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开宗明义,就是祖先所生存栖息之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生态型聚落,按其发育程度,大致可分为四种形态,即原生态、自然形态、文化形态、审美形态。古村落虽然离现代文明越来越远了,但所孕育的文化精神和人格理想是永恒的,不愧为中国乡土文化活的载体,在选址、布局、规划建设中表现出来的出世与归隐的人格理想,以“天人合一”为主题的风水观念,重视自然山水充满诗情画意的审美意识,长幼有序、重于沟通的宗族意识,等等,即使在今天,人类物质需求越来越多地被满足的同时,仍然需要这种超脱的文化精神和人格理想,需要一些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与亲近自然山水的心态。
凌丽专著的《客家古邑古村落》除集结了《河源日报》上的系列报道20多篇,还添加了尚未列入“广东省古村落”的东源县南园古村,以及“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龙川佗城2篇。
根据广东省民协等部门在2012年普查的情况来看,河源已有20个古村落被认定为“广东省古村落”,古村落数在全省排第三。同年4月25日起,来自河源日报社、河源晚报社、河源广播电视台的10多位记者以及省有关专家,用时1个月,走遍和平、紫金、龙川、东源、连平的20个“广东省古村落”,并从2012年5月14日起开始刊发古村落报道。《客家古邑古村落》除集结了《河源日报》上的系列报道20多篇,还添加了尚未列入“广东省古村落”的东源县南园古村,以及“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龙川佗城2篇。
除总结篇外,《客家古邑古村落》中每篇文章由“史记”(村史)、“史迹”(古建筑等)、“古风”(民间文化、民俗、家训族规等)、“人物志”(古村落的代表性人物)、“专家说”(专家对古村落的评价)等部分组成。
本书文字稿件由河源日报记者凌丽采访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