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影问答(草月译谭)》由小泉八云所著,每次一想到这件事时,就不由得回顾自己的生命。作者质问自己,你的生命如何,你现在正伫立在你生命的颠峰吗?这时耳际立刻响起一种声音,宛如山中的回音——还没、还没,你的生命尚未纯熟。这种回答使我顿觉安心。
《形影问答(草月译谭)》由小泉八云所著,轻松有趣的内容底下,蕴涵着对一个民族及其文明的性格的考察,并对东西方不同思想理念作出感性的对比和评判。甚至可以说,《形影问答(草月译谭)》是一本西方人写的关于日本的《聊斋志异》,雅俗共赏的内容与笔触,令不同身份的读者会得到不同的体验与启示。
有位诗人歌咏美丽事物衍生出的悲哀,他举例:美丽的东西有音乐、日落、黑夜、晴空、清澈的湖水,以及小溪流。诗人想依据灵魂拥有乐园的朦胧记忆来说明美丽事物所唤起的悲哀。虽然他的说明极为陈腐,然而仍有一抹的真理存在。伴随着美的感觉、谜样的悲哀的确不是现世的东西,它是属于遥远几世纪以前的东西——因此,它确实是追忆的悲哀。
为何某种音乐或日落的情景会唤起悲哀感,甚至有时还超越悲哀感呢?它的说明就让给其他文章代劳吧。提及对黑夜的印象,这种十九世纪的黑夜所唤起的感情是否能归入美的悲哀之范畴呢?我不禁怀疑。绚丽的夜晚——例如:恍若熟透的香蕉般黄澄澄的新月高挂苍穹,光芒四射,略有暖意的热带之夜,这种夜景即使在各种感情的微波中,也特别会唤起温柔的感情吧。然而,这种壮丽的夜景延伸出带有支配性质的感情是与悲哀不同的。使天空睁大眼眸到极致的夜晚,隐藏于白天的帐幕因而看不见的无限会呈现在眼前,扩大思绪驰骋于生死界限的近代人之思考。黑夜又羁绊着我们——使我不禁想起在这个小小球形的秽土上,束缚着我们而眼睛看不到的力量之谜。从那里产生宇宙的感情——它比任何崇高的感情更宏大——吞噬了其他一切的感情——它与美所唤起的悲哀截然不同。昔日对黑夜的感情与现代相形之下,显然微不足道。因为坚信天空是固定窟窿的古代人,绝对无法像我们一样能感受到辽阔无垠的夜空之壮观。《圣经·约伯记》里有对满天的星星之疑问。我们不禁感慨万千,因为随着科学进步,那些疑问诉诸约伯所不知的思想与感情的力量仍继续在增长。
然而,晴朗天气的美,自然沉浸于更明朗气氛时的魅力——在此情况下所唤起的悲哀与前述迥异,所以有必要作不同的说明。这种悲哀也一定是承自祖先——由祖先们的悲痛日积月累而成的。万里无云的天空之温柔,夏日谷间宁静的碧绿睡眠,轻微的风吹树摇、日光的静谧——这些东西为何会使人产生悲哀的感觉呢?祖先流传下来伴随着美感的感情总是悲哀多于欢乐,这又是为什么呢?……于此,我想说的是,大海或是与它类似的辽阔空间,以及高耸入云霄的山脉之雄伟所唤起的不是广大、悠久、乃至强烈的感觉,这是毋庸置疑的。它是崇高的感情——经常与恐怖相关联。针对此点,美的悲哀就与愿望有关。
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