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读研在美国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影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影,2011年毕业于美国旧金山大学,公共政策硕士学位(MoPA)。赴美留学前,供职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任河南日报记者、编辑,曾主持该报《谈话》周刊,发表多篇大型访谈作品。出版有个人作品集《对话社会》。现为河南省青年联合会委员。

《读研在美国》讲述了她在美国读书时的所见所闻。

内容推荐

《红宝书二三事》、《四考托福》、《没有万能的中介》、《我的面签我做主》、《新学期——我想回家》、《读研生活初体验》、《新生学规矩》、《文化疏离病》、《我就是中国符号》、《生活管理也是门大课》、《享受独处的快乐》、《未来在你们手中》、《最对又最错的选择》……《读研在美国》讲述了作者在美国读书时的所见所闻。

《读研在美国》的作者是李影。

目录

备考季——大龄考生

我要去留学

红宝书二三事

四考托福

没有万能的中介

我的面签我做主

新学期——我想回家

读研生活初体验

新生学规矩

文化疏离病

我就是中国符号

生活管理也是门大课

享受独处的快乐

未来在你们手中

最对又最错的选择

第二学期——致命小课

“致命”的小课

选对课就像选对人

同学交往要示强

不再是孤胆英雄

不做“空气人”

年轻就要颠沛流离

有些缺点让人完美

学点“软”的

重学“说话”

父亲给女儿的人生忠告

情商问题

谁误解了谁

“A控女”自白

第三学期——读书之外

爱上美国电影

把谁淘汰

看美国选市长

课外还能学点啥

把音乐当信仰

多一个世界,多一个头脑,多一重生命

这里不选“学生官”

纽约求医记

生日一束花

喜欢,但不爱

小屁孩儿也留学

留学“富二代”

镀金时代

毕业季——活过大考

毕业压顶石:论文和答辩

一半儿富人是硕士

留学不是灵丹妙药

“如果她愿意,我就立即雇用她!”

补齐最“短”的“短板”

神圣毕业典礼

我那亲爱的童鞋们

试读章节

从4月7日学校网页允许新学期选课至今,烽烟滚滚30天。

为给自己选好新学期3门课,翻查资料,登门造访,横向纵向比较,颠来倒去干百回,终于拿出个内容、时间和教师阵容的最优组合。其间,还厚着脸数度与导师软磨硬泡,好歹算是顺遂心愿,打了场艰苦卓绝的选课战役。 在国内读大学,两件事不费心神,一是选课,二是GPA(学科平均分)。遥想当年大学生活,何等惬意,没有自己选课这回事,上什么课,什么教授给上,都由学校说了算,新学期领张课程表,老老实实去上课即可。至于GPA,如果不是力争上游为获奖学金或当“三好”学生,也绝非big deal(大事儿),只要不门门挂科,或触犯天条,从没听说谁考进大学毕不了业的。

等进了美国校园,才体会到,选课和GPA这两件事儿,简直太要命。美国大学奉行学分制,本科生和研究生都要修够规定的学分,并达到一定的GPA要求才能毕业。以我的项目MOPA为例,4个学期,修够33个学分,GPA 3.0(相当于平均分80分)才能顺利毕业。至于每个学期修多少个学分,选什么课,则相对自由。虽有个建议性指标,如一学期3门课,修够9个学分,但也有一些必修课,具体操作则相对灵活,学生有很大的自选空间。

两个学期读下来,深切体会,选课好似选配偶,一定程度上,整个学期的生活、学习质量还有GPA的高低,都取决于你的选课是否明智正确。

以当前即将结业的第2学期为例,开学初系里提供了5门课,供学生5选3,我没经验,仅凭课程名称和导师简介就老老实实给自己选了3门。开学一问,才发现别人都注册了5门,理由很简单,先注册上,占个位,每堂课体会一下,看看教授的大纲,有点感性认识和横向比较,再把不适合自己的drop掉。美国大学规定,开学初两周内,学生有权取消课程并获得全额退款。

果然,我没有调研的选择很快证明出了问题。当初自己选“媒体与政治”这门课,完全是被这个题目和伯克利博士、华盛顿邮报10年记者的大牌教授吸引。上完了第一节课就体会到,成功职业人不一定就是好教授,丰厚学识并不保证教书有能力。媒体教授显然是新兵教授,他的课程设计不科学不现实不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比如每周一个30页的paper,他说自己当记者时就是这个工作量,可他忘了记者给一个老板打工,学生一学期至少要应付3个以上的“老板”啊。跟上这种教授,生活注定生不如死,且很难修个漂亮的分数。于是劈里啪啦,原本16人注册的课,到第二堂,只剩下9个人了。

谁说美国学生不现实?我本以为,被中国学生视为命根的分数,外国人并不很在乎。深入美式校园生活才察觉,身边到处都是“A控男”、“A控女”,原因非常现实,读书为找工作。美研教育,也是为职业生涯进阶量身定制的学术训练。老板选人时,不仅看学生毕业院校,更看重GPA。GPA高分在某种程度上比所谓名校都更招人喜欢,因而学生普遍读书用功,拼命想修出个漂亮学分。当然,GPA不仅事关个人意愿,还与选课息息相关。 选课第一原则:广泛调研,感性认识。如同认识一个人不能光凭名字,一个英文课名提供的信息不多,靠猜不靠谱,得去查去问。可以给教授写邮件,要syHabus看,也可以亲自去教授的课上提前旁听几节。例如我这学期的一门课“Grassroots Mobilization”,当初我就去猜,是草根动员?是群众动员?一学期下来才搞懂,讲的是创新群众组织动员方法。其中涉及大众心理学和社交心理学内容。猜是猜不出的。

认识一个人,也不能仅听一家之言。教授希望学生多多,当然晃着橄榄枝好话说尽,学生进了门,才发现此人非彼人,这类情况也不罕见。所以还是多听多问,上学校网页查学生对教授的评价是个好方法。留言板上信息详尽:某某爱拖堂,某某的paper只收PDF格式,某某的课深度够,某某从不给学生A等等。提前做准备不仅可加深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投其所好,也能缩短彼此磨合的时间,尽快适应新人新课。

选课第二原则: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并非鼓吹实用主义,而是留学成本巨大,的确要考虑收益最大化。尽快毕业拿到学位,肯定是第一要义。不要盲目跟风,看外国同学选什么,就跟着选什么。每个人经历背景不同,在不同课堂有迥异的表现和感受。

上学期有一门政治调查分析课,学习设计、分析调查表,追踪选情民意,课程涉及大量高等数学,还需要熟练使用excel表格,虽然教授绝对一流,但让没有相关背景的我读得苦不堪言,耗费大量时间在excel上,虽知道将来也许用时不多,但为了3个学分,为了80分万岁,唯有咬牙顶住。所以,选课一定要考虑自己的学科背景,突出自己擅长的。我更偏爱学术理论课,对实践性强的课程略有畏难情绪,这当然与留学生背景有关,也与将来准备回国发展的实际考虑相关。

选课第三原则:看得准,出手快。4月7日一早,学校网络注册系统刚开始接受注册,就数度由于流量大而断线。图书馆电脑前,挤满了各式脑袋,学生们拼命刷新,就为抢注最心仪的课程。美国私立大学流行所谓贵族小班制,一班最多30人,少的只有12人,僧多粥少,当然先下手为强。4月注册,调研工作3月就得开始了。研究生虽不必像本科生那样抢课,因一个项目就那么几个人,位子足够,但考虑到各种复杂情况,也要早早留心。就说我吧,下学期虽还是5选3,但费尽心力综合考虑,只从5科里选出2科。之后我想去上哲学系的“政治伦理学”,由于涉及跨系,过程极为复杂,要与自己的导师谈,与哲学教授谈,要填一系列申请表格,找若干人签名,前后忙了一个月,才最终搞定。

选课如同选人,事关能否获得漂亮生活和漂亮分数,事关enjoy或suffer,事前多做功课绝对必要,也很值得的。P70-73

序言

2010年夏天,波音飞机在旧金山机场平稳落地。我背着双肩书包走出机舱,手里捏着还未填好的入境表格,内心无比忐忑。那天接下来的事儿无比混乱,弄丢了行李、填错了入境卡、漫游手机没了信号、行李被海关全部开箱查验……

那年,我已32岁,不缺出差或旅行经验;我通过了托福和GRE考试,水过了面签,英语沟通不是问题;行前从各处搜集到的经验和建议还都在脑里盘旋……但站在熙来攘往的旧金山机场,还是感到一种不知所措的茫然和恐惧。

初始的留学生活,延续着这种茫然和恐惧。一个崭新的世界,超出先前所有的经验和预知。而相比较于物质上、知识上的“硬储备”,留学新生似乎更需要内在的“软着陆”指导,如何消解压力、尽快适应美式校园?如何跨越文化隔阂,学会与教授同学相处?如何走出封闭小圈子,享受读书之外留学乐趣?这段战战兢兢摸索适应的日子,充满了痛苦、惊喜、收获和思考。于是,我萌生了记录这段生活的念头,亦为了与家人友人及时分享感受,遂开通了以“读研在美国”为题的博客。

促使我真正萌生出书念头的原因是,博客开通以来,国内的年轻学子和他们的家长对我的故事表现出极大兴趣。他们给我留言,通过各种方式与我联系,并提出充满个性的和留学相关的问题。我强烈地感到,新闻记者、“高龄”留学、文科专业,这些因素混合而成的我的留学故事,对有志留学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来说,是新鲜且有价值的。

当前,留学成为越来越多中国普通家庭的教育选择,但铺天盖地的各类信息中,真实的、有用的、能帮助准留学生做好精神上“软”准备的信息少之又少。所以我想,只有故事,只有透过个人完整经历的留学故事,才能让更多人把握在手中零散的拼图小块儿还原出完整的留学图画;只有故事,才能使他们体会到留学的魅力和风险,从而去客观地评估自己的选择,扎实地做好准备。

促使我写这本书的另一个原因是,当前人们对留学价值的评估越来越功利化,一些家长经常问我,留学耗资巨大,如果将来回国,做个月薪数干的自领,这一步迈得是否值得?针对这些疑惑,我觉得很有必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拓展人们对留学价值的判断。

出国前,我已近而立,有家有业,看似一片坦途,却深陷所谓社会竞争的集体焦虑无可自拔。美国求学期间,在学习新知识、结识新朋友、认识新世界的同时,经历了内心的丰沛成长。遂体会,人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成长是遵循内心的价值标准,成功是遵循外在的价值标准;成长是一种持续中的幸福感,而成功是一种间歇性的幸福感。留学不仅是为学知识,更是为获得一次机会、一个平台,或者说是为未来发展多开辟一条路,多选定一个方向。留学经历让人在拓展生命宽度的同时,锤炼成更加自信独立的人格,不再总是生活在别人的评价体系中。

借此机会,特地感谢本书责编。在您的启发下,我得以将最初凌乱的手稿以时间为序,整合出“备考季”、“新学期”、“毕业季”等5个板块,更直观明晰地把在美国读研的生活展现给读者。感谢美编,是您的高专业水准让这本书精致得让人爱不释手。感谢导师corey先生、挚友Masha小姐,是你们的关爱鼓励,成就了我在美读研的丰厚收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5:3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