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敬宇所著的《老浦口》中作为“老浦口”的浦口镇,历史较短,仅一百多年,但浦口火车站、南京长江大桥名气甚大。七十年代,作者先后居住在浦铁一村和津浦路。在这个长篇散文中,作者只从个人经验出发,将个人生活融进时代的大背景下,叙写的是七十年代那段政治动荡、经济萧条,但人们相互之间毫无猜忌、富有感情意味的日常生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老浦口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敬宇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李敬宇所著的《老浦口》中作为“老浦口”的浦口镇,历史较短,仅一百多年,但浦口火车站、南京长江大桥名气甚大。七十年代,作者先后居住在浦铁一村和津浦路。在这个长篇散文中,作者只从个人经验出发,将个人生活融进时代的大背景下,叙写的是七十年代那段政治动荡、经济萧条,但人们相互之间毫无猜忌、富有感情意味的日常生活。 内容推荐 旧日的影像虽然是碎片式的,但值得划忆。作为“老浦口”的浦口镇,历史较短,仅一“多年,但浦口火车站、南京长江大桥名气甚大。七十年代,《老浦口》作者李敬宇先后居住在浦铁一村和津浦路。在这个长篇散文中,作者只从个人经验出发,将个人生活融进时代的大背景下,叙写的是七十年代那段政治动荡、经济萧条,但人们相互之问毫无猜忌、富有感情意味的日常生活。将旧忆与对时代的理解融为一体,以写出老浦口的沧桑感、历史感。 作者九意去写“乡愁”,但乡愁已在笔下涓涓地流出。 目录 一 引子 二 一个开放的铁路小区 三 浦口镇 四 与公众有关的记忆 五 撒落的旧珍珠 六 时间停在了那一刻 七 红房子 八 家与人 九 走进浦口的深处 十 时光流转 十一 赘尾 试读章节 坐在车头里往前看,感觉上跟平时坐火车完全不同;尤其是在火车驶上长江大桥引桥的时候,桥面很高,前方视界开阔,行进的列车不像是行驶,就像是在天上飘动一样,直如飘浮在云端。“诗意的行走”,我想到了这个优美的句子。的确,难以忘怀。 当然,长江大桥并不完全都是诗意,很多时候,它也会让人烦心。 我家使用液化气灶具,是在七十年代末或八十年代初,那时候仅押金就要好几千元人民币,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这还不算,三周就要换一罐气,浦口又没有换气点,只能骑自行车带着液化气罐去江对岸的市里换。充满液化气的实罐是不能乘船的,只能过大桥,实罐又比空罐重得多,因此,每次去和来,罐子空也罢,实也罢,差不多都是骑自行车过大桥。先是我哥哥骑,然后换了我。大桥公路桥全长九里路,正桥两段上下坡的引桥特别长,坡度也大,带液化气罐上坡,有点像跑马拉松;幸亏那时候桥上汽车少,给自行车留的道路也比较宽。上桥的时候,必须铆足了劲,要一气呵成。常常是瞅准身侧的一辆大货车,跟定了它,就像马拉松跟跑战术一样;反正,大货车拖满了货,上桥时一路大喘气,并不比自行车快多少。 有一回,骑车上了桥,一摸口袋,液化气证忘带了。赶紧找到桥中央小岗亭里站岗的解放军战士,想把气罐暂放一下。反复解释是空罐,可那位和我年龄相仿的士兵坚决不买账。只好带着罐子返身骑行到北桥头堡,和桥头堡里的工作人员好说歹说,总算答应把空罐放在一边,赶紧冲下大桥,回家去拿液化气证。 我在南京长江大桥上还有两次骑自行车下坡跌跤的经历。一次是白天,在北边引桥的拐弯口;一次是晚上,在南边引桥的中段,靠近回龙桥的地方。后一次厉害,眼镜都被摔到桥中问的黄线上去了;那时候汽车少,若是放在现在,能不能保住这条命也难说。 有消息说,长江大桥上又有人跳桥了。 前些年遇着有人跳桥,报纸上还会登出一个小豆腐块,作个报导;后来似乎也见多不怪,很少登发了。对个人来说,自杀是一场大悲剧,原因众多;选择长江大桥,则有决绝的意思。时常也能见到欲死而不死的,把自己挂在桥栏的外边,面对四十多米之下的江面,临危而立或临危而悬,令人揪心。我曾经写过一篇散文,《在生死间徘徊》,就是述写南京长江大桥上那些欲死不死、痛苦回望几眼的赴死者的。 本来是一座政治桥的,如今政治的意味不知还有几许,南京长江大桥却早已成了一座经济桥。是的,这大桥的确是够“经济”的,就跟经济适用房一样。铁路桥就不用说了,火车日夜来往,几无间隔;单是公路桥,早已限行了货车,又限行了外地车辆,每天来往的汽车据说也早已超过了九万辆! 有一回在桥上,驾驶员师傅对我发感叹,说这座大桥不是人,如果是一个人啊,早就累死了! 大桥周边各种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发起来,并且仍在继续勃发。我特别注意过四月天雨后的春笋,生长的速度真让人吃惊,新鲜的、毛茸茸的竹竿每天看着蹿起来。大桥附近的建筑物,和雨后春笋相比,发展速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之,长江大桥的风景反而隐在其问,难以显现了。 实际上,长江大桥除了具有超出想象的经济价值,还是一座风景桥。当年多少人都以能在这座桥的桥上或桥下留影为美事。流线型的结构,立体的设计,即便在今天,也是一座上佳的超大型景观建筑。 P61-63 序言 很久没读到《老浦口》这么淳厚的长篇散文了。 这些年散文似乎格外发达,却有点泛滥的模样,随便写点什么就称之为散文,读来却味同嚼蜡。要么了无新意却故弄玄虚,要么内容空洞却滔滔不绝,要么虚情假意却装模作样,甚或一粒鸟屎落头上也能浅唱低吟一番。 散文需要一点尊重。 《老浦口》就是一部尊重散文的杰作。 老浦口当然也有悠久的历史,但它最辉煌的时候应在民国时代。那时津浦铁路作为南北交通大动脉,一直连接着南京和北平两颗心脏,承载着中国命运的列车轰轰嘎嘎,昼夜不息。那是个动乱的年代,一切都带着不确定性。 浦口作为津浦铁路南端的终点站,也是起始站,其繁华繁闹繁乱繁杂可想而知。在这个举世瞩目的小镇上,出没过各色人等,总统、军阀、将军、士兵、文人、革命党人、热血青年、流亡学生、密探、刺客、妓女、难民、乞丐、流氓、强盗、实业家、小商贩、侵略者、汉奸、掮客、打手,等等等等。人们上上下下,穿梭往来,如过江之鲫。他们分别怀揣崇高、热血、希望、野心、阴谋、疯狂、卑鄙、绝望、凶狠、茫然、无助等各种情状,出现在浦口,又消失在浦口。浦口是一个驿站,也成为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这其间有无数的故事和人物可以书写,但要发掘出来,不是短时问可以做到的。《老浦口》对这一时期和之前的历史作了简明而清晰的描述,写出了历史的浦口、社会的浦口。但作者李敬宇把更多的视线放在伴他成长的浦口上,把历史和今天穿插其问,自然灵动,娓娓道来。这是一个讨巧的角度,内容却并不轻省。浦口的原住民已经极少,因为历史的原因,居民来自天南海北,带着各自不同的口音、文化、习俗、性情,汇集杂居在一起,过着清贫而和谐的生活。作者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记忆,充满了烟火气,却又那么明净、温馨、快乐,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色彩和温度。经过那个年代的人,不可能没有痛苦,但作者并无凄凄哀哀、怨天怨地。他像所有浦口居民那样坦然面对命运,坚韧而从容地一路走来。我想,这也许是因为他们的祖辈曾经颠沛流离,曾经见识过浦口当年的“大世面”,也算曾经沧海,所以会荣辱不惊,珍惜当下的一点一滴。 李敬宇是一位出色的小说家,作品多以浦口为背景,写得活色生香。六年前,我曾参加过他的作品研讨会,印象很深。仅从这部长篇散文,就可以看出他的功力。这部散文,内容丰厚扎实,对老浦口的评价真实客观,既写它的优长,也写它的局限;字里行间透着作者对老浦口浓浓的感情,却又不是滥情无度;结构往来穿插,却又不显凌乱;语言从容老到,却又不失幽默俏皮,就像和朋友讲故事。我是一字一句读完这部十万字的散文的,吸引我的,不是作品的悬念或惊人的物事,而是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和人间味道,以及没有火气的语言魅力。对长者,它可以勾起许多回忆;对年轻人,它可以告诉你一个过往的时代。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部作品,既有欣赏价值,也有史料价值。 作为一部散文,十万字够长了。但作为南北津浦铁路和东西长江交汇点的大码头,老浦口是一座文学的富矿,可写的东西还有更多。李敬宇以它为依托,够写一辈子了。 我们有理由期待作者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 是为序。 2016年10月11日于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