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今日赋登楼
分类
作者 陈骍弓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本《今日赋登楼》由陈骍弓著,这是一本“80后”青年的灯下之作心灵之语,这是一册四海为家的风情邂逅情感交响,这是一部情系家国亲情的思考积淀人生自悟。全书分为六辑,收入了《品茶如晤友》《一个孩子的万圣节》《走在父亲走过的路上》《雨中求学路》《“敷衍塞责”左议探源》《罗京走了,社会却在回归》《魏晋风度 别有三昧》《活在当下 即是彼岸》等文章。

内容推荐

这本《今日赋登楼》由陈骍弓著,分为《把酒闲情》、《文化般若》、《楼观沧海》、《对话圣贤》、《杂树生烟》和《春草诗情》六个篇章,共有文章(含序、记)55篇(如果将编辑过程中多篇组合的文章分拆开来单独成篇计算,文章总篇目或逾百篇)。诗80首,词37首,总文字量近15万字。《今日赋登楼》文章体裁以散文和诗词为主,兼及评论一类。选取的文章基本上是作者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笔墨“留言”。

目录

序 人生日日赋登楼 陈林春

自序 陈骍弓

第一辑 把酒闲情

 品茶如晤友

 丁亥中秋

 一个孩子的万圣节

 圣诞夜之月

 走在父亲走过的路上

 麦芽塌饼

 纯真年代

 居家小记

 我与诗父与诗

 接你回家

 补笛记并序

 独自起飞

 雨中求学路

 俯仰陈迹

第二辑 文化般若

 文化山海经

 文学山海经

 饮食山海经

 超然台外 快哉亭下

 “敷衍塞责”左议探源

 死生亦大矣

 平民运动的最先一步

 总统之死

 端午节左议

 罗京走了,社会却在回归

 民意的强大与弱小

 汉字无罪

 洪水面前的葬花吟

第三辑 楼观沧海

 江南的湖

 美里略记

 王粲春来更远游

 亚庇略记

 澳洲纪行

 动人湖色不须多

 越地行

 上海纪行

第四辑 对话圣贤

 魏晋风度 别有三昧

 唐宋诗家 得失蠡测

 百代文宗有别“踪”

 同出眉山两月华

 《送别》歌词下片证伪

 读得老舍总“不舍”

第五辑 杂树生烟

 黑虎

 鱼虾俱存 小大齐一

 有心之处才有春

 也玩一把名牌

 论大楼的倒掉

 新年应有新气象

 《阿凡达》观后感

 促销与骗秤

 也跑过招聘会了

 下沙

 活在当下 即是彼岸

第六辑 春草诗情

 诗篇

 词章

代后记

试读章节

丁亥中秋

十五的月亮廿三圆

(此文献给最亲爱的母亲)

我爱吃月饼,一方面因为是苏州人,爱吃甜——但永不爱马来人做的白糖、黄油加面粉搅和搅和做出来的马来糕,而喜欢绿杨馄饨店的蟹粉小笼、采芝斋的芝麻酥糖、黄天源的桂花糕、同里的青团子和麦芽塌饼——另一方面,吃月饼是为了中秋。中秋而不吃月饼,好比过年而不给压岁钱,都叫人受不了。父亲说:“月饼不是吃的,而是品的。”——当然我没那么高格,有品位的人也没像我这么如狼似虎地品味月饼吧。

这世上爱吃月饼的人恐怕不多。可是,我说过了,国外的月饼永远不是那个味儿——家国、家乡、家庭、家人的味儿。

离中秋还有一个月,母亲发短消息问我:“如果国庆吴江有旅游团来文莱,要给你带点什么吗?”我什么也不要,但当时正馋月饼,于是答复说,带点月饼吧,把家里吃不掉的月饼带来点吧——附带了一句——最好是五仁、百果的。

诚然,身在异国他乡,我特别怀念家乡的月饼,尤其是小时候吃的廉价的五仁儿、百果、豆沙——最好的当然属黄天源的苏式鲜肉月饼,当场出锅,香气腾腾——我只是随便说说而已,可是,谁知道呢!没过两天,母亲又来消息,她找到了一家旅行社的团来文莱,其中有两个老乡!

真不想让母亲费心,毕竟隔着千里万里,漂洋过海。可是旅游团终究来了,带来了母亲为我准备的月饼。其实此前母亲费了多少周折呵,两头联系、找旅行社和托那两位老乡,只是为了让我顺利拿到这包月饼!

拿到手的是一个红色的包——一个我小时候母亲出差常用的包,我早就看熟了的包,一个能勾起我童年回忆的包。依稀记得,这包跟着我们搬了三次家,看到它,就仿佛看到母亲三十多岁的样子,年轻、美丽——至今还有一张母亲参加自行车比赛的照片为证!可是,前不久母亲来信说她即将退居二线了。谁相信呢!母亲永远是那么年轻,怎么可能退居二线呢!

打开包,二十个月饼!五仁、五仁火腿、百果占了一大半!

我在MsN上遇到父亲,告诉他月饼收到了。他说:“那五仁的、火腿的、百果的,全是你娘亲自到超市去买的!”

我愣了,鼻子发酸。我的眼前仿佛出现母亲为我精挑细选的镜头——那个我已经熟记在心的镜头。母亲是单位的副手,可在家里,她永远甘作一个好主妇、好母亲。每次我放假回来,只要随便说一句想吃什么,她必会舍弃早锻炼的时间为我去菜市上挑选,随手带一大串葡萄、香蕉,因为她知道我最爱吃——中午,我必能吃到自己想吃的东西。然而,我记得,在我成年之前,她从不这么迁就我。她不仅从不主张溺爱小孩儿,在我的印象中,她比父亲还严厉!她对我犯的大错误永远明察秋毫,所以我怕她。

母亲因为哺育我而得了神经衰弱。不过那我已记不得了。我只记得母亲很勤奋好学。我一岁的时候她便去读苏州党校,读了两年。后来到纪委工作,那时我不懂事,还住外婆家,每个傍晚,天黑了的时候她才骑着那辆凤凰牌自行车——后来交给了我,中学骑了六年——颠簸着回到家。那时外婆家住垂虹桥畔,父亲还在南京军区司令部没转业,我每晚就在老屋前的青石路上等着母亲归来。

后来,母亲当了纪检委的一个科室主任。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不止一次对我说过,外公——曾经是大队书记——当着送礼人的面,把送的一袋子大米(还是别的什么东西)扔到门外。她从没说过她要两袖清风之类的话,但我心里清楚,她永远是一个正派的人。虽然我没见过她甩米,但我从饭桌上她和父亲的对话中,知道她的工作并不那么容易。因为她的正直,也招来了很多人的衔恨。

直到我高中毕业离家读大学前,她还一直对我进行正面教育。我知道,她不是做样子,因为那时她早已不再是纪检委了。她的正面教育是真心的——不仅她自己别无二念,她也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能甩米的人。我生了三次大病,她没少流过泪。她的神经衰弱更严重了。可是,白天,她照样和我一起在上海的街头欢笑着,做“同走不同脚”的游戏,引得路人侧目;她陪我从苏州一院走到凤凰街上,入了什么名人的故居古迹;她为我买奶油冰激淋,她为我读《老舍散文选集》,她带我去城隍庙,她伏在我床边数着吊针的点滴,她为我提着盐水瓶上厕所,她躺在躺椅上失眠!

读大学时,每个寒假回家,母亲都要为我买我顶爱吃的桃源红烧羊肉;夏天回来,她都为我买冰激淋、做她最拿手的韭菜馅儿大馄饨。她教我怎么做菜,却又怕我被油烫伤了手;她教我如何应对失眠,可自己为我更加失眠!她为我带了月饼,却几次三番跟我说,一下子吃得太多对身体不好。

她曾说,父母都希望子女远走高飞。可是,我岂不知道,她心里多么矛盾呢!天下的母亲都是这样吧。

据说,我喝醉了酒的晚上,泪里喊的只有“妈妈”!

晚上,我挑了块苏州香格里拉白果月饼,为的是体尝家乡的味道。可是,我的鼻子不由得酸起来,我的嘴里什么味道也没有了,眼前的晶莹中,只闪现着母亲关切的目光。

那晚,是农历八月廿三。我走到室外,月亮只剩一半,比中秋逊色得多。可在我心里,远隔重洋的母亲组成了月亮的那一半——虽然看不见,但那一半永远在那里。于是,我心里的月亮永远是圆的,而且比中秋还圆!

两年一个中秋

今年是第二回在国外过中秋。由于公差,去年的中秋完全浪费在旅途上。可能是旅途太疲劳,回来赶上中秋聚餐,酒还没到三巡就大醉。记忆中,海外的第一个中秋充满了折腾与狼狈——月亮,还是留着今年看吧。

今年着实把月亮看了个透,去年的全补回来了。晚饭前去办公室给家打了个电话,向父母报了平安,再出来时,天已经昏黑,一轮清圆的月亮早早地挂在空中。由于有薄云,朦朦胧胧,无限地大,仿佛北京开春的太阳,叫人腾生思乡之情。国外的月亮并不比国内的圆,但正因为身在国外,这里的月亮对去国怀乡的人来说意义也就更不一般。夜里,再出来,那月亮依旧朦胧,仿佛滴在湿宣纸上的淡墨,更像滴在墨上的泪,要化开来。谁知道父母现在是否也在看着这轮明月呢!这荧荧的光,折射着多少不能团聚的亲人饱含思念的朦胧的目光啊!去年的中秋被酒糟蹋了,今年的中秋却因为清醒而更加惨淡。

中秋的大戏自然是吃月饼——在国内应该“送”比“吃”更大。跟过年一样,提前半个多月,大家就开始忙活。可惜国外毕竟是国外,直到中秋前两个礼拜,市场上的月饼才干呼万唤、小鸡破壳似的不慌不忙地出来。要买,更要下一番决心,因为虽然花样很普通——最多的是白莲蓉,好一点的,单黄莲蓉,到双黄莲蓉就算是极品了——价格却叫人乍舌,是国内的好几倍。就说白莲蓉吧,4块8文币,合人民币大洋24!鲁迅早就说过,北京的大白菜到了浙江,都用红绳系住,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物以稀为贵么!

更可气的是这月饼并非来自中国,就好比大白菜不是来自北京。在超市光顾着咬牙了,回来才发现产地是马来西亚。尝一尝,感觉是浓糖水调的面粉。把一盒月饼供奉起来,每天只在饭后尝一点,而且就像饭店厨师做燕窝,就小心地掰那么一丁点儿——饭前是不敢碰的,以免伤了胃口——希望捱到中秋那天兴许能剩下一块,到时对着月亮大嚼一番,是谓文化赏月——不,是玩月,品月——若能骗到一碗二锅头,说不定也能来篇“明月几时有”呢。

没想到单位随即分月饼一盒。于是物不稀则不贵,仿佛北京的大白菜全移居到浙江了。自己的那盒月饼因此身价倍跌而从供台上被请下来,胃口却因此而大开。两盒月饼终究没能捱到中秋,二锅头呢,也没能骗到。中秋之夜无酒无饼,跟往常一样凑合了顿“饭”。最可惜的是顶好的“明月几时有”也打了水漂。

中秋起源于祭月的习俗,是图腾崇拜。至于嫦娥,全是好心的后人杜撰的,为的是平添一分浪漫。而月饼呢,就跟除夕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一样,是应时的吃食而已。等月亮、月饼被附会上聚散离合,这好日子就不经意间成了悲多于乐的尴尬了。中秋只有对于相隔万里、不能团圆的人才是中秋——其意义在于叫人思念和悲伤。对于阖家团圆的人,恐怕就像骈拇,不仅多余,还恼人。月饼呢,对于穷人来说——不是你吃它,而是它吃你,因为花一个月的血汗钱买堆糖面粉,实在是剜心头的肉——自己是吃不得的,吃饱了撑的斥巨资自己享受糖面粉?何况本来还吃不饱!可不买还不行,因为要送人哪——没有领导,谁还没有个二伯三婶四舅五姨的?中秋的文化——以及中国的许多文化——慢慢嬗变为人情文化、面子文化,人不论三六九等,都被这种文化死死罩住,逃出去就得死,只能乖乖地认命。月饼,只要你送得充分了,中秋的月亮就是你的脸,大而亮堂!然而,对于富得怕被月饼淹死的人来说——这种人大都是“三高”呀——月饼又何只是一个骈拇!简直是“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毒药!

于是,无糖月饼、健康月饼当仁不让,应运而生,后来居上,兴旺发达。

中秋、月饼,对于芸芸众生,就仿佛月亮的阴晴圆缺,永远是相对的、矛盾的。然而,月圆月缺月总在,就好比世道人心,并不因为贫富地位而有所高低。

可是,即便这样又怎样呢?我倒建议,把中秋节改成两年一度吧——像我一样,失去了一次,更觉得第二次弥足珍贵——这样,一方面好让“三高”们多活一年,另一方面,也给穷小子们腾点时间赚钱。——两年时间还赚不来几盒月饼?您不如趁早把自己活埋了。

因为只有地下见不到月亮呀!

2007年10月6日P5-9

序言

陈驿弓

父亲把书的初稿发来,让我删选一下。事情已经拖了三个月,这项工程却至今没有启动——诚然,自入工作以来,疲于奔命;为求得物理和心理上的平衡,业余逐渐养成一种颟顸拖沓的习性,假以实现“文武之道”。更何况,在马耳他的这些日子里,囿于学业,张弛无度,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于是至今无为。

终于连自己都觉得过意不去了,于是打开在电子邮箱里封存月余的父亲的“序”和“后记”。我尝自诩为“不失感性的理性动物”。然而读了父亲的文章,不由理性全失,壮士断腕般推开桌上的学术材料,拾掇起久违了的中文,于是有了这篇自序——虽为“自”序,却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父母。

真的不是为自己。对于自己写的东西,我向来不屑一顾。一者是因为知道自己的底细:连“半瓶子水晃荡”的分量都没有,着实是空穴来风。把这些毫无价值的东西集中起来“晒”,只会贻笑大方。父亲舐犊情深,在“序”和“后记”里把我过誉了一番,只不过是他敝帚自珍的写照罢了。要论“古文功底、古代文学、古今哲学水平”(见“代后记”),我和父亲岂可同日而语!

二者,当时写这些文章的目的,毫无功利可言。记得最初开博是孤悬在文莱的时候。只不过是为了建立一个与家人交流感情和思想的平台而已。既知读者基本只是父母,于是油盐酱醋、鸡毛蒜皮都如诉如慕般毫不避讳地搬到网上(父母的评论与回复也多是家长里短。但在我听来,却充满了乡音)。这些文字,虽然毫无价值可言,却也被父亲“疏而不漏”地网罗了进来。

回国后在北京工作,博客依然扮演着交流平台的角色。同时,也成了我的调剂手段——日常上班公文写作甚繁,于是每到文思枯竭或陷入泥沼的时候,就改来敲敲散文,自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也。这些文字,信马由缰,随心所欲,只为调节大脑,却绝未经过大脑——举动上颇有怀素醉笔或与可画竹的气势,内容上却似痴人的呓语,或者婴儿嘴里的“啵啵啵”——乐天派也许会相信那是喊“爸爸”,其实完全是任性的举动,一点意义也没有。

所以我跟父亲说,这些文章,就跟唱过的一首歌、练过的一套拳、吹过的一首曲子一样,让它随风而逝吧。

然而父亲不干。父亲这回的慎重,出乎我的意料。在我的感觉中,随着我的长大,父亲对我越来越放任自流。这也常常引起我的不满,因为我跟父亲相反,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希望他对我像儿时一样严加管教——因为他那里可学的东西很多。然而一是因为他忙,二是因为相逢的时间很少,他对我的请求从来都是敷衍塞责,不当回事。“虽然以前儿子的文章几乎每篇必看,但总没有此次用心专注与系统。”——这便是他在“后记”里的“招供”。而在于我,人生一大乐事无过于大年三十晚上火车回家,灌他三杯黄汤,然后相与高声辩论的点滴经历。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虽然我们的“论”,冠之以“粗”更合适,但父子之间,的确发展了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当然,说“友”,在我是大不敬.但父亲向来不认真,所以今天我也抖一回胆——只是没想到,攒集子这事儿,他是当真的。

人道是“严父慈母”。这话在我家只能算对了一半,因为父亲的“严”是个半吊子,我大了他就不管了;母亲的“慈”,也相对来得晚些——我小的时候。倒是对母亲的“严”退避三舍。

其实我从落地起就没有离开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最初,父亲在南京当兵,母亲不得不身兼“严慈”双职,以至于后来“严”的作风在她身上根深蒂固了。好在她“严慈”分明——严,主要是针对我的“三观”,所以我至今感谢母亲,使我学会了怎么去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而在生活方面,母亲对我的关怀绝对是“仁慈”之至的了。林林总总的往事,都在《我的母亲》(注:此文本书没有收录——编者注)里觅得着踪迹。

如果说我对母亲的情怀中,有一半是感激的话,那么另一半就是惭愧。儿行千里母担忧。从负笈金陵算起,我已经让母亲担忧了整整十年。尤其是参加工作以来,江南江北、海内海外,踪若浮萍,时刻牵挂着母亲的心。现在,母亲已经退休,每每独自一人在家,望着别人家母子相随的身影,想到独在异乡的儿子,勾忆起年轻时拉扯我的往事,寂寞来袭,就找两只小乌龟唠唠嗑。这些臆境,无论真假,每逢浮现,都叫我黯然销魂。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父亲在“序”里引他人话说,白养了我这个儿子。这更平添了我的离愁别绪和思家的痛苦。当然,这也不能不怪他们自己——谁让他们从小就给我讲岳母刺字的故事呢。父亲为这本集子取名《今日赋登楼》,徒勾起我“虽信关而非吾土”的感怀。

父母在不远游。我不怕耽下个“不孝”的罪名——只怕自己庸劣顽败,不仅“不孝”,而且“不肖”,则于国于家,罪莫大焉。

三春已逝,序属三秋。寸草未凋,其心方遒。待成乔木,独树兹楼。谨将这本集子献给亲爱的父母及我所爱的人们!

写着这些文字的时候,在距马耳他300公里的地中海南岸,那里的人民正经历着战火动乱和妻离子散。触目惊心,感同身受,让人愈发感到团圆的弥足珍贵。所以,最后,我要把这本集子献给大家——感谢你们和我们一起,相聚在这个和平年代。

愿我们手中的百合花开遍全世界!

是为序。

二零一一年四月十日于马耳他

后记

一生不知编辑了多少文章,也编辑出版过不少书,能为儿子的第一本书承担整理编务工作,自觉格外荣幸,而且本书具有特定意义,这份荣幸更不一般。

编辑整理工作其实是一个苦乐同在的事,这本书的主要部分我都是在春节期间编成的。文章的挑选,篇章的分类,文字的编审,时序的校正,诚所谓不亦乐乎!

现在,这本书分为《把酒闲情》、《文化般若》、《楼观沧海》、《对话圣贤》、《杂树生烟》和《春草诗情》六个篇章,共有文章(含序、记)55篇(如果将编辑过程中多篇组合的文章分拆开来单独成篇计算,文章总篇目或逾百篇)。诗80首,词37首,总文字量近15万字。文章体裁以散文和诗词为主,兼及评论一类。选取的文章基本上是儿子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笔墨“留言”。

编整这些文字,我觉得也是一个学习过程,更是与儿子喜怒同担的过程,与儿子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所谓文气相通,在此亦可诠释。虽然以前儿子的文章几乎每篇必看,但总没有此次用心专注与系统。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其实我并不想表扬儿子的这些文章,但是,我能感受到儿子对社会、对国家的热爱和内心的一种激情,笔下的一种真诚。中国有一种士子情怀,儿子可能是古书和历史读多了,加上从小受到的尽是些正统教育,因而文章中的“士子情结”特别分明。

历来读书有所谓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之说,这样读书,读出来的无非是些书呆子,人生迂腐,生活无能,遇到问题,人云亦云,鲜见独立思考,独特见解。这就像练习书法,只入了帖,没有出帖。虽说儿子常说研究工作更适合他,但是,从他的文章中,我还是能清楚地感到,独立思考,独立主张,是他的长项。面对古往今来、特别是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的种种现象,儿子总能从人云亦云、众说纷纭中独辟蹊径,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发现,有自己的结论。在强求统一思想的社会,在要求13亿人胸怀同一个梦想、发出同一个声音的今天,这种独立思考显得犹为可贵。当然因其如此,痛苦也是常会有的。一个民族失去了独立思考及其精神,那是危险的,也才是真正的最大的痛苦。

说这样的话,我不会汗颜:儿子的古文功底、古代文学、古今哲学水平在我之上。这得益于他广泛的阅读和独特爱好、辛勤钻研。正因为具有了古文学、古文字功底和一定的哲学水平,他才能纵横行笔无所拘碍,诗词吟咏得心应手,思维发散风生水起,因而,也形成了他的文字清新简洁,语言活泼而又有古韵,行文畅达,意境爽朗,耐人寻味,于是形成了这些文章的又一特色。

书名《今日赋登楼》是我从儿子一首诗中取出来的,篇章名称也是我起的,因为儿子没时问考虑这些东西,虽然我也觉得不怎么好,但也只好如此了。

如果是儿子自己写后记,感谢多方的文字一定会热情奔放着出来,可是,却让我来承担了“后记”叙说任务,因而,我觉得我倒要来感谢儿子,因为老子为儿子编书,虽说不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少是不多的,儿子给了我这个机会,所以我要感谢儿子。

当然,苏州日报总编辑张建雄先生及古吴轩出版社,我是要真心实意感谢的,感谢他们为我儿子的这本书提供帮助和支持。

是为记。

陈林春

2011年3月16日星期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8:4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