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上海艺林往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周正平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该书主要描述的是上海近现代约三十余位老艺术家的掌故逸闻、生活琐事,其中有名声显赫的张大千、吴湖帆、唐云、陆俨少、程十发、沈尹默等大师,也有因种种历史根源、社会原因,未为大家详知的诗人、学者。该书读起来非常贴近人们的生活和记忆,年岁较大的读者,能从这些艺术家置身的社会环境找到自己经历时代风云的影子,感受时代的变迁;对于年轻的读者来讲,则可从中窥视前辈艺术家的生活,对艺术的追求,对生命自由的渴望,感悟到一切表象下隐藏的人生哲理。真可谓老少相宜,雅俗共赏了。无论是文章本身,还是作为历史资料,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艺术类的掌故逸闻方面的书。

东南形胜,江海通津,繁华都会。上海,融东西方文化之精华,开一代新风之先,艺家云集,艺事辉煌,举世瞩目,海派文化,永远是说不尽的话题。为了不让海上艺术家们珍贵的历史资料流失,也为了完成作者自己多年来的一个心愿——为自己敬重和熟识的已故师长们写一些回忆文章以志纪念,正平在教学之余,花费多年功夫,写成了《上海艺林往事》这本令人喜爱的书。

目录

贺词

慢跑助恒远(代序)

艺坛珍闻篇

 《富春山居图》与黄公望的上海足迹

 代笔画家沈士充

 任伯年学画有成

 蒲华生平逸事

 吴昌硕画得益于金石气

 张大千名号出自松江

 吴湖帆的学识修养

 苏州美专与吴子深

 齐白石与上海书画家的交往

 谢之光的月份牌创作和大写意画

 唐云的情趣

 蔬果清纯张大壮

 江寒汀善仿虚谷画

 雅俗共赏的画家乔木

 听程十发谈画

 陆俨少奇特的云水画法

 谢稚柳的书法艺术

 翁闽运的言谈比喻

 书法理论家柳曾符

 篆刻艺术家叶潞渊

收藏与鉴定篇

 梁鸿志与辛弃疾《去国帖》真迹

 衍芬草堂后人世藏吴昌硕印刻

 沈从文对上海的奉献

 谈印谱和印章收藏

 书画鉴定家张葱玉

 画家鉴定家徐子鹤

访谈篇

 张大干勤学古画

 园林学家陈从周趣谈

 徐志摩和白话词手稿

 乐观的诗人苏渊雷

 喻蘅的文人艺术

 施蛰存的晚年逸趣

 顾廷龙题签三易其稿

 朱东润的执著精神

 钱定一与民间美术研究

专题探寻篇

 沈尹默的书学思想

 董其昌的南宗文人画艺术

后记

试读章节

明代中叶以来,画家辈出,首先在苏州,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至后期集中在松江地区。松江大画家董其昌的声名最著,其实还有一大批重要人物值得关注,如顾正谊、莫是龙、陈继儒、赵左、沈颢等,本文所述的沈士充就是其中一位。

沈士充,字子居,华亭人(今松江)。他本出自画家宋懋晋的门下,也得到赵左的指点,当地人对他是很重视的,喜欢画画的人也多向他请教。然而,在今天看来,对这样一位有成就的画家却缺乏研究,甚至不能确定他的生卒年月,只知道他擅长画山水,偶尔也画些人物。他的笔墨技艺是在元代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秀润、清逸,布置或疏朗或繁复,此外,他也常常画些实际景物。

沈士充的名声虽不卓著,但按现代人的看法是实力派画家,所以,每每为董其昌代笔。明代的画家以文徵明、董其昌找人代笔最多,他们的画确实非常出色,但名气太大,地位也高,应接不暇;董其昌找沈士充代笔,画史上已是公开的秘密。可笑的是,陈继儒有一封写给沈士充的信,内容是请他为董代笔,清代人程庭鹭《箬庵画尘》具体记载如下:“子居老兄,送去白纸一幅,润笔三星,画山水大堂,明日即要,不必落款,要董思老出名也。”又据《明画录》、《无声诗史》等记载:日后,董的赝画充满市肆,但沈士充和赵左的代笔,已为上品了。

可贵的是,沈士充为董其昌作代笔画,并没有将自己淹没掉,今天能见到他的出色作品,主要表现在仿古和实景写生两个方面。

他崇尚古代董源、巨然和黄公望等人的作品,传世的以《仿宋元十四家笔意》手卷为代表,意境旷远,表现出文人艺术家超凡的笔墨风韵,堪称摹古杰作;同时,还有沈士充的友人如董其昌等十三位书画家的题跋。这一卷子,清代《石渠宝笈续编》有著录,乾隆皇帝甚欣赏,竟亲笔题诗十五段,钤印记三十二方,这在他的收藏品中是少有的。其中,有一段沈士充仿赵孟頫《青山红树图》,乾隆的题跋更值得玩味,细细吟读如下:“展卷古香扑鼻,了知手笔不凡;精神全是天水,秋色只在云岩;红叶绿叶错出,远霭近霭相衔;弗者游人策杖,恐妨湿却衣衫。”接着书:“右仿赵孟頫青山红树。”钤两方御印:“几暇怡情”,“得佳趣”。意思是:办完了公事以后,打开画卷看看,可使自己心情愉快,有好的品位。

沈士充的山水画,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皆有藏品。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套他的《郊园十二景》册页,极精致,用笔松秀,设色淡雅,是为庄园主王时敏画的。

谈到王时敏此人,应该略叙述一番:字烟客,太仓人,其祖父辈皆显贵,与董其昌同朝为官且友善。王时敏少时曾随董学画,李流芳的诗中将其列为“画中九友”之一。他晚年与董结为儿女姻亲,是董其昌画的主要倡导者。人清以后,王时敏和王鉴、王原祁、王翚形成“四王”画风,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赞赏,成为正统画派。

这套册页画共十二张,每幅一尺多见方,右上角有细篆字题景,下侧钤一朱文小印:“子居”,仅最后一页有款字,兹略举四幅如下:

其一:画的是桃源景色,一条小溪由左下方蜿蜒而上,两边桃花盛开,真是阳春三月的好时光,有两位隐者悠然自得,还有小桥回廊、瓦屋亭榭、乔松绿柳点缀其间,可居可游,足以赏心悦目。画的右上角题细篆字:“浣香榭”。

其二:画面布局为两叠式,底下的枯林在初春时节泛出一点嫩绿,一位老者拄杖而行,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像是去访友;透过丛树斜坡,有一座高大的楼房,还有两人凭栏眺望,顺着他们的目光远去,田边树林后,隐隐约约露出三片风帆。画的右上角题细篆字:“帆影阁”。

其三:主要景物皆集中于画面的下方,平缓的山坡下,树木丛深,有小屋长廊,两位隐者端坐其问,对景赋诗,谈艺论文;透过一片桃树林,远处迷蒙、空旷,给人以无限的遐思。画的右上角题细篆字:“霞外”。

其四:画中部是大片耕地,郁郁葱葱,画面右侧树林后有两间瓦屋,两位隐者小坐,很像是在领略田家的闲情;画面左侧杨柳依依,溪水木桥,真是人问仙境。画的右上角题细篆字:“田舍”。这是画册最后仅有款字的一页,内容为:“乙丑春仲,沈士充为烟客先生写郊园十二景。”钤一朱、一白两印:“士充,子居。”

沈士充与王时敏的交往情况,今人无法细知。很有可能,在那一年春天,沈士充走访王时敏的山庄,实景写生出这套画,算作给老朋友的留念。画上还有乾隆、嘉庆、宣统皇帝的精鉴玺印,经毕沅审定,证明此册页画日后流人清宫,备受珍视。

沈士充有一弟子名蒋蔼,字志和,于明代天启、崇祯年间,为文人职业画家,善摹唐、宋古山水,苍劲多用渴笔,陈继儒等极为推崇。蒋蔼传授后人技艺,有效地发展了松江画派。P9-13

序言

我和周正平教授是同事,任教于上海大学。我对他的印象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的。他是金石书画多面手,在书画界已有一定影响,平时话语不多,淡泊超然,也不去争什么。可能是对他比较了解的缘故,承正平君信任,热忱相邀,为其新著《上海艺林往事》写序。然而,说心里话,接受这样的重托,难免惶恐不安,好在正平为人谦和诚恳,笑道:“不必介意,写你真实感受即可。”我听后心甚宽慰。

阅读书稿的那些日子,正值岁末年初,窗外大雪纷飞,屋内寒气袭人。读着、读着,渐人佳境,竟然不觉寒冷,久久不忍释手,这大概就是一部好书的魅力吧!

东南形胜,江海通津,繁华都会。上海,融东西方文化之精华,开一代新风之先,艺家云集,艺事辉煌,举世瞩目,海派文化,永远是说不尽的话题。为了不让海上艺术家们珍贵的历史资料流失,也为了完成自己多年来的一个心愿——为自己敬重和熟识的已故师长们写一些回忆文章以志纪念,正平在教学之余,花费多年功夫,写成了《上海艺林往事》这本令人喜爱的书。

《上海艺林往事》也许只是众多书籍中的沧海一粟,然而,其内涵丰富,主要涉及书画、篆刻、诗文,图文并茂,语言朴实,感情深厚,值得我们去读、去理解、去深思。作者主要描述的是上海近现代约三十余位老艺术家的掌故逸闻、生活琐事,其中有名声显赫的张大千、吴湖帆、唐云、陆俨少、程十发、沈尹默等大师,也有因种种历史根源、社会原因,未为大家详知的诗人、学者。本书读起来非常贴近人们的生活和记忆,年岁较大的读者,能从这些艺术家置身的社会环境找到自己经历时代风云的影子,感受时代的变迁;对于年轻的读者来讲,则可从中窥视前辈艺术家的生活,对艺术的追求,对生命自由的渴望,感悟到一切表象下隐藏的人生哲理。真可谓老少咸宜,雅俗共赏了。笔者以为无论是文章本身,还是作为历史资料,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其主要特色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赏析。

其一,熔趣味性、真实性、知识性于一炉。

作为一本掌故逸闻性的著作,读者随处可见诙谐戏谑、可供闲读谈资的行文。比如,在《张大干名号出自松江》一文内,作者描写极生动:张大千青梅竹马的未婚妻病逝后,他伤心至极,萌生了“人生无常、悟入空门”之念,在松江禅定寺落发为僧,相传是寺院主持逸林法师后任之方丈给他取法号为“大千”;接着,作者又写大千还俗的经过:因害怕“烧戒”逃出宁波观宗寺;后来又因囊中羞涩在西湖边为船钱与船夫起争执,感到“和尚不可做,尤其是没有钱的和尚更是不能做”。日后,张大千成了举世闻名的大画家,回忆这些往事,自嘲当了“百日和尚”。这篇短短的文章,写得生动灵俏……又比如,作者写“月份牌”画家谢之光的生活趣事:谢之光如何惧内,离异后又如何迎娶“美丽牌”烟标月份牌的模特芳慧珍的经过。真是名士风流,千古佳话。作者娓娓道来,妙笔生花,让人读了妙趣横生,忍俊不禁……

本书除了趣味性、可读性的一面,其可贵之处还在于含有知识性、学术性的一面。

我觉得正平在写作此书时的态度是严谨的。让我们来读《听程十发谈画》吧。许多年前,程先生看了作者的几张画后,婉转地指出其中的缺点:“浓墨不可多用,如同演员唱戏,大部分是中间调,高嗓门不可持续往上提,下来再提,才上得去。同样道理,画中太浓的墨是起提神的作用,不能常用,要赋予变化。”用唱戏比喻丹青墨法,既形象生动,又含有绘画知识、技巧。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还列举了程先生的诸多艺术观点,如:“无写实基本功的变形,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艺术要夸张,要比真实的高。”作者由此感悟到“艺术修养其实是心灵深处的升华,世俗的审美趣味易于被常人接受,艺术的美并不仅仅等同于此。”此乃真知灼见……同样,在《沈尹默的书学思想》一文中,作者阐述了作为一位严谨的、学者型书家沈尹默的帖学理论、艺术追求和书法中的严格法度。作者以较多的篇幅,分析探讨了沈先生的理论观点及实践经验后,鲜明地表示:“我们今天看待沈尹默的思想,不应认为是对古代帖学研究简单的回归和复古,也不应认为是对碑学的完全否定。”沈尹默认为“书法艺术家,既要学习前人的法度,又要创造自己的风格,尤其要有时代精神”。“所以,他是一个有理想、有古、有今、有自己追求的真正大书家。”至此,读者不仅能从中获取这些公认的、有成就的前辈艺术家的治学与为人,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本人的学术观点和艺术颖悟。

其二,亲历其境,占获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本书所撰写的三十余位海上艺林诗书画家,其中有不少作者曾与他们直接交往,日积月累,聚沙成塔。作者在漫长的岁月、艺术之路上有意无意之中获得了不少未经面世的第一手资料,这也避免了仅从图书馆搜集文献资料写文章的尴尬,因而让读者感到新鲜的同时又倍感真实和亲切。这是一种优势。有时,作者往往随意撷取几个回忆片断,所写的人物形象就会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如写陈从周先生赠给作者一对嵌字联,是多么“语出惊人”;而陈先生的诸多言论,又是如何“愤世嫉俗”,具有“绍兴师爷”的个性……又如,写与唐云先生的亲密交往,唐云告诫:“许多画是没法临摹的,要悟!”作者说,“他的话带有浓重的杭州音,最后一个字声音较重”(《唐云的情趣》)。寥寥数语,刻画出人物的性格、面貌,也表达了对前辈师长的感怀。

其三,以灵动传神的细节,勾勒出鲜明的生活画面和人物性格。

一部著作的艺术形式是多方面的,成功的细节描写是一个重要方面,能够加强真实性,使形象生动饱满,读者身临其境并激发出想像的空间。《上海艺林往事》的文笔极好,在细节描述中有许多令人过目不忘之处。如:写施蛰存先生时有这样一段文字:“他举止从容,悠闲,包含着中国古典的温雅气息与西方文化的绅士情调。他性格乐观,绝没有老学究式的严肃感,讲到高兴时,他竟会像孩子般地笑着用手轻轻推我一把,那种童稚的天真、那颗纯真之心,我永远难忘。”“对于齐白石的作品,他认为虽然趣味好,但有些过于简洁,并用手比划寥寥数笔的样子,说‘是天下懒惰人的画!’我听后大为惊讶,不禁失声笑了出来……”(《施蛰存的晚年逸趣》)又比如:写苏渊雷先生晚年一文,我觉得与写陈从周先生、唐云先生那几篇文章一样,都是本书的“明珠”,非常出色,充满灵趣。请读:“苏先生知道我喜欢他的字。一天下午,在书斋里,他对我说:下细小雨的时候,你来,那时我写字的兴趣最好。”这个细节将诗人的性情写得极其传神……

好了,举这么多例子,也不知是否说到点子上,该打住了。蓦地想起正平在谈及这部书稿时曾对我说过的一段话来:“我属于慢跑,别人说这类书花一年就够了,我却写了数年,还边写边搜集资料呢。”是的,做学问、写文章其实都需要厚积薄发,沉得下心来,所谓十年磨一剑,怪不得这部书一点也没有急功近利的浮躁气。静水深流,寒梅浮香。《上海艺林往事》底气充足,学养深厚,正是我所敬佩的。这是一个学人的坚持与追求、艰辛和努力。至此,一个题目自然而然地浮上心头:“慢跑助恒远。”读者朋友们,我想你们定会赞同此言吧!

张烨

2008年3月于上海

后记

这是一本艺术类的掌故逸闻方面的书。多年来,编辑朋友们常常向我约稿,见面时说我写的文章有点三四十年代文人的趣味,很喜欢看的,这些累积就是本书最早的雏形。

数年前,我与复旦大学校友、上海辞书出版社王圣良兄闲谈,他询问起是否有合适的书稿,我试着将昔日的几篇短文寄发给他,承蒙赏识,提议以真实性、知识性、趣味性为基础,敦促我继续写下去。

我们所经历的是跨世纪,跨越经济、生活大变更的时代。老一辈人的许多事,对后人来说几乎是天方夜谭似的不可思议,我们却是这中间的承上启下者。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曾亲眼见闻前辈的故实。据我所知,往昔的文艺家们也喜欢聚餐、交谈,但热闹之后要冷静,可贵的是人在寂寞中做一些事情。

人要有悟性,要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要潜心做自己的事业。我是一个好事者,不愿意将知道的有意义的事浪费在肚子里。遥远的姑且不说,清代有《无声诗史》、《海上墨林》、《寒松阁谈艺琐录》……今人郑逸梅也有《艺坛百影》等书。我写这本书,是为了保留珍贵的资料和史实,展现真实的人物世界,讲得好听些叫“抢救文物”。绝不是为了应对眼下文化人的无聊考评方式。具体写作时,尽管近三分之一的稿子早就初具规模了,但还是很费时费力的;期间,我查阅了不少图书资料、整理访谈笔记,夜里若有所思,披衣起床,确实几难下笔。我是一个力求完美的人,所以书稿一拖再拖,又一再增补改进。

在此,我要感谢自己事业上的知友、汉和坊文化公司总经理华彪先生。自学生时代起,我们就有对书画艺术方面的相同志趣和爱好。今年新春,他问起我的近况,承蒙他的关心,并取了部分书稿细读。过后,他从多方面鼓励我完成此书的出版工作。

我还要感谢女诗人张烨教授,她长期从事现代诗歌文学创作,与我都属于那种在艺术上执著地走自己道路的人。鉴于她对我的了解,去年寒冬,我将部分书稿的打印件呈上,请她写序言,她先认认真真地将每篇文章看了一遍,然后着笔,这种精神,着实让我感动。值得欣慰的是:张烨教授还多次谬许我的文采,只能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吧!

有道是:好多文章是被催出来的。回想数十年前那些读书人的经历,我深有同感。在此,还要感谢复旦大学老校友林晓明兄对我多年来的知赏之情。

本书在撰写、整理资料过程中,还得到友人肖楠楠的帮助,也表示感谢!

还要感谢陈佩秋老师为我题写书名。

我的大学时代没有电脑,日久养成了手写的习惯。好在我的妻子,平时忙碌工作,夜晚归来帮着我,打起字来确很快捷,甚至连我十多岁的儿子也试着拨弄键盘。故而,这本书也是我们全家一时之心力所聚吧1

2009年3月

正平周宓于上海大学艺术中心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0: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