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伦新、方明伦等编著的《海派文化的创新发展与世界文明》分为致辞、海纳百川、创新发展、青年论坛、摘要、后记六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海派文化的创新发展与世界文明;怀旧与憧憬的文化创新;海派文化与世界文明等。本书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致辞
海派文化的创新发展与世界文明——忻平
怀旧与憧憬的文化创新——李进港
海纳百川
海派文化与世界文明——潘光
上海八仙桥区域地标再生和海派文化的传承——苏秉公
土山湾,海派文化的重要渊源——宋浩杰
大世界的“非遗”空间——秦来来
西风东渐与包容创新——王琪森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博物馆文化的力量与智慧——陈燮君
从苏滩到滑稽——钱乃荣
从文学与书画界的近代社团看海派文化的发展——潘君祥
1912·岭南画派为何崛起在上海——王琪森
海派笔墨在这里传承与弘扬——许思豪
海派文化的形成机理及禀赋——庞啸
“亭子间作家”考略及其他——姚克明
四大公司与近代上海商业文化的流变——邢建榕
为什么说松江是上海历史文化的发祥地——钱明光
海派文化与欧陆风情融合的衡山路——朱惜珍
从京剧中探析海派文化元素——刘效红付海燕
百年南社垂青史,绩学扬辉传风骨——王斌 尹静静
茶禅一体德智双修——卢祺义
《褚家塘志》:为消失的村庄留存历史——褚半农
海派戏曲电影的一朵奇葩——曹树钧
海派艺术的地域性意义及哲学向度——蓝凡
黄道婆身世,贡献,墓祠及颂扬她的诗词——顾延培钱玮婧
解读一张照片的文化密码——张业余
地域、时空:金能亨与外滩身份认同——姜龙飞
老上海的“月份牌”风情万种——朱少伟
罗振玉、王国维与早期海派文化的创新发展——姚全兴
上海明墓中的人文风采——张童心 倪皓
传承与嬗变——黄乐琴
文学创作与上海的城市精神——戴翊
也谈“小市民”一曹阳
散落在皖南山区的海派文化——徐有威李婷吴静
创新发展
海派文化应争取成为未来世界文明的一个标志——沈善增
海派文化的软实力与上海发展的助推力——曹伟明
关于上海建设国际社区的三点思考——施蔷生
世博会后海派文化的创新发展——李关德姚瑶
文化体制改革与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杨剑龙
新黄浦区整合“软实力”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思考——叶谦逊
海派文化应包容促进科学幻想创作的繁荣——陈积芳
海派文化的传播学研究——夏雪
穿越历史的迷雾——孙清华
回到过去走向未来——胡晓军
露香园顾绣的创新发展——鲁克龄
数字阅读生态亟需优化——徐福生
谈海派文化与上海城市精神——姜卫红
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马进军
拆除学校与社会的墙——王丽娜 孙频捷姚婧媛
青年论坛
海派文化的发展和价值——徐朝晖
海派文化中的社会融合——支海蕾
“80后”为什么怀旧——郭思嘉
四大公司与近代上海的商业文化——崔海霞
城市文化发展中博物馆的角色——曹默
穿梭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建筑文化——庞敏
论上海海派文化的海洋要素——王海冬
世博无形遗产的传承与再创新——李新亮 聂林媛
外地人眼中的大上海——何诚
试论区域文化与区域软实力建设——徐京波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苏波
中华新民上海人——叶亦帆
海派文化中的影视与文学研究——陶奕骏
摘要
当年,那条南京路的末端——郭莉
在沪党的早期出版机构折射海派风格——朱少伟
新天地的海派文化——裴斐
在海派文化研讨会的讲话——祁嘉耀
新黄浦区与海派旅游——平井常雄
后记
博采众美创新篇——李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