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吸引着以李季、李若冰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的诗人、作家。他们的石油题材作品成为石油精神的载体,为石油文化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石油行业内部也培养了一批诗人、作家和大量的文学爱好者、创作者。由于他们的辛勤创作,形成了蔚为大观的石油文学,创造了一个个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讴歌了百万覆地翻天人的壮美情怀。本书收集的一系列文学作品,大都源于石油人的艰苦生活、卓绝实践,艺术地反映了石油文化的主旋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金色记忆--60年文学作品选编/中国石油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关晓红 |
出版社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吸引着以李季、李若冰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的诗人、作家。他们的石油题材作品成为石油精神的载体,为石油文化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石油行业内部也培养了一批诗人、作家和大量的文学爱好者、创作者。由于他们的辛勤创作,形成了蔚为大观的石油文学,创造了一个个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讴歌了百万覆地翻天人的壮美情怀。本书收集的一系列文学作品,大都源于石油人的艰苦生活、卓绝实践,艺术地反映了石油文化的主旋律。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收集了建国60年来石油题材的优秀文学作品,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包括名家作品、石油作家作品、中长篇作品选目。本书收集的这些文学作品大都源于石油人的艰苦生活、卓绝实践,通过一个个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热情讴歌了百万翻天覆地石油人的壮美情怀,艺术地反映了石油文化的主旋律。 本书适合石油行业的从业人员及对石油文学感兴趣的人员阅读。 目录 名家作品 玉门新建石油城(诗歌) 参观大庆油田有感(诗歌) 玉门(诗歌) 大庆油田(诗歌) 石油城(散文) 灯海曲(诗歌) 这第一的石油城(散文) 玉门诗抄(诗歌) 漫步在克拉玛依的星群下(散文) 喷泉(诗歌) 克拉玛依颂(散文) 冷湖春色(散文) 大庆之路(散文) 脊梁吟(散文) 大庆之歌(散文) 满怀深情望北京(歌词) 大庆红旗展原油进榆关(报告文学) 英雄钻井队(诗歌) 石油头(报告文学) 马海探路记(报告文学) 雁翎春歌(诗歌) 石油河之魂(报告文学) 克拉玛依(诗歌) 王铁人的故事(报告文学) 海风轻轻吹(小说) 柴达木手记(散文) 克拉玛依之歌(歌词) 山连着山(散文) 柴达木传说(报告文学) 石油河源(诗歌) 碑(诗歌) 卡尔加里路(散文) 在敦煌(散文) 这里人称葡萄花(散文) 永存的魅力(散文) 西部生命(散文) 走进塔里木(散文) 海燕(散文) 塔里木油田的呼啸(散文) 大庆的大美(散文) 二十年间长相忆(散文) 乘“沙漠车”记(散文) 依奇克里克(散文) 走近塔里木沙漠的年轻人(报告文学) 寻找铁人足迹(散文) 塔里木对祖国说(歌词) 西气东输赋(散文) 石油圣火(歌词) 柴达木掠影(散文) 凝固的海(散文) 西气东输断想(散文) 神龙出世(散文) 天山上的雄鹰(散文) 黑色或者金黄(诗歌) 彩色的荒漠(散文) 铁人铭(散文) 玉门油田赋(辞赋) 大庆精神赋(散文) 石油作家作品 我为祖国献石油(歌词) 踏着铁人脚步走(歌词) 干打垒是大庆的里程碑(歌词) 山野(小说) 这儿(诗歌) 荒野,一个井队(诗歌) 当金山的母亲(报告文学) 黑色魂(诗歌) 大风梳理我们的心情(诗歌) 琵琶曲(外二篇)(散文) 荒原上的小草(诗歌) 黑鸟(小说) 圣火之光(散文) 临别的时刻(小说) 北原与石油(诗歌) 潮涌(诗歌) 酒祭(散文) 油塑(报告文学) 瞻仰“石油之光”(散文) 野风景之魂(诗歌) 石油一样的黑色(散文) 石油意识(诗歌) 现代中国石油雕塑群(诗歌) 通俗的声音(诗歌) 琴心(小说) 车到柳园(散文) 迎春花开时(小说) 戈壁钟声(散文) 人生一页(小说) 对一座雕像的歌唱(诗歌) 石油时代(诗歌) 柴达木生命之旅(散文) 小院里的俩老头儿(散文) 石油心语(诗歌) 幸福的黄衣领(小说) 感受石油(诗歌) 君子兰和狼(小说) 石油:生命的笔记(诗歌) 因为咱们是工人(散文) 我是克拉玛依土著(诗歌) 留守时代(散文) 克拉玛依油田的兄弟们(诗歌) 荒原上的鸟群(诗歌) 若冰若火终生永念(散文) 昆仑山上的太阳(报告文学) 刘玉米(散文) 荒漠地平线(散文) 与石油有关的青春(诗歌) 我的石油城(散文) 湖浪摇荡的大荒(散文) 黑油山旧片(散文) 我和我父亲的油田(散文) 钻塔之魂(诗歌) 中长篇作品选目 初升的太阳(话剧) 创业(电影) 大庆之路(纪录片) 眷恋(长篇小说) 铁人(电视连续剧) 将门之女与“拯陆背斜”(中篇报告文学) 大漠雄驼(中篇小说) 火海征战录(中篇报告文学) 如此多娇(纪实文学) 大漠女儿(民族舞剧) 世界沙漠第一路(长篇报告文学) 铁人传(长篇传记文学) 地质师(话剧) 世纪的回响(长篇报告文学) 八千万(中篇小说) 岁月流金(纪实文学) 黄土地蓝土地(电视连续剧) 百年石油(纪实文学) 石油摇篮(纪实文学) 铁人王进喜(电视纪录片) 铁人词典(长诗) 月亮湖(中篇小说) 大漠无情(长篇报告文学) 铁人轶事(话剧) 中国动脉(长篇报告文学) 中国百年油矿(长篇报告文学) 八千里气龙越神州(中篇报告文学) 月亮上的篝火(长篇小说) 西圣地(电视连续剧) 追日之行(长篇叙事散文) 啊!新大陆(长篇小说) 荒原水站(中篇小说) 共和国不会忘记(长诗) 部长与国家(长篇报告文学) 铁人(电影) 大庆魂(大型纪录片) 奠基者(电视连续剧) 后记 试读章节 散文 冷湖春色 ●赵光裕 赵亦吾 我们来到了冷湖。冷湖对于我们,也像对千千万万的石油工作者一样,具有着无限诱人的魅力。 车子越过一个山岗又一个山岗,接着就驶进了无边无际的风蚀丘群里。远远看去,这些风蚀残丘,真像似一座座埋在荒沙里的古城,台阶历历,断垣残壁。在尘烟中巍然挺立着无数座尖顶的土塔,拔萃超群。这一边,庄重地矗立着一幢幢圆顶的“大厦”;那一边,无数的“街里巷弄”曲折幽森。这伟大的建筑者是谁呢?是风。风,成年累月、不知疲倦地雕钻和刻划这荒漠的“古城”。 当我们的汽车穿过了这断续的、分布在沿路上的“古城”时,天已经暗下来了。这时,远方大片的灯火骤然出现在眼前,连绵十余里,映亮了半边天。井架耸入云天,钻机、拖拉机的响声,使人感到如同站在一条汹涌奔腾、一泻千里的大瀑布的面前一般。这就是冷湖,气势磅礴的冷湖,粗犷豪放的冷湖,从千万年的沉睡中醒来的冷湖啊! 冷湖,坐落在柴达木盆地的西北部,它的西边是一溜溜红色的山岗,由南爬来,蜿蜒曲折地向西北伸去;北边,阿尔金山猛然屹立在戈壁边缘,山顶冰雪晶莹,闪出绯红色的光辉。由山边伸进戈壁中间来的是一排排砂岩残丘,像一列列小岛浮动在海面上。展眼东望,是一片辽阔的戈壁滩,茫茫苍苍,一直延续到天的尽头。无数座高高的钻塔立在戈壁滩上,以一种不可动摇的挑战的神情,傲然地嘲笑着戈壁上滚过的风沙。 人们说:冷湖处处都是宝。这话一点都不假。在这广阔无边的土地上,到处摆满了钻机,到处都能钻到油层。人们还说:这里天气变暖了,雨水也多了,应当把冷湖改个名字了。有一位工人同志就曾为此发表过一个声明,他建议把冷湖改名为“油湖”。 我们有幸看到过一次油井喷油的绮丽情景,在那一片片红色的山包中间,一股鹅黄色的浓烟,高达十余丈,直冲云霄,像火山喷发,卷过太空。卷过太空的响声震耳欲聋,原油的油柱像一柄无限长的利剑,从地层深处进发出来,嘶叫着,狂啸着。 我们曾在采油场上,看到处处奔忙着的采油女工。她们有的是刚刚走出校门,有的过去是家庭妇女。尽管这样,她们的干劲绝不弱于其他部门的男工。在采油场上,我听到很多关于她们的动人的故事: 在一个寒冷的夜里,油管渐渐要被冻住了,值班的女工们四处去寻找热水,想要把热水灌进胶皮内胎里,以便温热油管。但夜已很深,水房的门早已紧紧关上,人们都已经熟睡了。怎么办呢?这些年轻的采油姑娘们一个个毫不犹疑地脱下了身上暖烘烘的老羊皮大衣,紧紧地盖在油管上。姑娘们就是这样保证了油管的正常出油。 第一批踏着阿尔金山腰的冰雪,忍着饥渴,用地质锤一锤锤敲到冷湖,在这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搭起了第一个帐篷,并且定下了“冷湖”这一地名的一群地质队员中,就有女同志;第一班开始为在冷湖地区日夜工作着的勘探队员们往来传送家书,投递报刊的就是女同志;第一个把生活日用的必需品,从外地运到冷湖的也正是女同志。现在,她们在这里更是从事着各行各业的工作。 冷湖,这是一个新兴的城市。为了替冷湖更名,石油局党委书记们和一些领导同志,经过多次研究,最后确定改名为“昆特市”。它周围的几个小城,是落雁池、四望庄、苏柳庄、大油苗等等。现在,各个城镇之间,已经开辟了免费乘坐的公共汽车,每隔两小时往来一趟。 昆特,这是油区未来的中心城市,建筑工人们正在日夜打着办公室的地基。工地上呈现着一片繁忙的景象。为了解决材料来源的困难,工人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他们用芦苇扎成把,弯成弓形,盖成房顶;他们用土坯砌墙,用罐头盒子拼焊起来做成门窗。一切都是就地取材,又便宜,又快速。房子的里里外外抹得平平整整、白白净净,门窗的蓝漆放出油光,房内是拱顶,玻璃擦得净明通亮,光线充足。看过的人们没有不赞赏的。工人们自豪地说:“这是三不用的房子,不用钢,不用木料,不用水泥。” 现在,成批成批的建设战士,正从四面八方开到冷湖来。冷湖,将是戈壁滩上就要出现的一个现代化的、大型的石油基地,将是我们祖国未来的金色的油城! (发表于1960年) 作者简介 赵光裕,贵州黎平人。在《人民日报》《中国环境报》《散文选刊》等报纸、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著有长篇小说《龙啸长天》。曾任《青海石油报》记者、主编,《辽河石油报》总编辑。 赵亦吾,笔名启鸣、丹地,辽宁沈阳人。历任东北特种兵文工团编导组长,中南防空部队宣传队长,公安部文工团艺术指导,《曲艺》杂志编辑、副主编,《青海湖》编辑、副主编,中国曲协书记处书记,青海省作家协会第二、三届常务副主席。著有散文集《高原火龙》,报告文学集《西合加一家》等。散文《在那遥远的地方》获青海省首届人民政府奖,剧本《边防线上》获1954年全军系统二等奖。 P35-37 序言 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步伐,石油工业走过了波澜壮阔的60年历程。以1949年9月25日玉门油矿和平解放为标志,新中国石油工业诞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石油工业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历届领导班子的率领下,百万石油人以翻天覆地、气吞河山的英雄气概,高唱“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英雄战歌,挺进荒原,奋战沙海,进军海洋,开拓海外,创造出彪炳千秋的业绩,载入共和国辉煌的史册。 经过60年的艰苦创业和持续发展,到2009年,我国的原油产量达到1.89亿吨、位居世界第4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位列世界500强第13位、世界十大石油公司第5位,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这些年来,中国石油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资源、市场、国际化战略,践行“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认真履行经济、政治、社会三大责任,各项业务持续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正朝着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目标迈进。 石油工业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培育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以此为核心的优秀企业文化,激励一代又一代石油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分忧,涌现出铁人王进喜、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当代青年的榜样秦文贵等石油工人的杰出代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重组改制以来,中国石油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石油文化,培育员工共同的价值观,为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文化软实力正在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组织编辑出版了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丛书——《辉煌见证——60年新闻作品选编》、《金色记忆——60年文学作品选编》、《崇高榜样——60年英模事迹选编》、《经典瞬间——60年影像资料选编》。编者从60年来大量的石油新闻报道、文学作品、人物纪实及影像资料中辑录一斑,虽为管窥,但寓意深远。这套系列丛书,是对石油工业发展成果及文化结晶的集中展示,也是对石油战线宝贵精神财富的一次很好梳理和总结。 从《第一野战军装甲部队穿过戈壁战胜严寒解放玉门油矿》这篇报道开始,石油新闻就以见证者和记录者的身份与新中国的石油事业不离不弃,我国许多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与石油行业结下深厚的情缘,写下了很多意义深远的作品;石油行业内部也较早形成了自己的新闻队伍,并不断发展壮大。《辉煌见证——60年新闻作品选编》以及《经典瞬间——60年影像资料选编》选出的新闻作品和影像资料,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石油发展的历史脉络,是蕴涵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高扬大庆旗帜的精彩篇章。 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吸引着以李季、李若冰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的诗人、作家。他们的石油题材作品成为石油精神的载体,为石油文化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石油行业内部也培养了一批诗人、作家和大量的文学爱好者、创作者。由于他们的辛勤创作,形成了蔚为大观的石油文学,创造了一个个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讴歌了百万覆地翻天人的壮美情怀。《金色记忆——60年文学作品选编》收集的一系列文学作品,大都源于石油人的艰苦生活、卓绝实践,艺术地反映了石油文化的主旋律。 “一部艰难创业史,百万覆地翻天人”。在火热的生产实践中,涌现出了以王进喜、王启民、秦文贵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石油英模现象在社会上影响深远。《崇高榜样——60年英模事迹选编》,突出反映了石油英模不畏艰难、志在奉献的高尚风骨,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本质属性。 以与时俱进的石油文化教育人、引导人,以历久弥新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鼓舞人、激励人,石油工业历来重视对文化和精神的孕育、培养和发展,这也正是我们组织编撰出版这套丛书的初衷和目的。 希望这套彰显几代石油人历史功绩的“中国石油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丛书”,进一步激励广大石油人在新的征程中不断开拓进取、拼搏奉献,再创新业绩、续写新辉煌!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 2009年12月 后记 与共和国六十载风雨历程同步成长的新中国石油工业,在波澜壮阔的发展过程中,在为国民经济贡献巨大能源支持的同时,文学艺术领域亦硕果累累,蔚为壮观。从开国元勋到艺术巨匠,从专业作家到业余写手,他们满怀深情,壮怀激烈,以生动细腻、苍凉道劲的笔触,艺术再现了百万石油人感天动地的辉煌业绩,热情讴歌了他们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情怀,产生出数不胜数的文学珍品,塑造出无数鲜活生动、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在祖国文学宝库中独树一帜。从《我为祖国献石油》、《克拉玛依之歌》,到歌颂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人的电影《创业》、电视剧《奠基者》等等,其影响已远远超出石油行业本身,并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记忆中。 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组织编选了《金色记忆——60年文学作品选编》,谨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献给创造出“一部艰难创业史、百万覆地翻天人”的几代石油人,献给企内外为讴歌石油人呕心沥血的作者们。虽说试图在并不宏阔的空间里,囊括石油文学六十年的精品佳作十分困难,但编选者为了少些遗珠之憾,从开工伊始便高度警惕,力求使本书对读者了解石油文学起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作用。 本书第一部分选编了石油系统外名家的作品,以彰显我们的企业形象和社会影响力,以此感谢这些名家长期以来对石油文学的关注与关心;第二部分是中国石油企业内作者历年来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精品荟萃;第三部分以选目的方式,对于那些在较长时期内产生过较大或一定影响的中长篇作品聊作展示,并为方便读者略加指引,这样处理,莫说作者,就是编者也多有不忍。本书的编排以作品写作或发表的年代先后为序,旨在反映或体现不同时期石油工业的辉煌业绩、石油职工的精神风貌和石油文学的演进历程。 上述原则,旨在为编选标准找到合适的依据,划定操作的规范。力求全面但肯定难以全面,以致一些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作品因客观条件的限制未能入选,在此,只有对作者和读者朋友们深表歉意。 在本书编选过程中,始终得到集团公司领导和本书编委会成员的重视和关心。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蒋洁敏欣然作序,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王福成亲自领导此项工作,集团公司副总经济师、思想政治工作部主任关晓红具体主持文稿的收集、选择和编辑工作。集团公司思想政治工作部其他领导和有关同志,中国石油报社的领导和有关同志,中国石油文联、石油作协的领导,以及王世伟、杨利民、杨绽英、高潮洪、潘永翔、赵均海、祈望、韩明、朱丽娜、李学恒等专家、文友,指导和协助本书编辑做了大量资料收集和材料审定工作,在此深表感谢。 编者 2009年1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