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青年文化研究译丛》选取西方学术界有关青年文化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涉及芝加哥学派的越轨文化理论、伯明翰学派的仪式反抗理论以及后伯明翰时代的混杂认同理论等理论流派、研究模式和研究个案。
安迪·班尼特、基斯·哈恩-哈里斯编著的这本《亚文化之后:对于当代青年文化的批判研究》为该丛书中的一本。全书包括“理论阅读”和“个案研究”两部分。其中前者试图对在青年研究领域已经成为普遍分析模式的亚文化理论进行批判性再评价。
《亚文化之后:对于当代青年文化的批判研究》是研究青年亚文化理论和个案的新近著作,包括“理论阅读”和“个案研究”两部分。前者试图对在青年研究领域已经成为普遍分析模式的亚文化理论进行批判性再评价,涉及对亚文化理论的起源、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后亚文化理论、亚文化争论的批判性解读。后者包含对青少年经常出没的各种文化空间(酒吧、夜总会、卧室、互联网等)和经常参与的各种文化实践(社交聚会、穿着文身、泡吧上网等)所做的有趣剖析。
《亚文化之后:对于当代青年文化的批判研究》由安迪·班尼特、基斯·哈恩-哈里斯编著。
译丛总序
民间恶魔、身份认同还是仪式抵抗?——西方青年文化研究的历史和多重视野
“青年文化”的发现史
芝加哥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研究
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研究
“后亚文化”理论及研究
青年文化研究的未来
注释
各位作者简介
致谢
序言
亚文化理论的起源
亚文化理论和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
对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种种批评
后亚文化理论
亚文化争论的延续意义
注释
第一部分 理论阅读
第一章 文化、亚文化与社会组织
文化、亚文化和社会学话语
韦伯和“各种集体实体概念”
集合概念的解构
反思“亚文化”
结论
第二章 碎片化的文化和亚文化
亚文化与文化多样性
变化着的文化形式
变化着的文化特征
文化的碎片化
注释
第二部分 个案研究
第三章 “这就像加拿大的缩影”:蒙特利尔的场景音乐
对场景进行定位
蒙特利尔
“衍生唱片”
结论
致谢
注释
第四章 舞蹈的国度:青年亚文化理论再思考
舞蹈音乐和亚文化理论
观点论辩
结论
致谢
注释
第五章 游客还是旅客?“亚文化”、自反性身份和新部族社交
自反性和身份
新部族和新兴的社交习惯
游客还是旅客?
结论
注释
第六章 少女的“卧室文化”:编码与分区
研究卧室文化
编码和分区
20世纪90年代的卧室文
创造卧室空间
编码或者分区?
结论
注释
第七章 平淡无奇的亚文化?全球极端金属乐场景中的越界与世俗
极端金属乐场景
日常生活与场景参与
世俗的逻辑
结论
第八章 青年的全球本土化生存策略:日常文化实践中的空间、权力和交往
另类现代性和亚文化理论
现代性、消费和选择:“后亚文化主义”的先决条件
“革新派”和“正常人”:全球本土化的生存策略
“革新派”
“正常人”
隐藏在风格之下:空间、权力和交往
结语
注释
第九章 哥特场景和(亚)文化实物
哥特场景以及对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异议
亚文化的替代词
(亚)文化实物
自给自足与自我独立
结论
注释
第十章 “七星酒吧”的“《巴菲》之夜”:“全球本土”层面的“亚文化”偶遇
亚文化群体都去哪儿了?
青年文化群体、区域性和游戏空间
“虚构的场所”还是“所有人都认识你的地方”……
严肃的游戏和空间
“公开承认自己的隐私”
时间、地点、主体性的重要性
七星变成了安格斯
其他备选项:希尔顿酒店和540酒馆
高杰酒吧
白白忙碌一番?
结论
注释
第十一章 虚拟亚文化?青年、身份认同与互联网
亚文化和互联网
当代青年文化中的在线/离线连续性
作为一种创造性策略的虚拟亚文化
结论
后记
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