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社会心理维度/中南大学伦理学研究书系》编著者李建华。
针对特定生活领域和角色位置的道德规范来说,它们的指向力则相对封闭,仅对特定范围的道德主体具有约束有效性、规划强令性。譬如,职业道德适用于不同行业的从业人员,家庭道德指向家庭生活中的社会成员,场合道德针对特定交往场所的互动各方,时年道德取向于不同年龄段的社会个体。上述各道德规范通常不能越范围适用。但这种封闭性是相对的,其限定性是有限度的。例如,少年老成就论证了不同时年道德规范间的相互可转化性。所以,我们应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而不应僵化地度量社会生活。
《道德的社会心理维度/中南大学伦理学研究书系》编著者李建华。
《道德的社会心理维度/中南大学伦理学研究书系》内容提要:人类道德生活,不仅需要道德知识、道德理论的扩展和构建,更需要道德的认同与内化。道德内化是所有道德教育、培养的最高目标,也是道德行为产生的本质基础。当外在的道德规范成为个人的品德和人格,道德行为才能从依据外在情景的或然性行为转化为具有独立性的稳定行为。道德内化的程度则主要依赖于道德心理的形成和道德情感的培育。道德心理是人们对于道德知识、道德行为以及道德文化的心理反应,其过程主要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部分构成。道德心理的形成对于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塑造完满的道德人格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健康的道德心理机制将有助于道德主体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现体系,培育持久的道德行为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