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图说中国传统玩具与游戏
分类
作者 李露露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共分十五章,每章内又分若干种类,笔者力图以文图结合的形式,对民间传统玩具及游戏进行具体的说明。

本书配有大量的图片,制作精美,采用线性质纸全彩印刷,通俗易懂。通过大量珍贵的古代图像,对中国古代玩具和游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通过阅读此书,使读者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娱乐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内容推荐

本书根据文献历史资料、考古发掘和传统文物资料、民族民俗学资料收集整理了儿戏类(小玩具、集体游戏、双人游戏、玩车骑马、旋转游戏、手戏)、制作类(捏塑玩具、草木玩具、食物玩具、布制玩具、纸制玩具、消寒图)、音响类(敲击玩具、吹响玩具、喇叭玩具、陶制声响玩具、角号和铃、骨笛、儿鼓、空竹)、投掷类(打石仗、抓掷玩具、掷棒、丢物、击壤、投壶)、射击类(弓射、弩射、弹丸、竹枪)、动物类(鉰养类、斗禽类、斗兽类)、烟火类(玩火把、爆竹、灯戏)、水戏与冰戏(水戏、雪戏、冰戏)、棋牌类(六博和双陆、象棋、围棋、彩选格、牌戏、儿棋、少数民族棋戏)、益智类、环类玩具、七巧板、益智图、华容道、重排九宫、积木、酒令)、技巧类(踢键、跳绳、陀螺、风车、风筝、秋千)、杂技类(体技、竿技、刀技、剑技、绳技、舞坛、马术、变戏法)、体育类(赛跑、跳高、玩杠子、举重、拔河、摔跤)、球类(飞石球、抛绣球、棍打球、足球、马球、其他球戏)、小戏类(面具、央歌、舞龙狮、傀儡戏、拉洋片)等。以图版为主,配以文字介绍,十分生动详实。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儿戏

第一节 小玩具

抓周

丢石兜

乞巧

小摇篮

甩龙和飞沙燕

猴攀杠和线鼠

转花筒

吹气泡

顺耳筒

第二节 集体游戏

捉迷藏

堆草垛

吊龙尾

网鱼

捉蜂王

跳房子

猜石子

第三节 双人游戏

唱一、二

捣拐

撞钟儿

拍手唱月歌

轱辘板儿撞碑

二人三腿跳

第四节 玩车骑马

骑竹马

儿车

第五节 旋转游戏

滚铁圈

捻转

转磨

第六节 手戏

手影戏

翻撑

手脚赛

第二章 制作类

第一节 捏塑玩具

泥塑玩具

陶塑

瓷玩具

第二节 草木玩具

草制玩具

秫秸玩具

竹编玩具

棕制玩具

木制玩具

第三节 食物玩具

第四节 布制玩具

第五节 纸制玩具

折纸

剪纸

第六节消寒图

第三章 青响类

第一节 敲击玩具

第二节 吹响玩具

口技

吹树叶

口弦

第三节 喇叭玩具

琉璃喇叭

噗噗噔

吹龙

第四节 陶制声响玩具

陶响球

陶埙

叫猫

第五节 角号和铃

角号

第六节 骨笛

第七节 儿鼓

拨浪鼓

摇鼓

摇叫

太平鼓

腰鼓

第八节 空竹

第四章 投掷类

第一节 打石仗

第二节 抓掷玩具

抓子

抓拐

掷栖

牛郎打梭

第三节 掷棒

打布鲁

丢木棒

打飞棒

第四节 丢物

打瓦

打石片

掷钱

丢包

第五节 击壤

古代击壤

打尺子

打铜钱

第六节 投壶

第五章 射击类

第一节 弓射

第二节 弩射

第三节 弹丸

弹弓

弄丸

弹球

弹豆

绷弓子

第四节 弋射

第五节 竹枪

第六章 动物类

第一节 饲养类

养鸟

金鱼

养猴

养象

养猫、狗

养蝈蝈

鼠戏

养其他动物

第二节 斗禽

斗乌

鸡媒

斗鸡

斗蟋蟀

第三节 斗兽

斗牛

赛马

赛骆驼

第七章 烟火类

第一节 玩火把

第二节 爆竹

炮仗

鞭炮

烟花

第三节 灯戏

儿灯

灯节

河灯

第八章 水戏与冰戏

第一节 水戏

游泳

水百戏

弄潮

划船

划龙舟

第二节 雪戏

打雪仗

堆雪人

滑雪板

第三节 冰戏

打滑达

滑冰

冰床

冰球

第九章 棋牌类

第一节 六博和双陆

六博

双陆

三国象棋

第二节 象棋

第三节 围棋

第四节 彩选格

第五节 牌戏

纸牌

麻将牌

第六节 儿棋

三子棋

憋死牛棋

五子棋

五道棋

老头上山棋

九连棋

诸葛亮点兵棋

转黄河

第七节 少数民族棋戏

蒙古象棋

鹿棋

捉放曹棋

赶羊棋

牛角棋

猪娘棋

瓦棋

三三棋

第十章 益智类

第一节 环类玩具

九连环

其他环形玩具

第二节 七巧板

燕儿图

七巧板

第三节 益智图

益智图

百巧图

第四节 华容道

第五节 重排九宫

第六节 积木

第七节 酒令

流觞

猜枚

手势令

筹令

叶子酒令

斗草

第十一章 技巧类

第一节 踢毽

第二节 跳绳

第三节 陀螺

第四节 风车、风筝

风车

风筝

第五节 秋千

吊秋

磨秋

车秋

第十二章 杂技类

第一节 体技

倒立

翻跟头

叠技

第二节 竿技

第三节 刀梯

第四节 剑技

第五节 绳技

第六节 舞坛

第七节 马术

第八节 变戏法

第十三章 体育类

第十二章 体育类

第一节 赛跑、跳高、玩杠子

赛跑

跳高

玩杠子

第二节 举重

第三节 拔河

第四节 摔跤

蚩尤戏

角觚

摔跤

第十四章 球类

第一节 飞石球

第二节 抛绣球

第三节 棍打球

曲棍球

打棒球

打木球

打木蛋球

打地骨都球

打贝阔球

第四节 足球

第五节 马球

第六节 其他球戏

踏球

木射球

弹玻璃球

托高球

叉草球

台球

第十五章 小戏类

第一节 面具

史前面具

傩面具

儿童面具

第二节 秧歌高跷

第三节 舞龙狮

舞龙灯

舞狮子

第四节 傀儡戏

第五节 影戏

第六节 拉洋片

后记

试读章节

以食品做的玩具也是很丰富的,北京就有两种:

一种是画糖人。旧时北京街头常见有画糖人的小贩,既是玩艺儿,又是食品,很受孩子们欢迎。一般是先用一大铁勺锅熬糖稀,然后手握勺柄在光洁的石板上用糖稀画孙悟空、小猪、小马等物,再用一根竹签儿粘之,即成。还可以先画平面后拼粘成汽车、房子、飞机、花篮等立体形。此时画糖人者还有带转彩的,即在一个木盘中心安一横转竿儿,玩者付钱后,可拨动转竿儿,如竿头指在画有“飞机’’处便得一“飞机”,如指在画有“大刀”处便得“大刀”,如指在转盘空档处,只能得到两个纽扣大的小圆糖饼。这种游戏甚得孩子们的喜欢,既做了游戏,又能吃到糖饼。近些年来,北京街头又偶有出现,但是此种食品不太卫生,目前玩者已不多了。

另一种是吹糖人。旧时北京街头常有挑担吹糖人的小贩。前面担笼内有小炉火熬制糖稀,做糖人时取适量的糖稀稍捏制成长方形,再放入模子中用力吹,开模儿即可形成糖人,有时吹好后还要再做进一步加工。‘一般在担子前面的担笼上放置一横木,将吹好的糖人儿插在横木的小孔上,招引买者,孩子们喜欢看也喜欢买,买后观赏完了就把它吃掉。这种“糖人儿”也欠卫生,现在虽也有吹糖人儿的,但儿童只看不吃。

还有一种玩江米人的。

把江米面用水和成一团,分别掺揉进不同的颜色,艺人以娴熟的技术,用彩色江米面在小苇棍上捏成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等戏曲人物,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北京街头时有艺人捏江米人出售。往往在他支箱捏面人时,会招引许多大小孩子围观,成为一道街景。在春节庙会上,一般都有卖江米人儿和面人的,很受孩子们的欢迎。

P33-35

序言

一提到儿童教育,人们就想到家庭教育,孩子上学,或者看电影、电视、图书,或者参观博物馆、逛公园。其实,还有一个领域——玩具和游戏,却常常被忽视了。游戏是童年时代的必修课,也是进行启蒙教育最生动活泼的方式,不论玩具有多少,游戏种类如何复杂,实际上都是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模仿,儿童通过各种玩具和游戏活动,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科学和社会知识。

根据文化人类学家们的研究,游戏有三种职能:

第一,孩子们通过游戏可以学习到人类社会的生活原则、规范和知识。寓知识于玩乐之中,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特点,能够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游戏能给儿童以社会或集体性的训练。因为绝大部分游戏都是一种集体性活动,使当事人与其他游戏者发生较多的接触和联系。只有配合默契,使个人融合于群体之中,才能完成各种游戏,从而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孩子团结、互助的品德。因此,游戏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梯。

第三,儿童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游戏能使儿童的心理得到满足,并能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其创造性。事实上,聪明的孩子是淘气的,但淘气的行为中确蕴含着许多探索。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越发认识到整理和研究我国传统玩具与游戏的重要性。儿童的游戏都是在父母兄长的启迪示范下起步的。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给子女以温暖,教会子女“啊啊”斯语,也灌输其各种知识。而玩具,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重要工具,比如让婴儿认识彩球,观赏不倒翁,手摇拨浪鼓,以致稍大后玩的凤车、布娃娃、踢踺子、抖空竹,等等,这些都是父母对孩子的良好训练,既传授了知识,又沟通了父母与子女的思想感情,使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因此,玩具与游戏不仅是儿童的事,也是成年人的事。事实上,古代的许多游戏是成年人的宠物,如球类、风筝、棋牌,等等,因而我国各民族的玩具不仅在儿童中间颇有市场,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也很流行。

中国的传统玩具与游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史前考古工作中,已经发现了各种各样的玩具,如弓箭、石球、响球、陶铃、陶角号、骨笛、陶埙、泥人、陶塑小动物,等等。商周时期出现了杂技,其中就包括不少游戏。《路史·后记》十三注引《史记》夏桀:“大进倡优烂漫之乐,设奇书之戏,靡靡之音。”当时出现了大量的玉质和青铜玩具,种类也增加了许多,如围棋、六博、弄丸、风筝、弋射等。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除应用前期的玩具和游戏外,角抵有很大发展,成为百戏的重要内容,以斗鸡、斗兽为中心的禽兽之戏也相当活跃,投壶在上层社会中普遍盛行。隋唐以后,陶瓷玩具空前增加,还出现了外来的双陆棋、打马球,李清照的《打马图经》就是有关这种游戏的专著。唐代最活跃的游戏是打马球和蹴鞠比赛。此外,在江苏丹徒唐代窑藏中还出土了一套酒令玩具,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酒令玩具。后来又出现了彩选格、叶子(纸牌)等玩具和游戏。不难看出,中国的传统玩具与游戏是极其丰富的,种类繁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中有些玩具和游戏还传播到国外,如数学游戏、风筝、七巧板、叶子戏等,并且对世界性玩具如扑克牌、麻将牌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近百年来,西方玩具与游戏纷纷传来,民间的玩具与游戏每况日下,变成了“土玩艺”,这些“土玩艺”不再受人重视,也被儿童们逐渐放弃了,民间玩具与游戏濒临灭顶之灾。近十几年来,传统玩具与游戏才又引起人们的重视,玩的人也逐渐多了,这是一件好事。当前从事我国传统玩具与游戏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传统玩具与游戏正逐渐消失,玩的人和制作传统玩具的人也不多了,因此,必须采取果断措施,抢救这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其次,整理研究传统玩具并不是发怀古之幽情,而是让人们知道各种玩具的来龙去脉——今天的玩具是昨天玩具的发展,明天的玩具是在今天玩具的基础上创造的,传统民间玩具中有许多精品,它必将为玩具的更新和发展提供重要借鉴;第三,中国的玩具是在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适合中国的国情,有自己的长处,如与大自然紧密结合,有较强的益智性、实践性和群体性,这些优点应该继承下来,发扬光大。特别是现代许多儿童生活在单元住宅里,与大自然隔绝,成天守着电视机、游戏机活动,这显然有损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当然,我们不是全然肯定传统玩具,也不是全然否定现代玩具,而是正确地对待传统游戏与现代游戏的关系。一方面应该顺应形势,积极利用和开发新玩具,以便儿童将来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与现代社会生活相和谐;另一方面,应该提倡传统的游戏,让广大儿童回到大自然去,登山、游泳、放风筝,这些游戏活动是与大自然密不可分的,能给人以智慧,陶冶他们的情操。

我国的玩具和游戏,有若干特点:

首先,我国的玩具与游戏具有浓厚的生产技能训练。经济生活对游戏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是农业古国,很多游戏本身就反映了农民的日常生活,如网鱼、捉蜂、翻簸箕、拍花拍、星星过路……好似一幅幅农家风景画,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在游戏的形式上,不少项目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族的玩具,多以动物形象为主;而蒙古族则以游牧为游戏;过去土族也从事游牧,其游戏《赶羊》《捉羊》《赶猪》等,都是游牧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些事实说明玩具、游戏主要来源于生产实践,也可训练少儿的生产劳动技能。

其次,玩具与游戏有一定的性别分工。游戏不仅仅是成年人劳动的再现。由于成年人劳动分工不同,在儿童的游戏中也有明显的分工,如汉族男孩喜欢玩骑马、摔跤、打仗,女孩爱玩过家家、抱布娃娃;鄂伦春族的男孩子多喜欢玩耍一些小木弓、标枪,从事养狗等游戏;女孩子则喜欢抱布娃娃,或者用桦树皮做成碗,盛装各种野菜,从事过家家和进行家务性劳动的游戏。农耕民族的女孩子们喜欢玩翻掌游戏,女孩子的双手里勾外挑,变换出来的种种图形,几乎概括了她们未来生活的全部内容。除了翻掌以外,乞巧、翻面条网、剪剪纸、抓子儿、跳房子、拍花拍,等等,从不同方面使她们得到了锻炼。其目的是着力训练她们从小养成吃苦耐劳、温柔贤淑的品性和心灵手巧的素质。

第三,在我国辽阔的领土上,有许多玩具和游戏是共同的,如玩弓箭、摔跤、抓石子,等等,这是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反映,是华夏儿女多源一体的表现,不过,由于地域辽阔,自然资源和经济类型的差别,民族心理和信仰的不同,各地区各民族的玩具和游戏也有明显差别。如南方的竹玩具和水戏就十分发达,东北、西北和西藏的桦树皮玩具和雪戏、冰戏也很突出,这是生态环境造成的。

第四,传统的儿童玩具和游戏寓教于乐,寓知识于玩耍之中,是老少皆宜的娱乐方式。在我国的玩具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科学文化内涵,如九九消寒图,虽然是玩物,但无形中练习了绘画;拼七巧板、下棋也是娱乐,能够训练了儿童的智力;猜谜、歌谣等游艺,无形中受到知识的洗礼。还有许多游戏中唱的歌词,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农时节令、作物生长、田园生活等现象,给孩子们以知识性的启发。使孩子们通过做游戏,既能逐步培养出勤劳、勇敢、坚定、吃苦的精神气质,又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不少哲理,道德性的启迪。

为了总结、整理和研究民间玩具与游戏,给儿童以至成年人一些被遗忘的娱乐形式,弘扬传统文化,笔者编著了《图说中国传统玩具与游戏》一书,由于历史原因,已有的民间传统玩具与游戏资料比较零碎,十分分散,而玩具与游戏本身是很广泛的,散见于各个学科中,因此,我们从几个学科中吸取大量史料,一是文献历史资料,除文字记载外,古籍中也有不少版画、绘画;二是考古发掘和传统文物资料,它补充了文献记载的不足,并且把玩具与游戏的历史追溯到史前时代;三是民族民俗学资料,如果说古文献、考古文物是“死化石”,残缺不全,那么民间存在的玩具则是“活化石”,其不仅有实物,还有具体玩法、制作工艺和生动的解说,能够印证、补充文献记载难以阐明的问题。多学科的史料不仅给予我们取之不尽的营养,也促使我们进行多学科的比较研究,即以文献、考古资料追溯玩具与游戏的历史,又以民族民俗资料给干巴巴的历史文献、考古文物注以新活的血液,从而对民间玩具与游戏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介绍。

《图说中国传统玩具与游戏》一书,共分十五章,每章内又分若干种类,笔者力图以文图结合的形式,对民间传统玩具及游戏进行具体的说明,不过这是一项新的工作,遗漏和错误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李露露

2005年10月于北京

后记

编著《图说中国传统玩具与游戏》一书感到难度很大,因为前人给我们留下来可以借鉴的论著较少,有关史料又散见于各处,搜集整理工作相当困难,也增加了写作的难度。但是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关系到培养一代新人的问题,所以必须尝试。

本人在博物馆工作,接触到大量的文物、图册,古籍也较丰富,为搜集历史图像资料提供了有利条件。

编著该书是我多年的愿望,由于诸多原因未能如愿,很是遗憾。但是,搜集有关资料的工作却一直没有停止过。在大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中,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的同志以少有的魄力和胆识,组织出版一套中国民间文化图说系列图书,该社把此书列为第一批选题,实感荣幸的同时,也有一定压力。

说实在的,此书仅仅是我国玩具与游戏文化沧海中的一粟,难免挂一漏万,但是我还是把它公诸于世。其用意有三:一为玩具研究工作和新玩具设计提供一些罕见的形象资料;二是除供爱好者读阅外,还能引起许多人对过去儿时玩具与游戏的美好回忆;三是玩具是儿童的宠物,也是成年人的娱乐工具。传统玩具与游戏是与大自然紧密结合的,有许多优越的东西。因此,传统玩具与游戏如果能引起广大儿童和关心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家长们的兴趣,抽暇一顾,我的愿望也就实现了。

在该书的编写过程中,始终得到宋兆麟先生的点拨和指导,并提供了不少资料。同时,朋友郑婕女士也为该书图版资料的整理提供了不少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李露露2005年10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3:5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