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读”系列是一套为青少年提供阅读方法的阅读指导丛书。怎么读图画书?怎么读童话?怎么读散文?怎么读小说?此套图书从具体的方法切入,以古今中外名著为范例进行阐释说明,讲述了各门类作品独特的艺术特点、艺术魅力,以及从哪些角度、通过什么方法来欣赏这类作品。每本书还附有专家的推荐书目。
在今天,科幻已经融入了电影、动漫、游戏、广告、城市规划,甚至进入了日常生活。一种文学作品能跟你我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情啊……这是一种相当启发人思考的文学。
吴岩编著的《科幻应该这样读》讲述科幻小说的具体阅读方法,深入浅出,妙趣横生。
阅读需要效率,阅读需要方法。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进行终生有效的学习。所以,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样读系列”是国内一流作家、学者根据自己多年的阅读体悟和经验,联手为青少年读者打造的关于阅读方法的图书,旨在为读者提供有效阅读的途径和要领,提升阅读效率。
本系列图书详尽剖析文体特点,阐释文体魅力,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图文并茂,讲解不同文本的特色及核心价值,传授阅读方法,为青少年的阅读开启门径,指点迷津。每本书都附有作家、专家为读者开列的推荐书目,不仅适合青少年读者自主阅读,也是一套难得的家长、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的常备用书。
《科幻应该这样读》为“这样读系列”丛书之一。
科幻小说是一个神奇的世界。
科幻小说的发展脉络如何展开?它的赏鉴乐趣在哪里?它的内部看点是什么?它的外部看点又是什么?《科幻应该这样读》作者吴岩结合中外科幻名著,揭示了科幻小说的乐观主义、未来担忧等四个内部看点和新世界、新时间等四个外部看点,引导读者找到科幻小说的阅读途径。
1973年的夏天
1973年夏天,天气还没有今天这么炎热。那一年我十一岁,上小学三年级。学完那一点点功课,觉得整个世界确实无聊。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的后期,书店里除了讲农药、农具和怎样修理电灯的书,没有任何可以给孩子看的有趣读物。但在我生活的部队文工团大院里,却有一些吸引人的去处。装满道具的棚屋,是大家向往已久的地方。那里有八路军、新四军乃至日本鬼子的军服,还有各种各样的道具枪、木质手榴弹和假战刀。另一个吸引我们的去处是古旧建筑中那个沙发会议室,里面有一个玻璃盒子,其中有一只蜡制的芒果。芒果是什么?可以吃吗?与这些去处具有同等吸引力的,则是那个被贴上交叉封条的小小图书馆,外围的玻璃上蒙满了灰尘。我是那些对这个地方充满期待的百无聊赖的孩子中的一个。透过窗户,艰难地借助透射进去的光看到里面,一排排黑沉沉的书架上有那么多结着蜘蛛网的图书。书中讲了些什么?
所有这些被我们憧憬、好奇和向往的禁地,在随后的几年中都被我们一一打开。在那个年代中,孩子是无法无天的。恰恰是在这种无法无天的闯荡和探索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个奇妙的、本应该有我们存在的新世界。我记得当我最终能翻窗进入图书馆,看到整架整架由方块文字构成的巨大记忆和知识宝库的时候,我心中充满了激动。久未通风的图书馆里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霉味。我突然觉得这些被认为是“毒草”的反动读物竟然这么好闻。
有些发黄的纸页已经相当脆了,翻动的时候就会破裂,但这也无法挡住我们要一页页地阅读的强烈欲望。还有插图,有这么多好看的插图。用细细的钢笔描绘的素描式的图像,勾勒出一个巨大的跟现实完全不同的世界。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认识的字不多,但我能连猜带蒙地读出这是一本关于三个人掉在太平洋中巨大怪物身体上后发生的故事:他们看到的是一艘可以在海洋中永不露出水面的潜水艇!他们登上了这个潜水艇,跟气宇轩昂的尼摩船长在海底航行。他们发现了海底隧道,这隧道连接着两个不同的大洋。他们还在海底行走和打猎,看到了沉没的大陆和南极的冰山。海底是有人生活的?除了尼摩船长的“诺第留斯”号(“鹦鹉螺”号)潜水艇中的船员,在海底还有能自主生存的人类!
读过《海底两万里》之后,1973年的夏天变得非同一般了。
秘密的书
我爱上了这种被称为“科幻小说”的读物,从此发狂地在北京的各地寻找这些读物。
在那样的年代中,文学界处于描写疯狂的阶级斗争的浪潮之中。儿童读物要么根本没有,有了也是为阶级斗争服务。像《海底两万里》这样描写探索神秘海洋、遥远天空、美好未来或奇妙过去的科幻读物,通通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吃饱饭没事干的产物,被销毁的销毁,封存的封存。于是对我这个突然出现的科幻发烧友来讲,四处寻找科幻读物成了生活的乐趣。
在随后的几年中,我从各种可能利用的封闭了的图书馆中偷阅了一系列科幻作品。除了跟《海底两万里》配套的凡尔纳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它们被合称为三部曲),还有苏联小说《人造小太阳》。后者是一本讲述科学家被流星的毒气笼罩后沉睡百年的故事。但苏醒之后,整个世界已经成了共产主义社会。主人公“孙子的孙子”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家庭网络,通信和交通繁荣发达,人类在太空中制造了新太阳照耀世界,还在南极发现了外星人留下的遗迹。这个故事常常让我思考科学的力量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光辉前途,但想到可能这一生无法达到那样的境界,我会突然生发出少年的悲凉。
令人十分吃惊的是,不但“帝国主义”、“修正主义”作家撰写过科幻小说,连我们中国作家也撰写过科幻小说!
在我找到的20世纪50—60年代的《科学大众》、《知识就是力量》、《科学画报》、《我们爱科学》里,有那么多好看的科幻故事。我终于知道一个伟大的名字——萧建亨!他写了《布克的奇遇》、《铁鼻子的故事》、《球赛如期举行》,每个故事都那么惊人。第一个故事讲了小狗布克被车撞死之后,由于移植技术的发展而可以起死回生。第二个故事讲人的嗅觉是一个重要的感觉来源,但我们这些人由于接触了太多强烈的刺激,都变成了“近嗅鼻”!戴上新的铁鼻子,就像戴上了近视眼镜,吸到大自然美好的气息后人生变得更加美好。最后一个故事最最好看,写的是来自火星的一种蓝藻,铺满了地球,融化了大雪,给即将到来的足球赛准备好了场地。伟大的萧建亨!
迟叔昌、李永铮、于止(叶至善)、王国忠也是了不起的人。他们写的故事一个个也那么美妙和精彩。《三号游泳选手的秘密》(迟书昌)写的是如何模仿海豚皮做游泳衣,这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画中人》(李永铮)写的是一个新时代的农民,每当下地干活时家里就有神秘的仙女偷偷前来做饭。当然没有什么仙女,是他家里的缸中一种“酶”在帮忙。故事特别具有民间文学情调。《失踪的哥哥》(于止)是百看不厌的。双胞胎中的一个进入了冷冻室,一冻就是二十年,再返回人间的时候,世界已经大变,弟弟和哥哥从此成为两代人。《黑龙号失踪》(王国忠)则更是惊心动魄。小说追踪到日本的“731细菌部队”残余竟然在太平洋海底继续制造生物武器,而只有中国最先进的深潜船才能把这些事情公之于众。
除了在杂志中发现了大量科幻小说,我还看到“文革”前的一些单行本作品。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赵世洲的《不公开的展览》和郭以实的《在科学世界里》。前者是一连串精彩的短篇小说,后者则是全方位探索科学世界的长篇故事。看着这些作品,任何一个跟我年龄相仿的读者都会被深深地感动。我不但感慨科技和未来的神秘与伟大,还感慨科技世界创造了真正热爱孩子的父母。像《在科学世界里》的小王,当他从科学世界探险归来的时候,父母竟然给他买了整整一柜科学仪器!我父母何时才能给我买到哪怕仅有其十分之一的科学仪器呢?
P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