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头地角》触及时事,涉及民生。叹世,无叫嚣之壮语,吟苦,无悲恢之气。笔调清新,气质典雅。读后,相信你一定能从中得到不少乐趣。
长期的农村经历使该书篇篇如同水墨小品,情景并茂,鸟语花香,既进放泥土芬芳,又蕴涵人文风情。以白描手法写出了充满了烟火、泥土和汗渍气息的农村生活风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村头地角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兰兴 |
出版社 | 安徽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村头地角》触及时事,涉及民生。叹世,无叫嚣之壮语,吟苦,无悲恢之气。笔调清新,气质典雅。读后,相信你一定能从中得到不少乐趣。 长期的农村经历使该书篇篇如同水墨小品,情景并茂,鸟语花香,既进放泥土芬芳,又蕴涵人文风情。以白描手法写出了充满了烟火、泥土和汗渍气息的农村生活风情。 内容推荐 刘先生的散文不仅写得生动、老练,而且注重寓意,读后令人回味。如《葵花是留有胡须的妇女》,文中把葵花比作另类妇女,是一个具有媚性、贱性、傲性,“三性”十足的丑男人。除此之外,他还把“心实”的鸡冠花、“高雅”的栀子花、“色彩似血”的春桃花、“清比幽兰”的水仙花等花的特质,一一概括、勾勒出来。名为写花,实则将花赋予人性,寓意自然,令人赞叹。 纵观本书,刘先生的文章均篇幅不长,短小精悍,且文字浅近,贴近生活,可以说思想性与艺术性都达到了较好的统一。 目录 序 四季风情 春情·雨后分畦 春情·晚明除草 春情·菱放水暖 春情·月下采槐 夏风·秧风微微 夏风·荷风片片 夏风·稻风沉沉 夏风·蝉风高高 秋光·场头轻骂 秋光·荞麦开花 秋光·桂前佛语 秋光·中秋拜月 冬景·雪舞祥瑞 冬景·梅报春来 冬景·松脱寒装 冬景·竹爆年喜 旧时年味 山村春晓 暖灶 烟老苍野 育秧 杨柳梢头流水 逝水流年 夜沉沉,雨深深 军垦轶事·惊梦 军垦轶事·击壤 军垦轶事·山问 军垦轶事·寻觅 请人 传牛 月明园中旧生涯 我的北京首次行 长田漫记 求其放心 癸亥日记 丙午日记 槐花菜前 亭边歌者 蔬圃夜情 五鼓月场 “扁舟”传奇l 蝶影低飞 海棠开过到蔷薇 畅畅心思 蔷薇薰衣香 杨善帮寡 寡妇哭坟 荷有悲朵 日晚湖边 三娘教子 薅麦 芳心独苦 晴云秋月爽爽情 草根勾连 卖破烂记 荒塘泪 薄会无奈 邻居 体会黑暗 白布冤情 谁不可怜 不如怜取眼前人 解连环 灵童孝亲 夜笼劳影 看山 竹声自在 五爷测“孝”字 秦山寄怀 动物可师 性刚尚气 由紫燕营巢想到的 桧是怎样抵御严寒的 黄山归来 谁是青天 一剑失神仙 盛夏之夜 大粥春秋 借他说教 前进的脚边有机会 茶聊 一年春事都来几 增加快乐厚度 赚钱先壮志——给孙儿的信 朝阳启窗明——写给外孙的信 路闻 油菜花引 鸟语 花开精神 葵花是留胡须的妇女 鸡冠花 栀子花前无暑意 荻芦前面水茫茫 水仙不俗闲 木棉担秋深 “寡妇”花 品味桃花 菱的恬性 木槿花旁 石榴花 玉兰傲寒开 跋:四时景美风亦清 试读章节 今年四月头那晚,村后山坡上的槐花开了。花气香死人,刘婶闻到香格外欢喜。因为每逢这时她要用槐花做饼。 做槐花饼,是刘婶拿手好戏。 首先,她做料讲究,拣初开的花采,采来洗净,放开水焯焯,滤干水,倒进钵中,滴几滴酒,洒上些盐,盖上腌会。其次,把面粉倒人钵子,适当放点小苏打,与槐花一起搅拌,焐会。再次,把焐好的槐花面倒在铺有干面的案板上揉成条,摘成一段一段,用掌心摊平,放进烧热的油锅里,浇上点水,盖上盖煎。煎成金黄色,翻个身,再旋点油和水,焖会,焖出香气,揭开盖,翻炒几下出锅,一盘美味佳肴便给烹制好了。 煎好的槐花饼闻有五香:花香,酒香,油香,糊香,面香,简称五味槐花饼。 五味槐花饼口感好,瓤松软,壳酥脆,不黏牙,爽口,刘婶很爱吃。 其实,打坏年头过来的人,谁不喜欢它呢,它真接济过人,人对它有感情。只不过,那时人吃的是苦难;如今,人吃的是时尚。 刘婶想做槐花饼除自己吃外,还想送些给三娃。因三娃帮她家不少忙,家里得他不少劲,虽说担心他偷腥,但也没什么把柄。于是,她喊来赵芬。赵芬走近婆婆问:“什么事?” “我想做槐花饼,你未吃过,做给你尝尝。” “好吃吗?” “好吃不好吃,吃了就知道。只怕你尝到滋味就舍不得丢。” “怎么采呢?” “竹竿尖绑个钩子,地下铺块塑料布,让钩落的槐花掉在布上。记住,千万不能沾土,沾染泥巴的槐花是不能用来做饼的。” “要多少?” “吃点滋味,不要多,采一篮子来就够了。” 赵芬想,采不多,何必费那么大事,用手摘去就是了。于是,提起篮子出了门。 月儿弯弯,似喜欢槐香乐歪了嘴。赵芬披着月光,拐了三个弯,朝屋后山坡走去。在拐最后一道弯时与三娃碰了个满怀。三娃是从后坡叔家回家来的。见赵芬提只篮子,问:“这么晚了,上哪去?” “老婆婆嘴馋,闻到槐花香想吃槐花饼,叫我采来,我也不会上树,哪里有矮树,告诉我。” “尽是大树。” 赵芬为难起来,欲回讨工具,三娃拦住,问:“要多少?” “就这一小篮子。” “我帮你采去。”于是,二人走向槐树坡。 赵芬出门的时候,刘婶见她并未按自己讲的法子带上竹竿、布,只提个空篮子,心想,她不会爬树,定是找三娃去了。真要是那样,夜晚头,不要弄出笑话来。想到这里,后悔不该想吃槐花饼,转又想,但愿她不是找三娃。想来想去,还是不放心,就跟上了赵芬。 三娃上树,赵芬树下看他采槐花。好大的树冠似团云,香气熏人,呛得人透不过气,不一刻工夫,三娃从树上下来,将装满槐花的篮子递给赵芬,两人一前一后朝回走。 三娃采槐花的时候,刘婶贴着人家后檐墙躲在暗处瞟着他们。见采好回转朝自己这边走来,怕给发觉,一个急转身,不想慌里出乱,一头碰到墙拐,鼻子给碰疼。摸摸,血流了出来,黏糊糊的。来不及顾此,刘婶急急溜回家,打水洗鼻子。 赵芬回到家,灯下瞅见婆婆洗脸水颜色,问婆婆搽的什么粉,水都给洗红了。婆婆笑骂道:“别拿老娘开心,你见过我搽粉吗?” “那水为什么红了?” “闻到槐花,鼻子痒,揉破淌的血。” 赵芬笑道:“你闻槐花过敏,不如倒了它。”刘婶忙拦道:“过敏过了,不就好了嘛。” 五味槐花饼做好了。树头槐花清清香,天上月儿嘴歪歪,小村春夜里外都飘香。P10-12 序言 刘兰兴先生执教多年,却执迷于文字,多年来他笔耕不辍,令人敬佩,如今他的第三本集子《村头地角》即将出版,嘱我作序,便欣然应允。 刘先生文学功底十分深厚,诚如冬生在《父亲给我颗长生果》一文中所述:“父亲的文学功底,我是知道的。他很少看现代文章,案头堆满了我们看不懂的古籍,什么四书五经、二十五史、资治通鉴等,应有尽有。”刘先生文字古朴,用词准确、简练;长期的乡村生活经历,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村头地角》凡96篇,读来篇篇如同水墨小品,情景并茂,鸟语花香,既进放泥土芬芳,又蕴涵人文风情。长夏苦热,但读其文恰如轻风拂面,心生快意。 《春情》4篇,用白描手法,将谷雨时节,村上人家忙碌于春耕春种的情形描绘得十分自然贴切。文中婆媳之间的矛盾写得活灵活现,趣味十足。《山村春晓》,开头便引人入胜。刘先生借元曲作引子,短短数语便勾画出农家的繁忙与艰辛,接着又徐徐道来,写出了“充满了烟火、泥土和汗渍气息”的“别是一番情形”的春晓。刘先生在叙述时,并未高谈阔论,而是用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即用动植物人格化的方式来表达,使文章的情境生意盎然,充满了俚趣。如晨光中“小母鸡们的颠狂”、田地里“麦儿们互相抚摸对方肚子,问怀得累不累”的调侃,都颇为生动。本篇结尾也很有特点,用钓鱼人歌调唱出自己的情感。清音悠长,令人回味。 刘先生多年来从事诗词创作,曾出版过《谷野南风·诗词卷》。这一优势在他的散文创作中也表现出来。本书用诗歌结尾的篇章很多。如《荷风片片》、《场头轻骂》、《军垦轶事·惊梦》等,文不难乎结而难乎神,用诗歌关锁,就使得文章气格不凡,情韵优美。刘先生很在乎文章的结尾,除用诗歌关锁全文外,还辅以其他方式。《春情·雨后分畦》的结尾用的是双关语,弦外有音;《荒塘泪》的结句用的是抒情法;而《获芦面前水茫茫》寥寥数语,则将人物心理细致入微地刻画于纸上。 本书冠以《村头地角》,便免不了要写人、写世态,其中不乏男欢女爱的故事,如《荷风片片》、《海棠开过到蔷薇》、《畅畅心思》、《蔷薇熏衣香》、《芳心独苦》、《薅麦》等,都颇为生动。刘先生写男女恋爱有一原则:只写健康的情感。他按自己的笔调,赞美男女双方追求自由幸福,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其他不健康婚姻形式。在刘先生看来,婚姻是个严肃的问题。西谚有云:“有妻与子的人已经向命运之神交了抵押品了。”你必须对他们负起责任来,否则,将受到命运之神的严厉惩罚。刘先生写爱情的手法也颇具匠心,多讲究一个“隔”字,如《芳心独苦》,忆起小妹“落水”弄态,“小白拉她上了岸”,小妹对小白含情脉脉,被远在池塘外棉花地里的他见着,其中就有“隔”意。还有《薅麦》,画面安排“堂姐”与其心仪的小郎远远相隔,朦朦胧胧,望也望不清楚,通过这个“隔”字,把少女炙热的情感刻画得入木三分。再如《蔷薇熏衣香》,在“乔娃”与“冯刚”间又隔了一个“庄霞”。这种隔中有透、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其实就是一种美。16世纪英国培根说过:“美中最上就是图画所不能表现,初睹所不能见及者。”(《论美》)这话其实就是讲一个“隔”字,这与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是一致的。如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中“树将暖旭轻笼牖,花与香风并入帘”,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等,这其中的“帘”字都是讲究一个“隔”字。所谓距离产生美,诚哉斯言。 刘先生的散文不仅写得生动、老练,而且注重寓意,读后令人回味。如《葵花是留有胡须的妇女》,文中把葵花比作另类妇女,是一个具有媚性、贱性、傲性,“三性”十足的丑男人。除此之外,他还把“心实”的鸡冠花、“高雅”的栀子花、“色彩似血”的春桃花、“清比幽兰”的水仙花等花的特质,一一概括、勾勒出来。名为写花,实则将花赋予人性,寓意自然,令人赞叹。 纵观本书,刘先生的文章均篇幅不长,短小精悍,且文字浅近,贴近生活,可以说思想性与艺术性都达到了较好的统一。一篇《逝水流年》,把我们带入历史;一篇《竹声自在》,让我们心地洁净;一篇《草根勾连》,让我们增智;一篇《花开精神》,叫人怡情。总之,他的文章,触及时事,涉及民生。叹世,无叫嚣之壮语;吟苦,无悲恢之气。笔调清新,气质典雅。读后,相信你一定能从中得到不少乐趣。 杜甫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最后让我以这两句古诗来结束本文,并祝贺刘兰兴先生新作出版! 是为序。 季字 2010年7月13日于合肥 后记 跋:四时景美风亦清 ——《村头地角》读后感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中讲“积财千万,无过读书”,这话蕴涵读书可以至乐的意思。受这句话的影响,我于学路上逐渐养成了爱读书习惯,父亲知道我这个习惯,他将他的第三部(前两部为《谷野南风》诗词卷和散文卷)书稿《村头地角》从抽屉里取出,让我认真阅读,并给我一个任务,即阅读时做些笔记,录下读书感想。如果读了它不能得到收获,就直言相告,告诉他此书有无出版价值。 这个任务太严肃,太重要,他把《村头地角》能否出版事听证于我,实在有些强我所难。我知道自己,虽闲暇爱书,但智力不足,没有什么读书能力,每捧书,很难探赜索隐,所以,父命一出,如泰山压顶,暗自抱怨他不该将此重任授给我这跛驴。于是推故拒绝,可是父命不改,执意要我接受这个任务,无可奈何,只得投袂而起,干起力不从心的事来。 《村头地角》顾名思义,是写村野上的事,可有些篇目,如《我的北京首次行》、《解连环》等却不是,虽则如此,但这并不与书名相悖,因为地角一词,也含有很远地方的意思。如宋时晏珠《珠玉词·玉楼春》“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的“地角”就是这意思。 《村头地角》第一章有文章20多篇,其中春夏秋冬16篇,每篇都写情,有夫妻情、父母与他们的子女情、朋友情等多种情感展示。《春情》通过四件事反映一个主题,即婆婆对儿媳的猜疑,文章给这种猜疑设置特定的情境,通过一个个情境描写把主题给一一突出出来。从婆婆因猜疑遭吃到不少苦头里,可以看出父亲对专在黄昏里飞行的蝙蝠行为的憎恶,因为这种行为会扰乱视听,疏远人际关系,甚至伤害人的名誉,祸害不浅。读了这些文章,你除能从中得到许多情趣上的享受外,还会获得心灵的洗礼,遇事求真,唾弃猜疑。 《夏风》四篇虽各篇主题不同,但都服从一个大主题,即叹世。《秧风微微》反映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事.实。父亲文章没有从打击这种罪恶行为方面去泼墨,而是从“存在即合理”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他可能认为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因为社会上存在有这方面的需求所致。所以,父亲用文章呼唤道德,呼吁犯罪分子终止这方面行为。文中的沈兰虽是这一行为中的受害者,但毕竟参与了犯罪过程,其行为已属犯罪,但她终止了犯罪,父亲同情了她并赞美了她的善良与诚实。读了此文,我感觉到伦理上的几分庄重。 《荷风片片》写的是恋情。我们知道,恋爱这种情感似蛛丝柳绵,柔弱得难禁风力,如果男女双方过分沉溺其中,以至狂热,必至悔恨。所以,《荷风片片》告诫人,在爱情面前要明智些。《荷风片片》用《诗经·氓》中语言作结,表明文中的主人公对这段恋情早有了思想上的准备,以至唱出“违背誓言不再想,就此拉倒无牵挂”的嘹音。 《荷风片片》透视了社会,照见了人灵魂,读了此文,你将受到启迪,如果你在爱海泛舟,就不会遭苦水湿身,轻舟爽行,精神愉悦。 《稻风沉沉》写位寡妇的艰难处境与辛酸生活,通过人物内心活动的揭示,反映主人公严肃的生活态度,赞美这位亡夫之妇高度的家庭责任心。 我们知道,从心理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有对异性爱的倾向,文中的匡惠受对子女负责任的动机驱使,抑制了这种倾向。父亲以稻设喻,为世人树立了一个榜样,告诫那些因自身的爱而抛弃子女的离异父母,你能让自己的孩子为你的爱去承受痛苦,以至流落路口,被坏人利用而沦为下流吗?读了此文,我进入了父亲思想的广场,那场中有尊偶像,我在像前行注目礼。 《蝉风高高》一文,其要旨与《荷风片片》略同,所不同的是人物特点不同。另外,就是前者为女弃男,后者为男叛女。此处不再赘述。 《秋光》四篇写恬退,所谓恬退,就是快乐退休。《场头轻骂》写位老先生,太平乐得闲自在,翻晒稻谷,场头轻骂呓儿,实则是借骂之事,批评社会上一些人,生在福中不知福,享受春光美景,却骂大地不平,牢骚怪话一串连一串,喋喋而不休。这篇文章清新别致,不流说教俗套,且情景交融,读了如身临其境,意味深长,有种美滋滋的感受生发心头。 《荞麦开花》写老先生烹鱼沽酒,与几个老朋友就着明月,醉享太平,狂醉散去,一觉天明,田上看荞麦开花,悠闲喜悦之中联想往昔,生出忧患之心。这层忧患在《路闻》中也有表现。本文与《扁舟传奇》、《大粥春秋》等文,沧桑感浓厚,读了这些文章,人便进人了历史,让人增加几分聪明。 《桂前佛语》写教育问题,文中的毕老见两个小姑娘折桂枝,并未简单制止,而采取循循善诱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她们转变态度,最终使她俩觉悟过来。 父亲常跟我们说,教无定法,唯循循善诱合乎人情,适用诸人,且效果好。本书有关教育的文章,如《丙午日记》、《三娘教子》、《灵童孝亲》、《借他说教》等,都是运用此法教育人的。读了这些文章,能使人不费吹灰之力学到了教育这门艺术的精髓,引导我们好好教育自己的后代。 《冬景》四篇,首篇为《雪舞祥瑞》。文中写薛爷雪中捣兔捣出位离家出走儿童的故事。父亲恐怕想借这个故事,揭露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以考代教的弊端,这个弊端就是唯分论。 唯分论扭曲了教育方针,摧残了学生身心健康,使儿童失去了童年快乐,青年没了青春活力,一个个变成似脚上锁着镣铐走路的囚徒。读了此文,心有几分沉重,寒从雪生。冷过之后便是暖春,因这个弊端时下有所改变。现在不是已经不准按分进行“梁山英雄排座次”了吗?不是已经不准节假日占用学生休息时间进行所谓补课了吗?薛爷对孩子父亲讲的“养儿首先要他成人,其次才是成才”的话,恐怕是这一“祥瑞”的端倪。 《松脱寒装》借买蜜去火事,反映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社会现实,它同下文《竹报年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读了这些文章令人鼓舞,催人奋志,赶时进取。 《村头地角》共收录父亲作品96篇,我苦于时间问题,不能逐篇细研,只就第一章前16篇谈些自己的读后感。16篇文章仅占全书六分之一,我深知六分之一的读后感是不能概括全貌的。六分之一以外的大量篇目,只能留给读者自己评断去了。 父亲生在农村,在乡下生活近四五十年,后虽人城,但亲朋好友几乎全在乡下。所以,他写的文章,句句皆从农村生活阅历中来。我读过此书,感觉文章里的人仿佛曾经与我一起生活过,文章中的事,也似曾耳闻目睹过,它一一勾起我记忆,感觉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动人。台湾知名作家柯青华说过:一本读了使人受到心灵充实的书,是好书……读了使人同情,使人产生爱心的书,是好书……读了使人灵魂高贵的书,是好书……《村头地角》,四时景美风亦清,是本好书,是当之无愧的。 父亲作为创造之神,将他的创作奉献给社会,并将我的这篇文字作为跋登载在书的后面,我无比惶恐。 我的惶恐与不安有两层意思:其一,仅读全书六分之一篇幅便抒发感想,瞎子摸象,实在片面性太大;其二,我是从事经济工作的,于文学,是地道的门外汉,凡桃俗李,瞎弄芳菲,恐在老梅面前出丑,贻笑大方。 有此二者顾虑,想不让父亲将此拙文当跋。然而,父执意为之,又遭父命难违,只得硬着头皮,听命服从。故此声明,一切读者,包括大方之家,看了此文,莫要见笑,诚请谅我苦衷,海量包容。 冬生 2010年8月于合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