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如此感人,除了精巧的构思、优美流畅的语言、丰富的表现手法运用等原因外,还在于它那深邃的主题。这是作者富有诗意的心灵独语,她用三天的时间浓缩了所有对视觉世界的渴望;这同时又是一篇对世人的启示文和劝诫文,从对这三天光明的追寻中,我们看到一个失去视觉光明的人却向我们拥有视觉光明的人展示了光明的意义,看到一个完全用触觉感知世界的人却有着最为光明的精神世界。“把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当做最后一天来过,就好像我们明天就要死去一样。我以为,这样的一种生活态度一定会无比强烈地彰显出生命的价值。”这就是作者海伦·凯勒对光明的阐释、对人生价值的思索,以及对生命的体悟。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最著名的一篇散文,发表在《大西洋月刊》上。这篇散文一面世,便因其孤绝的旷世之美,征服了全世界的读者。
作为一篇抒情散文,作者在文中抒写了她心中的渴望。她在十九个月时失去了视觉和听觉,于是她只能靠触摸来认识万事万物。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天能亲眼目睹这个缤纷的世界,于是她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设的命题: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随后,作者就运用奇巧的构思和大胆的想象开始了她的三天光明之旅。第一天,她要看看那些仁慈、谦和又重情重意的人,特别是给予她全新生活的苏立文老师,她要把老师的面容珍藏在记忆里。她还要约朋友来家,看看婴儿的面孔,以及漫步森林,欣赏落日等美丽的自然景观。第二天,她将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观看戏剧表演,亲眼目睹人类和自然历史的伟大。第三天,也就是最后一天,她将把自己置身人类生活最集中的地方,她将游览纽约城,看看人们的日常生活。从真挚的亲情流露到对知识的渴求、对世人生活的关心,直至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一切叙述得从容不迫,如此井然有序,足见作品构思的精巧和绵密。在一系列的写景、状物、叙事中,作者乘着想象的翅膀遨游于光明的世界,她用淳朴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栩栩如生地向读者展现了她的所观、所感、所悟,诸如日出、日落这些细节化景物描写的真实和生动,让她创作的惊人才情展露无遗。我们无从知晓作者对生命之初曾看到的世界是否还有印象,但即便留有模糊的痕迹,她对这个世界的瞄绘、想象和感悟仍令我们惊叹和震撼。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如此感人,除了精巧的构思、优美流畅的语言、丰富的表现手法运用等原因外,还在于它那深邃的主题。这是作者富有诗意的心灵独语,她用三天的时间浓缩了所有对视觉世界的渴望;这同时又是一篇对世人的启示文和劝诫文,从对这三天光明的追寻中,我们看到一个失去视觉光明的人却向我们拥有视觉光明的人展示了光明的意义,看到一个完全用触觉感知世界的人却有着最为光明的精神世界。“把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当做最后一天来过,就好像我们明天就要死去一样。我以为,这样的一种生活态度一定会无比强烈地彰显出生命的价值。”这就是作者对光明的阐释、对人生价值的思索,以及对生命的体悟。
活在罗马城下
为踏人大学校门所做的拼搏结束了,现在,只要我愿意,我随时都可以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然而,在入学之前,人们认为最为稳妥的计划,就是我应该在凯斯先生门下再学一年。因此,直到1900年秋天,我才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
我仍然记得入学第一天的情景,对我而言,那真是兴味盎然的一天。我期盼这一天已经很多年了。在我心里蕴涵着一股强大的力量,它比朋友们的规劝更具有说服力,它甚至比我内心的祈求更加强烈,它驱策我竭尽全力向那些耳目功能俱全的正常人看齐。我深知行路艰难,但是我有克服一切困难的雄心。我将睿智的古罗马格言铭记于心:“虽然被逐出罗马,却依旧活在罗马城下。”我已被阻挡在知识的大道之外,那么我只能迫使自己穿越人迹罕至的乡村小路——这就是我所做的一切。我当然知道大学里面遍布着许多条这样的小路,在行进途中,我用双手触摸到的姑娘们都怀着和我一样的心理,她们勤于思考,热爱知识,而且斗志昂扬。
我满怀激情地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涯。在我面前,我看到了一个光明而美丽的新世界;内心深处,我已经做好了接纳一切知识的准备。在神奇的精神王国里,我会拥有像其他人一样的自由。这个王国的子民、风景、习俗、欢乐和悲伤也应该是鲜活而真切的。这里的讲堂挤满了伟大而睿智的灵魂,我把讲台上的教授们视作智慧的化身。
但是我很快就发现大学并非如我想象的那样浪漫。我那年幼无知的美丽梦想随即变得暗淡无光,如同平淡无奇地过日子。渐渐地,我开始感受到了上大学的种种不利因素。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时间不够用。过去,我习惯于利用时间来思考问题或表达观点。我们会在某个夜晚围坐在一起,倾听发自心灵的歌声,只有在悠闲恬静的时刻,你才能听到诗一般的旋律在深深地拨动着灵魂的心弦。但是在大学里,你没有时间同自己的思想谈心。你上大学就是为学习来的,似乎并不是为了思考而来的。一旦你步人学习的大门,你就要把最钟情的乐趣——独处、书籍和幻想——连同飒飒作响的松树一起留在外面。我想我应该从思想中寻找到一些慰藉,并以此作为我未来幸福的积蓄。但问题是我没有足够的资本来支取当下的快乐,因而也不可能储存对抗凄风苦雨的财富。
我第一年主修的科目有法语、德语、历史、英文写作和英国文学。在法语读物方面,我阅读了高乃依、莫里哀、拉辛、阿尔弗莱德·德·缪塞和圣伯夫的著作。我阅读的德语作品主要来自歌德和席勒。此外,我还迅速地重温了从罗马帝国陷落到18世纪这一阶段的全部历史。在英国文学方面,我尝试用批评性的眼光研读了弥尔顿的诗歌和《论出版自由》。
…… P85-86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技能,更在于造就人,让学生“精神成人”。文学作品特别是中外文学经典的影响力是无可估量的,一本书能够让一个人受益终身,甚至能激励一代人的成长。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的基本精神,是要培养新一代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新课标”将中小学生的阅读和鉴赏放到重要的位置,并明确规定了不同阶段的学生的阅读总量。依循“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2003年和2004年,我社分别推出了“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第一辑、第二辑,受到广大中小学师生的欢迎。
丛书出版以来。读者朋友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在此我们深表谢忱!为了更好地打造这个丛书品牌,我们多次邀请教育界、学术界、出版界的专家把脉会诊。在听取各界反馈意见后,我们根据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对“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作了书目的整合和内容的补充修订。
新推出的丛书有以下特色:
一、选目精当,强调人文精神。我们在收录教育部“新课标”建议课外阅读的相关书目的基础上,又增加主流教材要求阅读的名篇佳作以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选本,从中总括出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精髓内涵的人文资源,让学生在审美欣赏中得到情操的陶冶、情感的升华。
二、版本精良,体现浙文社优势。这套丛书荟萃了浙文社的“外国文学名著精品丛书”、“中国现代经典作家诗文全编系列”、“世纪文存”、“学者散文系列”等在出版界颇具影响力的丛书的精华,得到了国内一流的作家、翻译家、学者的悉心襄助,保证了图书的上乘品质。
三、增加导读和附录,加强实用功能。为了便于学生阅读理解,更好地掌握作品的思想内涵、文学特点,增强阅读与欣赏的自学能力,提高学习与测试的实用程度,我们在新版中增加了导读和附录的内容。导读部分主要涵盖了作家个人生平介绍、作品文本解读、主要人物形象分析、相关知识链接、文学常识背景、同类作品比较阅读、学业测试提示等相关内容。
在创建学习型社会、提倡全民阅读的背景下,我们推出这套丛书,希望能够让中小学生朋友喜欢。让我们携手进入阅读的精神家园,领略这片丰美而自由的天地!
浙江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