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百年回眸百人畅叙(南京艺术学院百年校庆纪念文集)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作者 刘伟冬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2012年的12月8日是南京艺术学院的百年华诞。为了庆祝学校的百岁生日,学校组织编写了《百年回眸 百人畅叙》(刘伟冬主编)这本纪念文集。本书邀请撰稿的对象阵容庞大,名流贤达,少长成集,共有百人之多,其中既有资深和知名校友,也有资深和知名教授,还有学校的老领导和现任领导以及其他相关人士,他们根据自己的不同的经历和感受,或回忆,或叙述、或讲故事,或填词写诗,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深情地回忆过去,同时又满怀豪情地抒发对母校的热爱之情。

内容推荐

在喜迎南京艺术学院百年华诞之际,学校组织编写了《百年回眸 百人畅叙》这本纪念文集。她像一支盛开的玫瑰,为百年校庆献上了一抹鲜红,送上了一缕馨香。这些作者均是南艺的师生和校友,他们用真情实感书写的文字,饱含着作者对百年南艺的追忆、感恩和祝福,读来是那样的亲切、朴实和自然。《百年回眸 百人畅叙》不仅能引起同龄人经历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也能激起不同年龄段读者思绪上的“穿越”和思想上的认同,而激起广大读者深度的感慨和深刻的思考。

本书由刘伟冬主编。

目录

米如群 序/001

冯健亲 校区拓展纪事/005

马和顺 良师益友/012

保 彬 80年代南艺回眸/015

潘忠哲 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020

张 永 穷则思变/024

孙 瑜 记与杨焕照教授一次谈话想起的/026

王 琦 回忆上海美专的岁月/032

钱仁康 我读书时的上海美专/036

杨成寅 颜文棵先生/039

张嘉言 与海燕同志相处所受的教育和感受/050

王秉舟 并校、迁校、建院——记五十年代的三件大事/054

茅 原 蝴蝶效应实例/068

张道一 “放言纵论”的“刘郎”——纪念汝醴先生/071

金士钦 曾经趟过这条河——忆南艺二三事/076

吴 山 高风亮节教师典范——记苏州美专的三位恩师/086

诸天觉 吴昌硕与诸闻韵/095

李双江 南艺,我心中的歌——南艺百年感言/106

秦 序 南京艺术学院百年诞辰感言/110

李向民 我和南艺/113

田川流 南艺的品格/118

马家钦 南京艺术学院百年校庆随感/126

陈耀星 弓弦作证/132

许洪祥 难忘心中的“黄瓜园”/136

陈履生 温肇桐先生与我的成长/138

潘鲁生 忆南艺——写在母校百年校庆之际/142

高 云 忆刘海粟先生教学二三事/145

周京新 我心中的谢老/148

李砚祖 南艺百年:从道统到学统/153

许 平 那些年,我们一起住过的东楼/160

周 维 马友德教授的二胡教学/165

丁 方 南艺往事/171

王孟奇 我的入学经历/179

朱昌耀 恩师情长——写在母校百年之际/182

卞留念 恩系南艺/191

王璜生 南艺时光/195

黄宗贤 延绵的文脉拓展的精神——我心中的南艺/200

李 凇 进出南艺/207

徐 累 南艺杂感/210

刘道广 路是越走越宽——南艺百年的感想/214

杨振国 师恩与友情——我在南京艺术学院的博士生学习/221

孔新苗 我的南艺记忆/234

顾华明 黄瓜园的南艺人/238

张美林 宗仰自然璞玉浑金——李宗璞声乐教学风范追思录/241

孙健君 2012母校百年诞辰感言/246

陈心懋 南艺琐忆/251

朱道平 记大羽大师/258

刘赦母 校点滴/260

王志明 我和张华清老师的师生缘/263

顾 平 几件旧事,一点思考/266

贺万里 南艺串门/272

屈 健 我的南艺,我的眷恋——谨以此文献给母校100周年华诞/277

黄厚明 感念南艺品味传统/282

盛梅冰 师承延绵感恩无尽——从江苏省革命文艺学校的人脉说起/285

吴维佳 我的大学/290

胡光华 我在南艺所认识的外国艺术史专家/294

杨佴曼 伟大的世纪元年/301

林树中 我与近代中国美术史上的人和事/304

奚传绩 于细微处见精神/308

周积寅 俞剑华老师永远是我学习的楷模/312

马友德 南艺二胡教学六十年回眸——为南艺百年校庆专述/319

辛立农 回想“开门办学”/327

史金城 七律·寿南艺百年校庆/329

蔡敬民 《春光——蔡敬民笛艺集萃》诞生记/330

张华清 止于至善——南艺美术系招生、育人的往事/334

刘菊清 峰回路转花香满径——我的自传/341

石中光 忆南艺实验乐团的筹办和《贝九》演出/349

凌环如 半个世纪前的一次雕塑集体创作/353

杨身源 来到南艺/355

丁 涛 南艺校园生活点滴(1959—1963)/357

顾永芝 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团结奋斗,排演《沙家浜》/361

胡国瑞 丁家桥旧事/368

王道珍 走进校园第一天/373

潘春芳 南京艺术学院陶艺专业的设置与发展/375

顾雪珍 老师教我的歌/382

丁兆成 20年巨变黄瓜园——庆祝南艺建校一百周年回顾与展望/387

高宝华 我与南艺舞蹈系的成长记忆/391

吴正源 回忆/395

乔惟进 诗与情/402

陈显铭 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写在南艺校庆一百周年之际/406

林木英 艺苑变迁——南京艺术学院的校园规划和校舍建设回顾/410

刘金祥 我学生时代用过的小闹钟/426

沈行工 推荐青年人才是老教师的职责所在/428

方 骏 观摩刘海老作画记/433

伍国栋 前人栽树后人培土/435

居其宏 我在南艺这十年的教师生涯/439

黄悖珍 藏的回忆/443

徐利明 感受南艺师辈的风范/449

陈建华 印象中的那个人那些事——记中国军乐之父洪潘教授/453

钱 态 一张钢丝床/471

庄 元 重阳盛会/474

张连生 我的老师——江小竽/481

李立新 百年南艺赞/484

邬烈炎 工农兵学员:一个不应被忽略的特殊学生群体/487

钱志和 辉煌的三十年/494

张友宪 拾忆大羽老/497

江宏伟 轻轻地推开窗——忆长白老师/505

夏燕靖 我的老师,我的先生/508

孔六庆 我读博士研究生/518

王建元 我的钢琴老师马幼梅/523

庄曜与 音乐科技结缘/526

于友善 记忆的碎片/532

李小山 我的老师张文俊/536

谢 琨 旅澳随笔——我在澳洲演唱中国歌曲/540

徐志廉 梦想开始的地方:申家巷、77号、黄瓜园/546

钱建明 寻找“黄瓜园”/550

袁熙呖 踽踽独行的读研生涯/553

沈义贞 黄瓜园人物小记/558

王 晨 缘份/563

赵晓华 后园裸林/566

杨曦帆 书斋与田野——跟随伍国栋教授学习民族音乐学/569

邹建平 我的班长,我的班/575

黄晓白 偶得:上海美专的“红”/578

邱丽华 感恩在怀/585

崔 雄 记忆中的那点事儿/588

陈世宁 学者的魅力和风范——记我国近现代杰出的美术教育家、画家谢海燕教授/600

刘伟冬 念奴娇·百年校庆/623

何晓佑 艺术学院中的“工学科”——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科的建立与发展/626

张策华 江神子·贺南艺百年/634

刘伟冬 后记/636

试读章节

2005年11月30日下午2点,小车载我驶入双门楼宾馆。车窗外,古典式小白楼映人我的眼帘,这是一幢民国时期的英国驻华领事楼。曾经无数次地经过小白楼,今天忽然觉得它有一种别样的风情,是历史的痕迹透出了它的沧桑,或是曾经入驻者的地位凸显了它的贵族气,还是它就应该是历史的见证?

梳捋着对小白楼的思绪,我走进了楼旁的钟山厅。今天的小白楼、钟山厅都将见证南艺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我作为南京艺术学院的法定代表人,受全体师生的重托,即将履行我院长任期内极具纪念意义的一次签字。

中共江苏省委副书记冯敏刚、省政府副省长王湛、副秘书长朱步楼以及省教育厅、财政厅、南京市人民政府的负责人,兄弟院校的代表纷纷聚集到钟山厅,一起见证省委党校、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南京艺术学院共同与南京工程学院签订校区置换协议。“三校四方”的代表由谈判桌走向签字桌,实现了新时期下江苏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由于得与失的关系,现场代表心情迥异,我以表面的淡定掩饰了胸中的波澜起伏,但握笔的手还是不由自主的将笔捏得很紧。当我郑重地在协议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当我热情的与南京工程学院院长陈小虎同志握手互换协议文本时,我真真切切地意识到南京艺术学院的校园红线实实在在地向外延伸了一倍。此刻,我相信陈小虎院长与我一样,酸甜苦辣一起涌上心头……

当中国高校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实行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在宁高校纷纷向外扩张校园,到城郊圈地,一个个新校区相继拔地而起。南艺则蜷缩在城内不到200亩地的校区中无声无息,但外部世界的精彩还是在校园内引起了涟漪。校区狭小、拥挤、嘈杂诱发了人们向外扩张的欲望,也逐渐形成了校区拓展的“三个选向”:激情洋溢者竭立主张放弃城市,融入潮流,去郊外征地建新校区,从零开始构建新的工作、学习、生活秩序;性情中庸者既留恋城市的氛围,又厌恶拥挤的空间,主张在城乡结合部兼并一所学校作为分校,穿梭于城乡之间,两种感觉兼顾;稳健求变者则根据艺术教育的特点,认为城市的文化氛围是艺术专业学习不可或缺的环境要素,主张坚守阵地,就地拓展,不求大,但求精。这“三个选向”在学校领导班子中都有代表人物,意见纵横交错,各执一词且都振振有词。我作为院长有自己的思想与倾向,也有一定的坚持与担当,同时,作为省政协副主席,我有一定的人脉与运作空间。我希望经过努力争取做到校区就地拓展,以营造南艺事业发展的最佳教学空间。

时任学校党委书记的文晓明同志,是一位谋略与胆略同时具备的领导者。他在认真听取各种意见后作出一个十分民主的决策,在中层干部层面上就校区拓展的“三个选向”进行“公决”。结果形成了一个排序:第一选向是坚守阵地,就地拓展;第二选向是兼并某学校,实行城乡结合;第三选向是放弃城市,重新圈地进人大学城。晓明同志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放弃任何一种选择,而是按“民意”排序,在有效时间内按排序向前推进,即通过努力争取实施第一选向,如无法实现再按第二选向推进,第二选向有困难再按第三选向推进。总之,校区拓展势在必行,只是结果不同而已。一场各执一词的校区拓展争论终于达成了共识。学校党委在关键时刻、重大事件的把控上显示了坚强的领导能力,为学校的发展确定了方向。我作为民主党派人士,在共产党领导下担任一校之长,与晓明同志真正做到荣辱与共、肝胆相照。在校区就地拓展的认知上我与晓明同志完全一致,我们多次研究了校区就地拓展的工作思路,并借我在省政协兼职的有利条件,向省委、省政府的领导进行游说,为就地拓展校区展开实质性的工作。

机会总是眷顾有备而来的弄潮人。

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用很少投入办了很大教育的一场革命,但发展与需求、质量与数量的矛盾日趋突出。国家教育部决定自2003年起对全国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全面评估,要求江苏第一批接受评估不得少于两所高校。可能是出于对评估结果的担忧,除南京师范大学外,没有其他高校愿意接受第一批评估,于是,教育厅选择了不常在视域之内的南艺。作为省内唯一的艺术院校,既没有可比性,评估结果也不会影响其他高校,这或许是厅领导选择南艺作为首批评估的战术考量。

P5-7

序言

在喜迎我校百年华诞之际,学校组织编写了《百年回眸百年畅叙》这本纪念文集。她像一支盛开的玫瑰,为百年校庆献上了一抹鲜红,送上了一缕馨香。这些作者均是南艺的师生和校友,他们用真情实感书写的文字,饱含着作者对百年南艺的追忆、感恩和祝福,读来是那样的亲切、朴实和自然。该书不仅能引起同龄人经历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也能激起不同年龄段读者思绪上的“穿越”和思想上的认同,从而激起广大读者深度的感慨和深刻的思考。

如果说南艺是一座山,这些文章和文字,就像是山上的岩石、植被和溪流,它能让我们更真切地了解南艺百年的积淀、百年的挺拔和百年的攀升。

如果说南艺是一条河,这些文章和文字,就像是河里的浪花、波涛和白帆,它能让我们更直观地见证百年南艺动人心弦的涛声、波光粼粼的画卷和大江东去的胸襟。

如果说南艺是一棵树,这些文章和文字,就像是书上的枝权、绿叶和花朵。它能让我们更细致入微地体验百年南艺鲜活的生命,蓬勃的生机和博风击雨的性格与气质。

这些文字如歌如诗如画,是献给母校百年华诞的鲜花、硕果和心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校友与母校的感情不是爱情,胜似爱情。“剪不断,理还乱”,是永久的永远的永恒的牵挂。因此,这些出自师生和校友之手的文字更显得精彩、珍贵和无价。

百年回眸,百年畅谈。回眸可以感知得失成败,畅谈可以领略登高望远。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百年南艺赶上了科学发展的大好时光,让我们全校上下团结起来,同心同德,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用我们的青春热血和汗水去谱写南艺下一个百年辉煌。

后记

2012年的12月8日是南京艺术学院的百年华诞。一百年,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只能算是一个短暂的插曲,而在茫茫宇宙的进程中恐怕连一瞬间都算不上。但一百岁的生日对一个人,或对一所学校来说的确是一个伟大而又光荣的时刻。一百年前,刘海粟和几位画友一道创建了上海图画美术院,开启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河。其实,在1912年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应该有很多的事情发生,但能够绵延百年,迄今依然光芒照人的事情恐怕就不多了。当年刘海粟创办的的图画美术院历经了百年风雨的洗礼,传承有序,海纳百川,不息变动,闳约深美,如今发展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综合性艺术大学,这也正是刘海粟和上海美专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没有当年的播种,就不会有今天的收获。当然,没有后来的传承和光大,既往的努力和奋斗也只会成为模糊的记忆。在很大程度上,从上海美专到南京艺术学院一百年的历史是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一。这一百年见证了中国现代艺术和现代艺术教育的发生与发展,见证了我们的先辈们为中国现代艺术所作的不懈努力以及它们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为了庆祝学校的百岁生日,学校组织、安排了许多的庆典活动,其中一项就是出版一部纪念文集。校党委和行政决定由我来牵头来实施这项工程。接受这份光荣的任务后,我们迅速成立了编辑队伍,立即开展工作,所依托的主要力量是科研处和艺术研究院的部分老师们,这是一支特别能够战斗的队伍,在此,我要对他们辛勤的努力和无私的奉献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要衷心地感谢那些为我们提供稿件的老师和朋友们。

首先,我们将书名定为“百年回眸,百人畅叙”的指导思想是要对走过的历程进行回望,在畅叙过去的同时也畅叙未来。毕竟,今天的南京艺术学院能否延续百年辉煌,在未来取得更大成就才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命题。其次,本书邀请撰稿的对象阵容庞大,名流贤达,少长成集,共有百人之多,其中既有资深和知名校友,也有资深和知名教授,还有学校的老领导和现任领导以及其他相关人士,他们根据自己的不同的经历和感受,或回忆,或叙述、或讲故事,或填词写诗,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深情地回忆过去,同时又满怀豪情地抒发对母校的热爱之情。最后,我想强调的是这本书不是一部校史,但它的内容以及它们所洋溢的激情会帮助我们更生动、更丰富、也更深刻地了解我们的历史,仅记。

2012年11月于黄瓜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1: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