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的创意】当你一个人为奇特的梦想热血沸腾,并兴奋地将这个创意告诉你的朋友时,你的朋友无一例外地向你的梦想泼冷水,告诉你“算了吧”。放弃还是坚持?世人看来“离经叛道”的想法,马云坚持了下去。
【马云有话说】我还记得刚刚从西雅图回来,准备成立公司的时候,那天晚上我叫了24个朋友到我家,他们都是我在夜校的学生,包括一个82岁的老太太。我们开了个会,我说我们要做个Internet,说实在的,我对技术一窍不通,要讲一个根本不懂的东西真是像痴人说梦一样。
我讲得糊涂,大家听得也糊涂,最后有23个人说:这个事情是不能干的,绝对是不行的,干了是要闯祸的。只有一个人说:你要是真的想做的话,倒是可以试试看。这个人现在浙江省农业银行。我第二天早上想了想:干了,不管怎样,我都干下去。所以我说,我比今天的许多年轻人都强。有好多人都是:晚上想走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早上起来骑车又上班去了。
【思考与启示】1995年,从美国回来的马云摩拳擦掌,为自己的梦想兴奋和感动得一塌糊涂。他告诉他的那些朋友;他要做一个网站,他在美国找到了负责技术的合作伙伴,连名字都起好了叫“中国黄页”(chinapage)。换作旁人,24个朋友,23人投了反对票,还有一个人给了“观察票”,一盆盆冷水浇下去,恐怕再激情燃烧的梦想也可能熄灭。马云想了想,还是咬牙坚持做,“经历就是一种成功,你去闯一闯,不行还可以掉头”。
“在预测上,非常聪明和掌握大量信息的人并不比出租车司机更有优势”。是不是有的时候,你也会在睡前为自己的某个创意兴奋得无法人眠,早上惺忪醒来,依然按部就班地吃早餐、上班,晚上那个令人振奋的创意已悄无声息溜走了?
星期四 “我们只想捕小虾”
【马云的创意】“听说过捕龙虾富的,没听说过捕鲸富的”。马云剑走偏锋,看好名不见经传的中小企业。2000年,笑得欢畅的马云成为第一个登上《福布斯》杂志封面的中国企业家。《福布斯》这样介绍阿里巴巴:“阿里巴巴自1999年3月10日成立以来,已汇聚了全球25万商人会员。每天新增会员数达到1,400人,新增供求信息超过2,000条,是全球领先的网上交易市场和商人社区”。
【马云有话说】在现在的经济世界,大企业是鲸鱼,大企业靠吃虾米为生;而小虾米又以吃大鲸鱼的剩餐为生,互相依赖。而互联网的世界则是个性化独立的世界,小企业通过互联网组成独立的世界,产品更加丰富多彩,这才是互联网真正革命性所在。
【思考与启示】阿里巴巴开业时,注册资金为50万元,共有18人。马云提出三个目标:第一,我们要建立一家生存80年的公司;第二,我们要建设一家为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公司;第三,我们要建立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进入全球网站排名前10位。对于第三个目标,他的创业伙伴面面相觑。
由于马云选择了准确的切人点——中小企业,马云的第三个目标不是天方夜谭,离梦想越来越近。那些强大、优秀和卓越的企业,固然闪耀着诱人的利润光环。但是,因为大,要吞下去就需要足够强大的胃口。而且,大企业给不给你机会还要另当别论。中小企业会爆发出“蚂蚁雄兵”的力量,他们也更热情,愿意给任何为他们服务的人提供机会,聪明的马云预测到了。
星期五 创意也要戴“紧箍咒’,
【马云的创意】马云在乎创意,更在乎他的创意到底能不能现实地活着。如果在现实的土壤中一再夭折,创意再璀璨,所带来的辉煌也不过是逞口舌之快的短暂自我陶醉。马云巧妙地为创意戴上“紧箍咒”——创意可以跑在现实前面,但不能让现实落下太远。
【马云的故事】1995年,中国网络意识的启蒙者瀛海威在北京白石桥路口竖着一块高高的广告牌,上面写着“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马云创造中国黄页,也是受到瀛海威的启发。正是在这一年,马云拜访了瀛海威创始人张树新,通过半小时的交谈,马云认为,“如果互联网有人死的话,那么张树新一定比我死得更早”,因为他听不懂张树新的观念,她提的理论比马云更超前。如今的瀛海威早已“作古”历史深处,意气风发的掘金者最终未逃脱“先锋变先烈”的宿命。
【思考与启示】张树新谈到“一个人之所以被历史记忆,不在于他获得了什么,而在于他以何种戏剧性的方式参与”。的确,张树新是有创意的,她和她的瀛海威也戏剧性地参与了中国互联网的江湖。但是,她的意识过于超前,他们没有明白老百姓到底需要一张什么样的网。而马云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不但比一般人更早知道社会需要互联网,而且他也准确地预见到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互联网。P4-7
中国企业的发展,与创意息息相关。创意要素一旦与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条件巧妙组合,会创造惊人的个人与社会财富。可见,创意也是企业的重要竞争力,是企业维持其进化优势的关键因素。《创意笔记系列》挖掘了部分优秀企业家的创意及其在企业发展中的运用,对于其他企业和创业者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能够带给人们更多的智慧与启迪。
——创意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 苏彤
创意面前,生意从不平等。有无创意,企业成长路径大不相同。
传统的旧习惯总是根深蒂固,许多人习以为常,不敢也不愿去碰一碰。某些循规蹈矩的思维、习惯可能会导致企业的生命力衰微。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创新必须有创新思维开道,即学会思考,也就是有创意。
作为一个不断演化的物种,企业其创意直接决定他们的进化优势有多强。企业初创时期的创意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成长基因,如果一个企业在最初选择商业模式时就出现偏差,陷入守旧,那么它奔跑得再快、再欢畅,也难免最后沦落到迟暮的行列;企业成长过程中,如果固守原有的市场地位、发展模式、旧市场、旧管理,之前占据的竞争优势会迅速消退,作为进攻者的创新者会最终占据优势。
如何获得创意?
香港基督教牧师萧寿华(Gordon Siu)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如果在一个瓶子里装进6只蜜蜂和6只苍蝇,并把瓶子水平置于窗边,瓶底朝向窗外,你会发现蜜蜂一直努力不懈,试图找出玻璃瓶的出口,直到筋疲力尽而死为止;可是苍蝇却在两分钟内,就从另外一端的瓶口成群飞出去……它们(蜜蜂)趋光、具有智慧,但一直徒劳无功,正是这些因素使然。它们显然认为一定能从最亮的地方找到出口,所以照做不误,其实不然。
创意或许是出于直觉,灵光乍现或者深思熟虑。不管什么样的创意,都需突破常规的局限。创意最大的敌人是思维定势,蜜蜂“出口就在最亮的地方”的刻板思维,使其困于一隅而不得解脱。如果你用线性方式去解释过去,那么你就只能朝一个趋势前进,但未来有无数对过去的偏离。
人人都有创意,不是所有的创意都有价值。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或许可以给人带来美好的幻想与希望,但未必会在现实层面落地生根。能够创造财富神话的创意一定是与现实吻合、能够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或增强企业生命力的元素。
我们这个世界,不缺乏创意,也不缺乏会与当下或未来“珠联璧合”的创意。我们缺乏的是滋养创意的土壤。创意,往往与社会主流有着格格不入的“逆反”,他们会在传统的强大壁垒中轻易夭折。
威尔·杜兰意味深长地指出,“每一个人在年轻时,都会有很多诸如让生命变得有意义、让生命充满光辉的信念,但随着岁月流逝,这些信念大多在中年冷漠的人生观里丧失殆尽”。
在这个人们擅长质疑一切与贬低一切的时代,人们更倾向于看到:那些活着的天才都是常人,而那些死去的天才都是传奇。不是所有的创意都能安然在现实层面开枝散叶,一些真实的、闪着诱人价值光泽的创意,会在黑暗里寂寞隐藏,不动声色与我们擦肩而过。
某一天,某个竞争对手使用的创意,你也发现这个为其创造巨大利润的创意,正是你若干年前的灵机一动,只是你放弃了。一旦放弃,你就无法知道你离成功到底有多远。而你的对手以他的实践方式告诉你,其实你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只是你放弃了。
一旦有了想法,而且这个想法是有现实意义的,也能找到植人现实的切点,就试着去实施,然后再不断完善你的想法或产品。即使你是一个并不擅长制造创意的人,你也可以做一个挖掘创意的人。大部分创意狂热分子虽然是发明的功臣,却难以融人企业。而且创意在被执行之前,这些人自己也会处于犹豫不决的状态,他们对自己的创意并不自信。因为未来充满模糊性,创意到底会激起多大的现实火花,他们并没有板上钉钉的预测。那些左右摇摆的创意,会因为外力执著的支持与强力推荐,而最终得以坚定不移地深入现实腹地,并转化为巨大的变革力量。但是,如果被忽略,这些创意可能就永远地失去它们应有的价值。
电影《罗拉快跑》善意地规劝,“每一天,每一秒,你所作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不要惧怕特立独行,更不要担忧特立独行的结果,每一天,每一秒,创意都会改变你的财富和人生。
有创意,就有商机;有创意,才有成功。
《马云创意笔记》——一部记录成功创意的商业笔记,深层揭示互联网时代的电子商务运作规律;用事实说话,阿里巴巴的成长历程见证了互联网市场无处不在的商机。
《马云创意笔记》以笔记的形式阐述了著名企业家、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始人马云的商业创意,全书列举了大量实例,生动传达了商业奇才马云的现代管理理念,对创业者尤其是青年创业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书由于一著。
《马云创意笔记》——一部记录成功创意的商业笔记,深层揭示互联网时代的电子商务运作规律;用事实说话,阿里巴巴的成长历程见证了互联网市场无处不在的商机。
有创意,就有商机;有创意,才有成功。
本书阐述了著名企业家、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始人马云的商业创意,全书列举了大量实例,生动传达了商业奇才马云的现代管理理念。本书由于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