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主编的《旅游·少数民族与多元文化》是2007年12月在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市召开的“旅游·少数民族与多元文化国际研讨会”的论文集,共收论文32篇,分为“民族旅游与全球化”、“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真实、凝视、记忆、生态与旅游”、“性别、象征、认同、体验与旅游”四部分。论文均有较高学术水准,提出了许多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当前发展民族旅游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好的学术研究和现实参考价值,是旅游人类学引入中国学界后的一批高质量旅游人类学研究成果。
导论:中国旅游人类学十年
民族旅游与全球化
变动世界中的东南亚民族旅游
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民族旅游
新自由主义和“穷人的全球化”——以香港重庆大厦为例
面向国外游客的原住民食品推广和消费——一项基于澳大利亚的研究
自主性与文化复振——试论台湾原住民阿美族当代观光现象
观光场域与岛屿经济:当代兰屿东清部落“黄昏市场”的物人网络
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
“遗产旅游”与“家园遗产”:一种后现代的讨论
迈向实践的人类学——大理喜洲旅游人类学田野实验报告
谁的古镇?谁的侨乡?——腾冲和顺旅游开发与社会发展的个案研究
古镇文化旅游的商业化与主体间的矛盾——以历史文化古镇周庄为例
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无形文化遗产保护及其思考——兼评纳尔逊?格雷本的《无形遗产:如何保护?为谁保护?》一文
旅游环境下巫蛊文化的变异——以湘西凤凰山江苗族旅游开发为个案
土楼的故事——福建土楼保护管理个案研究
传统文化保护开发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的角色扮演及其互动——基于中国少数民族乡村旅游和艺术展演的调查
旅游开发与镇山布依族社区传统文化反思
上郎德模式:民族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青藏铁路周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西藏旅游开发中的民族文化及其保护
真实、凝视、记忆、生态与旅游
桃花,身体与真实再现:中国酉阳县和神龙溪的土家族旅游
集体记忆的复现:论丽江白沙乡的“当美空普节”
“文化商品化”与“真实性”——屏东三地门排湾族琉璃珠的故事
聚焦“光影圣地”——以元阳梯田为例看视觉表象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构关系
“凝视”中国旅游:泛政治化的视觉经验
少数民族从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规划中获益了吗?——以越南波围(Bavi)国家公园生态旅游项目为案例
生态足迹模型在生态农业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
民族生态博物馆的理想模式与现实的反思——对贵阳市镇山村布依族生态博物馆的旅游人类学研究
性别、象征、认同、体验与旅游
谁来“导”游?——民族旅游形象(image)的性别分析
民族旅游发展中的女性影响研究——以湖南通道皇都侗寨为例
旅游、民间信仰与认同——以四川贵琼藏族的羊年会为例
文化符号:石林景区导游词的象征分析
试论佤山沧源发展体验旅游的功能特色
作者、译者简介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