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与大人是平等的主体
不管孩子有多小,与大人都是平等的关系。因此,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要把孩子当成孩子;在孩子未犯错误的时候,要把孩子当成大人。中国人教育孩子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动辄大声训斥甚至大打出手。一边打骂,一边指责,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这样不懂事。硬是用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可是,在孩子没有犯错误的时候,如果孩子与你讨论问题,你可能常常对他不屑一顾,无情地将孩子赶到一边,心想你一个小孩子懂什么。尽管有的家长可能会和颜悦色,但给孩子的答案可能还是“你现在还小,长大了就懂了。爸爸妈妈现在正忙,不要打搅我们”。我们总以为孩子还小,尚不谙世事。于是总是用最简单的语言跟他们交谈,有些家长更是愿用儿语,这是极端错误的,因为它会延误孩子的成长。不管孩子犯错误与否,你跟孩子说话都要像跟大人说话一样,该用什么词汇就用什么词汇,哪怕是高深的科学道理也要照说不误,不管孩子能听懂还是不能听瞳。而一旦孩子犯了错误,你一定要冷静地想一想,他们还是孩子,自己在小的时候,可能还不如自己的孩子,即使现在自己成年也会经常犯错误,何况是一个孩子。其实,孩子的成长正是在不断克服无数的错误的过程中慢慢实现的。
关于孩子与大人是平等的主体,美国华裔女童邹奇奇的成长经历最能说明问题。她的父母从未把她当作孩子,所以很少给她讲那些所谓儿童应该听的故事,而是讲所谓只有成年人才懂的故事,不管孩子听得懂或听不懂,能懂多少是多少。邹奇奇4岁的时候,就迷上了写作,6岁的时候就用电脑写了300多篇短篇故事,8岁因出版12万字的故事集《飞扬的手指》而轰动美国。
邹奇奇在一次演讲中,首先问听众什么叫幼稚。她说,小孩子常常会被人说成幼稚。每一次提出不合理要求或做出不负责任的行为时,孩子都会被说成幼稚。这让我很不服气。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些事件: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世界大战、小布什。请大人们扪心自问,这些该归咎于谁?是大人。而小孩儿又做了些什么?安妮弗兰克对大屠杀强有力地叙述打动了数百万人的心;鲁比布里奇斯为美国种族隔离的终结做出了贡献。这些行为证明,年龄与行为完全没有、关系。“幼稚”这个词所对应的特点常常可以从大人身上看到,由此、我们在批评不负责任和非理性的行为时,应停止使用这个带有年龄歧视的词。
邹奇奇接着说,话又说回来,谁能说我们这个世界不需要某些非理性思维?也许每位成年人都曾经有过庞大的计划,但半途而废,心里想:这个事不可能,或代价太高,或对我不利。但不管是好是坏,孩子们在思考不做某事的理由时,不太受这些考量的影响。孩子们可能会有满脑子的奇思妙想和积极的想法,而成年人还有几人能保留这份童真呢?在许多方面,孩子们的大胆想象拓宽了可能性边界。例如华盛顿的一个玻璃博物馆有一个项目叫“儿童玻璃设计”,孩子们自由设计玻璃作品。后来,驻馆艺术家说他们所有的一些极佳灵感就来自这个项目,因为孩子们不去理会不同形状玻璃的难度限制,他们只是构思好的点子。因此,孩子们的智慧堪比内行人的知识。孩子已经从大人身上学到很多,孩子也有很多东西可以与大人分享,大人应该开始向小孩子学习。在学校,不应该只是老师站在讲台上,告诉学生做这个做那个,学生也应教育他们的老师,成年人和儿童应该互相学习。不幸的是,现实情况截然不同,这跟缺乏信任关系很大,或者说是缺乏信任的结果。如果一个人不信任另一个人,就会给后者设限。如果贷款人怀疑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就要限制后者再贷款,直到后者还清借款为止。成年人普遍对孩子持不信任的态度,从学校手册里的“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到学校互联网使用的各种限制性规定,孩子在制定规则方面几乎是没有话语权的。
笔者想,邹奇奇的成长经历和她的一番话,对为人父母者如何与孩子平等相处具有很强的启发作用。P28-30
当我在周六、周日透过窗口很难看见院子里有孩子戏耍的时候,当我看见稚嫩的肩膀背着沉重的书包躬身前行的时候,当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戴上眼镜的时候,当我看见熟悉的孩子慢慢地失去笑容、显得忧心忡忡的时候,当我看见孩子疲惫地跟随着父母参加各种培训班、辅导班的时候,当我看见孩子在父母的责骂声中含着眼泪弹琴、画画、做作业的时候,当我听说越来越多的孩子患上各种心理疾病的时候,当我听说母亲为学习打死孩子、孩子为学习杀死母亲的时候,我在心中不禁一遍遍大声呼喊,我们的教育到底是怎么了?国家增加了那么多投入,家长花费了那么多的金钱、时间和精力,学校和老师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孩子们付出那么多的努力和劳动,可我们却培养出那么多不快乐的孩子、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孩子、缺乏礼貌的孩子、缺乏道德修养的孩子。对此,我们能怨国家的投入不够吗?能怨学校老师和家长不够尽心吗?要怪就怪现行的教育理念,要怪就怪登峰造极的应试制度。然而,应试制度不可能不存在,但我们一定要按照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去不断地改革它、完善它,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过分重视智育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转变;二是课程设置从过分重视科学向以人文课程为主的转变;三是从过分关注少数尖子生的培养向关注所有学生的培养转变;四是从过分重视孩子共性教育向注重孩子个性教育转变。让每个孩子的天赋绽放出灿烂的花朵,使我们的学校变成万紫千红的百花园。
佟绍伟
2012年1月
第一篇 开宗明义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最为重要
二、让快乐成长贯穿人生
三、构建快乐成长金字塔
四、不要构建“痛苦成长倒金字塔
五、圣人无弃人无弃物
第二篇 通论
六、慎重对待有关儿童教育的文献和书籍
七、爱孩子才能管好孩子、教育好孩子
八、具有爱心和耐心才是好老师好家长
九、表扬可以让白痴变成天才
十、孩子与大人是平等的主体
十一、注意表扬“差孩子”的优点,批评“好孩子”的缺点
十二、乱管孩子就会把“花”涝死或烧死
十三、对孩子放任不管就会把“花”渴死或饿死
十四、坏榜样的力量同样无穷
十五、耐心才能吃好“热豆腐”
十六、尊重孩子成长时间表
十七、不怕输在起跑线
十八、早教到底应该教什么?
十九、功课好并不能代表一切
二十、声音和色彩是幼儿成长的两个必备条件
二十一、中国人的恶习:喜欢逗弄孩子
二十二、学校教育不能成为扼杀个性的摇篮
二十三、关注男孩子
二十四、作业、考试怎能成为学校教育的全部
二十五、为什么许多孩子“不行”?
二十六、如此为师、为父为母怎么行?
二十七、孩子不用教,孩子都是教笨的
二十八、养孩子、教孩子都很简单很省钱
二十九、教育理念不对,有文化的父母还不如文盲父母
三十、要不要上大学?要不要留学?
三十一、把握孩子成长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三十二、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
三十三、让学校充满歌声、欢笑声和朗朗的读书声
三十四、也说“问题孩子”和“孩子逆反”
第三篇 体格篇
三十五、体育课竟然惊动总书记
三十六、青少年时期要完成终生所需的体格储备
三十七、体育锻炼与学习相得益彰
三十八、幼儿致病的三大因素:撑、捂、兴奋
三十九、掌握孩子打针吃药的基本原则
四十、不要给孩子乱补微量元素:
四十一、不要轻信“多动症”
四十二、远离垃圾食品
四十三、鲜奶有利于孩子增高
四十四、远离电视、网络、游戏机
四十五、警惕儿童自然环境缺乏症
四十六、救救孩子
四十七、劳动法更应该关注中小学生
第四篇 人格篇
四十八、厚德载物
四十九、先教做人,后教做事
五十、向孩子灌输正确的观念至关重要
五十一、培养健康的性格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五十二、让孩子学会宽容
五十三、让孩子学会感恩
五十四、让孩子自信
五十五、让孩子坚强
五十六、让孩子勇敢
五十七、让孩子韧劲十足
五十八、让孩子负责
五十九、让孩子独立
六十、让孩子会说话办事
六十一、让孩子掌握礼仪
六十二、让孩子学会理财
六十三、不能读书挣钱两张皮
六十四、增强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
六十五、美国人怎么看待适应环境
六十六、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十七、增加男老师的数量
笫五篇 知识篇
六十八、喜欢学习最重要
六十九、快乐学习最轻松
七十、快乐学习最简单
七十一、孩子是机动车;不是手推车
七十二、广博的知识是滋养成长的有机肥料
七十三、孩子无时无刻不在学习
七十四、让孩子喜欢读书:讲故事和有问必答
七十五、先感性后理性才是科学教育的正确路线
七十六、科技兴国并不需要人人苦心钻研数理化
七十七、语文教育不是为了人人都当文学家
七十八、艺术教育不是为了人人都当艺术家
七十九、小学应不应该写作文
八十、让人看不懂的外语学习
八十一、行万里路恰似读万卷书
八十二、不要轻信智商测试,“笨孩子”实际很聪明
八十三、三十年前空欢喜一场
八十四、从以科学教育为主,向以人文教育为主转变
八十五、让孩子刺激孩子
八十六、感到容易才愿学
八十七、不要特意教孩子认字
第六篇 智慧篇
八十八、读一句顶一万句的书
八十九、千万不可死读书
九十、我国现行的科学教育可能使孩子越学越笨
九十一、学学犹太人的《论语》——《塔木德》
九十二、知识不等于智慧
九十三、商人都是有智慧的人
九十四、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标新立异
九十五、破除对科学的迷信
九十六、诵读经典之一:经典是最高智慧
九十七、诵读经典之二:经典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
九十八、诵读经典之三:经典是文明的曙光
九十九、诵读经典之四:经典是艺术教育的简捷方法
一〇〇、诵读经典之五:经典是最好的心理诊所
第七篇 专长篇
一〇一、专长不是空中楼阁
一〇二、顺应兴趣培养特长
一〇三、适当的“逼”是需要的
一〇四、不可成为兴趣的奴隶
一〇五、成长评分表
后记
一提起党中央提出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人们常常想到“五个统筹”,即如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其实,要真正实现“五个统筹”,终究还要靠人来落实。因此,在人的培养方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最为重要。管仲曾说:“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把“树人”当成百年大计,可见教育的重要性。
工业革命以后,教育由“文明的传播者”逐渐变成了“谋生的工具”。不管中国还是外国,古代的教育侧重于高尚品德的培养。儒家所说的某人有学问,主要是指他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不是指他掌握多少知识。你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即使你是个文盲,你也是有学问;反之,如果道德低下,即使你满腹经纶,也算不上有学问。曾有人问孔子他的学生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因为颜回“不迁怒,不贰过”,也就是不迁怒别人,不重复犯错误。工业革命以后,随着人们对物质财富的不断追求,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有学问”不再意味着高度的道德修养,而是有“知识和技能”。要挣钱就要找到好工作,要找到好工作就要拿到文凭,要拿到文凭,就要通过各种各样的考试,而考试的内容恰恰是各种科技知识和技能。于是乎,道德情操的培养、体格的健壮、独立生活的能力等,都被排在了考试的后面。结果,我们的社会培养了许多“病秧子”、“书呆子”、“有才无德者”。在中国,这个问题尤为突出。由于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异常大,考试又是用人单位不可替代的方法,于是我们把应试教育推到了极致。学校教育一切围绕考试转,考试成绩好的就是好孩子,不好的就不是好孩子。好像人生的全部就是从小学到大学每学期所学习的几本可怜的教科书。更有甚者,许多孩子竟然错误地以为考上了大学、读完了硕士博士就到达了人生的终点。让人更加忧虑的是,应试教育正在逐渐耗尽孩子的体力,掏空孩子的情感,侵蚀着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其实,在漫长的人生里程中,要真正成功,单靠学校所学的那些东西远远不够。因为健壮的体格、健全的人格、广博的知识、高度的智慧等,相对于教科书中的那点儿知识来说更加重要。很难想象,一个人如果身体孱弱、缺乏自信、意志软弱、没有韧劲、难以共事、不能独立、说话办事能力差、在家不孝敬父母、在外不尊敬师长,即使他再能考试,也会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死读书,读死书,最后成了活死人”,不会有什么出息。而当代的应试教育,尤其是中国的应试教育教给孩子的除了书本还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然而,这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真的能够促进孩子的就业吗?其实不然,它恰恰影响了孩子未来的就业。常见许多孩子参加工作后,除了会考试,其他什么都不会。话也不会说,事也不会办,材料也不会写,经不起批评,不会处理人际关系,适应能力差,不断跳槽更换工作单位,多少年后还是两手空空,毫无建树。
有感于此,笔者在教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当代教育,尤其是中国的教育,阅读了一些有关教育方面的书籍,本着“匹夫之责”,撰写了这本小册子。从非专职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粗浅的认识和见解。其主要观点是:一是快乐应该是贯穿人生的主线,也就是每个孩子应该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长大以后才能干一行、爱一行;二是构建孩子成长的金字塔,第一层是健壮的体格,第二层是健全的人格,第三层是广博的知识,第四层是高度的智慧,塔尖是大学所学专业和毕业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有了下面四层的有力支撑,塔尖才能稳固。因此,本书叫《构建快乐成长金字塔》。具体内容的阐述将在书中陆续展开,希望能对教育制度的改革出些绵薄之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此必须声明,本人并非职业教育工作者,本书的各种观点只是一家之言,难免有偏激、片面之处。古人说得好:“文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文笔再好的人、口才再好的人,也很难把所要说的话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孩子的自身特点,不可将本书的观点生搬硬套。否则,笔者可真是罪过不小。
在此还必须声明,本书对老师、学校和现行的教育体制提出了许多批评,也敬请老师和有关部门原谅。其实,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人口的增加和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而考试又是用人单位不可替代的方法,这个问题在中国尤为突出。因此,表面上看问题在老师、学校和现行的教育体制,根源还是在社会经济层面,把问题简单地归咎于老师和教育部门显然有失公平。
佟绍伟
2012年1月
《构建快乐成长金字塔》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
《构建快乐成长金字塔》作者佟绍伟根据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做法及生活、工作中的一些阅历,提出了自己对儿童教育的见解及认识,作者的观点主要有:要想孩子长大以后能干一行,爱一行,那么就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就是快乐应该是贯穿人生的主线。要做到快乐贯穿人生,必须按以下模式构建成长的金字塔:第一层是健壮的体格,第二层是健全的人格,第三层是广博的知识,第四层是高度的智慧,塔尖是大学所学专业和毕业以后所从事的工作。只有下面四层有力地支撑,塔尖才能稳固。
在漫长的人生里程中,要真正成功,单靠学校所学的那些东西远远不够。因为健壮的体格、健全的人格、广博的知识、高度的智慧等,相对于教科书中的那点儿知识来说更加重要。很难想象,一个人如果身体孱弱、缺乏自信、意志软弱、没有韧劲、难以共事、不能独立、说话办事能力差、在家不孝敬父母、在外不尊敬师长,即使他再能考试,也会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死读书,读死书,最后成了活死人”,不会有什么出息。
有感于此,笔者佟绍伟在教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当代教育,尤其是中国的教育,阅读了一些有关教育方面的书籍,本着“匹夫之责”,撰写了这本《构建快乐成长金字塔》。从非专职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粗浅的认识和见解。其主要观点是:一是快乐应该是贯穿人生的主线,也就是每个孩子应该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长大以后才能干一行、爱一行;二是构建孩子成长的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