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分布着一百多万条末梢神经、血管,与人体各个脏器、中枢神经等关系密切。现代医学发现,人体在人的大脑皮质的投影接近一个倒置的胎儿形状,而手在这个投影中占的位置近4/5。双手有众多的经穴、奇穴、病理反射区、病理反应点。有对全身生理机能激活的作用,几乎人体所有器官在手上都有对应的穴位。
在我国古代,智慧的祖先们已懂得通过观察手掌的纹理,来预测身体的健康状况。中医圣典《黄帝内经》中就说:“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病矣。”到清代,手诊已有了较完善的理论体系。有不少专著广为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
本书旨在向大众普及一些最基本的手诊、手疗知识,让人们能够以最简捷的方式,及早掌握自己的身体状况。
您是否因为工作繁忙而忽视了自己的身体健康?您是否因为医院的高额费用和繁杂程序而惧怕去医院看病?有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可以解决您的烦恼,那就是观察您的手,手是人体健康的观测站,通过手,我们可以及早发现疾病的征兆。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配图,深入浅出地向您介绍手诊、手疗方面的知识。让您在生活和工作中,可以随时随地关注自己的身体,呵护自己的健康。
一、手态
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观察掌纹只是一部分,还要看手的整体形态——手态。手态是身体状况的“第一印象”,也是我们身体的“地基”。
一个健康人的手,它的大小、胖瘦首先是和我们的身体配套,成比例的。身大手小,或身小手大,都不标准。其次,手的大小还和个人体质、性别有关。通常体质偏阳的人手大,体质偏阴的人手小,男子的手通常比女子的手大,北方人的手通常比南方人的手大。
健康人的手还应该光滑润泽、形状饱满、富有弹性,这是气血充足,身体各机能平衡的表现(见图2—1)。
那么,出现哪些情况表明有健康隐患呢?
(1)手大
如果身材娇小,却有一双不合比例、不协调的大手,就是一种病态(运动员要特殊考虑,因为运动员的训练强度和常人的不同,手的大小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手大,一是容易发生关节痛,二是容易患肾病,因为在中医理论中,肾主骨。
对儿童而言,手大往往是体内缺钙或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生长过程中如果内分泌比较旺盛,会造成骨架偏大,手部也很僵硬。如果父母发现孩子的手关节不灵活,有可能是生长激素分泌过多,造成关节之间,手指与手指之间缝隙很小,出现这种情况要及时去医院诊治。
当双手不明原因地持续肿胀、变大,更要引起警惕。双手增大的同时还出现了脚、嘴唇、鼻子、耳朵等器官增大、增厚的现象,那就需要到医院确诊是否患有肢端肥大症。肢端肥大症是一种因脑下垂体增生或肿瘤引起的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导致皮肤和骨骼异常的增生性疾病。
(2)手小
把手轻轻合拢握成拳头,拳头大小约等于自己的心脏大小。如果手明显偏小,说明心脏也偏小,心脏功能较弱,容易出现心悸、心慌、头痛、疲乏的症状,同时血压偏低。出现这种状况应当加强锻炼,锻炼心肌,让心脏逐渐变得强健有力。
(3)手干瘦
如果只是单纯的人瘦手也瘦,通常和常年消化功能不良有关;如果同时手指间缝隙较大,成年后还容易患神经衰弱。
但当手不仅仅瘦,还失去了弹性和光泽,骨多于肉,这就是气血不足的表现。女子气血不足容易出现月经不调、痛经、不易生育等症状;男子气血不足则容易出现性功能低下,发生前列腺疾病。手干瘦到缩起来如同鸡爪,则几乎是血枯之象(见图2—2)。枯代表枯竭,是一种黑色无华、晦暗的颜色。到血枯时气血就非常衰败了。
(4)手肥厚
正常的手应该是肥瘦适中的,人变胖的时候手跟着变胖也正常,但人瘦手胖,或手超出正常情况的肥厚就有问题。首先要判断是不是浮肿,浮肿对应的是肾脏、心脏的功能。如果是脂肪堆积太多,要考虑高血压和高血脂,或是体内胆固醇偏高(见图2—3)。
胆固醇可沉积在手足部肌腱处,当你握紧拳头,发现手上有淡黄色的硬肿块,那是肌腱黄色瘤,暗示可能患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有这种病的人自出生起体内的胆固醇含量就高于普通人,但无明显外在症状,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治疗措施,容易在青壮年时期就引发心脏病。
(5)手缺乏弹性
健康的手应该是软硬、厚薄适中,富有弹性,握手时有力;反之,手过硬、过软都有问题。
手过于软薄无力,表示元气不足,精力差,容易生病。如果手软得可以朝掌背方向弯曲,可能是脾胃虚。 手过于硬直,缺乏弹性,表示体内气血不够通畅,积滞较多,老人有肾虚和骨质疏松的可能,小孩则脾胃虚。手硬直而瘦者,则消化能力不佳。
如果手掌上某个区域的肌肉皮肤有凸起,说明有增生的情况;有凹陷,则表示对应的脏腑萎缩或功能减退。
(6)手感异常
手的温、凉、干、湿等状况同样是身体的晴雨表。
温暖润泽,富有弹性,这是好手感。健康的手还是冬暖夏凉的,如反季节地夏热冬凉,代表身体没有达到最佳状态。异常手感分列如下。
①手感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感冒、发烧类的炎症,实火,会越摸越热。另一种是开始热,再摸时却变得不像开始时那样热了,这是虚火上浮,会导致出现紧张、失眠多梦、烦躁、口干、咽喉炎等症状。
②手感凉:寒性体质,阳虚,气血循环不佳,怕冷,容易疲劳、感冒,女子容易月经不调。
③手感干:皮肤干往往是肺不好的表现,容易感冒,容易患呼吸系统方面的疾病。
④手感湿:心火盛,紧张,容易疲乏,脾胃积热,以致手汗多。
⑤手感黏:内分泌失调,容易热、出黏汗,糖尿病人多见。
⑥手心凉手指热,或是手心热手指凉,又或者一只手凉一只手热,这种寒热交错现象,被称为阴阳失调。人处于阴阳失调时,往往夏天怕热,冬天怕冷;多穿一件怕热,少穿一件怕冷;虚不受补,会出现烦躁、失眠多梦、咽喉痛、手脚冻等症状,女子月经不调。
(7)凹凸
一般情况下,手部皮肤是平滑的,不会凹凸不平,坑坑洼洼。如果哪天手部出现凹凸不平,则要留心是否是病变的信号。
凹陷:和周边皮肤相比,呈点状、斑状的凹陷。手部皮肤凹陷提示对应的脏器功能萎缩,气血不足或者某个脏器被切除。
凸起:和周边皮肤相比,呈点状、斑状的凸起。皮肤凸起有以下几种原因:
①体内有炎症。如手部咽喉区皮肤有凸起,色泽红白相间,表示咽喉易有炎症。
②某个脏器有慢性病,患病时间较长。如手部胃区有黄茧样的凸起,可能患有慢性胃病。
③机体发生恶性病变。中间略呈尖形的凸起,呈淡黄色或咖啡色,具有不规则边缘,这多是肿瘤的信号。
二、手色
手色包括手掌颜色变化之“色”和手掌润泽程度之“气”两个方面。皮肤明亮润泽,即是“有气”,晦暗枯槁,则为“无气”。有“气”无“色”,即使有疾病也能较快恢复,有“色”无“气”,则元气已损,身体恢复较慢。“气”不易把握,因而有五不看之说:刚暴怒后不看、心情不好不看、环境光线不合适不看、饮酒后不看、色欲过多者不看,此时要么体内气机不平,要么心绪不宁,都非佳时。心绪平和、光线适宜时,看到的手色才准。
手色分为健康色和病色两种。
健康的颜色应该是稍稍偏黄,白中透出淡红或粉红色,明亮润泽。因手色会受饮食、气候、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建议把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小的中指两侧面的颜色作为参照值。
其次,在寻找手色的参照值时,还可采取以下方式:
(1)全手掌色和手腕色对比
手掌越红,血黏稠度越大,甚至血脂偏高。有的人每天吃大鱼大肉,其实很容易造成营养过剩,手掌变成“朱砂掌”。“朱砂掌”越重,人越容易疲倦,所以吃得太好,未必对健康有益。
(2)手指色对比手掌色
如手指头偏红,手掌偏白,属上热下寒,阴阳失调。
(3)手指头对比手指节
如指节间颜色偏暗,有青筋,多有积滞,表明消化系统不佳。
掌色过深、过浅、色泽分布不均,或出现异常色,都属于病色。《灵枢·五色篇》中提出,五色含五脏,“青色”——肝胆,“赤色”——心脏,“白色”——肺,“黄色”——脾,“黑色”——肾,五色也代表着五种病症,分述如下。
(1)白色
白色属寒症、虚症、炎症。
寒分两种,一种是受风,或吃凉食导致脾胃不适、腹泻之类临时性的寒症,只要注意保暖,多吃温暖易消化的食物,身体很快就能恢复;另一种是失血造成的“血虚”,或是元气受损造成的“阴气虚”,这就需要多加调养。如在手掌某一区域出现白斑或白色,则表示对应的器官有感染现象,或机体出现疼痛。全掌,包括指甲都呈白色时,则提示有贫血。
(2)黄色
黄色属湿症、虚症。
中国人属黄种人,手掌呈淡黄色而且富有光泽是正常的,这里说的黄色是比常态的颜色偏重。
湿症是中医里的一个概念,如肝炎、肠功能失调、倦怠、腹胀、没有食欲,都是湿症的表现。
黄色还是慢性病的先兆,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胃疼、慢性贫血等,具体症状还要看是手上哪一块区域颜色变得淡黄、晦暗。
如果手呈灰土黄色,无光泽,身上其他部位皮肤也有类似颜色,可能是体内胆汁排流有障碍,应防止慢性胆道、胆管狭窄等情况发生。手色接近金黄色时,一定要特别留意,这可能是早期肝病的征兆,如急性黄疸性肝炎(此时,手、身上皮肤、巩膜等也会出现黄色),要及时就医确诊。
(3)红色
自然的淡红色或浅红色,是皮下血管畅通的正常表现。但如果颜色过红,就要考虑是否由血压升高造成的。
拇指或小指根处肉厚的地方发红,同时面颊和颈部也呈红色,要小心肝硬化发作。
手的局部呈鲜红色或出现鲜红点,表示脏器正在出血。
手掌从正常的浅红色逐渐转变成暗紫色,这说明心脏出现了问题。心脏发生功能性障碍,导致血流缓慢,血管内血氧饱和度降低,手掌呈暗紫色。
(4)青色
青表肝,反映肝的健康状况。当人的情绪不好又无从发泄,或血流不畅时,都会出现青色。如在脑区出现青色则表示脑血栓形成;在心脏区出现青色则表示心肌缺血,会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
(5)黑色
这里的黑色指手掌整体色泽黯淡无光,不是黑种人那种有光泽的黑亮。
当手掌呈黑色,晦暗无光泽时,表示身体机能非常差,曾患重病或长期服药,或是肾脏疾病;老人手部出现黑斑是生理性衰老的表现。当不仅手掌呈黑色,黑色还蔓延到手指头,同时手掌局部有边缘模糊不清、凸起的黑色斑点,这可能是肿瘤病变、癌症的信号,要尽快到医院确诊。
即使手掌偏黑,或呈现其他病色,但手还有红色,有光泽,表现明润、含蓄,即是“善色”,说明即使生病,还有底气,气血未衰,可以通过调节实现痊愈;当全掌光泽全无,即是“恶色”,说明气血两亏,肾气也很虚弱了,要么患危症、重症,要么因久病身体极度虚弱。颜色越暗,身体机能衰败得就越厉害,越难调节。
P10-15
最熟悉、使用最多的事物,有时却最陌生、最不了解。
就像我们的身体,每天它都在自动运行,可你是否了解体内有多少条经络,各个脏腑器官是如何互相配合,互相运转的呢?就像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双手,你知道它会给你传递什么信息吗?
人体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耐受能力,以应对竞争激烈的社会和紧张繁忙的生活。很多疾病初起时症状轻微,即使有一些不适往往也被忽略或忍受过去,等病情恶化,有所发现时已到中晚期,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回天无力。因此那句名言“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对我们敲响了警钟。
无知,既有不知道如何正确保养的无知,也有疾病已生却不自知的无知。后者,也是小病变成大病的主要原因。病初起尚未成形时,为“未病”,治“未病”远比治“已病”更具有意义。在“未病”时就应该有意识地进行调养保健,防病养生,掌握控制疾病的主动权。
如果把身体比喻为树干,手就相当于枝叶。如果叶子在不应枯萎的季节枯萎,表示大树缺乏某种元素或生病了,手上出现的信息也反映着身体的状况。
窥一斑而见全豹,手是身体的观测站。手部末梢神经集中,血液循环和微循环极其丰富,经络穴位众多,手指又是阴阳交汇之处。全身气血运行和身心状况信息会直接传递到手部。
心情烦躁时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揉搓双手,压力大时手心会冒汗,这是手和心理状态的联系;手指干瘦,手上没有光泽,斑点众多,表示气血不流畅,这是手和身体机能的联系;手凉,被扎破时流血很少,表示体弱、气血不足,这是手和生理状态的联系……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身体的信息写在手上,观手可知健康,观手可晓疾病,观手还能了解一个人的性格。可以说,手虽小,却内有大乾坤。学会手诊,只要细心观察手掌,就可及时发现“未病”,提早预防和调养,平时又能通过手疗强身健体,何乐而不为呢?
王志金
201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