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资治通鉴(共4册)(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宋)司马光
出版社 岳麓书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共4册)(精)》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16朝1362年史事囊括无遗,备受历代统治者及文人学士兵青睐,视之为必读之书。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目录
卷第一 周纪一
卷第二 周纪二
卷第三 周纪三
卷第四 周纪四
卷第五 周纪五
卷第六 秦纪一
卷第七 秦纪二
卷第八 秦纪三
卷第九 汉纪一
卷第十 汉纪二
卷第十一 汉纪三
卷第十二 汉纪四
卷第十三 汉纪五
卷第十四 汉纪六
卷第十五 汉纪七
卷第十六 汉纪八
卷第十七 汉纪九
卷第十八 汉纪十
卷第十九 汉纪十一
卷第二十 汉纪十二
卷第二十一 汉纪十三
卷第二十二 汉纪十四
卷第二十三 汉纪十五
卷第二十四 汉纪十六
卷第二十五 汉纪十七
卷第二十六 汉纪十八
卷第二十七 汉纪十九
卷第二十八 汉纪二十
卷第二十九 汉纪二十一
卷第三十 汉纪二十二
卷第三十一 汉纪二十三
卷第三十二 汉纪二十四
卷第三十三 汉纪二十五
卷第三十四 汉纪二十六
卷第三十五 汉纪二十七
卷第三十六 汉纪二十八
卷第三十七 汉纪二十九
卷第三十八 汉纪三十
卷第三十九 汉纪三十一
卷第四十 汉纪三十二
卷第四十一 汉纪三十三
卷第四十二 汉纪三十四
卷第四十三 汉纪三十五
卷第四十四 汉纪三十六
卷第四十五 汉纪三十七
卷第四十六 汉纪三十八
卷第四十七 汉纪三十九
卷第四十八 汉纪四十
卷第四十九 汉纪四十一
卷第五十 汉纪四十二
卷第五十一 汉纪四十三
卷第五十二 汉纪四十四
卷第五十三 汉纪四十五
卷第五十四 汉纪四十六
卷第五十五 汉纪四十七
卷第五十六 汉纪四十八
卷第五十七 汉纪四十九
卷第五十八 汉纪五十
卷第五十九 汉纪五十一
卷第六十 汉纪五十二
卷第六十一 汉纪五十三
卷第六十二 汉纪五十四
卷第六十三 汉纪五十五
卷第六十四 汉纪五十六
卷第六十五 汉纪五十七
卷第六十六 汉纪五十八
卷第六十七 汉纪五十九
卷第六十八 汉纪六十
卷第六十九 魏纪一
卷第七十 魏纪二
卷第七十一 魏纪三
卷第七十二 魏纪四
卷第七十三 魏纪五
卷第七十四 魏纪六
卷第七十五 魏纪七
卷第七十六 魏纪八
卷第七十七 魏纪九
卷第七十八 魏纪十
序言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
的编年体史书,所记历史,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
403年)开始,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止,共记
载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是我国编年史书记述时
间最长的一部极有价值的巨著。它的作者是我国历史
上有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宋陕州夏县(今山
西夏县)人。仁宗时进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
朝,至哲宗即位,作了几个月的宰相,元桔元年
(1086)卒,年六十八岁,赠太师温国公,后人称他为
司马温公。他的事迹见《宋史》卷336。
他不但是政治家、史学家,而且他在经济上、哲
学上、文学上都有重要的主张和实践活动。他的文章
朴实无华,被后人列为唐宋的大家之一。他最初是编
写了从战国到秦的八卷编年史,进呈给宋英宗,治平
三年(1066)四月,英宗让他继续写下去,并为他在秘
阁设置了书局,协助修书。这是他撰写《通鉴》的开
始。当时尚无书名。两年后神宗即位(1068),神宗名
其书为《资治通鉴》,并为此书做了序文。后来司马
光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便离开朝廷,带着书局,住到
洛阳著书。到元丰七年(1084)即司马光六十六岁时,
全书写成。修书时间前后共用了十九年。
司马光编写《通鉴》认真负责,勤勤恳恳。他自
选助手数人,都是当时第一流敝学家,但总持大纲、
笔削取舍、核实材料、修润文字,都是他亲自主持,
自己动手。此书的史事撰述有源有本,清楚明晰,史
迹有根有据,文字优美,写战争则层次分明,有条不
紊;写人物则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把一千三百多年
纷错烦杂、分合难治的史事,按年、按月、按日,一
丝不苟、一年不乱的记述下来,这部著作如果没有深
厚的史学功底是不能写成的,因此司马光在《进通鉴
表》中所说的“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当是实情。
《通鉴》写成后二年,即元桔元年(1086)十月初
四日,在杭州镂板,是书成后的第一次刻板,世称元
袍本,或杭州本,这就是《通鉴》的祖本。其后,覆
刻者不止一家,如果不论其支派,只论其单传,则第
一传即为绍兴二年(1132)七月初一日绍兴府馀姚县刊
板、绍兴三年十二月二十日毕工进呈之本。此本是按
元柘本翻刻,世称绍兴重刊本。今祖本已不可得,此
绍兴重刊本实已为《通鉴》现存最早板本。1919年商
务印书馆涵芬楼辑印《四部丛刊》时,《通鉴》被收
入其初编,就是用绍兴重刊本影印。《丛刊》初编共
收辑典籍323种,其中用宋本影印者仅有39种,《通
鉴》就是39种之一。影印分装订为80册,精美异常,
书中有清朝著名藏书家卢文招和汪士筵印章,更增添
这一板本的价值。
司马光编《通鉴》的目的,就是要“监前世之兴
衰,考当今之得失”,是要通过叙述历史上的国家盛
衰、生民休戚,以总结统治经验,为“当今”借鉴,
因此得到宋神宗的赏识,认为可以“鉴于往事,有资
于治道”,故名之为《资治通鉴》。其实过去的史事
,在今天也仍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毛主席就曾将《
通鉴》读过十七遍,“这部书几乎陪伴了毛泽东的一
生,他的床头总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被
他读破了的书,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贴住。他读《通
鉴》真是入了迷,一读就是半天,他说每读一遍都获
益匪浅,是一部难得的好书。”(见郭金荣《读破了
的一部(资治通鉴)》——毛泽东最后一名护士孟锦云
回忆毛泽东)
今岳麓书社将此书原文出版,用简体字横排,使
用新式标点,不加胡三省注释,比加印胡注和考异,
份量可大大减缩,极便阅读和插架。何况又用目前留
存的最好板本做为底本,实为有识之举,特为之序。
刘乃和
1990年4月写于北京师大
导语
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共4册)(精)》是司马光及其助刘攽、刘怒、范祖禹等根据大量的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书中描绘了战略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资治通鉴》为我国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16朝1362年史事囊括无遗,备受历代统治者及文人学士兵青睐,视之为必读之书。
精彩页
韩伐东周,取陵观、廪丘。
楚昭奚恤为相。江乙言于楚王日:“人有爱其狗者,狗尝溺井,其邻人见,欲入言之,狗当门而噬之。今昭奚恤常恶臣之见,亦犹是也。且人有好扬人之善者,王日:‘此君子也。’近之;好扬人之恶者,王日:‘此小人也。’远之。然则且有子弑其父、臣弑其主者,而王终己不知也。何者?以王好闻人之美而恶闻人之恶也。”王日:“善。寡人愿两闻之。”
十七年 秦大良造卫鞅伐魏。
诸侯围魏襄陵。
十八年秦卫鞅围魏固阳,降之。
魏人归赵邯郸,与赵盟漳水上。
韩昭侯以申不害为相。申不害者,郑之贱臣也,学黄、老、刑名,以干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申子尝请仕其从兄,昭侯不许,申子有怨色。昭侯日:“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已其行子之术而废子之请乎?子尝教寡人修功劳,视次第;今有所私求,我将奚听乎?”申子乃辟舍请罪日:“君真其人也。”昭侯有弊挎,命藏之。侍者日:“君亦不仁者矣。不赐左右而藏之!”昭侯日:“吾闻明主爱一噤一笑,嘲有为噤,笑有为笑。今樗岂特嘲笑哉!吾必待有功者。”
十九年 秦商鞅筑冀阙宫庭于咸阳,徙都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并诸小乡聚集为一县,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废井田,开阡陌,平斗、桶、权、衡、丈、尺。
秦、魏遇于彤。
赵成侯薨,公子鲽与太子争立。鲽败,奔韩。
二十一年秦商鞅更为赋税法,行之。
二十二年 赵公子范袭邯郸,不胜而死。
二十三年齐杀其大夫牟。
鲁康公薨,子景公偃立。
卫更贬号日侯,服属三晋。
二十五年诸侯会于京师。
二十六年王致伯于秦,诸侯皆贺秦。秦孝公使公子少官帅师会诸侯于逢泽以朝王。
二十八年 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日:“蚤救孰与晚救?”成侯日:“不如勿救。”田忌日:“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孙膑日:“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日:“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齐因起兵,使田忌、田婴、田盼将之,孙子为师,以救韩,直走魏都。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魏人大发兵,以太子申为将,以御齐师。孙子谓田忌日:“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乃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二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日:“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日:“庞涓死此树下!”于是令齐师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到斫木下,见白书,以火烛之。读未毕,万弩俱发,魏师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日:“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大破魏师,虏太子申。
成侯邹忌恶田忌,使人操十金,卜于市,日:“我,田忌之人也。我为将三战三胜,欲行大事,可乎?”卜者出,因使人执之。田忌不能自明,率其徒攻临淄,求成侯;不克,出奔楚。
二十九年 卫鞅言于秦孝公日:“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岭呃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秦,必东徙。然后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公从之,使卫鞅将兵伐魏。魏使公子印将而御之。军既相距,卫鞅遗公子印书日:“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之民。”公子印以为然,乃相与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袭虏公子印,因攻魏师,大破之。魏惠王恐,使使献河西之地于秦以和。因去安邑,徙都大梁。乃叹日:“吾恨不用公叔之言!”
秦封卫鞅商於十五邑,号日商君。
齐、赵伐魏。
楚宣王薨,子威王商立。
P14-1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4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