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口齿有余香
当年农家吃派饭,至今口齿有余香。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县里工作过的干部大多有过下乡在农民家里吃派饭的经历。那个时期,党的工作重心在农村,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在农村接连不断地开展各种运动,像土地改革、互助合作、统购统销、公社化运动以及发展生产、兴修农田水利等。每次运动都要组织大批干部下乡工作,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群众,落实任务,而且这也是干部下基层经受锻练的一个好机会。在这一连串的活动中,每次我都是幸运的参与者,其深刻感受至今记忆犹新,最使我回味无穷的,就是在农民家里吃派饭。
当时,下乡工作在农民家里吃派饭是一项制度。上级明确规定,干部下乡工作必须到农民家里吃派饭,不准自行立火,不准回机关吃饭,不准搞特殊化,群众做啥吃啥。而且规定,在农民家里吃饭,必须按规定及时交付钱和粮票,不得拖欠。
当时这项制度很严格,如果违背就被视为贪污多占,是要追查处理的,因此大家都很重视,许多人常常在下乡前换些零钱以备吃派饭时用,如偶尔离去,未及时付给钱和粮票,也会托人代交,或专门写信寄去。正是这样的纪律,使下乡干部行为规范,廉洁自律,广大群众对此赞不绝口。
由于当时处在解放初期,农民生活水平还很低,在农民家里吃饭,早饭多是玉米糁糊糊,午饭是红薯叶面条,晚饭是红薯稀饭,一天三顿杂面饼、辣椒酱豆、芥菜丝、萝卜丝等。生活条件差的农户,做的饭质量还会更差一些。最好的时候是刚收罢庄稼时,轮到谁家会吃一顿捞面条或是烙馍炒豆腐等,那就很不错了。最困难的时候青黄不接,与群众一起吃过煮红薯干、熬野菜等。这样的粗茶淡饭,虽然没有在机关吃得好,但是在下乡工作中确实得到了锻练,密切了干群关系,在与群众同甘共苦中赢得了群众信任。
在农民家里吃派饭,实际上也是一个调查研究、沟通交流思想的过程。往往在互相交谈拉家常中了解到许多社情民意、矛盾纠纷、思想要求和生产生活情况,对开展工作、发动群众、解决具体问题非常有用。
对到农民家里吃派饭,当时无论干部群众都非常重视。在下乡干部心里,肩负使命,牢记宗旨,严守纪律,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不敢懈怠。在广大农民心目中,看到下乡干部和他们吃一样的饭,一起劳动,热情地称呼他们,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是“老八路”作风,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光荣传统。虽然在一个队里某一户中,吃饭的就一两个人,可农民认为,他们是上级派来的,是党的干部,与他们同甘共苦,深为感动。因此,当时对管好干部吃饭,非常重视,非常认真。
生活中充满哲理,有时候,看似平常的事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就拿吃派饭说吧,大批下乡干部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过程中,调查研究,宣传政策,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获得群众的好评,使党的威信大大提高,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实在可贵。
弹指一挥,几十年过去了。我曾经住过的村庄,吃过派饭的农户,已无法统计了,但是它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当初的下乡锻练,对我的成长进步有着重要作用,我深感幸运。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但是真正对农村、农民有所了解是参加工作后,在老领导带领下又回到农村,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才有了新的认识。农民朴实厚道,诚恳热情,对到他们家里吃饭,帮他们干活,热情地称呼他们,非常感激,认为是看得起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往往激动得满脸堆笑,眼含热泪,会热情地给你说心里话,反映真实情况,支持你的工作。农民重感情,讲义气,性情直爽,对党中央、毛主席有深厚的感情,对党中央的方针、政策、指示、号召,只要听懂了,想通了,就会热烈响应,坚决照办。
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是个大学校,能育人,能养人,能锻炼人。农村里有丰富的知识,在那里可以听到、看到、学到许多有用的知识。
农民是我的良师益友。从他们身上我学到许多宝贵知识,在农民家里我汲取到可贵的营养。我深切地怀念他们,怀念那些曾经关心、支持、帮助过我的老住户、老房东、老党员,以及为我烧茶做饭的许多农民。我由衷地感谢他们。遥想当年,一往情深,享受今天,感念往昔。
P02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