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损失中最严重的是,大量正规营团军官的损失,他们以无限的忠诚献身捐躯。很多营在最初几次战斗后仅有二三位军官幸存。整个法军的干部,因训练有素的职业军官的成批死伤而严重受损。法军在嗣后几年蒙受的损失,无疑因战斗单位军事知识的贫乏而加剧。尽管德国人常常哀叹其初始战斗中军官的严重损失,但他们所受的损失并不严重,在鲁登道夫发动的几次攻势结束前,他们一直拥有必需的专业参谋指导和管理陆续接纳的新兵。
11月底局势稳定之后,西线开始了长期的堑壕战。德军在法国和比利时领土上,沿着为建高级铁路网而选定的路线,建筑了防御工事;而协约国军在三年多时间里,力图突破德军的防线并迫使其撤退,但无不以失败告终。
协约国军总共发动了五次大规模攻击:
(1)1915年春和初夏,由法军在香槟和阿图瓦发起。
(2)1915年深秋和冬季,法军在香槟发起,英军在洛斯同时发起。
(3)1916年7月至10月,英、法军在索姆河共同发起。
(4)1917年4月至7月,英军在阿拉斯发起,法军在埃纳河发起。
(5)1917年秋、冬,英军实际上单独在帕森达勒发起。
在上述1915、1916和1917年的几次攻势中,法军和英军无谓地消耗了自身力量,遭受了几乎双倍于德军的伤亡。在此期间,德军仅进行了一次大的反攻,即1916年舂法金汉向凡尔登发动的持久进攻。此次军事行动表现的特点,将在适当的地方加以叙述。
这些持续多月、规模巨大的血腥冲突,往往被不严格地称之为“战役”。从不同时间参加作战的人数看,从所使用的大量火炮等武器看,从骇人听闻的伤亡总人数看,这些冲突,如每次都被视为是一个整体,理应属于军事史上最重大的战事。但是,我们切不可受术语的误导。如果称之为“战役”,这只是表述的一般方法,虽然它完全可以不受指责地通过,但它会混淆视听。可是,军事指挥官和整整一派作家,曾试图将这些持久的战事称之为堪与历史上决定性战役相比拟的,而且规模更大、意义更为重要的战役。听从这一貌似有理的论断,实则势必陷入对军事科学和第一次大战实际发生的事态完全错误的观念之中。
什么叫战役?我在1918年3月5日写道:“势均力敌者之间的战争……应该有一连串的高潮,所有的赌注都押在这些高潮上;所有的力量都投向它,从它那里可以得到永久性胜负的决定。这些高潮,通称战役。战役的意义在于,在军事行动的单一片断过程中,任何一方拿出全部资源集中用于打击敌人。”战役的规模必然与两军的整个战斗力成适当比例。7个师之军出其5个师交战,可以打一场战役。但70个师之军打同样规模的仗,虽彼此遭受伤亡数与上述相等,但只能降格为小冲突;连续发生此类冲突只增加伤亡量,却不提高战事的规模。
此外,恰当地说,考虑是否是一场战役,不可脱离时间因素。击溃敌军之右侧,我军则处于可进攻其中央暴露的侧翼或后方的地位;突破敌之中央,我有可能包抄其两翼;夺取某山头,我可控制其交通线。然而,如果初步军事行动耗时过长,则敌可完成重新部署,例如敌可缩回被攻破一边的防线,并加筑防御工事;若在敌山头失守之后先撤退军队,敌方仍能控制其交通线,那么就得不到这些本来会有的优势。如果敌方争得时间,有效地采取这些措施,那么第一次战役即告结束;第二阶段即为第二次战役。敌军所需时间不是无限的。完成新阵地的掘壕与重新部署,一个晚上就够了;48小时之内,铁路可将大量增援人员与大炮运到任何受威胁的地点。因此,进攻方就要面临新的形势、不同的问题、一个独立的战役。把这些不同环境中重新开始的进攻称为原先战役的一部分,或将一连串此类不连续的战事描述为一场长期战役,这均属用词不当。
P4-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