑茶茯砖/215 八宝茶/216 苦丁茶/216 杭白菊/217 菊普茶/217 黄山贡菊/217 黄金贡菊/217 白梅花/218 红玫瑰/218 金莲花/218 三七花/218 白雪茶/218 红雪茶/219 金银花/219 千日红/219 辛夷花/219 高丽人参茶/219 大麦茶/220 广东凉茶/220 第三部分 茶文化散论 1.中国茶文化巡视—— 为中央电视台大型专题片撰写的解说词/222 茶之艺道/222 龙井问茶/225 乌龙神韵/227 饮茶情趣/229 烹茗话水/231 茶具赏玩/233 茶馆清谈/235 品味茶人/237 茶肴飘香/238 茶走天涯/239 2.闲品茶经滋味长/241 3.我画茶画的体会与感受/244 试读章节 茶缘 古人说,“一啄一饮,莫非前定”。喜欢不喜欢喝茶,喜欢喝什么茶,这也是缘分。 茶在百姓日常生活中是司空见惯之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有一个“茶”字。世间万物,但凡牵扯到“缘”,就有偶然性。喝过茶的人何止亿万,但是结下茶缘的,为数却并不多,至少在比例上是很有限的。 《红楼梦》里妙玉曾有一番关于茶的妙论“一杯是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驴饮了。”其实,细究起来,“解渴的蠢物”与“驴饮”之间,似乎并无多大差距。我的理解,她的意思实际上是把喝茶者分为品味与解渴两大类。 与茶结缘,显然就得超越解渴的境界。有个古代笑话,道是有一位伧夫作客喝名茶,主人问茶水好否,伧夫答日:“好!好!热得有趣。”这等人物,即使是有幸喝到再名贵的茶,也只能作一驴饮罢了,谈不上什么茶缘的。 缘分是可遇不可求的。与茶结缘,可以使平居岁月增添几多韵味。如何得结茶缘,全看个人的造化与悟性。哪一天你讲究、在意并真正能理解、欣赏面前的一杯茶时,庶几就算有了茶缘。 我的茶缘,是在蠢蠢然喝了若干年的茶之后,偶然有一次机会才修下的。少时喝茶,完全受家庭长辈影响,全是花茶。只觉其涩、香,而且解渴,不算有缘。参加工作后,虽然时有朋友馈赠,在办公室也断不了泡上一杯这样那样的茶,不再单一喝花茶,可是说老实话,也仍处在“热得有趣”的层次上。真正接受茶文化的启蒙,学会对茶另眼相看,是1994年的夏天。 当时,刚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下海到广卅『绿丹兰的张丹小姐邀请我到广州采访,正好顺便走访调研南方几个城市的报业市场,于是有了一趟南方之行,线路是从北京飞福州,由福州坐车至厦门,由厦门飞深圳,由深圳至广州。在厦门小住三天,于是得闲到厦门大学一游。 游览名校是我的一个业余爱好,厦门大学临海而建,环境之美,国内首屈一指。校园的一栋楼里,新开一家茶道馆,来自武夷山的三四位青年把不大的房间布置得很是素雅,弥漫着我以前所不熟悉的茶香。彼此都是青年人,攀谈起来,话题闲适而融洽。在茶与茶具之外,我们还聊了很多别的。他们说赚钱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宣传,所以客人喝不喝茶,都一样欢迎、一样热情。这一点,在当时的我听来,还是很新鲜的。听武夷山的女孩讲人间仙境武夷山,真令人心向往之。书香与茶香和谐地混合在一起,留在我的记忆里,自此记住了大红袍。 此后,我就开始了茶学、茶艺的入门与茶书的研读,以及茶市的探访、名茶的品尝和茶具的收藏。一来二去,茶就这样融入了我的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和以往相比,习茶品茶感觉上殊为不恶。时间久了,感想就多起来,加上我本来就喜欢涂鸦,本着“与朋友共”的古训,于是就把自己学到、见到、想到的一些关于茶的方方面面的话,写下来转告更多的人。当初在报纸上开的专栏、2001年结集而成的图书名称虽是《功夫茶话》,但内容并非专讲功夫茶,而是取“功夫”二字意义颇合茶道精神而字面又雅俗共赏,笔者有工夫写,编辑有工夫编。读者有工夫读——这也都是缘分。 茶缘是福,可以说“茶度有缘人”。但愿会有读者看了这些文字后,与茶结上清缘,那可以说就是对作者写作此文最好的回报了。 茶艺 茶艺是一种综合性的生活艺术,是物质享受与精神消遣的完美结合。 茶艺馆在内地是这几年才兴起的一个新行业,从南到北,一家又一家装修得古色古香的茶艺馆,令“茶艺”日益深入人心,但是,“茶艺”两字该如何诠释,却是众说纷纭,即使是开茶艺馆的人士,也多半语焉不详。不过,无论如何,“茶艺”二字的搭配,从字面到含义,都很不俗,自然和谐,人们尽管不清楚其准确含义,但也会觉得优雅动听,颇有“妙处难与君说”的意味,这也是“茶艺”二字有生命力的原因。 内地眼下的茶艺热,是从港台传来的。“茶艺”二字,也是台湾最先流行起来的,它指的是茶的文化,尤其是品饮文化与消费文化。港台茶艺,论其根源,是在潮汕功夫茶的基础上,结合古今茶文化的精华,由茶商或茶馆积极倡导,各界爱茶人士共同响应并予以支持的一种生活艺术。 值得指出的是,我国港台地区与新加坡等地,都是在经济腾飞之后,大致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才兴起茶艺的。这说明了一个道理,凡是沾“艺”字,若想繁荣,就要以民众普遍富足为前提。如果生活在连吃饭都发愁的贫困状态中,那么即使再爱喝茶,也无心去讲究什么“茶艺”。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内地各地茶艺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也正是因为老百姓毕竟有了一定的家底,社会上也出现了一批先富起来的人,他们开始追求一种有品位的生活。 茶艺的核心,就是认识茶、熟悉茶、欣赏茶,这包括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也包括技巧的摸索与提高。换句话说,茶艺就是把喝茶从日常生活所需的层面升华到文化欣赏的层面,把喝茶、谈茶作为一种文化活动或者娱乐活动来对待,在品茗的过程中,主要目的不在解口腹之渴,而是滋润精神,增添乐趣,提升生活品位。茶艺是个人享受佳茗与用具、环境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以茶为纽带的社交与集体文化活动。P2-4 序言 这本小书我动笔写时并没有想到要出书,结果水到渠成,本书不仅在2001年出版了,还先后重印过多次,而且得到了上百家报刊包括茶学权威刊物的评论、连载。有相当多的读者在报刊与互联网上评论推荐《闲闲堂茶话》,口碑流传,海内外茶友与文友谬许为茶书中的新经典,在国内近年所出的五花八门茶书中,可算是侥幸的事。 我曾在十年前为报纸开设过谈茶文化的专栏“功夫茶话”,2001年南方日报出版社据此结集出版了《功夫茶话》;2007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又为我出了一本茶书《闲闲堂茶话》,这两本书都重印了不止一次——作为一个中文系出身、新闻专业的从业者,却和茶有不解之缘,本来是业余爱好,却俨然成为茶文化学者,著名茶人范增平先生大著《中华茶人采访录》(台湾万卷楼2005年出版)就有区区不才在内附骥,可见茶文化界也认可。这是我的福分与运气。 二十年前在读大学时,我就很崇拜沈从文。对他的小说、散文,我是颇迷恋过一阵的,但是真正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倒并非他的小说、散文,而是他的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从文学创作跳到风马牛不相及的工艺美术史考证,其中的跨度是何等的大!了不起的是沈从文不仅是成功的文学家.还从此被公认为服饰史权威学者。 沈从文半路出家,暮年改行,却能一鸣惊人,上手就写出传世杰作,我喜欢这种带有传奇色彩的天才故事,虽然我深知自己禀赋平平。攻读文学专业时,我很看重文体学。能练得几种套路,写得出几种风格的文字,博学多能,出手不凡,这是我当年最大的梦想,只要有机会,我当然很愿意尝试。 在撰写这本《闲闲堂茶话》时,我根本没敢以沈从文为学习榜样,不过,对于茶学。我虽不是科班出身,但是所下工夫实在不少,旁的不讲,资料与专业图书报刊的收集以及研读数量,或许不比任何茶学专业研究者逊色,因此,我多少还是有些自信的。我的目标是,和非专业的茶书相比——更内行到位,和专业的茶书相比——更有可读性、更有文化味,或用时髦的理论术语,叫做更具“人文关怀”。 薄薄一小册,用去了我半年的周末时光。虽谈不上呕.心沥血。但此书确实是我殚精竭虑之作。 我的本科专业是中文,后来为世人所熟知的是新闻传播与书画两个专业,茶学只是自娱自乐.在此背景下创作此书,疏漏之处势必难免,还望专家批评指正,古训“闻过则喜、从善如流”,我如果有什么优点的话,最主要的一个就是极为愿意改正错误。 能否再版加印,是图书品质最直观的标志之一,现在承蒙化学工业出版社将此书再版,说明了这本小书多少还有点价值。我很相信缘分,此生能与茶结缘、与出版家与编辑家结缘、与读者结缘,是我最为珍惜的幸遇。 在十年前,我即已对与茶结缘、与书结缘与编辑家结缘发过由衷的感慨,现在我惊喜地认识到,这份清缘不仅没有结束,反而日益浓酽,就像是一棵有生命的树,不断成长、一次又一次绽放,为我带来了更多的朋友与情谊——有的甚至成了我最好的朋友。希望这份缘能传递给更多的人,希望读者诸君都有清缘。 有必要说明的是,此书不是简单的“翻新”重印,而是“升级换代”版,新版增加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并重新梳理排序分章,以期眉目更清晰,内在组织更紧凑有序。原先的一些差错或不妥当之处都加以纠正改写,此外,特意附上我这些年绘制的多幅茶画,北方有句谚语“原汤化原食”,自写自画,味道如何还要请读者诸君指教。 百岁的书画大师袁思齐先生特意为本书创作了历代茶诗词书法,寿星圣宝为本书增添了不少色彩,我在此表示深深谢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