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老子>的要义与诘难》是一本更新换代型的《老子》读本。作者熊逸结合了最新的考古材料和前沿的海内外研究成果,以缜密的考据和分析破旧立新,把所有重要的疑难问题都推到了证据和逻辑所能达到的极限,并力图扫清每一处思维死角。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道可道(老子的要义与诘难)(精)/中国思想史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熊逸 |
出版社 | 线装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道可道:<老子>的要义与诘难》是一本更新换代型的《老子》读本。作者熊逸结合了最新的考古材料和前沿的海内外研究成果,以缜密的考据和分析破旧立新,把所有重要的疑难问题都推到了证据和逻辑所能达到的极限,并力图扫清每一处思维死角。 内容推荐 《道可道:<老子>的要义与诘难》首先是一本更新换代型的《老子》读本。作者熊逸结合了最新的考古材料和前沿的海内外研究成果,以缜密的考据和分析破旧立新。 《道可道:<老子>的要义与诘难》还是一本充满思辨趣味的书,尤其适合那些怀有纯粹的思辨兴趣的读者。循着作者的分析脉络,我们会得到如精彩的本格推理小说一般的阅读享受。 这还是一部丰富的文化史。作者以《老子》的文本为线索,从历史上复杂的阐释与实践中勾勒出道家学说恢弘的文化版图,而跨学科的旁征博引又有助于我们以全新的社会科学的眼光,以当代的人文素养,反观两干多年前的古老智慧。 目录 引言 道可道 第一章 关于老子的传闻 第二章 先秦道家的流派 第三章 三种《老子》:郭店楚简本、马王堆帛书本和通行本 第四章 黄老之学与君人南面之术 第五章 《老子》之学的政治实战:无为而无不为 第六章 作为一种社会主张的“道可道,非常道” 第七章 普罗米修斯的恶行 第八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第九章 《老子》的思维方式 第十章 《老子》辩证法的三种解读:客观规律,处事操守,权谋机变 第十一章 理想的人生是退步:回归婴儿 第十二章 玄牝与大地母亲 后记:对于不可言说者的言说 试读章节 《庄子·天下》分析方术和道术,李零先生认为这里所谓的方术是古代的技术,即数术方技和治国用兵之术,而道术是指思想,百家之学就是从道术当中分化出来的。(《人往低处走》)但从《庄子·天下》的上下文来看,道术和方术似乎并非截然两类,而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所谓方术也就是道术的“一个方面”。 《庄子·天下》说,现在的诸子百家之学其实都是古代圣人之道散落的遗存。在上古的黄金时代里,一切都是完备的,那些道术、法规、典章制度现在仍然散布天下,被诸子百家们经常称引。但是,世道大乱了,天下之人各执一端,割裂了古时候那完备而浑然的道术,却以为自己所持的就是全部。 这个说法虽然很有些理想色彩,却很可能说中了一个要害:诸子百家的学问很有可能都是来源于古时的官学,每种官学都是一个整体的政治格局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后来礼崩乐坏,官学失守,私学兴起,本来属于上层社会的知识渐渐下及民间了,就像中国帝制结束以后,老百姓只要肯花钱,就也能吃上御膳了。 《庄子·天下》接下来评论诸子的学问,都是先说古时候有某某学问,最近有某某人听说了之后很喜欢,于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学去做。而耐人寻味的是,《庄子·天下》通篇没提儒家,却基本都是道家;但若说这是道家的学术史呢,偏偏又是以墨翟师徒开头的。 继续看《庄子·天下》,接下来的是宋钎和尹文,他们的风格介于墨家和道家之间,再接下来就是所谓先秦道家三个阶段的代表人物了。这个叙述顺序匪夷所思,再加上前边的疑点,令人感觉道家像是从墨家演变来的,甚至具备了明显的中间形态。 这个疑惑现在只能搁置,接着看下去,《庄子·天下》便开始进入被冯友兰先生称为先秦道家第一阶段的几位名人了,他们是彭蒙、田骈和慎到。在他们的主张里已经有了反智主义的倾向,主张顺任自然,无知所以无忧。《庄子·天下》评论说,这些前辈对于“道”确实摸到了一点门径,不过还差得远呢。 彭蒙、田骈和慎到,他们的身世比老子更加不可捉摸,只是因为名气不够大,所以得到的关心不够。上博简有一篇《慎子日恭俭》,看称呼应该是慎到一系的书,但内容近于儒家。而在司马迁的记载里,慎到、彭蒙这些人却被归入了道家的后学。 就算司马迁说得对,但反智主义的思潮确实由来已久。早在春秋年间,社会上就有这样的风气了。——《左传·昭公十八年》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曹平公死了,许多人来参加葬礼,鲁国的使者去拜会了周大夫原伯鲁,交谈之后发现他很不爱学习,回国后就把这事告诉了闵子马。闵子马说:“周王室将要发生动乱了吧。依我看,这种不学习的风气一定早就流行开了,这才波及到在位的大夫们。大夫们只对官位最上心,根本不明事理,以为不学习也没什么坏处,索性就不学了呗。这种人处理政务也一定是敷衍了事的。照这样下去,下陵上替,能不出乱子么!”后来果然出了乱子,原伯鲁的儿子也被杀了。 这或许是史上最早的“读书无用论”,而《左传》显然是主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所以后来才成为了儒家一系的经典。那么,从这段记载推测,有原伯鲁这样的想法却无权无势的人在社会上肯定还有不少,他们中的一些人会不会就成为道家的前辈,或者是否为道家的出现营造出了一种相当合适的思想氛围呢? 其实,如果认真寻找道家的前辈,还是有些或隐或现之人的,那时候可不少很有思想的隐士。混乱的时代最喜欢造就英雄、恶魔和隐士。春秋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战国就更乱了。面对社会秩序的败坏,不同的人作出了不同的反应。有的人勇于变革,有的人勇于逃避。智识是不是万恶之源,这就成了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了——《庄子·胠箧》说:“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 如果按照“屁股决定脑袋”这个一贯的人之常情来看,屁股坐得高的人大可以呼吁“知识就是力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为这至少可以制造出锋利耐用的杀人武器和铁桶一般的信息管理机制;屁股坐在地上而无可奈何的人就只能说说“无知者无忧”了,于是就有必要为自己的行为和处境找出合理的借口,最好是冠冕堂皇的理论依据,既可以自欺,又可以欺人。 总之,人如果要生存下去,就有必要给心理找到平衡。事情就像约翰·塞尔顿的一段或许有失刻薄的描写:“我们总喜欢拿自己身上自鸣得意的长处去衡量别人。有位叫做纳西的诗人,很穷(诗人总是穷的),在街上看到一位市议员佩着金链、骑着高头大马迎面而来,就对身边的同伴不屑地说:‘瞧那家伙多神气!可他连一首素体诗也写不出来。’”(《闲谈录》) 相比之下,中国先贤李斯在发迹之前曾向荀子学习帝王之术,毕业之后准备去秦国闯一番天下。在向老师辞行的时候,李斯说出了一番掷地有声的话:“人生最可耻的是卑贱,最可悲的是穷困。如果一个人一直处在卑贱和穷困里,却愤世嫉俗,厌恶名利,用‘无为’来标榜自己,这可不是士人的情怀呀。(《史记·李斯列传》)等多年之后,风光一时的李斯被押上刑场,不禁追怀起寒微时节和儿子一起牵着黄狗去郊外打兔子的恬淡生活了。但一切都已经晚了,这时候的他不知道可否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呢? 在年轻气盛的李斯看来,所有“君子固穷,达人知命”的修养不过是失败者的扯淡,“清静无为”之类的说辞更是失败者对自己的涂脂抹粉。的确,要把一般人看上去都觉得倒霉的日子证明出优越感来,确实有些难度。或许部分地因为这个原因,道家的修身理论才那么玄妙高深,就像佛学大师们为了证明这个看似实实在在的世界为空幻、假有,便穷尽了古代思辨智慧所能达到的极致。P14-17 序言 “中国思想地图”这个系列,本意是把中国思想史上的要点、节点论述清楚,并逐渐把脉络勾画出来,通俗以陈说之。 这本书更多地把《老子》拉到形而下的层面上来作辨析,重点着眼于它在政治学和社会学上的意义。——并不是我特意选取了这个角度,而是我以为《老子》原本的关注焦点就是形而下的,这在书中会有相应的论述,连带着对前人的一些导向形而上的成说也有相应的辩驳。 在这样的视角确立之后,本书进而分析《老子》若干重点议题的来龙去脉,考察《老子》特殊的论证方式和理论的自洽性,站在前辈学者的肩膀上略有一己之得。力有未逮,谨供方家批判。 熊逸 2010年11月 后记 很多人都对“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情有独钟,这本身无可厚非,但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很多问题、甚至悖论,却往往被人忽略,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在全文的结尾处对这句话稍作一点辨析。 1、 作为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海伦的美丽是无法言说的,而荷马在史诗里这样描写海伦之美:在特洛伊战争结束之后,希腊的长老们商议着如何处置海伦,是把她送回她丈夫那里,还是把她作为战犯处死。正在争议不决的时候,海伦被带了进来,刹那间,从没有见过海伦的长老们全都惊呆了,他们说为了这么美丽的女人,再打十年仗也值。 荷马以他高超的文学技巧成功处理了这个不可言说的言说,那么,荷马对海伦之美作出了正确的描写吗?但是,如果这个描写是正确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描写来为海伦塑一个惟妙惟肖的雕像吗? 2、 对于不可言说者的言说,不一定等于错误的言说。 在基督教的世界里,上帝是不可言说的,人类的理性、概念、逻辑等等都无法穷尽上帝,所以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神学家库萨的尼古拉集“否定神学”之大成,论证“上帝超越了任何概念”。但这绝不意味着《圣经》是错的,也不意味着《圣经》对于基督徒的生活缺乏实际指导性,更不意味着《圣经》是不讲逻辑的。 3、 “道可道,非常道”并不意味着“道”不可说,一说便错。“错”与“不完备”常常被人混淆。 所谓“不可说,一说便错”是禅宗的思维,而不是《老子》的。这种想法如果用在“道可道,非常道”上,本身就会构成一个悖论:如果你认定“道”是“不可说,一说便错”,并且《老子》全文都在论道,那只能证明《老子》全文都是错的,更加令人为难的是,就连“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本身也是错的。《胜天才王般若经》说:“一切诸法皆不可说,其不可说亦不可说。” 4、 如果“道可道,非常道”意味着“道”是语言无法描述的,更是逻辑无法论证的,那么“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本身在逻辑的正确性上还有没有立足之地呢? 更何况从语法上看,“道可道,非常道”,这是一个“如果……那么……”的标准的逻辑结构。 5、 《庄子·列御寇》:“庄子曰:‘知道易,勿言难。’” “道”并不难懂,也并不难讲,难的是知道了而不讲。《庄子·列御寇》认为,知道了而不讲,这是合乎自然的;知道了而讲出来,这是合乎人为的。古时候的至人,合乎的是自然而不是人为。 我们且不必追问为什么知道了而不讲是很难的,这里最令人困惑的其实只是“知道易,勿言难”这六个字。 //白话文//逍遥游//杂篇//外篇//无为而治人生处世哲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