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舰帮带马吉芬,甲午战争中的一个日本间谍,方苏雅的云贵高原之旅,辛博森眼里的义和团与八国联军,莫理循二三事,多面的端纳,胡美与湘雅医院,“洋票”鲍威尔,最后一个帝王师:庄士敦外传…… 本书讲述的是19世纪中叶和20世纪初若干洋人在中国生活和奋斗的经历,共十七篇,除了讲同文馆洋教习的一篇涉及人物较多,其他每篇各记叙一个洋人的“中国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洋人旧事(影响近代中国历史的外国人)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功臣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镇远”舰帮带马吉芬,甲午战争中的一个日本间谍,方苏雅的云贵高原之旅,辛博森眼里的义和团与八国联军,莫理循二三事,多面的端纳,胡美与湘雅医院,“洋票”鲍威尔,最后一个帝王师:庄士敦外传…… 本书讲述的是19世纪中叶和20世纪初若干洋人在中国生活和奋斗的经历,共十七篇,除了讲同文馆洋教习的一篇涉及人物较多,其他每篇各记叙一个洋人的“中国故事”。 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的是近代历史上一些外国人在中国的经历。 这些身份各异、生活时代不同的洋人,在与中国结缘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困顿和磨难。他们大多早在十九世纪中叶陆续来到中国,在朝廷尚不知英美各国位于地球哪一端、百姓视高鼻深目的洋人为鬼魅的年代,来华洋人与中国人交往,并且开拓出了自己的一片“事业”。 这些异乡客的经历坎坷起伏,充满了尴尬、无奈和困厄。作为不同文化最初的碰撞中必须付出的代价,留下了有价值的经验和惨痛的教训。他们的故事大都笼罩在一种阴郁的气氛里,无一例外交织着困惑、龃龋乃至重重痛苦和矛盾。 在旧中国的社会政治舞台上,这些洋人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但他们上演的是同一个主题的悲剧。本书力图用文字展示这一幕幕悲剧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剧中人物的种种行迹,有全景,有特写,也有片段,尝试向读者再现远去时代的一个个背影,让我们看到近代中西交流史上独特的一页。 目录 引言 纸上拓荒 马礼逊在广州的地下传教生涯 怀念的理由 龙思泰和他的《早期澳门史》 太平天国的洋兄弟 罗孝全和洪秀全的故事 有神自西方来 华尔与洋枪队 向上爬 赫德如何掌握了中国海关 电火亮萤虫 傅兰雅在江南制造局 “狗逮猫”时代 洋教习与同文馆逸事 远方来了个骆驼队 普热瓦尔斯基第四次中亚探险片段 黄海噩梦 “镇远”舰帮带马吉芬 黑暗的记忆 甲午战争中的一个日本间谍 白皮肤洋大人 方苏雅的云贵高原之旅 一出离奇的戏剧 辛博森眼里的义和团与八国联军 与上一个百年之初有关 莫理循二三事 在暮色中离去 多面的端纳 风中幼树 胡美与湘雅医院 身陷临城劫车案 “洋票”鲍威尔 最后一个帝王师 庄士敦外传 参考文献举要 试读章节 使命召唤 马礼逊生于1782年1月5日,是英国北部诺森伯莱郡纽斯凯尔镇一个鞋坯作坊主的最小的儿子。此地距伦敦有三百英里之遥。他父亲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不仅带领全家信奉上帝、遵守主日,后来还在镇上的教堂里担任过多年长老。马礼逊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制鞋手艺,同时也得到了特别严格的宗教熏陶,13岁时他曾在教堂的礼拜式上全文背诵圣经中的《诗篇》第119篇,令众教徒惊叹。一位牧师为了测试他的记忆力,“还叫他倒来倒去背诵所选的其他段落,结果没有一点差错”。16岁那年,他受洗加入英国长老教会,成为一名教徒,一边帮助父亲操持家业,一边自学拉丁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又过了五年即1803年1月,他向位于伦敦市内的霍克斯顿神学院提出入学申请,并得到批准,开始正规地学习神学课程。 到此为止,青年马礼逊的生活道路平坦无奇。在那个时代里,走近上帝,从事“圣工”,是不少在循规蹈矩的基督教家庭中长大并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的理想,是一条令人羡慕的“正途”。 在霍克斯顿神学院学习的第二年,马礼逊在参加一次海外传教祈祷会时受到启发,萌生了当海外传教士的念头。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去海外传教不仅需要勇气和毅力,而且必须经过足够的训练并在相关大学里深造,最重要的是还要通过教会严格的审查。而马礼逊拥有的仅仅是去海外传教的决心。他把这一点写进了呈递给伦敦传教会审议委员会的申请书中,并发挥到了极致。后来,他的这份申请书被公认为此类文件的“典范之作”: ……我现在的第一志愿就是要当一名赴海外传播基督福音的传教士。我在祈祷中向主说,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知道耶稣要求把他的福音传遍天下,上帝的救赎是赐给普天下各族、说各种语言之人的。我也牢记耶稣的吩咐,“你们要到世界各地去,传福音给每一个生灵”。我认定这是我的职责,要做一个从事这项圣工的候选人,让上帝派我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 我家乡的亲人们,在城里的朋友和有圣职授予权的人都曾经劝 阻过我,告诉我将会遇到许多困难。我也认真考虑过他们的意见。 但是,靠着主的爱,现在我已经做出了决定,如果上帝允许,就让 我舍弃我所有的一切跟从他,到海外为他献身。 马礼逊“坚定的志向”打动了伦敦传教会的牧师们,他很快被告知已被该会接纳为海外传教士,并派他前往高士坡传教学院接受专门训练。他在那里呆了近半年,研究的内容既有数学、自然哲学和世界各国地理和风土人情等,也包括宗教组织、隐修的历史、罗马教会之争这样五花八门的专题,这些课程都是一个海外传教赴任前的必修课。 不久,高士坡传教学院作出决定,将指派马礼逊去中国开教。中国?在向他宣布这个消息的主课牧师博格博士面前,马礼逊惊呆了。他想到过去非洲,印度,或是太平洋沿岸的某一个荒凉岛屿,但中国却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范围。在他的印象里,这是一个比梦还遥远的地方呀。博格牧师告诉他,在此之前,基督教新教从未想到要派人去那个庞大的帝国传播基督的福音,但中国也是救世主耶稣所拥有的疆土之一。不是么?牧师随手打开《圣经》,翻到了先知以赛亚的一段预言: 看哪!这些人从远方来,这些人从北方、从西方来,还有这些人从秦国来。 到“秦国”去,到先知指引的地方去!马礼逊的惊诧很快转成了惊喜。随即,他在教会的安排下转往伦敦,进修一系列到中国开教时用得着的知识,包括到著名的圣巴多罗曼医院和格林尼治天文台学习医药和天文知识,跟当地的一个中国商人容三德学习中文等等。同时,教会还在物色其他合适的人选,同他一起到中国去。 但是计划进行的并不顺利。最大的难关是学习中文,据说在当时的英国,懂得中文的英国人只有一个名叫斯当东的人,而他正在中国的广州为东印度公司服务。在伦敦博物院,马礼逊找到了该院收藏的唯一一部《新约全书》中文译稿,这是18世纪初巴黎天主教会派往中国的传教士巴舍翻译的,由在澳门的东印度公司的一名职员辗转带回英国,最后送给了伦敦博物院;他还托人在英国皇家学会借到一本《拉丁文——中文字典》,以便学习时对照查阅。这便是当时在伦敦能够找到的所有学习中文的教材了。 对马礼逊来说,学习中文更像是上帝对他耐心和毅力的考验。在留下的日记和书信中,他常常提到启蒙老师容三德在学习时严格要求他的情景。有一次他实在无法按照老师的要求,在规定时间把写在纸上的一段中文背诵下来,一时烦躁,把纸揉成一团,丢进壁炉里烧掉了。老师大怒,连续几天拒绝授课,直到马礼逊向他赔礼道歉为止。从这以后,马礼逊在学习上进步很快,到启程之前,他已经掌握了方块字的基本写法,并认识了不少中国文字。 转眼间到了1807年1月,伦敦传教会在物色去中国的其他人选上,仍没有任何进展。最初确定与马礼逊一起赴中国开教的是一个叫威廉·伯朗的学生,并且他们一同在伦敦已经学习了半年之久,但他最终推辞了这项使命,并脱离了教会;后来该会指派一个远在非洲的老牧师文德甘带领马礼逊一起去中国,但此人以年老体弱不肯从命;同时,马礼逊也在接二连三地给他在霍克斯顿神学院结交的好朋友克罗尼写信,想说服他一道去中国,也没有成功。至此,伦敦传教会打算派数名传教士前往中国开辟教区的计划告吹了。 剩下的选择只有一个——马礼逊独自一人到中国去。 嘉庆中国 来到广州后,马礼逊马上就学到了一个新的中文词儿——“嘉庆”,这是当朝皇帝的年号,但是对于马礼逊来说,选择嘉庆十二年这个沉闷而敏感的年份来中国传教,并不是一件值得嘉许和庆幸的事情。因为有清以来,朝廷闭关锁国,不仅严格禁教,而且不准来华的外国人四处走动,雍正皇帝就曾谕令:“各省西人,除应到京效力者外,余俱安置澳门”。“安置”在澳门的,都是从事贸易活动的西洋商人,规定只有在每年9月到来年3月允许外国商船在广州靠岸易货,其余时间概不准登陆。到了嘉庆朝,又对英美等国网开一面,准许他们在珠江码头附近开立商号,坐地买卖。P5-7 序言 本书讲述的是19世纪中叶和20世纪初若干洋人在中国生活和奋斗的经历,共十七篇,除了讲同文馆洋教习的一篇涉及人物较多,其他每篇各记叙一个洋人的“中国故事”。 书中人物大部分活动在清末民初,此时,西方的坚船利炮和“奇技淫巧”正逐渐为中国人所领教,不少来华洋人因为技术在握,同时怀有道德上的优越感,因而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这些人物,国内专事研究者并不多,由于时过境迁、资料缺失等各种原因,形成了近代历史研究上不少空白点。以至于一些当时声名显赫、地位举足轻重的洋人,在历史的篇章里仅留下了只言片语,或者一个模糊的背影,这对于后人来讲实在是一件遗憾之事。另一方面,在与他们交往过程中,时人记载里也演绎出很多逸闻奇事,很有阅读的趣味;但这些以笔记、杂史等面目出现的篇什,捕风捉影、道听途说者众,作茶饭后的消遣尚可,如果视作信史并借此认识、理解那个时代,则大多都靠不住。幸而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密切,近年来国内引进出版了不少有关的原始文献、当事人的日记、回忆录以及时人所作传记、纪实等等,使后人眼界大开,特别是一些有关历史上关键人物、重大事件的资料,阅之常有迷雾渐消、茅塞顿开之感,这也使我产生了以适当的形式还原其中一些历史人物本来面目的愿望。 这愿望终于结成了眼前这本书,呈现给有兴趣的读者来检验,于我来讲是一件十分欣慰的事;因为历史毕竟已经远去,能使其复活一些气息的,只有奇妙的文字了。加之书中人物大部分属于鲜为人知,或闻其名而晦其事的,就更有介绍出来的必要,因为通过这样一些活生生的人与事,读者可以看到中西交往史上一个艰辛、曲折时代的缩影,更能够体察近代中国社会一些深层次问题产生的因果,引发出触类旁通的思考。 和生活在艰难时世的千千万万中国人一样,本书中这些身份各异、生活时代不同的洋人,在与中国结缘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困顿和磨难。他们大多早在十九世纪后期陆续来到中国,属于拓荒式的人物,在清廷尚不知英美各国位于地球哪一端、百姓视高鼻深目的洋人为鬼魅的年代,来华洋人与中国人交往,并且开拓自己的事业,该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正因为如此,这些异乡客的经历中,才充满了尴尬、无奈和困厄,让我们看到近代中西交流史上独特的一页。比如开篇中的主人公马礼逊,作为基督教新教派往中国的第一个传教士,在严厉禁教的嘉庆初年来到广州,藏身于外国洋行,在基本生存都成问题的情况下,用了二十多年时间执著地翻译《圣经》、编纂《英华字典》,若不是心中有个上帝,如何能坚持下来做完这一份“圣工”?还有太平天国的洋兄弟罗孝全,历尽千辛万苦投奔了太平军,想借洪秀全的“拜上帝教”干一番大事业,最后却逃离天京,成了洪天王的坚决反对者。这些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都是不可理喻的事情。即使一些在中国取得了功名的洋人,由于历史的误会和时代的局限性,他们与中国结成的关系,最后总是不欢而散。比如书中用了大半辈子为江南制造局翻译科技书籍的傅兰雅,把他在中国的奋斗称作“南柯一梦”;民国时期最有名的洋顾问端纳曾经服务过历届当政者,离开中国时却形影相吊,黯然神伤;即便是贵为末代皇帝溥仪英文教师的庄士敦,晚年时回忆往事,唯有无奈的慨叹……他们的经历跌宕起伏,作为不同文化在最初的碰撞中必须付出的代价,充满了有价值的经验和惨痛的教训;他们的故事大都笼罩在一种阴郁的气氛里,无一例外交织着困惑、龃龉乃至重重痛苦和矛盾,或者可以这样说,在旧中国的社会政治舞台上,这些洋人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但他们上演的是同一个主题的悲剧。本书力图用文字展示这一幕幕悲剧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剧中人物的种种行迹,有全景,有特写,也有片段,尝试向读者再现远去时代的一个个背影,使这一页模糊的历史借助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变得具体、清晰一点。 近代来华洋人多矣,在本书中出现的人物有的对中国社会产生过重要影响,大名鼎鼎;有的则长期湮没在史海里,不为人知。1840年鸦片战争前,清政府故步自封,以世界老大自居,但外国人并不了解中国,除了贸易季节在沿海靠岸的商船及很少的拓荒传教士,东来者寥寥;各通商口岸陆续开埠后,在巨大的商业利益诱惑和推动下,西方人才开始深入中国的各个领域,来华洋人中不仅有了更多的商人和传教士,也涌入了大批的新闻记者、外交官、军人、探险家和其他各色人等,他们的背景、职业和来华目的各不相同,但这些人都是怀着建功立业的梦想和个人成功的强烈欲望来到中国的。如果用一个词来统称,他们都是名副其实的“冒险家”。在泥沙俱下的时代,来华洋人中,一部分人随波逐流,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没有留下一点痕迹,一部分人则因为各种机缘,在中国度过了漫长岁月甚至一生,并在有关历史篇章里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和故事。本书涉及的一系列人物可以称作是冒险家中的精英,他们初来中国时都很年轻,和当时许多向往东方乐园神奇浪漫情调的洋人一样,是来中国寻找刺激和冒险经历的;有些人最初计划在中国只逗留几个星期、几个月,但中国的吸引力如此强烈,以至于有的人在许多年之后才返回故乡,有的人则永远留在了中国。他们都有着顽强的毅力和过人的智慧,通过抓住机遇和个人奋斗在中国取得了成功,有的人如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民国政府顾问莫里循、著名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等还获得了同时代人难以企及的荣誉和地位。我们常说在近代史上,西方列强的侵略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重而广泛的影响,那么透过这些洋人的故事,也许可以更具体、更生动地看到这种影响的每一个侧面。 同时,通过对历史细节的挖掘和展示,我们也许还应该对某些简单的历史结论和标签式的观点进行必要的反思。比如赫德、莫里循、庄士敦等人,长期以来在中国人的印象里都是作为反面形象出现的,在脸谱化的描述中,他们都被定义为帝国主义侵略和控制中国政策的代理人和急先锋,不是野心勃勃的阴谋家便是贪婪无度的牟利者,这样说未免太着急、太简单。其实赫德统治中国海关45年间,是清政府的一个忠心耿耿的高级奴仆,为了获得地位、荣誉和金钱,他工作勤勉有加,殚精竭虑,每天办公达十几小时,在任期间只回过两次英国,在其苦心经营下,中国海关成了当时少有的管理严格、运转高效的办事机构,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发展。莫里循因充当袁世凯的政治顾问在历史上颇负骂名,但在向西方介绍和宣传中国方面出力甚多,同时在揭露日本强加于中国的“二十一条”、促进中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等方面也有积极贡献的一面。至于庄士敦这个愚昧效忠外国主子的叛逆者,由于其“帝师”身份,人们常把他视为英国政府的间谍,把他的所有作为都与溥仪复辟联系起来,这实在夸大了这位“苏格兰老夫子”的作用和能量。好在也随着相关历史资料暴光和内幕披露,也随着时光的推移和观念的更新,人们对许多历史人物认识更理性、理解更宽容,相信读者通过本书归集的史实和叙述的故事,对书中每一个洋人在近代中国的表现都会得出恰当的评价和判断。 本书欲为读者了解和思考近代中国历史提供一个特殊的视角,一个生动的参考,但由于作者学识功力不逮,搜集掌握资料有限,能够实现这个目的于万一,则于愿足矣。此外,为了方便阅读,文中引用的文献资料未作一一注释,仅在书后列举了主要篇目,敬请译著者谅解。最后,感谢责任编辑黄春峰先生在本书的策划及学术规范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还要感谢在浩瀚书海中关注到本书的读者诸君,在过去的几年里,是各种机缘促使作者走近洋人与中国这个有趣的学术领域,进行追寻探索;今后,作者当以更大的努力延续与编者和读者结下的不解之缘,以回馈当下历史给予的可贵机遇。 2007年小雪日于北京西三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