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以前瞻性思维,站在历史高度剖析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的影响,以及应对方式。为目前市场解读此次变革,权威性、高度、研究成果等方面首屈一指的作品。 施瓦布先生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和前几次工业革命不同,本次革命呈现出指数级而非线性的发展速度,第四次工业革命建立在数字革命的基础之上,结合了各种各样的技术,这些技术正给我们的经济、商业、社会和个人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它不仅改变着我们所做的事情和做事的方式,甚至在改变人类自身。我们正在经历的这场新的技术革命,将彻底改变我们生活、工作和社交的方式。由德国克劳斯施瓦布所著、北京经济论坛北京代表处、李菁翻译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精)》一书介绍了此次工业革命的本质、后果和影响,以及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利用本次工业革命为共同利益服务。 作者简介 克劳斯?施瓦布,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 1971年,施瓦布在其出版的《机械工程领域的现代企业管理》一书中提出“多方利益相关者”概念。他认为现代企业管理不仅要为股东服务,也应兼顾所有相关方的利益,才可实现基业长青。同年,在此概念引导下,施瓦布创立世界经济论坛,并将其发展成为当今全球重要的公私合作平台。 施瓦布拥有弗里堡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高荣誉)、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工程学博士学位,以及哈佛大学约翰?F?肯尼迪学院公共管理硕士学位。1972年,他成为日内瓦大学年轻的教授,荣获多项外荣誉。
内容简介 蒸汽机的发明驱动了次工业革命,流水线作业和电力的使用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的发明和应用催生了第三次工业革命。 在社会和技术指数级进步的推动下,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又开始了!这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智能化与信息化,进而形成一个高度灵活、人性化、数字化的产品生产与服务模式。 在这本书中,施瓦布认为,这场革命正以的态势向我们席卷而来,它发展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丝毫不逊于前三次工业革命。它将数字技术、物理技术、生物技术有机融合在一起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影响着我们的经济和社会。 施瓦布还详细阐述了可植入技术、数字化身份、物联网、3D打印、无人驾驶、人工智能、机器人、区块链、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技术变革对我们这个社会的深刻影响。 在当前阶段,中国也面临着传统企业转型、制造业升级等重大问题。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全面了解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内涵和意义,必将是角逐未来世界的重要砝码。 正如本书作者所说,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到来,中国凭借其一系列开放创新,必将成为新一波经济活动和技术创新浪潮的“弄潮儿”。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了 从工业4.0到第四次工业革命 一场深刻的系统性变革 第二章 驱动革命的三驾马车 大趋势,大机遇,大挑战 技术引爆点 第三章 颠覆性影响 经济:爆发式增长和就业困境 企业:不改变就灭亡 放眼国家和全球 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 无孔不入的技术 未来之路 迎战第四次工业革命的4种智慧 展望2025:深度变革 变革1:可植入技术 变革2:数字化身份 变革3:视觉成为新的交互界面 变革4:可穿戴设备联网 变革5:普适计算 变革6:便携式超级计算机 变革7:全民无限存储 变革8:万物互联 变革9:数字化家庭 变革10:智慧城市 变革11:运用大数据进行决策 变革12:无人驾驶汽车 变革13:人工智能与决策 变革14:人工智能与白领工作 变革15:机器人与服务 变革16:比特币和区块链 变革17:共享经济 变革18:政府和区块链 变革19:3D打印与制造业 变革20:3D打印与人类健康 变革21:3D打印与消费品 变革22:定制人类 变革23:神经技术 致谢 注释
精彩书摘 前言 前言 当今时代,我们面临着纷繁复杂的挑战,其中最严峻、最重大的挑战莫过于如何理解并塑造本次新技术革命,这不亚于人类的一次变革。这次革命刚刚开始,正在彻底颠覆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互相关联的方式。无论是规模、广度还是复杂程度,第四次工业革命都与人类过去经历的变革截然不同。 我们尚未完全了解这次新技术革命的速度和广度。仅以移动设备为例,如今,移动设备将地球上几十亿人口连接到了一起,具有史无前例的处理和存储能力,并为人们提供获取知识的途径,由此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另外,各种新兴突破性技术出人意料地集中出现,涵盖了诸如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无人驾驶交通工具、3D(三维)打印、纳米技术、生物技术、材料科学、能源储存、量子计算等诸多领域。尽管其中很多创新成果还处于初期阶段,但是在物理、数字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推动下,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并不断融合,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转折点。各行各业都在发生重大转变,主要表现为:新的商业模式出现,现有商业模式被颠覆1。生产、消费、运输与交付体系被重塑。社会层面的一个范例是,我们的工作与沟通方式,以及自我表达、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方式正在发生改变。同样,政府、各类组织机构以及教育、医疗和交通体系正在被重塑。如果我们用创新的方式利用技术,改变人们的行为和生产、消费体系,我们就有望为环境再生和保护提供支持,避免因外部效应产生隐性成本。无论从规模、速度还是广度来看,本次技术革命带来的变化都具有历史性意义。 新兴技术的发展和运用还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这意味着我们尚不清楚本次工业革命将如何推动各行业变革,但变革的复杂性和各行业的互联性表明,国际社会所有利益相关者,包括政界、商界、学术界和公民社会在内,都有责任共同努力,加深对新兴趋势的理解。 为了塑造一个反映我们共同目标和价值观的美好未来,共识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对下列问题形成全面了解并达成全球共识:技术正在如何改变当代人以及子孙后代的生活?技术正在如何重塑人类赖以生存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 这些改变是如此深刻,以至于人类在其发展历史上从未迎来如此美好的前景,也从未面临如此严峻的风险。然而我担心的是,决策者们往往囿于传统的(非颠覆性)线性思维,或者过于关注眼前的危机,而难以对影响未来的各种颠覆和创新力量进行战略性思考。 我知道,一些学者和专业人士认为我所讨论的这些进步只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延续。但在我看来,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具有自身特性的第四次革命,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因: 速度:和前几次工业革命不同,本次革命呈现出指数级而非线性的发展速度,这是因为我们目前生活在一个高度互联、包罗万象的世界,而且新技术也在不断催生更新、更强大的技术。 广度与深度:第四次工业革命建立在数字革命的基础之上,结合了各种各样的技术,这些技术正给我们的经济、商业、社会和个人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它不仅改变着我们所做的事情和做事的方式,甚至在改变人类自身。 系统性影响:它包含国家、公司、行业之间(和内部)以及整个社会所有体系的变革。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提供一本关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入门读物。本书介绍了此次工业革命的本质、后果和影响,以及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利用本次工业革命为共同利益服务。本书适用于所有对未来新事物有兴趣,并致力于利用本次颠覆性变革的机会,塑造一个更美好世界的人。 《第四次工业革命》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目标: 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技术革命的全面性、速度及其全方位影响; ;构建技术革命的思维框架,列出核心问题与可能的应对措施; 提供一个平台,激励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就技术革命问题开展相关合作。 总之,本书旨在强调技术与社会和谐共处的方式。技术并非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一个外在因素。我们不必囿于要么接受,要么拒绝;这样非此即彼的二元选择。相反,我们要把握这次剧烈的技术变革机会,反思我们的本质与世界观。我们越深入思考如何利用这场技术革命,就越能审视自身以及这些技术所催生的潜在社会模式,我们也就更有机会推动革命的发展,从而改善世界状况。 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赋权于民并以人为本,而不是去人性化并造成社会分裂,这绝非是某一个利益相关群体或行业靠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工作,也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单枪匹马就能完成的任务。这次工业革命的本质和全球性,意味着它会对所有国家、经济体、行业和公众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受到他们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跨越学术、社会、政治、国家和行业的界限,投入大量精力开展多方合作。这样的互动与合作,对于国际社会就第四次工业革命形成充满正能量和希望的统一认识必不可少,它能让所有个体、群体和地区都能参与当前的转型进程,并从中受益。 本书包含的许多信息和我本人的分析都基于世界经济论坛持续开展的项目与倡议,并且在论坛近期的活动中得以完善、探讨和质疑。因此,本书也为世界经济论坛提供了一个未来行动框架。我也从与很多人的对话中获得了灵感,他们有的是商界、政界和公民社会领袖,有的是技术先锋与年轻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是一本源于群体智慧的书,是世界经济论坛众多社区共同的智慧结晶。 本书前半部分有三章:第一章概括介绍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整体情况;第二章介绍了一些具有变革能力的主要技术;第三童深入分析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及其带来的政策挑战。在本书后半部分,我针对如何更好地适应、塑造并掌控第四次工业革命,提出了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建议与解决方案。 后记 致谢 作为推动公私合作的国际组织,世界经济论坛的全体成员都深知自己所肩负的责任,致力于将自身打造成为一个全球性平台,与我们的合作伙伴、会员以及相关方一道,共同探讨第四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挑战,并帮助所有利益相关者制订具有前瞻陛和全面性的解决方案。 因此,在达沃斯一克洛斯特斯地区举办的2016年冬季达沃斯论坛年会的主题确定为掌控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围绕这一主题,从当前的挑战、项目及会议入手,促成有建设性的讨论与合作伙伴关系。而将于2016年6月在天津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也会为来自研究、技术、商业、监管等领域的领导者及创新人士提供一个重要契机,让大家汇聚一堂,深入探讨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潜能,让所有人获益。我衷心地希望,本书能够作为上述活动的入门读物和指南,帮助领导者们了解如何应对本次工业革命在政治、社会和经济领域的影响以及引发这些影响的新兴技术。 本书得以完稿,离不开世界经济论坛全体同人的鼎力支持和参与。我在此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我尤其想要感谢Nicholas Davis、Thierry Malleret和Mel Rogers三位同事在调查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向我提供的帮助。同时也要感谢为本书各章节的编写做出贡献的同事和团队,尤其是Jennifer Blanke、Margareta Drzeniek-Hanouz、Silvia Magnoni和Saadia Zahidi(经济与社会部分);Jim Hagemann Snabe、Mark Spelman和Bruce Weinelt(商业与工业部分);Dominic Waughray(环境部分);Helena Leurent(政府部分);Espen Barth Eide和AnjaKaspersen(地缘政治学和国际安全部分)以及Olivier Oullier(神经技术部分)。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汇聚了世界经济论坛全体成员的非凡智慧与专业知识,在此我想感谢所有通过网络或以面对面的方式与我分享见解的人,尤其要感谢新兴技术工作小组”的成员们:David Gleicher、Rigas Hadzilacos、Natalie Hatour、Fulvia Montresor和0livier Woeffray,以及付出时间和精力钻研相关问题的成员:Chidiogo Akunyili、Claudio Cocorocchia、Nico Daswani、Mehran Gul、Alejandra Guzman、Mike Hanley、Lee Howell、Philip Shetler-Jones、Jeremy Jurgens、Bernice Lee、Alan Marcus、Adrian Monck和Thomas Philbeck。 我还要深深感谢世界经济论坛社区的所有成员,他们为我提供了看待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思路。我尤其要感谢安德鲁·麦卡菲和埃里克.布莱思约弗森,两位的观点为我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启发,使我形成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巨大机遇和挑战的认识。也要感谢Dennis Snower和Stewart Wallis,他们强调必须对本次工业革命形成以价值为导向的认识,才能成功把握本次工业革命的机遇,服务于全球公众利益。 同时还要感谢Marc Benioff、Katrine Bosley、Justine Cassell、Mariette DiChristina、Murali Doraiswamv、Nita Farahany、Zev Furst、Nik Gowing、Victor Halberstadt、胡厚昆、LeeSang-Yup、Alessio Lomuscio、马云、Ellen MacArthur、Peter Maurer、Bernard Meyerson、Andrew Maynard、William McDonough、James Moody、Andrew Moore、Michael Osborne、Fiona Paua Schwab、Feike Sijbesma、Vishal Sikka,Philip Sinclair、Hilary Sutcliffe、Nina Tandon、Farida Vis、Sir Mark Walport和Alex Wyatt,他们都为本书的编写与我进行了邮件沟通或接受了采访。 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议程理事会网络以及“面向未来的社区”高度参与了该话题的研究,并为书中讨论的各项议题提供了许多宝贵意见。我非常感谢全球议程理事会的“软件与社会的未来移民以及;城市的未来议题组,同时也感谢各位思想领袖在2015年于阿布扎比举办的全球议程峰会上为该话题提供的真知灼见,还要感谢论坛的全球杰出青年社区、全球青年领袖社区和青年科学家社区的成员,尤其是通过论坛的虚拟协作与知识平台TopLink贡献智慧的人们。 最后还要特别感谢Alejandro Reyes为本书编辑、Scott David为本书设计以及Kamal Kimaoui的排版和出版工作。 为了能够在2016年冬季达沃斯年会前成书,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成员们通力合作,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编写。这真切地反映出第四次工业革命快节奏、充满活力的大环境。最后,我谨向各位读者表达深深的谢意,感谢大家与我携手共进,持之以恒地致力于改善世界状况。 精彩书评 以大数据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给我国的弯道超车提供了一个历史机遇。但像过去的工业革命一样,在推动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丰富的同时,这次革命也给个人以及整体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这本由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施瓦布教授撰写的新著是每个关心自己、中国乃至世界未来的人必须仔细阅读和深思的书。北京大学教授,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 正如施瓦布教授在书中指出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各行各业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从世界金融业的发展历史看,决定一家金融企业能否真正屹立不倒且基业长青的,不仅是技术本身,而是能否在恪守金融基本规则的前提下依托技术来变革思维、改进管理、创新模式,创造出新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 企业不能急功近利,要脚踏实地掌握技术核心,正如施瓦布教授在书中指出的,如何利用第四次工业革命不断寻求创新,真正提高消费者的生活质量。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是技术的融合,消除物理世界、数字世界和生物世界之间的界限,认识和理解这次革命需要跨界思维,而克劳斯施瓦布先生是很好的解读者。财新传媒总编辑、世界经济论坛国际媒体理事会成员胡舒立 以互联网承载的新技术融合为典型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从速度、深度和广度上深刻地影响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方方面面,以及政府、私营企业、民间机构、广大民众等各个主体。积极拥抱变革才能顺利赢得发展。施瓦布教授用他独特的视角和非凡的洞察力描绘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对整个社会带来的冲击和变化、机遇与挑战。我们庆幸生活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更庆幸施瓦布教授及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一扇可以让我们看到希望和未来的思考之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研究员、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李晓东 要想更加准确地把握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趋势和影响,本书是值得细读的一部力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世界经济论坛全球议程理事会中国议题组副主席隆国强 本书从全球视野观察新一轮工业革命的特点,预测其广泛和深入的影响,具有独特的视角,值得广大读者期待。清华大学教授、世界经济论坛全球议程理事会电子科技的未来议题组成员魏少军 试读章节 从工业4.O到第四次工业革命
革命一词指的是突然出现的剧变。革命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始终:每每出现新技术,出现看待世界的新视角,人类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便会发生深刻变革。如果以历史的长河作为参照,这些突然发生的变革可能要持续很多年才能全面展开。 人类生活方式的首次深度转变大约发生在10 000年前。当时,通过驯养动物,我们从采集时代过渡到了农耕时代。这次农业革命使畜力和人力得到了结合,推动了生产、运输和交通的发展。此后,粮食产量逐步增加,有效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类聚居地面积的扩大,并由此催生了城市化和城市的崛起。 继农业革命之后,到了18世纪下半叶,一系列工业革命相继而来。这些革命标志着肌肉力量逐渐被机械力量取代,发展到今天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认知能力的提高正在促进人类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 第一次工业革命大约从1760年延续至1840年。由铁路建设和蒸汽机的发明触发的这次革命,引领人类进入机械生产的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19世纪末,延续至20世纪初,随着电力和生产线的出现,规模化生产应运而生。第三次工业革命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一次革命通常被称为计算机革命、数字革命,因为催生这场革命的是半导体技术、大型计算机(60年代)、个人计算机(七八十年代)和互联网(90年代)的发展。 基于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各种定义和学术观点,我有理由认为,我们当前正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开端。第四次工业革命始于这个世纪之交,是在数字革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同过去相比,互联网变得无所不在,移动性大幅提高;传感器体积变得更小、性能更强大、成本也更低;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也开始崭露锋芒。 以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为核心的数字技术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与第三次工业革命不同的是,数字技术正变得更为精深,一体化程度更高,由此正在引起各国社会和全球经济发生变革。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ErikBryniolfsson)和安德鲁麦卡菲(Andrew:McAfee)两位教授在2014年合著的同名著作①(①《第二次机器革命》一书中文版已由中信出版社于2014年9月出皈编者注)中,将本阶段称为第二次机器革命;2。书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拐点上,通过发展自动化和生产前所未有的事物,这些数字技术的影响力将得到全面发挥。 在德国,关于工业4.0的探讨方兴未艾。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11年的汉诺威工业展上提出,它描绘了全球价值链将发生怎样的变革。第四次工业革命通过推动“智能工厂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实现虚拟和实体生产体系的灵活协作。这有助于实现产品生产的彻底定制化,并催生新的运营模式。 然而,第四次工业革命绝不仅限于智能互联的机器和系统,其内涵更为广泛。当前,从基因测序到纳米技术,从可再生能源到量子计算,各领域的技术突破风起云涌。这些技术之间的融合,以及它们横跨物理、数字和生物几大领域的互动,决定了第四次工业革命与前几次革命有着本质不同。 在这场革命当中,新兴技术和各领域创新成果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要远远超过前几次革命。事实上,在世界上部分地区,以前的工业革命还在进行之中。全球仍有13亿人无法获得电力供应,也就是说,仍有17%的人尚未完整体验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也是如此。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也就是40亿人,仍无法接入互联网,其中的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纺锤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它走出欧洲、走向世界花了120年。相比之下,互联网仅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便传到了世界各个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