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悲惨世界(上下)/世界文学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法)雨果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法国十九世纪浪漫派领袖雨果继《巴黎圣母院》之后创作的又一部气势恢宏的鸿篇巨著。全书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一幅自1793年法国大革命至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期间,法国近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辉煌画卷,最大限度地体现了雨果在叙事方面的过人才华,是世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小说集中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饱含了雨果对于人类苦难命运的关心和对末来坚定不移的信念,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内容推荐

一部揭示社会问题的长篇小说,作者雨果称这部小说为“社会的史诗”,小说问世以来曾被世界各国17次拍摄成电影电视。小说以冉阿让一生的经历贯穿全书,通过描述一个农民出生的贫穷工人冉阿让努力向善却充满不幸的命运,展示了下层人民的深切痛苦。

目录

译序

作者序

第一部 芳汀

第一卷 正义者

第二卷 沉沦

第三卷 一八一七年

第四卷 寄放,有时便是断送

第五卷 下坡路

第六卷 沙威

第七卷 尚马秋案件

第八卷 祸及

第二部 珂赛特

第一卷 滑铁卢

第二卷 洛里翁战舰

第三卷 履行对死者的诺言

第四卷 戈尔博老屋

第五卷 夜猎狗群寂无声

第六卷 小皮克普斯

第七卷 题外话

第八卷 墓地来者不拒

第三部 马吕斯

第一卷 从其原子看巴黎

第二卷 大绅士

第三卷 外祖和外孙

第四卷 ABC朋友会

第五卷 苦难的妙处

第六卷 双星会

第七卷 咪老板

第八卷 坏穷人

第四部 普吕梅街牧歌和圣德尼街史诗

第一卷 几页历史

第二卷 爱波妮

第三卷 普吕梅街的宅院

第四卷 人助也许是天助

第五卷 结局不像开端

第六卷 小伽弗洛什

第七卷 黑话

第八卷 销魂和忧伤

第九卷 他们去哪里?

第十卷 一八三二年六月五日

第十一卷 原子同风暴称兄道弟

第十二卷 科林斯

第十三卷 马吕斯走进黑暗

第十四卷 绝望的壮举

第十五卷 武人街

第五部 冉阿让

第一卷 四堵墙中的战争

第二卷 利维坦的肚肠

第三卷 出污泥而不染

第四卷 沙威出了轨

第五卷 祖孙俩

第六卷 不眠之夜

第七卷 最后一口苦酒

第八卷 人生苦短暮晚时

第九卷 最终的黑暗,最终的曙光

试读章节

他对于被社会压迫的妇女和穷人,一直都是相当宽厚的。他总是说:“女人、孩子、仆役、没有力量的人、贫穷的人和无知的人犯了错误,那都是丈夫、父亲、主人、强者、有钱的人以及学者的过失。”

他接着说道对于愚昧的人,你们应该多教给他们一些事情;社会不办义务教育是一种罪过,应该为它导致的黑暗承担职责。人的心里被黑暗所充斥,肯定会滋长罪恶。有罪者并非犯罪的人,而是导致黑暗的人。”

由这点可以看出,他批判事物有他自己奇特和独到的态度,找认为这一切他是从《福音》里得到的。

他一天在某家客厅中听大伙儿说,有一桩案件正在研究侦查,很快就会交付审判。一个身无分文的人,出于对一个女人以及他们生下的孩子的爱,的确是无路可走,于是就制造了假币。那个时代,制造假币依旧得受极刑。他制造的第一枚假币,那个女人拿着去用的时候被逮住了,将她逮了起来,然而有的只是不利于她的犯罪证据。只有她自己能够招供告发,送掉她情夫的生命。她不承认,不管怎样追问她坚绝不愿意招供。所以,检察官就想出一个计策,聪明地伪造了许多信件的片段,编造了那个情夫变心的假证,使那可怜的女人确信她有情敌,那男人有负于她。她在极端的嫉妒和愤恨之下,终于告发了自己的情夫,什么都招供了,什么都得到了证实。那个男人无法挽救了,很快就会在艾克斯城与他的同谋一起接受审判。谈完此事,所有的人都称颂那个司法官的才干。他能够利用嫉恨心理,令人由于恼怒而使真相大白,凭借报复之心而使法律的威力得以伸张。主教一言不发地聆听这一切,等人们都说完了,他才问道:“在什么地方审判那个男人和女人呢?”

“在巡回审判庭里。”

主教接着问道:“那么,将在什么地方审判检察官先生呢?”

迪涅发生了一起惨案。一个男子因谋害人命而判处死刑。那可怜的人称不上是个读书人,不过又并非一点儿知识也没有;他以前在集市上卖艺,替人写书信。这桩案件使整个城里的人都非常关心,行刑的头一天,驻监狱的忏悔师忽然生病。不得不找一个神父帮助受刑的人度过他临终的时刻。有个人前去找本堂神甫。听说他有意回绝,说:“这事和我无关。我为什么要接管这种苦差事,为什么要管那个江湖骗子;我自己也在生病;何况,那不在我的职责范围之内。”

他这样的回答传到主教那儿,主教说道:“本堂神甫先生说得没错。那不在他的职责范围之内,而在我的职责范围之内。”

所以,主教马上跑到监狱,来到“江湖骗子”那个牢房中,喊他的名字,拉着他的手,跟他交谈,在他身旁待了一昼夜,忘记了饮食和睡眠,祈祷上帝拯救那囚犯的灵魂,同时祈求囚犯拯救自己的灵魂。主教对囚犯说,最完善的真理同样是最易理解的真理。他就如同一位父亲、兄长和朋友,只在祝福的时候才像个主教。他一面宽慰他,要他别担心,一面把这些都给他。那个人将在悲痛失望中受刑死去,把死亡当作无底深渊。他站在死亡的边缘,吓得魂不守舍,害怕得向后退。他不是完全不关心死活的顽固之徒。受到死刑判决这个强烈的震撼,好像把他身边某个地方的间隔震倒了,这种间隔正是我们所谓的生命,使我们无法看见事物的神秘。他在这无法补救的缺口不停地看着外面的世界,所看到的只是一片漆黑。主教却让他看到了一缕阳光。

第二天来提这个可怜人的时候,主教仍然待在牢房中。他跟在他后面来到刑场上。他身披紫披肩,脖子上挂着主教十字架,和那被绳索捆绑的罪犯肩并肩站在大家面前。

主教同刑犯一起坐进囚车,一起走上断头台。那个快要受刑的人,昨日还那样灰心失望,此刻却显得舒畅兴奋。他觉得自己的灵魂得到了拯救,能够把希望寄托在上帝身上。主教和他拥抱,就在屠刀快要落下的时候,仍然对他说:“被人所杀害的人,上帝能够让他重生;被兄弟们驱逐的人,能够见到天父。祈祷吧,相信吧,到生命当中去!天父就在那边。”他来到断头台下面的时候,眼中带着不同寻常的神情,足以让大家肃然退立。他面无血色,神情安静,不知道为什么那样让人尊敬。返回他称之为“他的宫殿”的破旧屋子里,对妹妹说道:“我刚刚举行完一次盛大的祭典。”

最伟大的东西,也总是最使人无法了解的东西;城里就有许多人谈论主教的这种做法,说什么“矫揉造作”。当然了,这只是沙龙里的一种说法。但人们既感动又敬佩,他们从来不会把神圣的举动看成是心怀恶意。

主教呢,他亲眼看到断头台,受到一次震撼,心情许久都无法得到平静。

屹立在那儿的断头台,的确存在一种令人畏惧的力量。如果不曾亲眼看过断头台,也许会对死刑抱有冷淡的态度,不说对还是错,坚绝不表示同意或者反对;可是,只要见到一个,那震撼就非常强烈,就不得不做出决定,是同意或者反对。有人称赞,比如德·迈斯特;有人痛恨,比如贝卡里亚。断头台代表着法律,别名为“压制”;它不是中立的,也不叫人抱着中立的态度。看到它的人都要心惊胆战,产生神秘莫测的战栗。断头台是一种想像。断头台并非一个没用的架子,断头台并非一台机器,断头台并非由木条、铁件和绳索组成的没有生气的机械。它似乎是一种生物,有着一种无法言表的阴森恐怖的主动能力;这个架子似乎能够看到,这台机器似乎能够听见,这种机械似乎能够了解,这木条、铁件和绳索似乎有意识。断头台的出现,把人的心灵投进凶恶的梦里,看上去古怪可怕,并且同它的一举一动结合在一起。断头台和刽子手是同伙,它侵吞、吞噬人的肉体,饮人的鲜血。断头台是法官和木工一起制造的一个怪物,一个鬼怪,好像凭借它制造的死亡而进行活动,过着一种可怕的日子。

所以,此次印象非常恐怖,非常深刻,在行刑的第二天,甚至很多天以后,主教仍然处在惶惶不安的状态下。在送死的时候那种几乎是强迫的镇静神情,早就不见了:如今,社会威权下的鬼魂在纠缠着他。平时他工作回家,从来都是问心无愧,神采奕奕,这次他却总责备自己。有的时候他喃喃自语,吞吞吐吐地说一些凄惨的话。下边的这段话,就是有一天晚上他妹妹听到记录下来的:“实在没有料到会这样可怕。专注于上天的旨意,而再也不关心人类的法律是不对的。生和死的权力只归上帝所有,人有什么权力去过问这些不熟悉的事物?”

随着时光的消失,这种印象也渐渐地消退了,可能消失了。不过人们察觉到,从此往后,主教始终避免路过那个刑场。

米里埃尔先生任何一个时候都能叫到,去探望病人和快要死去的人。他深深地知道那些地方有他最重要的职责和任务。他不必请,会亲自去孤儿寡母家。他也会连续几个钟头,静静地待在失去心爱妻子的男子身旁,或是失去孩子的母亲身旁。他知道什么时候开口,也知道什么时候闭口。让人佩服的给人慰藉的人啊!他不想用遗忘消除悲痛,却借希望使其高尚而光荣。他总是说:“您得注意看待死者的方式。别想尸体会溃烂。必须定神去观看,您将看到在苍穹的边缘,有您死去的亲人的生命的光辉。”他明白信仰有利而无害。他指着驯服的人,竭力安慰绝望的人;指着仰望一颗星的苦痛,竭力安慰俯视一座墓穴的痛苦。

五比安弗尼主教大人的袈裟穿得太久了

米里埃尔先生不管家庭生活或者社会生活,都受到相同思想的支配。能够找到机会接近察看的人,将会发现迪涅主教自甘淡泊,过着又严肃又动人的生活。

就像老人们和大部分思想家那样,他睡得特别少。虽然睡的时间很短,不过十分安稳。早上,他一定得静修一个钟头,随后去大教堂,或是在他的经堂里念弥撒。早点只是一个黑麦面包,就着自己家里产的牛奶吃,吃完以后就着手工作。  主教非常忙碌。他得天天接见主教区秘书——平时由议事司铎担任,差不多天天接见他的那些副土教。他还得了解宗教团体的活动,分发特权证书,巡视宗教图书馆,整理祈祷书、教理问答手册、日课经书等,还必须写训示,批示许多讲道手稿,还得调解各处本堂神甫与行政官之间的纠纷,还必须回教会方面和行政方面的信件,可以说有永远做不完的事情,对政府和教会都要负责。

办完无穷尽的公务,做完日课,接下来,他先去探望贫穷的人、生病的人和不幸的人;假如还有时间,他就去劳动。有的时候在园子中挖土,有的时候读书或者写作。这两项工作,他全都称作“种地”。他总是说:“精神正像一个园地。”

中午吃正餐,吃的和早点没什么两样。

临近下午两点的时候,假如天气晴朗,他便去乡间或者城里散步,途中常常进入贫穷的人家。他扶着长手杖一个人走着,眼皮低垂,一副沉思的样子,身上穿着温暖的紫色棉袍,脚上穿的是紫色袜子和粗笨的鞋子,头上戴着平顶三角帽,从角里耷拉下三束菠菜籽状的金黄色流苏。

他所去过的地方,就像过节似的,途中充满温馨与光明。孩子和老人走到门前迎接主教,就像迎接太阳。他祝福人们,人们同样也祝福他。不管谁有什么需要,大家都指向他的住处。

他走走停停,同少男少女聊天,朝孩子们的母亲微笑。他有钱时,就前去探望贫穷的人;没钱时,就前去拜访有钱人。

他的法衣由于穿得时间太长而破旧了,又不想使人察觉,进城就不得不穿着那件紫棉袍。然而到了夏天,想必捂得很不好受。

夜晚八点三十分,他和妹妹一起吃晚饭,马格卢瓦尔太太站在背后照应。晚餐再简单不过了。然而,主教如果留一个本堂神甫用餐,马格卢瓦尔太太就借此机会替主教大人做点儿美味的湖鱼或者山中野味。所有的本堂神甫,全认为是做一次盛餐的理由;主教也听其摆布。往日他的晚餐一般只是水煮蔬菜与素油浓汤。所以,城里流传着这种话:“主教不招待本堂神甫时,就招待特拉比斯会修士了。”

吃完晚饭,他便和巴蒂斯蒂娜小姐还有马格卢瓦尔太太闲聊半个钟头,之后返回他的屋里,接着写作,有的时候写到单页纸上,有的时候写到对开本书的空白处。他是一个文人,知识渊博,死后留下五六种相当奇特的手稿。里面有一种研究了《创世纪》里的一节:“初始,上帝之灵漂浮在水面上。”他用三种文本对这一节进行比较:阿拉伯文译本里说:“上帝的风吹拂”;弗拉维于斯·约瑟夫写道:“上界的风骤降大地”;后来,翁克洛斯的古巴比伦文注释性翻译则是:“来自上帝的一阵风吹拂在水面上。”在另外一篇论述当中,他研究了雨果的神学著作——那位雨果是普托迈斯的主教,即本书作者的曾祖叔父——他证明上个世纪,以巴莱斯古当笔名发表的各种小册子,应该出自那个主教之手。

有时候在看书过程中,无论手里拿的是什么书,他会忽然陷入思考之中,从思考中醒过神来,就马上在原书中写下几行字。那几行字时常和书里的内容毫小相干,比如,下边我们看见的几行字,正是他记在一本四开本书的边上,书名是:《日耳曼勋爵与克林顿、康华里两将军及驻美洲海军将领信札》,由凡尔窑普安索书馆及巴黎奥古斯丁河滨路皮索书馆印行。P12-17

序言

“在文学界和艺术界的所有伟人中,他是惟一活在法兰西人民心中的伟人。”这是罗曼·罗兰对雨果的评价。青少年的罗兰保存一期《堂吉诃德》画报,上面有一幅“老俄耳甫斯”彩画:苍苍白发罩着光环,他正抚弄着竖琴,为苦难的民众引吭高歌。《悲惨世界》的作者留下的这副形象,也许是大众更乐意接受的。

捧读《悲惨世界》,最突出的感觉,当是厚重之感。同样是杰作,同样又厚又重,读《约翰·克里斯托夫》,或者读《追忆似水年华》,都没有这种感觉,这种厚重之感,不是拿在手上,而是压在心头,感到的是人类的苦难厚厚而沉重的积淀。不是写苦难深重的书,都能当得起这“厚重”二字。而《悲惨世界》独能当得起,只因这部大书压在作者心头,达三十年之久。

历时三十余年,从一八二八年起构思,到一八四五年动笔创作,直至一八六一年才终于写完全书,真是鬼使神差,这在雨果的小说创作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来自这样一件事实:一八0一年,一个名叫彼埃尔·莫的穷苦农民,因饥饿偷了一块面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满释放后,持黄色身份证讨生活又处处碰壁。到一八二八年,雨果又开始搜集有关米奥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资料,酝酿写一个释放的苦役犯受圣徒式的主教感化而弃恶从善的故事。在一八二九年和一八三O年间,他还大量搜集有关黑玻璃制造业的材料,这便是冉阿让到海滨蒙特伊,化名为马德兰先生,从苦役犯变成企业家,开办工厂并发迹的由来。此外,他还参观了布雷斯特和土伦的苦役犯监狱,在街头目睹了类似芳汀受辱的场面。

到了一八三二年,这部小说的构思已相当明确,而且,他在搜集素材的基础上,写了《死囚末日记》(1830年)、《克洛德·格》(1834年)等长篇小说,揭露使人走上犯罪道路的社会现实,并严厉谴责司法制度的不公正。此外,他还发表了纪念碑式的作品《巴黎圣母院》(1831年),以及许多诗歌与戏剧,独独没有动手写压在他心头的这部作品。酝酿了二十年之久,直到一八四五年十一月,雨果才终于开始创作,同时还继续增加材料,丰富内容,顺利写完第一部,定名为《苦难》,书稿已写出将近五分之四,不料雨果又卷入政治漩涡,于一八四八年二月二十一日停止创作,一搁置又是十二年。《苦难》一书遭逢苦难的命运,在胎儿中也要随作者流亡了。

设使雨果也像创作其他小说那样,构思一明确便动笔,那么以他的文学天才,他一定能继《巴黎圣母院》之后,又有一部姊妹篇问世了。或者在一八四八年书稿写出五分之四的时候,再一鼓作气完成,那么在雨果的著作表中,便多了一部惩恶劝善的力作;虽然出自雨果之手,也能算上一部名篇,但是在世界文学宝库存里,就很可能少了一部屈指可数的称得上厚重的鸿篇巨制。

这三十余年,物非人亦非,发生了多大变化啊!如果说一八三0年,在他的剧本《艾那尼》演出所发生的那场斗争中,雨果接受了文学洗礼,那么一八四八年革命,以及一八五二年他被“小拿破仑”政府驱逐而开始的流亡,则是他的社会洗礼。流亡,不仅意味着离开祖国,而且离开所有的一切,包括文坛领袖的头衔、参议员的地位等等;流亡,不仅意味着同他的本阶级决裂,而且也同他所信奉的价值观念、文学主张决裂;流亡,给他一个孤独者的自由:从此他再也无所顾忌了,不再顾忌社会、法律、权威、信仰,也不再顾忌虚假的民主、人权和公民权,甚至不再顾及自己的成功形象和艺术追求。流亡,把他置于这一切之外,给他一个大解脱,给他取消了一切禁区,从而也就给了他全方位的活动空间,使他达到历史、现实和未来所有视听的声音。

雨果在盖纳西岛过流亡生活期间,就是从这种全方位的目光、全方位的思想,重新审视一切,反思一切。在此基础上,他不仅对《苦难》手稿做了重大修改和调整,还大量增添新内容,终于续写完全书,定名为《悲惨世界》。整部作品焕然一新,似乎随同作者接受了洗礼,换了个灵魂。这是悲惨世界熔炼出来的灵魂,它无所不在,绝不代表哪个阶层、哪些党派,也不代表哪部分人,而是以天公地道、人性良心的名义,反对世间一切扭曲和剖割人的生存的东西,不管是多么神圣的、多么合法的东西。

世间的一切不幸,雨果统称为苦难。因饥饿偷面包而成为苦役犯的冉阿让、因穷困堕落为娼妓的芳汀、童年受苦的珂赛特、老年生活无计的马伯夫、巴黎流浪儿伽弗洛什,以及甘为司法鹰犬而最终投河的沙威、沿着邪恶的道路走向毁灭的德纳第,这些全是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所经受的苦难,无论是物质的贫困还是精神的堕落,全是社会的原因造成的。雨果作为人类生存状况和命运的思考者,能够全方位地考察这些因果关系,以未来的名义去批判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以人类生存的名义去批判一切异己力量,从而表现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永恒性矛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悲惨世界》可以称作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

一八六二年七月初,《悲惨世界》一出版,就获得巨大成功,人们如饥似渴地阅读,都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征服了。持否定态度的人则从反面证实这部作品的特殊分量:居维里耶·弗勒里称雨果是“法国第一号煽动家”,拉马丁撰文赞赏作家本人的同时,抨击了他的哲学观点:“这本书很危险……灌输给群众的最致命、最可怕的激情,便是追求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的激情……”也有人指责他喜欢庞大,喜欢夸张,喜欢过分。然而,他这种放诞的风格,添上了“全方位”的翅膀,在“悲惨世界”中奋击冲荡,恰恰为人类的梦想,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呐喊长啸。

时间和历史和作出了判断,《悲惨世界》作为人类思想产生的一部伟大作品,已为全世界所接受,作为文学巨著的一个丰碑,也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无可争议的不朽地位。

李玉民

二○○五年三月

于北京花园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8:3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