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军编著的《资本商品课税问题研究》尝试对资本商品课税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重点分析我国资本商品课税面临的问题及其完善思路,为我国税制体系的完善、财政收入来源的开辟作出一些有益的理论探索,希望对我国资本商品课税理论和实践发挥一些积极的作用。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当前我国对资本商品税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规范分析多,理论、实证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书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将有利于我国资本商品课税研究方法的推进和创新。在此,本书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以及动态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引入到资本商品课税问题的研究之中,希望对中国资本商品课税体系的完善作出贡献。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飞速发展和国际金融市场的迅速融合,市场中的商品已经从货物产品扩展到各类资本产品,如各类固定资产的购置、跨国投资的流动、证券期货的投资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品。目前,这类资本商品的持有和交易(资本品交易)创造了大量的经济价值,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为了实现税基的普遍性,近些年的国际潮流是不仅对流通中的实物商品征税,而且也对流通的资本商品进行征税。特别是在资产长期保有、转让而出现数额巨大的所得时,政府对这一所得的课税尤为重要。可以说,世界各国对于资本商品课税已经日益重视,尤其是金融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它们已经实现了对证券转让利得、土地转让利得以及各项财产转让所得征收资本税。在此,世界上对资本性商品征税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特别是,2008年始自美国的金融危机蔓延全球,对各主要经济体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冲击,凸显了资本商品市场过度“自由主义”下的深层次问题。这次危机也促使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规范资本商品市场的发展”,开始反思“政府干预主义”、“监管资本主义”代替“自由资本主义”。而这种体现“凯恩斯主义”思想的政府干预主义,在使西方国家实行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正在考虑如何发挥财政政策的调节效应,考虑税收在规范资本商品市场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对此,本书认为:从微观和宏观人手的税收政策,对于抑制资本商品市场的过度投机、保护投资者利益,对于政府在宏观层面上规范资本商品市场发展,都是必要的、必需的。据此,从政府税收调控作用的角度出发规范金融资本商品市场的发展成为本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具体而言,朱军编著的《资本商品课税问题研究》尝试对资本商品课税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重点分析我国资本商品课税面临的问题及其完善思路,为我国税制体系的完善、财政收入来源的开辟作出一些有益的理论探索,希望对我国资本商品课税理论和实践发挥一些积极的作用。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当前我国对资本商品税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规范分析多,理论、实证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书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将有利于我国资本商品课税研究方法的推进和创新。在此,本书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以及动态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引入到资本商品课税问题的研究之中,希望对中国资本商品课税体系的完善作出贡献。
从实际意义上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扩张,资本商品税的税基越来越大。自1990年我国建设资本市场以来,截止到2008年末,我国上市公司通过境内市场累计筹资3396亿元。其中在2008年,首次公开发行A股75只,筹资1066亿元;A股再筹资获得1332亿元;上市公司通过发行可转债、可分离债、公司债筹资998亿元,增加587亿元。2008年企业共发行债券20520亿元。其中,金融债券11797亿元、企业(公司)债券2655亿元、短期融资债券4332亿元、中期票据1737亿元。而在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财税政策对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还缺乏有效的调节。非规范化、非制度化、非法治化因素的大量存在使得政府越来越需要用税收的手段去加强管理。而适时开征资本商品税不仅能使各类经济资源在税收上获得公平待遇,而且具有显著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税负主要由持有资产较多的“富人”承担),有利于鼓励长期投资,抑制过度投机。可以说,资本商品税能够成为调控中国资本商品市场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最后,对资本商品经济中的所得课税,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这也是大多数国家开征资本税的主要目的,因为资本所得和一般所得一样,增强了纳税人的纳税能力。
总之,中国经济的发展、资本商品经济的不断成熟使得在未来建立资本商品税收制度成为可能。但是,目前我国对于资本商品课税的理论研究、实际操作研究都较为欠缺。特别是在中国金融衍生品交易处于起步阶段的特殊时期,对其的税收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还较少。目前,关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所得税处理,中国还没有系统和专业的规定。对此,尹音频等(2006)对中国资本市场的税制优化问题进行了一些分析和研究后认为,如何设计资本市场的税制不仅是一个研究热点,而且是一个极为紧迫的现实问题。
在此,本书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在具体的内容安排上,《资本商品课税问题研究》首先分析了资本商品及资本商品市场的发展现状,提出了资本商品市场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调节,强调了税收政策调节的必要性。并根据这一分析提出:在以实物商品税收体系为主的现行税制体系下,必须加强资本商品税收体系的建设。在此,本书首先对资本商品的特征、资本商品市场的特征、分类和对象进行了分析,对资本商品市场的发展、现行税收体系下资本商品税收体系存在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对于资本商品税收,传统观点认为不应该征收。对于这一观点,本书在理论上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总结,并根据现代经济学中资本商品税收模型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证。然后,本书根据最新的现代公共经济学理论研究发现:不仅应对不完备市场下的资本商品征税,而且还应该对完备市场下的资本商品课税。在这一观点明确之后,本书对实际经济中的各国资本商品税收政策进行了分析。或者说,为使本书的研究具有可比性、参照性,为了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开征资本商品税收的经验,本书对国外资本商品税收的政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总结出了它们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开征资本商品税就必须对资本商品税收的负担情况进行分析。在此,本书首先根据税收负担的基本理论分析了资本商品税收的合理负担。其次,本书提出了一些衡量资本商品税收负担的指标,并根据现行的税收政策分析了目前我国资本商品市场的部分负担指标。再次,对于资本商品税收的负担问题,本书还进行了实证研究。这一实证研究既分析了资本商品税收的价格效应,也阐述了税收政策调整后的税收负担对资本商品市场的影响。最后,本书针对以上分析总结了我国资本商品税收制度建设的注意点。
建立资本商品税收制度,不但要研究其对宏观经济总体和微观经济个体的税负影响,还必须考察资本商品税收的税负转嫁、税收的公平效率问题。在此,本书通过基础的税收理论分析了资本商品税收的转嫁问题、公平问题和效率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政策制定提供必要的指导。
由于国际间资本的流动及全球贸易的发展,各国的资本商品课税制度也处于不断调整和改革之中。在税制的改革中,如何依据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结构情况,参照国际上资本商品课税的经验,建立符合中国实际又切实可行的资本商品税收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此,本书最后一部分根据前面的分析并结合资本商品经济的发展趋势,构建了初步的资本商品税收制度,提出了相关的资本税收政策及其他需要完善的配套措施。
总体上,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之处:(1)在对资本商品以及资本商品市场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本书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切人点,分析了政府在促进资本商品经济发展中的职能,特别是分析了政府的税收调节作用。(2)本书对税收理论中最优资本税问题进行了延伸研究,深入探讨了不同理论假设下的最优资本税收究竟为多少。本书的创新点主要在于模型推导的理论价值及其对资本商品税收实践的指导意义。(3)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书检索和总结了世界上主要国家的资本商品税收政策情况,提出了其对我国建设资本商品税收制度的借鉴意义。(4)本书通过对资本商品课税负担的定量分析,提出了衡量我国资本商品税收负担的指标,阐述了资本商品课税的税负转嫁问题,并进行了相应的实证研究。(5)本书构建了资本商品税的初步税制模式,提出了资本商品税收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