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方法,个人经历的回顾,教育的制度,语文怎样学才对,养之道,教之道,天赋与成就……本书回顾了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的求学经历,总结了他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教养方法,并评论了现行我国的教育体制,为广大求读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吾意独怜才(五常谈教育)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
作者 | 张五常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学习的方法,个人经历的回顾,教育的制度,语文怎样学才对,养之道,教之道,天赋与成就……本书回顾了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的求学经历,总结了他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教养方法,并评论了现行我国的教育体制,为广大求读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内容推荐 本书收集及整理的文章不是作者求学经历的本身,而是杀出重围之后老人家的回顾。当年怎样带球进攻,怎样过关斩将,怎样埋门扣射,都有叙述及分析。其中论方法,谈经验,评制度,教语文,说教养,发牢骚——这些加起来是相当详尽的教育之道了。是个人的看法,非专家之见也。 目录 序 引言:不是专家谈教育 一、学习的方法(三篇) 读书的方法 思考的方法 学习要从假设大师是对入手 二、个人经历的回顾(九篇) 佛山文昌沙的华英经验 读书的经验 太宁街的往事 考试四情:惧怕、喜欢、沉闷、过瘾 耍走进学问的天地中 选读物的困难 盖尔·约翰逊的教诲 英雄也迟暮——复雅嫒同学 睡在图书馆的日子 三、教育的制度(十二篇) 从市场角度看香港学术 舍四取三的谬误 知识就是力量 港大的“校外主考”制 “公立”兵败如山倒 从一个学生的一个问题说起 从律师行看学券制的优越性 学券制的困难是不容易相信 从资助教育的两个基本原则说起 科举试是搞什么鬼的? 干预教育灾难必然 补习与考试 四、语文怎样学才对(十一篇) 语文教育病入膏盲 我学英文的方法 清晰才是好文章——复英文老师们 中国青年要学好英文 学子语文江河日下 我辈语文将要绝后乎? 小朋友,背了再算吧! 要深入体会西方文化 中文要从背古文学起 陶杰怪论有真意 华叔,学写文章为什么? 五、养之道(十三篇) 给女儿上的一课——也是女儿给我上的一课 屡败屡战易,大胜从容难 儿童的玩意 巴菲特的悲剧 教养趣谈 都是传媒惹来的祸 以蚝换蚬的故事 教不严与没出息 电子游戏为祸不浅 愤青不问论 肥妹之死 迷惘之境 福利经济影响性情 六、教之道(十篇) 最佳、最劣、最受欢迎的教授 演说的秘密 学生何来免费午餐?——答黄有光大侠 给中国的同学们 想象力是怎样教出来的? 中国青年要听施蒂格勒的话 教育之道是赏胜于罚 聪明可以训练出来吗? 中国青年要冷静看世界 试论思想教育 七、天赋与成就(七篇) 天才何足道哉? 你可能是天才 回答几位天真少女 漫谈写诗的天分 成就早迟论 成就的界定 是谁害了沈诗钧? 试读章节 从一个学生的一个问题说起 一九九七年六月十三日 在港大招收新生时,一位学生问:我们在中学几年的校内成绩,是不是完全不计的?我答道:完全不计!肯定地答了这一句,不禁悲从中来。骤然听来,这学生提出的似乎是个无知的问题,但其实是点中了香港中学教育的致命伤。 我对该学生解释说,那是香港教育制度的问题,而我是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不可能改变这个制度。我认为,要是香港的教育制度像美国那样,重视一间有分量的中学的校内成绩,也重视一个有分量的中学老师的推荐信,教育的发展会有另一番景象。问题是今天香港的中学,不容许一个老师发挥个人的学问或设计自己独有的课程,使我们无从判断一个有真才实学的老师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别无选择,墨守成规的会考就成为唯一的准则了。 一时间我想起在美国任教职时的一些往事。一九六八年,我在芝加哥大学做招收研究生的评审员。参与评审的有做助理教授的五个后生小子,由年长而又大名鼎鼎的刘易斯(Gregg Lewis)做评审主席。我们这几位“后起之秀”也真的可怜,每人花了近一百个小时来审阅大约有五尺高的学生申请资料。我们精心排选,每人把最可取的前五十名学生的高下排列出来。跟着与刘易斯开会议。 刘易斯把他对学生的排列名次给我们看,竟然与我们所排列的完全两样。他不让我们的选择有丝毫重量:学生名次排列要依他的而行,一个也不能改。我们当然一肚气,心想,近百小时的工夫,付诸流水,那委任我们做评审是搞什么鬼的? 刘易斯见到我们的脸色,解释说:请你们做评审,不是要听取你们的意见,而是要给你们一个机会,学习一下衡量学生的准则。他跟着说他作过统计,大学会考(GRE)的成绩,与学生后来的表现没有可靠的关系。他又如数家珍地例举哪一间大学的成绩,再好也是三流,而哪一家成绩平平的,却非同小可;哪一位写推荐信的人绝不可靠,而哪一位只说半句不错的话,就言出如金,可以肯定。 后来校方依照刘易斯的排列,先通知前十一名学生,给予最高的奖学金。但这十一位学生中,答应到芝加哥大学深造的只有一个。其他都给芝大之外的名校“抢”去了。 最令我佩服的,是刘易斯排名第一的学生,是以色列一间大学的,成绩只是中上。这学生什么会考成绩也没有,不在我所选的五十名之内。后来我才知道,这学生被美国最高的五间学府争相取录,其中三间把他排名第一。这可见美国的顶尖学府都有像刘易斯那样的高人,对会考成绩视如粪土的。 一九六九年我转到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任教职,替学生写推荐信时慎重处理。过了几年,有两间大学来信,请我多作推荐,又说明只要有我的认可信,他们是不用看成绩的。 在美国,中学会考成绩(SAT)比大学会考有较重的分量,但通常只是以某一个分数作为起码的要求,其他就是按不同中学的成绩及推荐信,把学生作个别处理。在洛杉矶,Fairfax与Beverly Hill两所中学的学生,历来都有优先权;西雅图的Lakeside(Bill Gates之母校也)也有类似的分量。不要低估香港中学昔日的国际地位。一九六三年,洛杉矶加州大学的收生主事人告诉我,香港培正中学的学生申请,他们不用看成绩,照收无误。但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俱往矣! 香港今天的教育制度,是学生从小就单为考什么会考而读书。一位有创意、有启发力的老师,不会被容许以自己的所长,针对学生的趣味而授课。一位有真才实学的老师的独得之见,对学生会考成绩不好,该老师可能连饭碗也保不了。 这悲剧的场面广大。香港的中学,课本要由官方机构批准。官定课本说这样,老师不会教那样。课本说“莫须有”是解作“不需要有”,老师不会说应该解作“可能有”;课本说“怏然自足”,老师不敢说应该是“快然自足”。 既然中学老师在课堂上不能对官方的规定视若无睹,不可以在课程上选用自己喜欢但不被批准的书,而又为米折腰,不敢畅所欲言,以自己的学问心得在学生面前发挥——这样一来,就算老师是个天才,要增加自己学问的意向也就谈不上了。 P133-136 序言 十多年前,教育制度在香港吵得热闹:要不要改?怎样改?要用母语还是英语教学呢?凭什么准则决定?由谁决定?考试的规例如何,试题的规格如何,教法的管制又如何?一时间不少教育专家跑出来表达意见。 毋庸讳言,我历来对教育专家不认同。事实上,我对英国十九世纪的教育大师密尔有反感,认为他把自己的天才儿子教坏了。不是教育专家,我的本领是古今中外的学问可以摆擂台,要是败下阵来还可以拿出多项其他玩意表演一下。我的意识是同学们也有机会做到,但他们要拜我的方法为师。是另一种功夫,昔日有人嗤之以鼻,今天有人啧啧称奇。都不重要。重要是好玩,够潇洒,用得着。学问没有捷径。求学是苦事。我的方法是学时有趣,见到成果,走少了冤枉路。 也毋庸讳言,我不是英文专家。英文中学差几年才毕业,英语文法错得一团糟!有什么打紧呢?我的英语下笔成文,毫不卖弄,流畅自然,清楚明朗,写好初稿交给懂文法的朋友修改一下就是了。二十世纪经济学行内的英语文笔第一把手施蒂格勒(George Stigler)曾经问:“你的英文写得气若奔雷,文采焕然,是谁教的?”我想也不想就回应:“我背诵你的文章呀!”跟着在他面前大声朗诵:“The criterion of congru-ence with reality should have been sharpened-sharpened into the insistence that theories beexamined for their implications for observablebehavior……”他听得开心,过了几天用钢笔写下那段文字送给我。 说实话,我的英文到今天还是写不出施老兄的文采,还是写不到sharpened into the insistence那个水平。故人已矣,恨不得他还在,懂中文,能读到区区在下的中语文章。二00三年一月三十日我发表《我学英文的方法》。朋友曾经劝我不要“捞过界”,开罪了英文专家,但我终于禁不住写了。题中加进“我”字,意思是说非专家的方法,同学们要打个大折扣才读。想不到,该文今天在一个文字网上风行,同学们视之为秘笈,抢着读。 教育有什么专家呢?说过了,屡遇明师是我平生最幸运的际遇,但遇到的明师们可没有一个是教育专家。他们只是不小看我,对我关心,给我说说他们的经历故事,这里那里提点一下。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三日我发表《不是专家谈教育》,惹来争议,据说有些地方为该文开研讨会议。重要是有学问的朋友一致说该文对,对得非常对。 不是专家,但为人师表四十八年,自己养儿育女,不可能对教育一无所知。我教青年只凭着两点。一、对他们关心;二、把自己的经验所得对他们说。关心学子是人之常情,每个长者都可以做到,但说到经验我倒可大书特书。在《五常学经济》那集子内我写下了自己求学经历的大概。 《吾意独怜才》收集及整理的文章不是作者求学经历的本身,而是杀出重围之后老人家的回顾。跟《五常学经济》不同——没有一篇重复——《吾意》是写到细节去:当年怎样带球进攻,怎样过关斩将,怎样埋门扣射,都有叙述及分析。其中论方法,谈经验,评制度,教语文,说教养,发牢骚——这些加起来是相当详尽的教育之道了。是个人的看法,非专家之见也。 故事算神奇吧。少年时读书不成——不是一般的不成,而是很不成。两次被逐出校门,小学、中学都没有毕过业。近二十四岁才在美国进入大学本科一年级,外籍学生英文试千多个考生老夫成绩最差。为水平太差的外籍学生而设的英文班,老师开门见山,说那班从来不给“A”,因为有可能拿“A”的不会被分派到那里。他教造短句,教用简单的动词,学生要天天交功课。我每句只用几个字,有主词,有动词,有受词,跟着就是句号。老师是个老头子,学期完结后在校园相遇,他说教了那班十多年我是唯一拿到“A”的学生。几年后我才知道,老头教的是《圣经·创世记》开头的英文。 凡试必败转为凡试必胜,香港的亲友纷纷说美国的大学容易读。其实不易,只是美国的教授喜欢我思想时天马行空,鼓励我这样做。是同样的一个人,教育制度不同学与问都改变了。其实美国的大学制度不一定高出那么多。我是际遇好,在那制度下遇到好老师及好同学,受到感染,上苍赐予了什么一下子就发挥出来了。美国的教育制度跟香港的主要不同处,是前者我可以碰中给我启发而又鼓励我发挥自己的师友,而香港的制度却不可能碰中。不是师资不足,而是在政府及专家左管右管的制度下老师无从发挥他们的启发与感染力。今天内地的大学也不可能让学子碰中吧。我希望《吾意》这本结集能给内地的同学提供一条有机会“碰中”的路。 近二十四岁念大一是让同学五年多,二十九岁在长滩做助理教授大约让两年,三十岁获加州最佳教授奖是追成平手,三十三岁在西雅图华大升为正教授是胜出好几年了。要是我没有花上三年时间找寻博士论文的题材,可以加速三年,但没有这三年的寻寻觅觅,我不会写出《佃农理论》。 因为自己的经历,我从来不小看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上世纪七十年代,有十多个在香港没有大学收容的学生到美国跟我求学,成绩一律不错,而读得出色的约一掌之数。前前后后每个我亲自教两个小时,其实是骂了两个小时。故事真实,我在《不是专家谈教育》一文中有提及。 十年前在香港出版过另一本《五常谈教育》,其中有些文章这里重复。《读书的方法》与《思考的方法》是不能不重复的。《吾意》中的大部分文章是上一本《谈教育》之后写的。增加了那么多的选择,当然是《吾意》胜。 张五常 二0一0年七月二十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