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一部诞生后即不胫而走、在民间广为流传,塑造一代人生命价值和爱情观的人间绝唱。
张扬所著的《第二次握手》是当代中国最著名的“三角恋爱”小说,却全景式地写到“抗战”和“二战”,叙述了一位中国女物理学家参与研制美国第一批原子弹,对20世纪人类世界最惊心动魄的事件——广岛、长崎遭受原子弹轰炸做了细致的描绘和公正的结论:恶有恶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第二次握手(2012年终极版)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扬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一部诞生后即不胫而走、在民间广为流传,塑造一代人生命价值和爱情观的人间绝唱。 张扬所著的《第二次握手》是当代中国最著名的“三角恋爱”小说,却全景式地写到“抗战”和“二战”,叙述了一位中国女物理学家参与研制美国第一批原子弹,对20世纪人类世界最惊心动魄的事件——广岛、长崎遭受原子弹轰炸做了细致的描绘和公正的结论:恶有恶报! 内容推荐 张扬所著的《第二次握手》是一部描写老一代科学家的事业,生活和爱情的小说。一代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旧中国无处施展智慧和才华,在新中国,他们的理想抱负才得以实现。作者以细腻的笔触通过发生在知识分子阶层中深沉曲折的生活经历,刻画了丁洁琼、苏冠兰、叶玉菡等爱国科学家走科学救国之路的感人形象,展示了他们的奋斗精神,卓越优异,无私奉献和铮铮傲骨,丁洁琼作为中国唯一参加“曼哈顿工程”的科学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作品还塑造了如陈纳德,赛珍珠,赫尔等一批富有正义感,呼唤世界和平,同情、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的国际友人形象;歌颂了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对知识分子的关怀、鼓励以及对祖国科学事业发展的推动;而苏冠兰,丁洁琼,叶玉菡之间发生的纯真,热烈,凄美,高尚的爱情故事,更是让那个时代的人久久不能释怀。作者把丰富的知识融入全书,文笔优美,文字激扬。 关于这部书,还有一段社会的评价:小说《第二次握手》是一部不平凡的作品,20世纪70年代在全国范围传抄,影响巨大。在那个风雨如晦的特殊年代,它是反抗文化专制的火炬,向无数向往光明的读书薪火相传。进入新时期后,它的正式出版又成为思想解放的一面旗帜,逾400万册的发行量在长篇小说发行史上亦属罕见。这样一部“感动过整整一个时代中国人”的作品,其知名度,独创性不言而喻。 目录 第一章 深巷来客 第二章 暴风雨中 第三章 松居医院 第四章 沪宁线上 第五章 齐鲁风烟 第六章 杏花村里 第七章 香山深处 第八章 大学校长 第九章 终身大事 第十章 不测风云 第十一章 美丽敌人 第十二章 基督受难 第十三章 花信风来 第十四章 风萧萧兮 第十五章 “U委员会” 第十六章 大洋两岸 第十七章 飞虎队员 第十八章 平安之夜 第十九章 神秘信箱 第二十章 “香格里拉” 第二十一章 “男孩诞生” 第二十二章 血海深仇 第二十三章 “恶有恶报” 第二十四章 “H弹”“G弹” 第二十五章 “小姑居处” 第二十六章 “恐怖花园” 第二十七章 “东厂”烈火 第二十八章 情深如海 第二十九章 妈妈!妈妈 第三十章 夜半枪声 第三十一章 “彗星”陨落 第三十二章 此恨绵绵 第三十三章 “无形钢锯” 第三十四章 “巴士底狱” 第三十五章 “原子间谍” 第三十六章 良知作证 第三十七章 梦为远别 第三十八章 物是人非 第三十九章 相见时难 第四十章 为了忘却 第四十一章 情真意切 第四十二章 相握无言 尾声 试读章节 1 深巷来客 一九五九年深秋的北京,金风萧瑟。浓绿苍翠的香山,在西风吹拂下变得赭红紫黛,斑斑驳驳。 一辆棕红色华沙牌小轿车行驶在郊区一条沥青公路上,从公主坟地带自西向东进入市区,经过西单路口和西长安街,在天安门广场转弯,从刚落成的人民大会堂前驶过,从彩绘一新的正阳门和箭楼西侧驶过,自北而南驶上前门大街。这里行人如织,车水马龙,各种商店栉比鳞次,霓虹灯闪闪烁烁。 华沙车更加放慢速度,朝东驶入一条小街,缓缓停在一处巷口。附近全是平房,灰砖灰瓦灰色地面,既冷落单调而又干净齐整。偶有自行车和行人从旁匆匆拂过。 小轿车后座门被推开,一个宽肩膀、高身材的中年男子钻出来。他捋捋灰白的长发,舒展双臂和腰肢,挺了挺胸脯,做了几下深呼吸。一位圆脸姑娘从副驾驶座钻出来,站到他面前盈盈笑道:“苏老师,到家了。” “时间过的真快呀,”苏老师略微环顾四周,语含感慨:“转眼就是一年了!” 中年男子额头凸出,面目清癯,肌肤呈古铜色。他身着黑西服,打一条蔚蓝色丝质领带,外穿灰色风衣。他望着姑娘说:“小星星,到家里坐坐吧,妈妈一定很想你。” “妈妈一定更想您!” 苏老师笑起来。 “您跟妈妈多说说话吧。”小星星仍然满面笑容,“我常来看妈妈,今天就不进屋了。” 司机从后备厢中搬出一大一小两口皮箱,大步跨进小巷,又踅回车前:“苏副所长,行李放到您家门口了。” “谢谢,小赵。” “哪天上班,我来接您。” “过几天吧。咳,阔别一年,所里变化一定很大。” “所里变化不大,”小赵的口气忽然变得怪怪的,“变化大的是咱们的金星姬同志。” “什么意思,赵德根?”小星星警惕起来。 “阿弥陀佛,我哪敢有什么‘意思’。” “我有什么变化?” “‘女大十八变’嘛,总得有点变化。” “我哪儿变了?” “如果你一定要逼我,我就只好如实禀报苏副所长,在他出国工作这一年中,他钟爱的女儿、学生兼助手小星星,在精神面貌方面或曰感情生活领域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和天翻地覆的……” 姑娘一把掐住赵德根的耳朵。 小伙子嚎叫起来。 苏副所长微笑不语。 “快开车,”姑娘使劲捶打赵德根的肩膀,“长舌鬼!” “遵命,遵命。”司机一面钻进汽车,一面朝中年男子眨巴了一下眼睛:“再见,苏副所长。” “苏老师,再见。”金星姬也回到副驾驶座上,朝车窗外招手:“代我向妈妈问好。” 小轿车缓缓开动,徐徐远去。 中年男子回头走入小巷。两侧的几栋门楼虽已石阶销磨,漆皮剥落,但还看得出从前的气派。他跨过一道高高的门槛,一座寻常四合院呈现在眼前。院中铺砌青砖,栽着几株“西府海棠”——这是一种高约丈余的落叶小乔木,春季开淡红色花朵,秋天结紫红色果实。现在树叶虽已凋零殆尽,但圆滚滚沉甸甸的海棠果依旧挂满枝头,有如一颗颗琥珀珠子。正房檐廊上,室内灯光使门窗玻璃上弥漫着苹果绿,也照映着窗下层层摆放的几十盆兰草。 无线电广播恰在此时透过门窗传出。一位女播音员正在报告首都新闻:“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药物研究所副所长苏冠兰教授率领的中国医药专家组一行七人,结束对越南民主共和国的访问后,今天下午乘飞机回到北京。” 苏冠兰正待敲门,这时停住手,侧耳倾听:“卫生部、外交部、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军事医学科学院有关负责同志以及越南民主共和国驻华使馆官员,前往机场迎接。” 屋里传出一声轻叹:“广播都报了,怎么还没到家呢?” “到家了,到家了!”苏冠兰笑着叫道。房门没闩,一推就开了。他拎起搁在门外的两口皮箱跨进屋里并立刻回身带上房门,以免凉气尾随而入。 “冠兰,你回来了!”女主人回身一瞅,喊出声来。她仿佛要比丈夫矮一头,身躯单薄,脸色苍白,满脸浅细皱纹,灰黄的鬓发中掺有不少银丝。但五官端正,双眸清澈,现在,这两颗眼睛因潮润而发亮。 “玉菡,是我,我回来了!”苏冠兰说着,展开双臂。 玉菡扑过来,伏在丈夫胸前。 “玉菡,玉菡,我的玉菡!”苏冠兰拥抱妻子,喃喃低语。妻子比一年前更加单薄了,身躯有如纸片,急剧起伏的胸脯是扁平的,肩膀和脊背瘦骨嶙峋。教授闭上发烫的两眼,用面颊和嘴唇默默地、久久地摩挲妻子的鬓角、脸庞、脖颈和肩胛。 “冠兰,这不是做梦吧?”玉菡半闭眼睛,语气如同梦幻:“一年来我无数次梦见此情此景。” “这次不是做梦,玉菡!”苏冠兰的嗓音微微发颤,“此刻的咱俩两位一体,你的两只眼睛离我只有四英寸。” P1-3 序言 我们民族的美丽与尊严 《第二次握手》曾在上世纪70年代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全国,它往往被认为是一部“三角恋爱”小说。然而,从来没有任何一部“三角恋爱”小说能激起各个人群如此强烈的政治感情。 “四人帮”一伙也属于“各个人群”吧。1974年10月14日,姚文元指控《握手》“是一本很坏的东西,不是一般的坏书”。同年12月7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第3297号)称该书“极其反动”。1976年6月,《起诉状》认定该书“毒汁四溅”,要求“严惩”,即判处作者死刑——这里,强烈的政治感情表现为敌视和仇恨。 绝大多数中国人则截然相反。江西赣县农业局一位干部面对“围剿",坚持把这部手抄本列为子女们的“生活教科书”,将《握手》与《红楼梦》相提并论,填词说“闻红楼由来手抄就”,质问“似这等好书何罪之有”!甘肃一个青年认为它有“一股巨大的超原子能的力量”,“给我们以前进的动力”。2003年3月,著名主持人鲁豫在电视上盛赞它“感动过整整一个时代的中国人”。2006年3月,作家简平在一篇散文中回顾当年的冒险传阅:“现在想来,这是黑暗岁月里怎样一幅让人温暖的图景,人们通过书所传递的是信念,是理想,是信任”,“看到后来,心中真像燃起了光明的火炬!”直至2011年4月,北京的法院还在一项判决中这样评价《握手》:“在那个风雨如晦的特殊年代,它是反抗文化专制的火炬,为无数向往光明的读者薪火相传。进入新时期后,它的正式出版又成为思想解放的一面旗帜。” “超原子能的力量”,“前进的动力”,“感动过整整一个时代的中国人”,“信念”、“理想”、“信任”,“心中燃起光明的火炬”,“反抗文化专制的火炬”和“思想解放的旗帜”等等——几十年来,中国人对这部作品的怀念和赞美绵延不断。 《第二次握手》还以别的形式一直引起指点和关注。 1981年同名电影在全国公映并介绍到海外。翌年,发行量达一百四十万份的《大众电影》杂志发表“一群留美中国学者的来信”,题为《电影<第二次握手>在美国放映引起哄堂大笑》。“留美中国学者”这身份宣示了比别人更有知识和更具权威。他们宣称没有任何中国人参与过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丁洁琼参加“曼哈顿工程”纯系虚构云云——就算是这样吧,这就值得几个高等华人“哄堂大笑”了? 此前,1980年第2期《新湘评论》徐运汉的文章《文章得失众心知》列举在美国的华人科学家、工程师的作为和贡献之后写道:“关于丁洁琼这段履历的艺术构思,表面上看是一种大胆的凭空想象,其实联系历史事实仔细想想,便会懂得它完全是源自生活,是有客观事实作为根据的。”——这是为《握手》辩护,但仍认定中国人参加“曼哈顿工程”是“大胆的凭空想象”。 大约是1987年,参加过新中国核武器理论设计的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撰文谈《握手》,谓此书“浓墨重彩影响很大”,可是所写重大事件完全不符合史实,众所周知当年没有任何中国人参加“曼哈顿工程”,可是作者却虚构出一个女科学家丁洁琼云云。 某些外国人的反应似乎更带情绪,更加强烈。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片山义郎翻译《中国女流(女性)文学选》,出版了厚厚四大本;但“男流”文学只译出一部便搁了浅,即《第二次握手》。所有日本书商都拒绝出版,理由也是当年没有任何中国人参加过“曼哈顿工程”。 我给片山复信道:“即使我证实了确有中国人参加过‘曼哈顿工程’,日本书商仍会拒绝出版《握手》的。这里最重要的已经不是历史事实,而是‘民族感情’——原子弹炸在日本人头上,日本被迫无条件投降,这成了某些日本人心目中的奇耻大辱。他们习惯于对美国人奴颜婢膝,却坚持藐视乃至敌视中国人民,从不反省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恶!” 韩国人则截然相反。《第二次握手》2006年版刚问世,他们立刻要求译成韩文出版。韩国在历史上曾长期遭受日本的殖民统治。所以,韩国人从书中看到一个中国女子为民族复兴不远万里赴美留学,终于参加“曼哈顿工程”时感到振奋。作品描绘广岛、长崎遭受原子弹轰炸的一章题为《恶有恶报》,更引起韩国人的强烈共鸣。 然而最重要的终归是史实。问题回到起点上:当年到底有没有中国人参加“曼哈顿工程”? 《百科知识》1984年第2期《华裔美国人》(据托马斯·索维尔著《美国民族问题》,陈华编译)写道:“一位华裔美国女物理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参与研制美国第一枚原子弹。” 此话有两处不确:一,不是“第一枚原子弹”,而是“第一批原子弹”,共三枚。一枚于1945年7月16日清晨在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沙漠成功地用于试验,两枚不久后于1945年8月6日和9日分别用于轰炸广岛和长崎。二,那位女科学家当时并未加入美籍,因此不是“华裔美国女物理学家”,而是“中国留美女物理学家"。 早在1963年2月,我已得知有一位中国女科学家参加过“曼哈顿工程”。这还成为写作《握手》的动因之一。只是在极左年代里不能说出来,否则可能危及他人;进入新时期后可以说了,却没能找到这方面的证据。1984年第2期《百科知识》,算是那个尘封已久的史实初露端倪。 按照美国战时法规,参与“曼哈顿工程"者必须拥有美国或英国国籍。参与该“工程”的五十三万九千美国人中有十五万位科学家和工程师,二十八名英国人则都是科学家。连一位加拿大科学家都因不被认为是英国人而遭“剔除”。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中国人参加“曼哈顿工程”堪称奇迹。 本书中,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听说参加“曼哈顿工程”总人数为五十三万九千人时纠正道:“不对,是五十三万九千零一人。”他说:“还有一位——丁洁琼博士。”他接着说:“哪怕只有一个丁洁琼,我们就不能说参加‘曼哈顿工程’的都是美国人和英国人。哪怕只有一个丁洁琼,我们就不能忘记她代表着一个伟大的民族!” 如果说《第二次握手》确曾“感动过整整一个时代的中国人”,那是因为人们从中看到了我们民族的美丽与尊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