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出地球村(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记修订版)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鸣生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记!

被誉为“中国航天文学第一人”的李鸣生以发射塔下15个岁月的生命体验和全国各地的艰辛采访,首次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上天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作了生动形象的披露,客观、翔实地记述了在“文革”非常岁月里中国航天专家们忍辱负重、跋涉太空的悲壮历程;同时对那个特殊年代的专家们为了国家强盛,敢于走出地球、探索文明宇宙的心路历程与不幸命运作了深刻的反思。

内容推荐

这是第一部也是迄今唯一一部书写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上天全过程的长篇纪实文学。被誉为“中国航天文学第一人”的李鸣生以发射塔下15个岁月的生命体验和全国各地的艰辛采访,首次将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作了生动形象的披露,客观、翔实地记述了在“文革”非常岁月里中国航天专家们忍辱负重、跋涉太空的悲壮历程;同时对那个特殊年代的专家们为了国家强盛,敢于走出地球、探索文明宇宙的心路历程与不幸命运作了深刻的反思。

此书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在科技界和广大读者中产生广泛影响。在新中国华诞60周年之际修订再版此书,有着非同寻常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目录

序言 远古悠悠飞天梦

第一部 故国天梦

 第一章 苏联第一颗卫星上天 艾森豪威尔总统手中桥牌落地

 第二章 鸡尾酒会不欢而散 “航天之父”布劳恩饮憾终生

 第三章 美国人造“小月亮”挂到天上 周恩来午夜拿起红色直通电话

 第四章 毛泽东说鸡蛋大的卫星不放 要放我们就放它个两万公斤的

 第五章 宋庆龄清晨掌钳炼钢 毛泽东观看火箭、卫星模型

 第六章 访苏代表团跨出国门 “小弟弟”找“老大哥”学放卫星

 第七章 苏联国旗伴着火箭升天 周恩来与赫鲁晓夫相互致电

 第八章 忍着饥饿的肚子 中国从8公里起飞

 第九章 加加林开始太空飞行 钱学森在会议桌上探讨卫星

 第十章 中央专委会两次决议 “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方案诞生

第二部 鬼火人情

 第十一章 大火烧进中国科学院 周恩来亲自参加“万人辩论会”

 第十二章 聂荣臻零点召开紧急会 中央军委下令对中科院实行军管

 第十三章 乱棍打死火箭专家姚桐斌 中国科学巨匠赵九章服药自杀

 第十四章 “航天十八勇士”云集白石桥 毛主席像章嵌在了人造卫星上

第三部 大漠长歌

 第十八章 中国火箭凌空爆炸 日本抢先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第十九章 钱学森为一个开关发愁 周恩来两次召集专家进京

 第二十章 三位专家深夜赶写报告 中央政治局批准火箭卫星转场

 第二十一章 马灯前钱学森坐卧不安 发射地下室综合检查故障不断

尾声 请历史出台谢幕

附录一 评说《走出地球村》

 悠悠飞天梦 拳拳赤子心

 航天人勋业的悲壮礼赞

 苦涩而辉煌的精神史

 浅谈李鸣生的科技报告文学

 情融飞天梦

附录二 李鸣生创作论

 纵横天地行胸臆

试读章节

经济学家陈伯达是在“五一六”《通知》下达后第74天登台亮相的。

身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陈伯达,自1949年10月19日被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以来,17年间几乎从不过问院务。但在1966年7月30日这天,陈伯达却偕同江青一道,以中央文革小组的名义,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在科技界召开了一个轰轰烈烈的“万人大会”。

此会规模之浩大,气氛之紧张,调子之高亢,声势之凶猛,可谓空前绝后,无与伦比。就在这个大会上,陈伯达春风得意,登台亮相,一改往日斯文之儒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高扬阶级斗争之大旗,号召科学院全体革命群众,迅速揭竿而起,反戈一击,狠狠揪斗形形色色的“走资派”。

在陈伯达和江青等人的策动下,中国科学院的群众很快分成两派,“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纷纷“起来”,抓“特务”、斗“权威”、揪“走资派”。科学院各研究所的工作几乎在一夜间便被冲了个一塌糊涂,院领导更是被这突然而至的“大革命”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

本来,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大会结束后,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便很快开始了火速行动,不仅专门设立了卫星总体组,还于1966年初在全国各地安排了200多个与人造卫星有关的预研和试验项目,并得到全国各军民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响应。为了确定是否可以大胆启用多普勒跟踪系统,1966年1月,紫金山天文台和科学院数学所人员又集中在一起,连续进行了三个月不分昼夜的计算,终于解决了多普勒跟踪定轨问题。与此同时,国防科委、中国科学院、七机部三家主要领导共同研究后,正式作出决定:同意采纳中国科学院"651”卫星设计院提出的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命名为“东方红1号”,运载火箭命名为“长征1号”的建议。之后不久,卫星本体、运载火箭、地面观测三大系统便进入了技术攻关阶段,并取得了明显成绩。

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烈火越烧越旺,科学院内的各级领导几乎都被打成了“走资派”,尔后挨批挨斗,纷纷“靠边”;过去的所有方针,统统作为“反革命修正主义黑线”被全盘否定;新技术局也被“彻底砸烂”,导致工作中断;而当时的“最高指示”,则将知识分子一律判为“资产阶级”。于是,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均被指责为追随“美帝”或“苏修”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进而遭到批斗与迫害。尤其一些担任了行政职务的科学家,更是受到双重的批判。

如此严重的破坏与冲击,使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大受干扰,深遭其害,而且眼看就有搁浅的危险。

闻讯后的周恩来心急如焚。他向科学院多次发话,可“左”派们依然我行我素,大有不将“革命”进行到底誓不罢休的英雄气概。于是,1966年8月,周恩来特派刘西尧以总理联络员的身份,进驻中国科学院。

进驻科学院的刘西尧经一段时间的调查了解后,很快便向周恩来作了如实报告:科学院目前的情况已使卫星工程的研制受到很大干扰。照此发展下去,势必影响和拖延卫星发射计划,必须尽快想法改变眼前这种局面。

于是,1966年9月7日这天,当中国科学院轰然间又掀起一个声势浩大的“万人辩论大会”时,身为共和国总理的周恩来,只得被迫离开自己的办公室,赶到“万人辩论大会”会场。

那是一个几乎见不到一丝阳光的下午,整个科学院浸泡在一片狂呼乱叫的沸腾之中。红旗、标语、锣鼓、人群,还有那铺天盖地、漫无边际、五花八门的大字报,把一个科学殿堂搅得乌七八糟、面貌全非。

周恩来端坐于辩论大会主席台,认真听着两派辩论代表的发言。他不时拿起桌上的茶杯,试图喝上几口,可茶杯刚靠近嘴边,又很快放了回去。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他无数次拿起茶杯又无数次放下,杯中的茶水始终依然如故。据一位专家回忆说,尽管当时周恩来外表显得随和平静,但他那双紧锁的浓眉一直愁闷不展,好像心里压着万千事情。

的确,文化大革命爆发几个月来,周恩来的眉头似乎就从未有过舒展的时候。科技战线的形势越来越动荡,职工队伍越来越分裂,领导干部和科技专家越来越靠边,甚至大部分组织机构也开始陷入瘫痪。至于科研生产的秩序,更是一片混乱不堪。就拿导弹的生产任务来说,截至8月底,才只完成了年度计划的30%。更为严重的是,总参谋长、中央专委办公室主任、国防工办主任罗瑞卿也被撤销了一切职务。为此,他不得不亲自挑起中央专委办公室和国防工办的担子,并和陈毅、李富春、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人一起,采取了一系列有关的保护措施。之后,他还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机会,大讲“国防科研只许促进,不得影响”的原则,并制定出若干文件,送请毛泽东批准后,要求维持正常的科研生产秩序。就在上个月的中央军委常委会上,他还又一次提出要保证国防科研单位正常工作的问题。

因此,此时此刻的周恩来,当望着眼前这些充满着火一般热情的“革命群众”,听着那一声高过一声、一浪盖过一浪的大辩论时,终于忍不住站了起来。他先扬起手臂,朝着乱哄哄的人群轻轻挥了挥,然后才尽量提高声音说道:

“同志们!请安静一会,听我说几句。”

人群很快静了下来。

“当前,我们是在进行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为纲的社会主义革命,但是,我们也不能忘了,我们同时还要推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两大革命运动。”

接着,周恩来话锋一转,又语重心长地说道:

“像在我们这样一个大的科学院范围,既要进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解决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斗争问题,又要抓革命促生产,搞好生产斗争和科学试验。我们不能看着科学院的尖端科学研究和许多重点实验像现在这样放在一边。这种情况不能继续下去!我已经有很多材料证明,我们某一方面的工作已经推迟时间了(指卫星研制工作)。我昨天刚看了一个紧急报告,我心里很不安啊……”

周恩来的这番话语,如石击水,很快在人群中引起反响。

然而,只片刻工夫,两派互不相让,越来越激烈的辩论声又成为大会的主潮。

P112-114

序言

或许,自地球开始旋转之日起,世间便有了人。

有了人,当然也就有了梦。

人类曾有过多梦的季节。早在甲骨文刚刚诞生时,人类关于梦的记载便开始了。在远古时代,人类是将梦当做神谕来崇拜的。梦,几乎同人类自身的历史一样丰富而久远;梦,伴随着人类一起长大成熟。

那么,人类的第一个梦是什么呢?

让我们先做这样一个假想——

100万年前,或者更早些时候。一个鸿蒙初辟、四季未分的傍晚。一轮当然比今天大比今天红的太阳,在西天熊熊燃烧并缓缓下沉。辽阔的原始森林莽莽苍苍无边无际,正肆无忌惮地散发着地老天荒般的泥土气息。

这时,一位汉子迎着落日,走出森林。汉子虎背熊腰,肥耳阔脸,黝黑的眼眸格外传神;一串宽大的树叶围系腰间,自然地遮住了人体最隐秘的部位;古铜色的肌体上,每根汗毛如同注满了果敢与意志的钢针,大胆地辐射出生命的强健与雄性的坚挺。

这位汉子,便是人类的老祖宗。

老祖宗停下脚步,望了望天,又看了看地,然后点燃一堆篝火,再从肩上取下一只野兔,或是一只小鹿,往火堆上一架,便熟练地烤了起来。

片刻,充满原始野味的肉香弥漫草滩。

此时,温柔的夜色款款而至,古老的大地一片苍茫恬静。

老祖宗吃饱了,对着深谷打了几个纯正古香的饱嗝,然后拾起一片树叶,抹了抹嘴,擦了擦手,再拍了拍圆鼓鼓的肚子,便仰身躺在了滋润丰厚的草地上。

忽然,一只山鸡“呼”地蹿起,向着天空拍翅而去。老祖宗一惊,想象的翅膀随之油然而生。

接着,空中突然又爆出一个亮点。亮点急速扩大,颜色由红变黄,由黄变白,再由白变蓝。随后,这亮点从高空飘然而下,缓缓掠过树梢,最后停在了老祖宗眼前的一块草地上。

老祖宗当然不会知道,这便是第一次拜访地球的外星人。

老祖宗惊诧未定,外星人忽地一闪,又徐徐升回天空。老祖宗猛然挺起身子,紧紧追随着外星人飞翔的轨迹,将一双满含惊奇与疑问的目光,第一次勇敢地举向夜空。

墨绿色的夜空,繁星闪烁,悠悠银河,横空飘挂。那时,头上的天空还不曾有人顾及,脚下的土地也还来不及被人考虑,茫茫四野,一片混混沌沌,找不到一块散发着文明气息的陆地,唯有先祖们在原始的采集中,对脚下的地皮偶尔有所触碰。因此,当老祖宗第一次面对那个神奇而又迷人的星空世界时,一下子便惊呆了!他反反复复想来想去,最终还是弄不明白:那星星为什么会搁在他的头上?这大地为什么又会扔在他的脚下?

老祖宗深情而又认真地望着,如同久别的游子回望着故乡。最后,他竟涌出一个孩子似的念头:要是能去那儿溜达溜达,该有多好!

渐渐地,老祖宗醉了,幸福地合上了眼皮。

风儿轻轻,月色朗朗。恍惚中,老祖宗仿佛进入了一个虚幻的梦境,身子渐渐飘了起来,像一只鸟,似一片云,正背离大地,在软绵绵晕乎乎的飞升中向着浩瀚星空缓缓荡去……

这便是人类的第一个梦——飞天梦!

上述假想,固然有些浪漫,甚至近似荒唐。然而,鹰击长空,鹏程万里,云飘天外,雁翔南北,蜂飞蝶舞,落叶秋风,这些无数奇妙的大自然景象,又怎能不使我们的祖先遐思飘飘,想入非非!

在古代,关于飞天的梦想与传说,可谓不乏其例。

屈原有诗道:“高飞兮安翔,乘清风兮御阴阳。”

韩愈有诗道:“我愿生双翅,捕逐出八方。”  李白有诗道:“安得生羽毛,矫翼思凌空。”

而且,早在公元4世纪王嘉所著《拾遗记》一书中,便有关于人类最古老的宇宙飞行的记载。

在民间,也有许多生动的故事:中华民族的祖先,骑着龙离开了人间,到天上做了神仙;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曾经乘龙到天上游玩;战国时期的周穆王曾驾着金车,以日行万里的速度奔向昆仑山,拜访西王母;青年鲁班花了三年时间做成一只木制老鹰,能飞三天不着陆,他还乘坐这只大木鹰飞临宋国的都城上空,进行过侦察活动;“嫦娥奔月”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人类飞天的故事,不仅在东方广为流传,在西方同样源远流长。古希腊中关于爱琴海的传说,尤为典型:一位叫第达罗斯的工匠,因冒犯了克里特国王,被软禁在一个孤岛上。他想逃离孤岛,回自己的故乡雅典去,便搜集岛上所有鸟类的羽毛,制成两对大翅膀。他和儿子爱琴一起,将这翅膀用蜡粘在各自的双肩上,然后开始飞越大海。结果,父亲飞回了故乡,儿子爱琴却因好奇心胜,越飞越高,一直飞到太阳身旁,被太阳熔化了蜡烛,不幸坠人大海。后人为纪念这位年轻的飞天勇士,将他坠落的大海取名为“爱琴海”。

爱琴飞天越海的故事固然动人,但国际航天界公认,人类真正的航天鼻祖,在中国。

……

宇宙,旷远绵邈,无际无边。在天国的深处,光怪陆离、神秘奇妙的自然景象,比比皆是。然而,由于时空的远隔,那早已存在的美丽天涯,人类始终无法涉足。

天文学家说,在晴朗的夜空,人的肉眼大约可以看见4500颗星星;若借助一架小小的望远镜,便可看到2万多颗;而用现代反射望远镜,则可看到几十亿颗。可20世纪40年代前,茫茫星海中,却没有一颗属于人类自己研造的星星。

或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弹,把地球打了个千疮百孔、遍体鳞伤;或许,是广岛上空那黑色的蘑菇云,给人类心灵罩上了太重的阴影,于是逃离岌岌可危的地球,去天外寻找一块未被人血污染的净土,进而重构人类新家园,便越来越成为人们潜意识深处一个热切的愿望。

然而,想飞离地球,却没有“宇宙通行证”。

于是,星空下,寒夜里,全世界热衷于星际航行的科学家们无不仰天长叹,彻夜苦想。

终于,人类航天的历史,从哈萨克大荒原上那个迷人的夜晚开始了——

1957年10月4日,在离莫斯科2000多公里的一个偏远角落——苏联哈萨克共和国丘拉坦秘密基地,当离子夜12时还有32分钟时,卵石遍地的沙漠和发育不良的植物突然被一片明亮的火光照亮。随着一阵沉闷的轰鸣声,一枚头顶载有一个直径为58厘米的铝制圆球的火箭,徐徐升上了夜空。

荒原上,一只只田鼠在宁静的被窝里被惊得目瞪口呆。它们当然不会知道,就在这个看似平常的夜晚,人类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终于挣脱了地球的束缚,奔向了广阔自由的天空。

火箭起飞6分钟后,速度达到每小时1.793万公里;50分钟后,卫星飞临南极北岛。然后,很快又来到非洲的上空。接着,卫星在加蓬飞临非洲大陆,在埃及与非洲告别,再经过塞浦路斯岛和土耳其,最后又回到苏联上空。5日1时10分,当卫星在高加索山脉的上空飞完了环绕地球旅行的第一圈后,才将“滴、滴、滴”的凯歌声撒向茫茫宇宙。

莫斯科时间5日凌晨l时36分,全世界通讯社的电传打字机上,同时打出了塔斯社的电讯稿:  多年来,苏联一直致力于人造卫星的研究与试验工作。苏联在国际地球物理年的研究计划中已经谈到过考虑发射人造卫星的问题。

经过各个研究所和有关科研单位的紧张努力,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现在已经诞生。10月4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世界震动!整个地球仿佛也在为之颤抖!

据说,当这颗卫星成功地飞上夜空时,苏联号称“火箭狂人”的科罗廖夫狂喊着冲出地下室,拣起一块被烈火烧焦的石头,一边敲打着滚烫的发射架底座,一边仰对星空挥动双臂,对围观的记者们说:

“应该在这里建立一座纪念碑!因为我们这颗最早的人造卫星,虽然它还是小的,但它那响亮的呼号却在各大洲和全国人民中间传布开来,成为人类夙愿的体现!”

是的,就在这个令全世界目瞪口呆、彻夜难眠的夜晚,星际文明的曙光第一次照在了贫弱苍白的地球上。百折不挠、雄心不死的人类,历经数千年的苦苦求索后,在残酷而又钟情的上帝面前,终于领到了第一张走出地球村的“通行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3:5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