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潇洒的刘志湘最近从外埠调入湖畔中学,任初一年级的语文教师。
一日,他在初一(2)班讲授写作,布置学生写一篇作文。题目可由学生任选,内容是写自己家庭的人和事。另外还有两个要求,一是真实,二是反映光明面。
数天后,刘老师在批改作文时,发现该班学生的写作基础都不错,佳作不少。特别是一个名叫黄小凡的男同学写的《鲜花盛开的阳台》一文,文笔流畅,选材别致,很动情,很有感染力,惹得他喜滋滋直咂嘴。他拿起红笔,给这篇作文打了满分。
翌日,在上课时,刘志湘把黄小凡的作文当范文,叫班上普通话说得最好的张雅莉同学朗读。
坐在前排的张雅莉回头朝后排的黄小凡投去羡慕的一瞥,亮起嗓子就读起来。
溪水般清亮的声音:“我家有个阳台,朝南。我真喜欢这个阳台。我家的阳台,委实是个‘风景包厢’。站在阳台上,可以看到许多好风景。早晨,眺望日出;夜晚,欣赏月色……”
课堂上非常静。黄小凡端坐,两眼似乎有点潮湿,神情极为专注。
张雅莉继续朗读:“我爸爸是个忙人。他就是在最忙的时候也要抽暇到阳台上活动活动。他在阳台上种了许多花,有兰花、菊花、茶花,有石竹、月季、海棠,还有一盆紫罗兰。月月有鲜花盛开,天天有清香扑鼻,真是一个群芳争艳的小天地。有一次,爸爸问我喜欢什么花,我说,我喜欢紫罗兰。爸爸问我为什么喜欢紫罗兰,我说,我喜欢紫色——紫色庄重而深沉,是一种纪念、缅怀的颜色。是一种追求、幢憬的颜色。爸爸听后,笑了。” 刘志湘老师听到这里,也笑了。他也喜欢紫色。他在外埠的旧宅后院原先也有许多紫罗兰,后来多次搬家,全丢了。他想在新居的阳台上再种一些花。在张雅莉同学往下朗读时,他走了神:什么时候进行一次家访,黄小凡的家当然不能漏掉;向他家要一枝紫罗兰——这花贱,插一枝在泥里就能活。这恐怕算不上“索贿”,只折一枝……
这天,刘老师查了黄小凡的家庭住址,上了路。
大街。小路。深巷。泥墙。一律老式的平房。
刘老师经过一番曲里拐弯的运动后,终于找到黄小凡的家。大惑。 “你家搬了?”刘老师问。
黄小凡低头:“没……”
“阳台呢?花呢?”刘老师心里的疑问越来越大。
黄小凡引刘老师走进内室,邀坐,沏茶。家长都不在家。
举目四望,这是一间狭小而整洁的老平房。突然,刘老师的眼睛一亮:黄小凡的单人钢丝床床头的墙壁上有一幅油画。画面是阳台,阳台上摆满色泽鲜艳的花,有阳光投进。这画景和他作文里的描绘十分相似。
刘老师端详墙上的画,愣住了。
黄小凡的眼眸里有泪花闪动:“刘老师,我错了,我家没有阳台,我……没有讲真话,我是照着画里……”
原来,这幅画是黄小凡的爸爸特意为儿子画的。他爸爸是个独臂画家,在残疾人福利工艺厂工作。要住上有阳台的新楼房,恐怕是他们父子两代人的梦吧。
刘老师的心底涌上一阵阵热浪。他紧紧抱住黄小凡,眼泪横流:“不,孩子,不怪你……好好读书吧,这鲜花盛开的阳台会有的,会有的。老师我也喜欢紫罗兰……”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