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仅是一种享受,青少年更要养成一种习惯。1978年,75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是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些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所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现在的学生大都自感不太幸福,这与阅读时间减少和阅读能力下降绝对有关。幸福是一种能力,追求精神快乐的能力。阅读是精神快乐的一个重要方面,精神财富的最主要消费方式就是阅读。阅读是个体独处的事情。没有精神生活的人是不能独处的,尼采说,这样的人到人家那里去,对别人也是一种打扰。与自己都无法相处的人必然是空虚的。
每天睡前翻翻这本书,慢慢就会建构一个健全的自我世界,建起一道生命的底线,筑起一座精神长城。
读书,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课,但应试教育无法满足中国青少年成长的需求,而以中外名著作为主要课外读物的传统的阅读时代也已经逝去,一个新的成长阅读时代正在到来。本书正是迎合了这个时代的到来,以成功、情感、美德与磨练为主题,精选了数百篇适合中国学生阅读的的哲理散文,让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美好的享受、哲理的思索和生活的智慧。
1美元的轿车
美国的一家报纸上登了这么一则广告:“1美元购买一辆豪华轿车。”
哈利看到这则广告半信半疑:“今天不是愚人节啊!”但是,他还是揣着1美元,按着报纸上提供的地址找了去。
在一栋非常漂亮的别墅前面,哈利敲开了门。
一位高贵的少妇为他打开门,问明来意后,少妇把哈利领到车库前,指着一辆崭新的豪华轿车:“喏,就是它。”
哈利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是坏车。”他说:“太太,我可以试试车吗?”
“当然可以!”于是哈利开着车兜了一圈,一切正常。
“这辆轿车不是赃物吧?”哈利要求验看车照,少妇拿给他看了。
于是哈利付了l美元。当他开车要离开的时候,仍百思不得其解。他说:“太太,您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
少妇叹了一口气:“唉,实话跟您说吧,这是我丈夫的遗物。他把所有的遗产都留给了我,只有这辆轿车,是属于那个情妇的。但是,他在遗嘱里把这辆车的拍卖权交给了我,所卖款项交给他的情妇--于是,我决定卖掉它,1美元即可。”
哈利恍然大悟,他开着轿车高高兴兴地回家了。路上,哈利碰到他的朋友汤姆。汤姆好奇地问起轿车的来历。等哈利说完,汤姆一下子瘫在了地上:“啊,上帝,一周前我就看到这则广告了!”
请记住: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那些连奇迹都不敢相信的人,怎么能获得奇迹呢?
心灵感悟:请记住: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那些连奇迹都不敢相信的人,怎么能获得奇迹呢?
成功的粥店
有两家卖粥的小店。左边这个和右边那个每天的顾客相差不多,都是川流不息,人进人出的。
然而晚上结算的时候,左边这个总是比右边那个多出百十元来。天天如此。
于是,我走进右边那个粥店。服务小姐微笑着把我迎进去,给我盛好一碗粥。问我:“加不加鸡蛋?”我说:“加。”于是她给我加了一个鸡蛋。
每进来一个顾客,服务员都要问一句:“加不加鸡蛋?”也有说加的,也有说不加的,大概各占一半。
我又走进左边那个小店。
服务小姐同样微笑着把我迎进去,给我盛一碗粥。问我:“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我笑了,说:“加一个。”
再进来一个顾客,服务员又问一句:“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爱吃鸡蛋的就要求加两个,不爱吃的就要求加一个。也有要求不加的,但是很少。
一天下来,左边这个小店就要比右边那个卖出很多个鸡蛋。
给别人留有余地,更为自己争取尽可能大的领地。只有这样,才会于不声不响中获胜。
心灵感悟:给别人留有余地,更为自己争取尽可能大的领地。只有这样,才会于不声不响中获胜。
P18-20
培根曾经说过:“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一篇好的文章不仅可以丰富思想、陶冶情操,而且还可以引发对人生的思考,甚至改变人的一生。读什么样的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青少年时代读过的书。对人的一生影响最大。
据报道,在芬兰,有18%的中学生每天花一两小时,单纯为了享受阅读的乐趣而阅读。有资料说,芬兰学生是世界上最会阅读的学生。获得这样的赞誉无疑与许多学生能够做到单纯为了享受阅读的乐趣而阅读有很大关系。多年来,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我们国家的老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内外却享受不了这种乐趣,阅读的内容大多围着考试转,老师希望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考试成绩。阅读被功利化了,得不到美感。更得不到“享受”。
现在的学生大都自感不太幸福,这与阅读时间减少和阅读能力下降绝对有关。幸福是一种能力,追求精神快乐的能力。阅读是精神快乐的一个重要方面,精神财富的最主要消费方式就是阅读。阅读是个体独处的事情。没有精神生活的人是不能独处的,尼采说,这样的人到人家那里去,对别人也是一种打扰。与自己都无法相处的人必然是空虚的。
读书,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课,但应试教育无法满足中国青少年成长的需求。而以中外名著作为主要课外读物的传统的阅读时代也已经逝去。一个新的成长阅读时代正在到来。本书正是迎合了这个时代的到来,以成功、情感、美德与磨炼为主题,精选了数百篇适合中国学生阅读的的哲理散文,让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美好的享受、哲理的思索和生活的智慧。
读书不仅是一种享受,青少年更要养成一种习惯。1978年,75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是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些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后要体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所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英国哲学家艾蒙斯说:“习惯要不是最好的仆人,便是最坏的主人。”编著本书的最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古人说读书要利用“三上”(枕上、马上、厕上)的时间,“马上”(现在是车上)和“厕上”都是不科学的,但“枕上”可理解为坐在床上临睡前读一读,这是要大力倡导的。读书是中国人深入骨髓的传统,苏东坡说,食可以无肉,居不可无书。每天睡前翻翻这本书,慢慢就会建构一个健全的自我世界,建起一道生命的底线,筑起一座精神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