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女人》、《美女是怎样诞生的》、《美丽与资本》、《女人话题》、《富贵闲人》、《暗恋物语》、《美容的女人》、《快乐面具》、《女人与华服》、《十眉谣》、《记得那年花下》、《堆花》、《我的名牌观》、《寂寞红》、《女人的男人梦》……《客家我家》收录了由温燕霞创作的散文作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客家我家 |
分类 | |
作者 | 温燕霞 |
出版社 | 昆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关于女人》、《美女是怎样诞生的》、《美丽与资本》、《女人话题》、《富贵闲人》、《暗恋物语》、《美容的女人》、《快乐面具》、《女人与华服》、《十眉谣》、《记得那年花下》、《堆花》、《我的名牌观》、《寂寞红》、《女人的男人梦》……《客家我家》收录了由温燕霞创作的散文作品。 内容推荐 《客家我家》内容介绍:我们是一群漂泊的旅人,除了已经,化为一个念想、一种记忆、一个符号的故乡之外,所有的地方都只是我们途经的景点。我们在迁徙中寻找故乡,故乡却离我们愈来愈远,然而我们并不气馁,一代接一代地继续漂泊,继续寻找,终有一天落地生根了,却仍是一棵葵花,心中永远向着远在千里万里之外的故乡。我们将自己迁徙前的居住地当作堂号写在红纸上,贴在门楣上,立在神案上,享受香火的供奉和后人的景仰。我们在当地已经是当仁不让的主人了,却仍以“客人”自居,久而久之,我们有了一个称呼:客家人。 客家人,客而家焉,家而客焉,究竟何处是故乡?这是我们经常思量的问题。 《客家我家》的作者是温燕霞。 目录 家园之思,生命之梦(序)刘上洋 阴丹士林部落 背着故乡旅行 安远客家小吃 釆茶·戏 翠花,上腌菜 葛忆 过年啦! 前尘 水酒啊水酒 月光光 中元节 请君入围 请君入围 围龙屋及其他 客家文化城 尊三围传奇 李氏大公祠 柯堂点滴 客家女人 母系 美丽的大脚 蓝色花 井头婆婆 金丝黄 红丝线 月之银 世纪守望者 濂江的梦 故乡琐忆 濂江的梦 忆中秋 陌生的朋友 童年旧居 口哨 看电影去 房子 莲花岩 奶奶 父亲 演戏 家的感觉 异乡的年 兀自灿烂 我和书的故事 我是警察 命运与咳嗽 越走越远 风花有关雪月 桃夭 水仙 青梅 茉莉 丁香 米兰 郁金香 榴荫 桐花 昙花 花风 早春 春景天 坐拥绿荫 春夜看见阴影 轻愁 梦中情人 烟花 北望长城、瓷痴 羨慕行者 咫尺天涯 问候 房与笼 孤独求话 街头惊艳 高架桥下 沉醉的事物 箫声 流年 家园 烛光 为雨而歌 古典的目光 伤心月色 清音 悬崖边 突然袭来的忧伤 眼里流过一条河 在回忆中寻觅 七月半的早晨 死的哲思 那一幅画面 梦入丹霞山 朱紫街 石头开花的时候 女人N话題 关于女人 美女是怎样诞生的 美丽与资本 女人话题 富贵闲人 暗恋物语 美容的女人 快乐面具 女人与华服 十眉谣 记得那年花下 堆花 我的名牌观 寂寞红 女人的男人梦 我们是怨妇? 洗澡 爱了·痛了 爱是心头的一根刺 殉情 小蕙 谎花 看杀卫□ 濮小姑 由雨想到的(后记) 试读章节 和烫掴子、炒叛干一样有趣的还有打糍粑、做炒米糖和裹粽子。其中我最喜欢看的是打糍粑。 “打糍粑”是男人的一项集体活动,也是一项甜蜜的劳动.挥动胳膊时,人们常常被扑鼻而来的米香所醉倒。打时将蒸熟的糯米饭放入石碓中,用包了铁皮的粗木棒不断捣之,直到米饭碎烂,再将其做成圆形,上撒芝麻或豆粉,可煎可炸、香糯无比。糍粑若蒸,多用蕉叶包着,也有人用荷叶粽叶包裹,取其叶之清香和形之美观,同时也方便携带,真正的一举几得。 油果要简单些。用糯米浆或糯米粉调浆皆可,炸起后空心,用竹签串起.童年时最快乐的事情是举着一串黄澄澄的炸油果从麻石街上呼啸而过,那种酷劲不亚于今天的“暴走族”或“飞车族”。 炒米糖是客家的名小吃之一,也是主要的年货。年前家家户户晒炒米、炒炒米,炒“喜”(膨化)后倒入蜜糖或白砂糖、薯糖拌匀,趁热倒入木格中,用滚筒压紧。压时在上头撒入用韭菜染绿或用一种叫“洋红”的食用染料染红的烫皮碎片做点缀,切成薄片放入铁皮桶或瓮中贮藏。炒米糖香甜可口,多用以年节赠馈、还礼。是以前及现时走亲戚必备的物品。 记得儿时过年,最先向我们传达年节喜讯的便是每家的晒场。晒场上摊开一片片谷答,谷答上是坚硬的炒米。尔后。多半在傍晚边,有些人家开始烧大灶炒炒米。炒米的香味弥漫在四周,让我们欣喜若狂。做炒米糖的日子是我们的节日,细鬼们欢呼着跳跃着,在香气中尽情玩耍。累了吃上块新做的炒米糖,心和嘴一样甜! 炒果仔是安远人待客的年货之一,用糯米粉和成浆,再不断加粉揉成固体状,揉熟后切成手指长短的细条,放茶油中炸,有甜咸两种,甜的放芝麻,咸的放姜蒜,巧手的主妇还会造型,如蟹爪、八字图、双喜等,特别受儿童欢迎,盖因炒果仔好看、好玩又好吃,具有集合功能!以前安远人送年礼时,炒果仔是必备礼品之一。穿着阴丹士林蓝衣裳的主妇们挑着两只腰子形、油着黄漆红边的藤制香篮,香篮里头是用草纸包裹的炒米糖和雪白的“喜”(膨化)出望外的叛干。香篮盖上用炒果仔摆放出各种造型以充“面子”,这样送礼、回礼的人皆大欢喜。跟在母亲、奶奶身后走累了的细鬼们。趁大人不注意,飞快地拿了一只“老蟹”,然后故意落后几步,偷偷地大快朵颐。一眨眼工夫,那只炒果仔老蟹就变成糊糊,安静地呆在孩子的胃里,及时地发挥了它作为食物的功效。 裹粽是最有名的糯米制品之一。它不算板,但在客家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端午裹粽是为了纪念楚国的大诗人屈原。赣地以前属楚,这一习俗可说是赣地“原生态习俗”之一,所以赣南客家人裹粽子的历史非常悠久。裹粽子的程序、步骤,甚至品种全国都差不多,在此不再冗述。我想说的是一个与粽叶相关的故事。 1968年我五岁,随母亲下放到父亲的老家安远江头乡上龙村。那个小村庄风景秀丽,套用一句名言即“环村皆山”也,同时也环村皆竹。山腰上有毛竹,屋坪、河边有篁竹,这篁竹不知是否古人所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之篁? 篁竹很美,丛丛簇簇的立于房前屋后,如画似梦,但其间也有凶险。少时放鸭子,喜将竹竿扛在肩上。有次从篁竹下过.竿子扫过竹枝,阵阵簌动间,一条碧绿的竹叶青滑落在面前,吓得我拔腿就跑。竹叶青毒性大,每年总有人被它咬死。尽管如此,大家还是爱种篁竹,取其材做篾器,偷偷拿到墟上换些油盐钱。 裹粽子用的箬竹不似篁竹那般亲民,它们一般长在山坑中。这箬竹叶除包粽子外还是客家人编斗笠用的材料,所以需求量较大。因采叶的人多,有时要走不少山路才能找到理想的粽叶。 我有个堂叔叫温凉,和堂婶金风一样,原是父母亲在县采茶剧团的同事,夫妇俩因故回乡务农,但温凉叔不改早年在剧团当编剧的本色,仍经常笔耕,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过《春夜开荒》、《抗旱曲》、《九龙茶敬亲人》、《呼吁为民歌正气》等文章,是老家的名人。金凤婶婶原为演员,体态柔美,能干漂亮,就这么个娇柔的女子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举动。某次她上山割箬,不慎被青竹蛇咬伤,山深无人,又缺药物,在此性命交关之际,柔弱的金凤婶娘挥刀将已经肿胀的左手中指斩断,匆匆找了草药嚼烂敷在伤口上,撕了衣服包扎住,还拼力将一捆柴火、一捆箬叶背回了十几里外的家中,真乃壮举! 这之后每次见到裹粽我总想到金风婶娘。读大学期间温凉叔和金凤婶娘从老家到县城做客,我问她挥刀时怕不怕?婶娘说当时只有一个念头:要活着回去见细鬼和老公,所以手起刀落,没有丝毫的豫惧,事后也不觉疼痛,现在想来还感到奇怪。从她这一举动我想到著名的李广射虎。看来人在危急之中爆发的潜力往往超出常规,金凤婶娘即一例。她的举动让我对粽叶有了特殊的感情。婚后和公婆合住了二十几年,每年端午之时见婆婆将用过的粽叶洗净收好,以备明年再用,我便心生感慨,心想婆婆确实知道生活的艰辛,不然怎会如此惜物? 安远小吃中让我魂牵梦萦的还有豆腐花和凉水。 豆腐花在安远家喻户晓,点缀了多少人的童年岁月。一年四季的,安远城乡常有商贩挑着担子沿街叫卖。他们的担子上一头是豆腐花,一头放着干净水,一桶盖上置葱姜蒜油盐辣椒等调料。另一桶盖上放着碗筷。有的图方便,改用一次性碗筷,或用保鲜膜蒙碗,一人一膜,倒也便利。该小吃经久不衰,特受少男少女欢迎,少妇也会买,她们大都用铝锅装回家,自己配料当早餐。在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当今,念旧似乎成了一种美德。在吃的方面。我颇具此德:看见豆腐花担,馋虫便扑簌簌地飞出来!可惜南昌少见豆腐花担子.即便有,其味也难以与儿时记忆中的媲美,也就放弃了尝一尝的打算。现在的人很懒,就是吃也需要相当的动力才行。P12-15 序言 散文的形式,颇为古老;散文的写作,尤为广泛。散文取材丰富,形式多样,如同五彩斑斓的风景画,如同跌宕起伏的交响乐。有人认为,散文门槛低,容易写,其实写好散文,绝非易事。真正的散文,不仅文字要优美,结构要精巧,更在于感悟要独特、思想要深邃。我手中这本温燕霞的文化散文集《客家·我家》,饱含她对乡土的无比眷念,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对未来的无比信心。阅读她的散文,你会在作家悠悠情思的笔调、深婉绮绣的描写中感受到她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冷静思考和深切感悟。由此,可以说,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客家·我家》,是当下散文创作园地里开出的一朵奇葩。 千年榕树共条根,天下客属一家亲。客家民系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一支,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足迹遍布世界各个地区。有人说得好: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温燕霞就是来自“围屋里的女人”,童年的家庭往事、儿时的乡村记忆、成长的甜蜜和痛苦、生活的艰辛和磨难,点点滴滴,在她笔下,是如此细致逼真、纤毫毕现。《奶奶》、《父亲》、《童年旧居》,故乡的月亮、涟漪、山岩和水酒……那些浸润着岁月流光、积攒着苦涩艰辛又充满着向往渴盼,如苔藓斑驳又如星光闪耀的往事,被点化成晶莹透明的画面,让读者获得感动。而通过对采茶戏、围屋、祠堂,甚至精美的客家小吃的描述,我们也能从那些摇曳生姿、趣味盎然的笔墨中,感受到作者浓浓的客家情和对客家历史文化深深的挚爱。 好的散文,还要有独特的风格。这也是散文的魅力之所在。作为女性的温燕霞,她的散文既浪漫温情、细腻精致;又热情奔放、恢宏磅礴。比如《母系》、《井头婆婆》、《蓝色花》、《金丝黄》等,让人品味客家女人独有的坚贞和美艳;《风花有关雪月》、《沉醉的事物》、《女人N话题》等篇章,展现了客家女性的内心世界与情感经历,笔下的桃花、水仙、青梅、茉莉、丁香乃至箫声、雨声、山光潭影、飞鸟流泉,都是那样幽雅细腻、精微缠绵、温润清丽,客家女性独有的敏感、浪漫、柔婉、娴静、贤淑、迷离、梦幻等,不经意就从她的散文中流露出来。而《北望长城》等篇章,却是那样的热情奔放、激扬豪壮、恢宏阔大,语言中透露的铿锵而果决、刚毅而决然,给人以阳光、气概和力量。她的几本小说已经或正在拍摄成电视剧,尤其是长篇小说《红翻天》,通过展示一段激情燃烧的历史,演绎一幕慷慨悲壮的大剧,从而荣获2009年度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第七届“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这也同样说明了这位女作家情愫中蕴藏了另外的一面。 散文之创作,在于勤,在于恒。近年来,温燕霞同志一边工作,一边创作,不断有新作问世,特别是很多作品能够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共鸣,实属不易。这本文化散文,更是把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和习俗容纳其中,需要更深的文化积淀和功力,其存在价值也远在一般的散文作品之上。希望作者再接再厉,在这充满阳光雨露的春天里,写出更多更好反映时代精神、彰显生命活力、弘扬人性之美的精品力作,为散文百花园增添更加绚丽、更加迷人的色彩。 在阅读温燕霞同志散文集时,随手写下这些体会和杂感,权为序。 2011年3月 后记 春天是怨妇,流着永远流不完的泪。 又是一夜的雨。先是急雨豪洒,声若震雷,仿若千年前欧阳修笔下轰然而来的秋声。继而小雨漫飞,檐滴如檀板轻敲,滴答、滴答,在子夜里击出清泠泠的孤寂。这孤寂旋即又被寒风撕成了纤纤丝缕,呼吸间就滑进了热烘烘的心头,在上面千缠百绕、百绕千缠——我知道,那恼人的文思又来了! 我翻身坐起,举目四顾,竟有壮志难酬之勇士醉里挑灯看剑的那份惘然——今夕何夕?此地何地?抚额良久,终于明白自己原来羁旅在外,难怪猛醒后会有那样一种陌生。我怔怔地坐着,倏忽间想起家中书桌上那堆即将付梓的文稿,几丝羞愧仿佛月影悄悄地爬上了我的双颊。因为在审校这本即将出版的《客家·我家》文稿时,我再一次发现了自己创作上的不长进。去年七八月间,为了完成其中的“客家”篇,我捻断了数缕青丝,可所写的十几篇文章居然那样的平淡,那样的力不从心!对比“我家”中的几十篇早年写就的虽谈不上字字珠玑,倒也清丽可爱的文章,我有些无语。在我看来,写作类似于磨刀,按说技艺应该越练越精、越磨越好,可为什么十几年过去,阅历丰富了,容颜沧桑了,笔尖反倒生涩了呢?只有一个答案:退步了! 退步的原因之一:工作太忙,忙得难有闲心和闲情。窃以为,闲心和闲情是栽出文学奇葩的沃土,是充足的养料,是必不可少的水分和空气。而文字是一尾一尾的小鱼,必须悠游在这种闲情和闲心的流水中才更见生动与活泼。自己如今的状态实在不宜写作,每日忙于频率几十号人的生存。担任频率老总六年来,不知有多少个夜晚都是在这种忧虑中猛醒过来的。这时的我便觉得文学很缥缈。书生很无奈,进而对某些奇门遁甲术产生了莫名的向往。可惜,所有的白日梦都不能持久,清醒后还得应付各种鸡零狗碎的琐事,开各种各样枯燥无味的会议,然后利用有限的节假日或早晚的零碎时间,强迫自己多多少少写几个字,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种交待。这样的写作如同一场缺乏激情的恋爱,结出的果实必然寡淡无味,文章的眼高手低也就可想而知了! 退步的原因之二:文学不再那么神圣?十几年前,总以为文可载道,甚可安邦,于是潜心向学,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够挥举、舞动着如椽大笔,浓墨重彩地书写出华丽的篇章,为这个世界贡献出一抹属于自己的色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已逐渐放弃这个如同幻想的念头。因为现在的世界已缤纷到繁杂的地步,要留下一抹纯属个人的颜色实在难而又难。加上快餐文化的风行和泛娱乐化的影响,文学的庄严正被消费心态逐渐消解。身为文字工作者的我,已经不自觉地抛弃了早年间对文学的顶礼膜拜。文学变成了码字,甚至成了“文学麻将”,只是一种无法控制的心瘾而已。这种角度下的文学创作自然少了几许高度和深度,甚至失却了原先因为郑重待之而呈现的细腻与生动,从而流于生涩与粗糙…… 这些日子我一直在思考、寻找自己笔墨迟钝的原因,心情越来越繁乱,笔触越来越沉重。我想,也许还有第三条、第四条我尚未察觉的因素在制掣自己攀爬文学的高峰,不过,千万,千万别告诉我这句话:你入错了行呵。这年头,不仅仅是女怕嫁错郎,女也怕入错行啊!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生存空间变小、阶层逐渐板结、平台碎片化、受众分流化、只要认得字就能借助鼠标键盘发布自己思想的年代,人人皆有成为作家的可能。所以,当一个像我这样业余时间以涂鸦为乐,年轻时也曾把当一个好作家作为终极目标来追求的女人,猛地发现自己竟在这条路上苟延残喘,怎么着也是一种残忍和悲哀吧? 打住,再探寻下去就是自我折磨了!我很阿Q地制止了那钩子般伸向脑海深处的思绪,在枕边那叠整齐的文稿中找回了点滴的快乐和自信:虽然近年将频率几十号人的稻粱谋放在首位,到底还是以挤牛奶的方式挤出了些许时间,完成了《客家·我家》这本文化散文的创作和校改。在此要特别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刘立云先生,2008年他对我的长篇小说《红翻天》进行了悉心的指导和编辑,该书问世后反响不错,不但入选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的三个一百原创工程书目,还于2009年荣获第十一届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就在《客家·我家》付梓前,《红翻天》又获得了第七届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我相信通过他的编辑,《客家·我家》这本书也会焕发出自己独特的微芒,从而让有心的读者领略客家风情之一二,并分享“我”这一个个体生命曾经的快乐与忧愁…… 此书还要特别感谢尊敬的刘上洋先生。他身为江西省委常委、省宣传部部长,不但亲力亲为地在散文园地上辛勤耕耘,写出了许多磅礴大气、富有哲思的散文,同时对江西的散文事业和散文后辈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提携。他给本书作的序,不仅仅是一篇序,更是一份对文学的关爱、一种对后辈的帮扶。在我,则是一股强大深远的动力! 感谢我的朋友《赣风》杂志的主编秦洪渊先生和老乡陈罗昌先生,这些年虽然彼此来往不多,我却从他们丰富的摄影作品中看见了男人的成长与壮大,感谢他们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精美的记载客家生活与风情的照片。 我还要感谢我的同事胡蔚川和毕淑娜,他们在工作之余帮我打印了本书的全部文稿。每每想起他们舞动的手指,我就感觉到春风拂面般的温暖。 最后,我要感谢各位购买、阅读此书的读者,是你们对客家这个民系的关注,让我认识到这本书尚有的存在价值以及文字的可爱与伟大! 于是,撂下笔,舒口气,静听窗外的雨声。那滴答、滴答的声音,是心跳的节律?是时间的步骤? 细细一想,原来是场美丽的春雨从天而降1 2011.3.8于南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