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霍奈尔、埃默里斯·韦斯科特编著的《哲学是什么》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是一本哲学通俗读物,也是一本很不错的哲学入门书。
本书旨在赋予读者一种关于何谓“搞哲学”的意识,一种对于“搞哲学”何以能吸引人的评价,以及激发读者进一步探讨他们所发现的那些令人兴奋的问题的愿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哲学是什么/哲学课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作者 | (英)克里斯·霍奈尔//(美)埃默里斯·韦斯科特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克里斯·霍奈尔、埃默里斯·韦斯科特编著的《哲学是什么》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是一本哲学通俗读物,也是一本很不错的哲学入门书。 本书旨在赋予读者一种关于何谓“搞哲学”的意识,一种对于“搞哲学”何以能吸引人的评价,以及激发读者进一步探讨他们所发现的那些令人兴奋的问题的愿望。 内容推荐 克里斯·霍奈尔、埃默里斯·韦斯科特编著的《哲学是什么》以问题为线索,探讨了形而上学、认识论、心灵哲学、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哲学、艺术哲学和宗教哲学这八个哲学研究的中心领域。《哲学是什么》尝试解答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一旦我做出自由的选择,我确实在自由地行动吗?在现代,何以解释科学之惊人的进步?在科学时代,宗教信仰是非理性的吗?抛开艺术给予的快乐,我们所重视的艺术如何?等等。 目录 序言 致谢 第1章 形而上学 宿命论:任何事物将是什么,就会是什么 决定论:一件事情引起另一件事情 自由与决定论 责任的根源:一种非决定论的观点 自由的感觉 唯物论 唯物论与唯心论 心灵如何塑造世界 “物自体”:理解的限度 第2章 认识论 怀疑论的挑战 实践必然性与理论必然性 笛卡儿的方法论怀疑 一个不能被怀疑的信念 唯理论和经验论 超越主观性 直接的实在论:接触实在 感觉的掩饰物 典型的实在论 贝克莱的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现象论 唯心主义的洞见 相对论 规范的认识论与自然化的认识论 第3章 心灵哲学 意识的神秘性 心身二元论 他人心灵的问题 二元论解释了什么? 没有肉体的生活 逻辑行为主义(摆脱心灵) 关于行为主义的问题 心脑的同一性 同一论的困境 类型和殊型 功能主义:使用电脑模型 回到意识的神秘性 第4章 科学哲学 科学进步的显著现象 什么致使科学成为科学的? 归纳问题 “投射”问题 归纳:谁需要它? 波普尔对科学方法的解释存在的问题 真理如何? 库恩对科学如何进步的解释 在范式转换时什么发生了改变 科学进步的回顾 第5章 伦理学 我们能够做出道德判断吗? 情感主义 情境伦理学 伦理相对主义 道德标准来自何方? 道德规范应用于何人? 事实和价值 规定 康德的探究:可普遍化 康德伦理学存在的问题 功利主义:最大化的幸福 功利主义存在的问题 一个功利主义者的回答 为什么成为道德的? 德性伦理学:一个有关品格的问题 第6章 政治哲学 自由意志论(一) 权利 自由意志论(二) 社会民主主义 政治哲学和人的本质论 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 积极自由(一):人性的新起点? 积极自由(二):兴盛的自由 善 权威与权力 功利主义 第7章 艺术哲学 艺术与快乐 艺术与模仿 视觉艺术中的表现 文学中的表现 艺术与表达 艺术和表达的回顾:音乐情形 形式主义 形式与美 艺术观念 艺术判断的实质 主观主义 艺术对象 第8章 宗教哲学 何谓宗教? 何谓宗教哲学? 上帝的实质及存在 本体论论证 宇宙论论证 设计论证 苦难问题 宗教信仰可以是理性的吗? 宗教信仰必然是非科学的吗? 帕斯卡的赌注 威廉·詹姆斯的“信仰的意志” 上帝之死 译后记 试读章节 “物自体”:理解的限度 假如我们不能拥有关于独立于我们对它的经验而存在的任何实在的任何知识,那么我们如何能够知道它存在呢? 康德的一些后继者马上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他们中的一些人把康德的唯心论压缩成它的逻辑结论。如果我们对如其本身实际所是的实在一无所知,那么这个所谓“物自体”的真正的概念就是无意义的。根据康德,我们的知识局限于构成我们可能经验之物之组成部分的那些事物。这里的关键词是“有可能的”。因此,尽管人类或许实际上从来不知道仙女座星系(Andromeda galaxy)上有没有生命,但是我们却可以容易地设想,那种可以确证我们关于那里存在着生命的猜测性信念的经验。但是根据定义,物自体不可能是经验的对象,因此我们没有真正的资格对它们发表任何见解。即使称它们为“事物”(things)意味着复数概念在这里适用,可是我们甚至不能知道那一点。我们也不应该像康德似乎所做的那样假定,物自体在某种程度上通过赋予我们的感觉以“内容”产生我们的经验,然后我们的心灵通过对形式的施加使之成为可理解的。这种假设把因果作用的观念不合理地扩展到可能性经验之外。因此,他的批评者们对待康德的“物自体”概念的唯一合理的做法就是摈弃它。 但是,如果我们摈弃了物自体这个概念,那么我们将被迫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所有的实在都是完全依赖于心灵的——我们的经验内容和其形式完全一样。正如像约翰·费希特(Johann Fichte,1762—1814)这样的德国唯心论者所主张的,这种观点变成了众所周知的“绝对的唯心论”。由于其内在的不合理性,大多数人都自动拒绝接受它。我们应该认真考虑观念——我们的周围世界,从我们自己的身体到最遥远的星系的每一事物,是由我们的主观性持续编造的——吗?从表面上判断,这听起来的确像那种能给哲学强加恶名的形而上学的思辨。但是,对唯心论者公平而言,始终重要的是要牢记他们不是在试图重述我们的经验,他们只是在试图解释它为什么是其实际所是的样子。此外,虽然像费希特那样的某个人把客观世界起源于一个精神主体的那个过程描述为“自我设定非我”(ego positing a non—ego),但他实际上并不认为,每一个个体的人都对世界的存在负责任。说得更确切些,按照他的观点,在比喻的意义上说,“设定”客观世界的那个“自我”必须被看做是一种来自于我们而非脱离于我们的非个人的或超个人的力量。 然而,与大多数其他现代唯心论者一样,康德并不准备接受唯心论的这种极端形式。在他看来,存在着一个哲学必须尊重的关于我们的经验的基本事实,即这样的事实:我们一直感觉到我们似乎遇到了并非我们自身的某种东西。讲得直接些,我们遇见了事物!从哲学上讲,我们的经验有一个范围,它看起来拥有超出我们自身的来源,并且他把这种来源称为物自体的领域。因为我们只是通过感官感知一个事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形式,所以认为物自体是我们不能真正认识的一种实质性的物质(material substance),这很诱人,但却是错误的(这是在下一章即有关认识论的一章我们将更加充分讨论的一种有问题的观点)。根据康德的观点,实质性的物质从属于我们认识和居住的世界,即时间、空间和因果联系的世界。物自体这个概念必须更加抽象地加以理解。它指出了我们可以希望去认知的东西的范围,即在我们拥有的每一种经验中产生的谜团,这种谜团不能通过哲学或科学加以消解,无论它们会变得多么先进、深奥和成功。 康德有时建议,完全的理解将要求主体和客体是同一的,可以说,客体那时可以从内部被认知。但是,我们与我们试图理解的世界是不同的,即使我们的心灵给它强加上次序从而使之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可理解的,但是关于它永远存在着某种陌生的且不可理解的东西。科学可以揭示那些描述我们的宇宙的运行方式的基本定律,但是它不能回答我们想询问的每个问题。并且即使我们最终得到一条定律,通过它可以推导出其他所有的定律,但是我们仍然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是这条定律而不是某一条其他的定律呢?以这种方式宽泛地理解,正如他自己常说的,康德的物自体概念确定了一个原因,即为什么自问我们不能回答的问题是我们人类状况的一部分。 我们是否应该设法不再问这样的问题则是另一回事。当然,明智的看法是,对我们不能希望得到最终解决的问题绞尽脑汁确实毫无意义。一些人甚至会说,不应认为那些不能回答的问题是真正可理解的或有意义的,特别是假如他们使用像“上帝”、“存在”、“终极实在”或“宇宙意志”等与我们日常经验所熟悉的任何东西不相适应的术语的话。但是,一个事物的价值有时不在于其公开宣布的目的。形而上学的推动作用,正如它一直被宣称的,也许的确促使我们去探求没有人能够拥有的知识。但是,它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试图对自身清除这种倾向。形而上学的思辨也许没有创造大量的堪与生物或物理学相媲美的知识,但是存在各种形式的洞见和理解而不是那些钤有科学赞同之印的东西。此外,思辨的意志力创造了极其美妙的哲学体系;它有助于扩展我们的知识范围;它已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发现一种表达的方式的需要和愿望;并且也许最为重要的是,它对事物的神秘性保持着一种鲜活的意识。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曾经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为什么存在某一事物而不是一无所存?这并不是一个有答案的问题。但是,对它的沉思可以更新和深化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惊奇是哲学的起源之含义。 P44-47 序言 思考这些问题: ·一旦我做出觉如自由的选择,我确实在自由地行动吗? ·在现代,何以解释科学之惊人的进步? ·在科学时代,宗教信仰是非理性的吗? ·当我们说种族主义简直是错误的时候,我们是在陈述一个客观的真理还是只是在表达我们个人的情感? ·抛开艺术给予的快乐,我们所重视的艺术如何?这些是哲学家所讨论的问题类。不过,几乎每一个人都会不时地思考哲学问题。在他们生命的某个时刻,有谁不曾思考过他们的心灵是否可以脱离他们的肉体而存在,或者上帝是否存在,或者我们是否能绝对肯定我们没有做梦呢?诸如此类的问题相当有趣。但它们并不容易。试图以我们一己之力通彻地思考它们,而不借鉴曾经研究过相同问题的其他人的见解,其前景令人悲观——这有点像没有其他登山者经验的辅助和缺乏任何专门设备而着手测量一块岩石的表面,导致“超出”地表几米的几率是相当高的。 此书为那些希望开始思考诸如此类哲学问题的人而写。没有任何先决的哲学知识被假定。我们的初衷是帮助读者逐步领会某些最具吸引力且重要的哲学问题。此书并非一部哲学史,尽管我们有时确实讨论西方传统的某些重要思想家的理念。此书也不是哲学学说的汇编,尽管在我们研讨的过程中我们确实辨别、描述和评价具体的学说。我们努力之所为无非是表明哲学地思考是什么意思。 八个章节绝非是对所有哲学分支的描述。在这样一本书中做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进行选择,但是我们所选择关注的领域是长期以来一切哲学研究的中心领域——并且,时至今日它们依然是非常令人兴奋的研究领域。 每一章的研究或多或少是自足的并且是可以自解的,不存在任何与其他章节的通晓关系。然而,一个哲学分支的问题通常与另一个分支的问题紧密关联:例如,我们在政治哲学中探讨关于正义之实质问题的方式必定受我们在伦理学中回答有关善与权利之实质问题的方式的影响。这意思是说,有时在一个语境下对于一个话题的讨论与在其他语境下所谈的内容重叠,但不是在使一章依赖于另一章的意义上。 我们据此着手每一项研究:提出一个问题或设定一个可能为大多数读者熟知的论题。而后,我们以这样的方式讨论该问题,即与可能首次遵循这种理路的某个人提出的思想和问题保持联系。出于此目的,我们在文本中处处插入表达此类思想的质疑和断言,这种方法还有助于赋予这些讨论以哲学对话的结构和氛围,甚至是孤寂的哲学反思也经常采取哲学对话的形式。 没有任何一章试图涵盖它的整个领域。相反,每一章一般都集中于少数密切关联的话题。例如,形而上学一章主要致力于两个争论:自由与决定论,以及唯物论与唯心论。同样,艺术哲学一章是关于我们为什么重视艺术问题的持续研究。这种探究符合于我们的一般目的:证实哲学反思的特征,而非传递关于现有哲学分支的整个领域的信息。 然而,哲学史当然是值得了解的,一则因为它内在的关切,一则因为它决定性地塑造了我们今天用以理解和解答哲学问题的方式。从而,我们运用对我们讨论其思想的某些重要思想家的简要描写来增补我们对重要哲学立场的解释。为了不中断哲学讨论,这些增补的内容独立于主要的文本。出于同样的理由,“批判地思考!”文框(“think critically!”boxes)对于在文本中所提及的有关推理方面的某些基本定义和区别提供单独的解释,并以示例而结束。 尽管本书的首要目标在于普通读者,它也显然适宜做中学和专科学校的教科书或在导论课中做其他读物的增补本。但是,无论读者出于何种理由关注这里所讨论的问题,我们都希望该书给予他们一种关于何谓“搞哲学”(do philosophy)的意识,一种对于“搞哲学”何以能吸引人的评判,以及一种进一步探讨他们所发现的那些最令人兴奋的问题的愿望。 后记 经过我们的艰苦努力,《哲学是什么》这部译著终将与读者见面了。其中,第一章和第三章由梁义民翻译,夏国军校对;其余所有章节均由夏国军译校。 我们能够做这样的工作,首先受益于以我们的博士生导师(夏国军的导师是钱捷教授,梁义民的导师是任晓明教授)为代表的诸位恩师的辛勤栽培和谆谆教诲,我们在此向老师们致以最诚挚和最深切的谢意!当然,我们更感谢陈波教授的惠助、教导和推荐,我们因此有幸从事此项翻译工作。同时,也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李艳辉主任和诸位编辑的信任、指教和辛勤付出。 我们凭专业直觉感到原著是一本很不错的哲学入门书,它对哲学所涵盖的领域做了比较全面且不乏特色的评介,但并不晦涩深奥;对此,原著作者在序言中做了明确的介绍,我们无须赘言。但是,限于我们的语言文字能力和翻译水平,我们恐怕难以切实地展现原著的文采以及绝对准确地表达原著的应有之义。所以,敬请各位前辈、同仁和广大读者对我们的翻译错误批评指正! 夏国军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