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自由的款式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刘刚//李冬君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语言的创世力

语言可以通神,文字能表达出神的本质。在古埃及神话里,“心与舌”,即思维与语言,是神创造世界时使用的工具,而希腊字母表上的首尾两个字母,据说是由命运三女神所创,它们代表象征宇宙始与终的上帝,“我是首,我是尾,除我以外没有上帝”。

将字母作为创世元素,这一神话思维还启发了雨果,他认为象形文字是一切文字的根基,字母也有象形意义,字母“X”是两剑交锋,生死由命,所以它是命运的记号,也是未知数;字母“Y”是一朵长在花梗上的百合花,一个张开双臂向上苍祈祷的人;而字母“Z”则是鞭笞天空的闪电,显示了至高无上的权威,它就是上帝,也是宙斯。

古希腊人赋予字母以创世意义,还神化了话语权力。他们不仅将来自宗教的启示和国王的“法令”当做“神谕”,还把公民的话语权变为说服力之神“皮托”(Peitho),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就是在公民的话语权中诞生的,与之俱来的还有命运的理性形式——逻各斯。

神由语词而生

神由语词而生,神学中的上帝,其实是由希腊语的语法来支撑的。在希腊语中,有两个语法耐人寻味,一个是引发了“存在”范畴的“系动词”,一个是产生了“主体”概念的“主语”。而神学中的上帝,便是用“存在”和“主体”这两根拐棍来支撑的。

尼采叹日:我们还扔不开上帝,因为我们还在信奉语法。

《圣经》的作者们,似乎猜出了语言造神的秘密,为此他们要拨乱反正——让神来掌握语法和语根。《创世纪》中讲述了“巴别”塔的故事,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语言都是一样”,诺亚的子孙们来到示拿平原,决定为自己建一座城和一座塔,使塔顶通天,可以“到达星星”,直抵“上帝之门”。人类的抱负使神恐慌,神就变乱人类的口音,使之语言不通,分散在各地,“因此那城名叫巴别,因为神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巴别”(babel)一词,从希伯来语中的“babeli'’派生而来,它的意思是“上帝之门”,《创世纪》将“babel”同另一个希伯来语“balal”(“混乱”)联系在一起,只作了一个小小的语言手术,人类便开始争吵起来。

从此“会说陌生语言”,便成为一种神授的能力,是“替天使说话”。惟义人之舌,能传播福音;惟圣徒之舌,能出神入化。凡人不自量力,僭越了神权,会遭天谴。

仓颉造字二法

天地交通,神民往来,“蚩尤”跑去民间,以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率苗民杀上天去,与黄帝争上帝,黄帝诛之。故仓颉造字,以“蚩尤”贬之。或日“蚩尤盖以痴之尤异”,言其蠢不可及;或日“蚩从虫,尤从人”,言其“毒如蝮而形似人也”。

仓颉用“象形”——观象于物、开物成务,“会意”——圣王制名、受命于天二法,奠定造字的天命观和天下观的基础,确立了造字的王权主义原则。“蚩尤”作乱,故以“虫”象形,其意尽在“从虫”,而黄帝,则越来越成为一条大一统的龙。革命出自蚩尤一系

颛顼称帝时,对蚩尤之辈,深恶痛绝;对下民上访神界,不胜其烦,便派重、黎二神,分管天地,将神与民分开,民再也不能上天,神也不能私自下凡,这便是所谓“绝地天通”。

从此神权落入帝彀,从表面看,改革由于“民匮于祀”引起的经济危机,而其根本,则在“民神同位”对帝的威胁。

“绝地天通”使神异化。为反抗异化,蚩尤一系与颛顼战,共工头断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使宇宙大翻盘。

后来的革命者,对蚩尤多有敬意,奉为战神和兵神;连隐士陶渊明,对蚩尤之属的刑天也心向往之,诗曰“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一直到毛泽东,对蚩尤一系的造反派,仍然表示尊敬,词日“不周山下红旗乱”,即言其革命传统,乃源于《山海经》里造反的蚩尤一系,而非来自三代替天行道的汤武革命。文明因语言而异

与耶和华用语言的分化搞垮通天塔不同,颛顼的改革,没有使人类因失语而分化,而是用了形意文字的神化功能来求解决方案,以写字一族,仓颉的徒子徒孙——巫史,为专业性和职业化神媒,以象形和会意,作为攫取权力的手段和促成大一统的符号,以此为中国文明的统一性奠基。中西文明一开始便渊源有自,其后亦未同归。西方文明走了一条口语化之路,由口语来决定拼音文字;而中国文明则走了一条文字化之路,用文字之形意来规范口语的方向。西方文明因文字向口语靠拢,而不断“分化”,由“分化”而演进,而形成民族国家和民族精神;中国文明因口语向文字靠拢,而趋于“统一”,由“统一”而展开,而形成天下观和中央集权。

用汉字才能造长城

口语是大众化的,同时也是地域化和民族化的,以口语为基础的拼音化文字,也有着鲜明的地域化和民族化特征。一方面,地域化和民族化,限制了口语扩张,收缩了话语的统一性功能;另一方面,拼音化文字,难以形成语言的霸权,反而要跟着口语走,作为表达口语的工具,使语言更加分化,越来越地域化和民族化。

而形意化的汉字则趋于统一,与分化的口语化文字相比,它相对静止,较易固化,因而能刻在龟甲上,表达天机;铸在青铜上,宣示祖训和神谕;还可以如货币一般,广泛流通,稳定使用。

如果当初巴别塔的建设者们能用大一统的形意文字来交流与组织,也许通天塔就造起来了。想一想,那跨地域、跨民族的万里长城,不就是靠了大一统的形意文字来组织并建造的吗?语言一分化,不仅造不了通天的巴别塔,连万里长城也造不了吧?P3-7

书评(媒体评论)

中西文明一开始便渊源有自,其后亦未同归。西方文明走了一条口语化之路,由口语来决定拼音文字;而中国文明则走了一条文字化之路,用文字之形意米规范口语的方向。西方文明因文字向口语靠拢,而不断“分化”,由“分化”而演进,而形成民族国家和民族精神;中国文明因口语向文字靠拢,而趋于“统一”,由“统一”而展开,而形成天下观和中央集权。

——文明因语言而异

人民如同章鱼,它把触角伸向四面八方,似乎拥有一切,却永远站立不起来,因为人民缺“钙”,没有独立的个体,只能被祭在天上,难以返回大地;只能作为理念,难以成为实体。

——“人民”缺钙站不起来

爱国不是硬道理,对爱国主义也要分析。要谨防:将捍卫天朝帝国主义,当做捍卫国家主权;将认同天朝帝国主义,当做爱国主义来看;将天朝帝国主义的忠臣,当做民族英雄来宣传。眼下流行的中国近代史教科书,就多有这方面的缺憾。

——爱国的缺憾

自由的形式,具体来说,表现为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等,它是对人性的肯定,赋予了自然的个体以合法的人权形式,使个体从自然存在转化为法权存在,从与生俱来的自然人转化为法权人——“公民化”。“公民化”,就是以个人为本位确立人本质,以个人为中心重建人民性。

——文化个体性自赏

目录

壹 文明论语

 语言的创世力

 神由语词而生

 仓颉造字二法

 革命出自蚩尤一系

 文明因语言而异

 用汉字才能造长城

 文明的分化与统一

 “雅利安摇篮地” 

 中华文明“西来说”

 “西来说”碰到了“西化”

 考古学的“中国特色”

 “昆仑山摇篮地”

 宇宙王国的失落

 英雄王国开启王朝时代

 《山海经》——“华夏摇篮地”

 从“连山”到“连水”

 文明的两种趋向

 “修补”神话和先王

 三代“史官文化”

 释读“线形文字B”的发现

 史诗与考古异说的文明

 英雄厄于“女子与小人” 

 革命——从神话到圣化

 从古代到古典

 铁器缔造城邦

 黑铁造就“全民皆兵”

 以神的法则立国

 英雄以命运为法官

 人类友谊超越神的正义

 何其相似的阿卡亚人和殷人

 在历史的转折处失足

 周人干“革命” 

 周人的天命历史观

 革命的本体与主体

 民意是天命的样式

 天佑西北

 血缘的扩张

 周人立国

 殷周文化分野

 解构上帝

 不靠神权靠军权

 “亲戚”构成“家天下”

 城邦殖民运动

 荷马的教化

 史诗诞生在广场

 公民的“城邦心灵”

 迁徙创造新文明

 荷马与周公的差异

 转型——从革命到维新

 文明的两个维度

 理性的时间和空间

 人的尺度是历史

 纪年开启人的历史

 神话是历史之母

 中国文明少年老成

 自我意识作为历史的起源

 公民的胜利

 哲学是城邦的儿子

 热爱知识

 学校始于闲暇

 最高的“娱乐”是悲剧

 文明的抉择

 文明的突破

 “哲学的全身心”

 哲学是“命运”的剧场

 命运之水

 “无限”的局限性

 万物都有原罪

 在上帝来临之前

 中国思想何其洒脱

 绝对理念是灵魂的形式

 燃烧的逻各斯

 水性靠不住

 人是会思想的蜡烛

 法律是灵魂的“分寸”

 历史的尺子刚好够用

 祖灵二重性

 神话化为历史

 民主忘恩负义

 “革命性”与“合法性”

 “人民”缺钙站不起来

 民主从广场到剧场

 悲剧源于“秘索思”

 悲剧与法典同时诞生

 以悲剧“认识你自己”

 “阿提卡的美少年”

 美少年是会思想的芦苇

 合唱是公民大会的缩影

 史诗结集于城邦

 梭伦如同阿喀琉斯

 模仿神和英雄的公民

 普罗米修斯的自由

贰 江山诗话

 青春是年成的诗

 青春期的政治

 中国绥服四方

 《禹贡》政治地图

 五服是文明尺度

 要紧的是做中国人

 文化中国的统一性

 历史是儒者的宗教

 以中道立国为中国

 要王朝还是要中国

 文化中国永不倒

 中国并不在中央

 历史要人来选择

 中国思想的两大规律

 汉文化里的楚蛮夷

 中国的两河流域

 文化中国的中轴线

 司马迁的“大一统”

 写史是代王立言

 黄河边上的中国

 “司马迁线”是帝国生命线

 天下——农牧政治一体化

 中国之梦从中原开始

 死也要死在天上

 信仰与理想不一样

 从历史分娩的是圣人

 主义造就理想国

 胜利者篡改历史

 千古美人那一笑

 中国礼教与诗并行

 乌托邦是无常的歌

 以革命投入无常

 纪年从“共和”开始

 文化中国少年老成

 “素王”是历史之王

 春秋与战国的文化分野

 中国的农民问题

 儒学两条路线

 王道理想是期权

 人民要有财产权

 君主“为富不仁”

 仁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逻辑化的侠义

 面对真理也不能放弃权利

 先王是一面历史的旗帜

 以审美求取历史认识最大值

 《离骚》是自我宣言

 “美人”是普世价值

 在道德上神靠不住

 历史人物不宜长寿

 “道”不能拿来送礼

 “求道”是寻找自我

 “道”在秦岭淮河那一线

 权力一旦成了真理

 “皇帝”的抱负

 紧跟思想者王

 让思想上山去

 英雄押头颅敢与天命赌

 天子也要接地气

 皇帝还要有理想

 帝王那一声叹息

 青春天子当惆怅

 历史与神话交错的诗

 河出昆仑始文明

 文明的芽尖

 农业文化要回家

 悲凉乃天命本色

 长城的帝王风水学

 用运河连起来的统一

 锦绣江南的诗意兵法

 读史当以审美之眼

 嵇康死于“反革命”

 给诗人的江山排座次

 诗化的玄学

 用诗意发酵自我

 隐士原来是斗士

 行吟于“老农”之路

 自我大于体制

 美的理念从内心醒来

 清谈是自由的渊薮

 民族精神的文武之道

 格律化的山水诗

 以格律为诗立法

 独立高峰的苦恋

 格律诗成就科举制

 诗性的制度化个体

 从苦恋到把玩

 莫误帝家是娼家

 唐诗运动新方向

 宫体诗里的红太阳

 “政治正确”的帝王诗

 帝王绝不“黯销魂”

 继续革命出女皇

 宫体诗的自赎

 坐天下要政治正确

 边塞诗大合唱

 大合唱里的帝王歌喉

 历史的本体是文化

 盛唐的悲哀

 思想者的去处

 使王朝转向国家

 走向“国民经济”

 “破”的义理

 哲学的失足

 民间思想者的生存空间

 思想者创业——办书院

 儒释道共和新气象

 真理与天理不同

 思想者有福

 思想者的相会

 以心法为兵法

 回到文明的原点

 思想不死

 思想者的共和国

 思想的异化

叁 国史清谈

 科学的异化

 “主义”取代救世主

 理论泡在运动里

 运动的动力和定力

 胜利的逻辑

 民主证伪

 自由被“主义”

 思想属于个体

 确认“祖国”

 认同的困境

 为何不立“民纲”

 鲁迅的提醒

 自由主义的猴子

 “祖国”三段论

 文化中国的形态

 儒家自有好传统

 新文化理应安顿好孔子

 “圣化”两核心

 走出圣化

 活在“我的祖国”里

 王朝如衣裳

 民间说“分”

 民史存“义”

 放下王权主义

 赢在民心

 历史审判个体

 革文化中国的命

 还原孔子的个体性

 文化中国没有统治者

 把晚清与近代分开

 王朝的伎俩

 近代史的“近代性”

 几何学里的上帝

 《几何原本》的近代性

 近代化的两条路线

 帝国解体大趋势

 世界近代史开端

 中国近代史也是世界史

 辫子大一统

 近代化之殇

 市场大于国家

 流通造就世界

 商战合一的公司

 中国民间海商

 民间海权的梦想

 大清朝也有世界首富

 为家天下理财

 皇帝的心思

 以吸毒为游仙

 谁能卖国

 爱国的缺憾

 天下无疆

 落后做老大

 民心可用

 五条历史地理线

 破了底线

 告别天下观

 古汉语说新世界

 海国新兵法

 “合众国以为国” 

 尧舜之国

 共和国的异化

 在大洋那一边

 以先王之道联合起来

 走向外交

 谁来做主

 立国之本

 王权的“制度安排”

 唾弃真理

 隐于自我

 捍卫文化中国

 尧舜也要学西方

 船长行使制海权

 以禁治国

 治国还是老路子

 圣人怎样炼成

 守住天下

 救亡两条路线

 理学是亡国之学

 考据学的两条腿

 做“天下兴亡”的学问

 考据学里的启蒙

 立命于文化中国

 天王宗教体验

 历史的图像记忆

 “我乃人王” 

 从思想者到阴谋家

 存天理尽人欲

 “做”近代化

 军队国家化

 军队不宜私有

 曾、李不一样

 独服曾文正

 官体商用

 “同治中兴” 

 考据学的西化

 上帝的地缘政治

 天佑美国

 “打洋教”的分寸

 在历史的转折处失足

 体制内的“亚政权”

 政治“对仗”

 两种“以夷制夷”

 国之“大款”

 “直辖”上海

 朝廷是个利益集团

 “首长所有制” 

 “官督商办” 

 北洋新军的摇篮

 言官的鞭子

 自私与侠义

 还了政权抓军权

 军权的名与实

 动了皇上的命根

 修铁路圈钱

 军权决定政权

 朝廷的芒刺

 去李鸿章化

 “割尾巴” 

 王权主义的本能

 内王权与外国权

 妥协是硬道理

 拆女的政治

 流氓无产者习气

 屁股决定脑袋

 以国权办国防

 为国权立言

 天朝无约

 帝师的情结

 岂敢为人民公敌

 立宪三张牌

 享受国难

 “堂子”里的政治

 “老佛爷”训政

 自由的出口

 弱势非群体

 新政两条路线

 最是皇帝不自由

 革命是人权的底线

 民权在哪里

 没有一个人有自由

 千古一帝

 权力的脚后跟

 全民跳神的“大民主” 

 奴才的觉悟

 义和团战法

 文明之尸

 洋人拥戴李鸿章

 敢与朝廷扳手腕

 晚清“女子与小人”

 立宪如嚼口香糖

 为新私学立言

 预备立宪

 “国民军”难产

 湘淮军系不出皇帝

 为四万万人的人格而战

 军人的自觉

 国宪还是党宪

 统一还是立宪

 训政误国

 以法权立国

 江山也要伟人扶

 给我一个五四

 五四的泡沫

 运动的养料

 思想的原料

 军人爱国运动

 主义的劣根性

 个人主义者在运动中

 新文化的底线

 重温五四运动

 回到历史的起点

 “人性”说的出处

 民心靠不住

 人性好利

 以“学习”改造人性

 思想解放的人口处

 中国权力运动大势

 儒家的愿望

 “五独”始于何时

 做圣人其实很残忍

 让思想回到思想者自身

 圣人“五化”

 文化个体性自觉

序言

历史,是一个文明的样式,我们身在其中,如何自处?

人生而自由,是一条公理,可经验告诉我们,人是历史的产物。

人必生于某个历史时期,长于某种文明样式,这一基本事实,决定了我们如何实现与生俱来的自由意志,天赋人权作为绝对理念,必定要获得历史的形式,转化为文明样式,为社会提供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常说“命运”二字,偶然地生于某个历史时期是我们的“运”,必然地进入某种文明样式是我们的“命”,好的文明,应该是天赋人权的摇篮,是人生而自由的保护伞。

在一个好的历史时期,进入一个好的文明里,那当然就是“幸运”。如有不幸,生为奴隶,被人统治,在灾难的丛林中,那就权当做绝对理念的最后证据:“不自由,毋宁死”!奴隶以自己被奴役的状态证明了自由的价值。

为什么不幸之人,往往更接近自由的本质?因为他本人就是证据。

如果说个人的不幸,还有偶然性,那么民族的不幸呢?肯定非偶然。要么受天启,要么被天罚。

看来我中华民族,已注定要受天启,盖因我民族自强不息,历尽苦难而知天理,受尽专制而能自立,内忧外患不已,文明却生生不息,王朝靠不住了,还有文化的江山托底。

“秦时明月汉时关”,说来道去,都与王朝有关;而人在桃花源,不知有秦、汉,然亦自成一文化的江山,足以为后人道,为后世法者,岂非陶翁之文化个体性,已转化为一个历史的样式?自由的款式?

在文化的江山里,历史并非王朝的专利,而是由文化个体性开显出来的自由的款式。陶翁“采菊东篱下”,那是多么自由的款式!而“悠然见南山”,便是有了文化的江山可依。

王谢风流,从《世说新语》里来,饮酒,吃药,品茶,无论怎样活着,如何活法,都活出了“魏晋风度”,活得“人与山川相映发”,向我们展示了“自由之思想”的美学款式。

还有唐诗,也超越了大唐盛世,一代诗人,盖了帝王将相的帽,栖于“独立之精神”的高枝,“天子呼来不上船”,凭什么?就凭诗。诗是一面历史的旗帜,要表达自由意志。诗言志,要让人闻到自由的气息,“两个黄鹂鸣翠柳”,那是“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还是分了“左”和“右”在争鸣?而“一行白鹭上青天”,便是自由在高处,超越了“左”和“右”的自由之思,向着普世价值奔去。

无自由,勿为诗。不能感发人生命中的自由意志而成一自由的款式,何必写诗!可怜乾隆帝,挂在他名下的诗,有四万多首,论数量,一人可敌全唐诗,可对不起,谁能记住其中哪怕一句、两句?而李白仅一首“床前明月光”,就将他盖趴了。何以“白也诗无敌”?全靠了自由意志。

历史是自由的款式,有如“大江东去”!喟然而叹“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花开几朵,那便是自由意志。

内容推荐

刘刚、李冬君所著的《自由的款式》分为“文明论语”,“江山诗话”、“国史清谈”三部分。

“文明论语”部分主要是文明论,以“论语”的形式梳理世界文明史:西方文明由“分化”而演进,中国文明由“统一”而展开。从神话到史诗,从英雄到公民,视野广阔,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江山诗话”撷取《史记》的诗性特质,以诗话形式论说历史:文化中国少年老成,周公的理智、孔子的伦理贯穿始终,用思想自由与否为尺度给诗人的江山排座次。从治乱兴衰到文化中国,指点江山,一气呵成。

《自由的款式》中“国史清谈”部分,不争论,只清谈,一步步重新发现近代史:清王朝卖国以维系王权,曾国藩、李鸿章之流办洋务、争海权,也只是专制制度下自由的微光。带着“流氓无产者习气”的慈禧,一步步拆了大清王朝的局。一句话,“中国人的自由精神埋伏在文化的江山里”。

编辑推荐

今人写历史,多从历史本身出发,得出其规律性,注重实证与理性,讲“普世性”。但刘刚、李冬君所著的《自由的款式》作者独辟蹊径,将文化个体性融入历史写作当中,贯通文史,将哲学的思辨与诗化的语言糅合在一起,自成一体。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8: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