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重新反思“乌托邦”
一、何谓“乌托邦”?
二、“乌托邦”与意识形态
三、“乌托邦”的精神根基:批判的形上学
四、“乌托邦”的现代性困境
第一章 西方传统社会的乌托邦观念及其特征
一、西方传统社会的乌托邦观念及其理论前提
1.本质先于存在
2.国家优于个人
二、西方传统社会的乌托邦观念的基本特征
1.张力:理想与现实、神性与人性
2.本真性:乌托邦的“不在场”
3.观念转换:由“空间”到“时间”
三、乌托邦观念的意义及其局限
第二章 马克思对西方传统社会乌托邦观念的批判与超越
一、由思辨哲学向实践哲学的根本转变
1.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
2.对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批判
3.实践本体论的确立
二、实践本体论的现代超越
1.实践本体论内含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2.实践本体论面临的双重挑战
三、乌托邦与历史的终结:马克思理论视角的历史反思与批判
1.对历史终结论的理论回应
2.历史终结论的实质
第三章 乌托邦与现代性
一、乌托邦的意义在于重新审视现代性
二、启蒙的现代性话语
1.广义的“现代性”与狭义的“现代性”
2.工具理性主义
3.个人主义
三、现代性的展开及其哲学伦理学反思
1.以市场经济为参照系的现代性
2.政治理性化操作中的现代性
3.大众文化社会整合中的现代性
四、乌托邦理论视野中的现代性
第四章 超越现代性:乌托邦观念的批判性重建
一、为什么要重建一种乌托邦观念?
二、重建乌托邦观念的可能性及其内在限度
三、乌托邦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1.比较视域中的中西乌托邦观念
2.中国近代启蒙时期乌托邦观念之哲学探讨
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乌托邦精神
结语:“永不在场”的乌托邦——历史与价值之间的张力
一、如何理解“历史”?
二、乌托邦与历史的总体性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