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网络组织的组织模式设计/普华经管学术文丛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胥悦红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从知识经济、虚拟经济、网络经济、创意经济的特征入手,阐述了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产业的冲击以及网络组织产生的理论基础,进而探讨了适应网络组织的、具备随需应变能力的企业集成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转型问题。最后探讨了新经济对未来企业、未来社会及人类的影响,分析了创意产业中比较典型的软件产业链、游戏产业链和动漫产业链,并结合我国企业的现状和跨国公司在华的业务整合趋势,为政府和企业提出对策与建议。

本书不仅对从事企业管理研究的理论工作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且对从事各种企业管理工作的实践工作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未来组织的变革与发展有一定的启发。

内容推荐

网络化与信息化改变了工业经济下的组织模式,由基于传统组织的反应迟缓的模式向基于网络组织的弹性专精的模式转变已经对现代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能否正确认识和适应这种转变对各类组织和组织内外的关联者所带来的挑战,不仅关系到企业能否成功地进行战略转型,从而具备随需应变的能力,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还关系到人们能否正确认识网络和信息化对未来社会及人类发展的影响,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经济带来的变化,更好地把握机遇。

正是基于以上的思考,本书对企业的组织变革所涉及的战略设计问题进行了以下有意义的探讨。

从新经济时代的经济特征入手,对知识经济、虚拟经济、网络经济、创意经济进行了分析,进而阐述了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传统产业的冲击,并在对企业经营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网络时代的企业所面临的各种挑战。

从交易费用理论、规模经济理论、核心能力理论、组织理论和博弈论层面进行了网络组织产生的理论考察,通过对网络组织内涵和外延的分析,对新经济时代的企业组织形态进行了界定、分类、辨识与描述。

发展网络经济已不单纯是一个信息技术的运用或是商务模式的选择问题,而是适应和顺应国际潮流,融入全球经济发展,不断增强竞争力的战略性选择。

围绕着新经济时代的商业模式转型问题,从搜索力问题、数字化管理、协同(产品)商务、商务智能等方面入手,结合戴尔(DELL)公司和IBH公司商业模式转型案例,探讨了企业从传统的商业模式向新经济时代的电子商务模式的转型问题。

从互联网的发展对未来企业、未来社会及人类的影响进行了展望,对创意经济时代的特征和创意产业链的发展进行了基础的理论研究,并对创意产业中比较典型的软件产业链、游戏产业链和动漫产业链分别进行了剖析。

目录

第1章 新经济时代的企业环境 1

 1.1 新经济时代的特征 1

1.1.1 知识经济 1

1.1.2 虚拟经济 2

1.1.3 网络经济 2

1.1.4 创意经济 3

 1.2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对传统产业的冲击 4

1.2.1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5

1.2.2 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9

1.2.3 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冲击 12

 1.3 新经济时代的企业经营环境 14

1.3.1 市场透明度越来越高 14

1.3.2 互联网日益融入企业运营 14

1.3.3 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面临挑战 15

1.3.4 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17

1.3.5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商业系统论 20

 1.4 新经济时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新体现 20

1.4.1 对信息和知识的成功管理和运用能力 21

1.4.2 企业对项目管理应用的水平 22

1.4.3 系统整合的能力 24

1.4.4 客户管理能力 25

1.4.5 企业文化建设能力 26

1.4.6 创意能力 27

第2章 新经济时代企业组织变革的理论阐释 29

 2.1 组织的发展过程 29

2.1.1 传统组织的发展阶段 30

2.1.2 组织结构的发展演变过程 31

2.1.3 网络组织的相关研究与回顾 32

 2.2 网络组织产生的理论基础 38

2.2.1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解释 38

2.2.2 基于分工的规模经济理论解释 45

2.2.3 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解释 48

2.2.4 基于组织理论的解释 50

2.2.5 基于博弈论的解释 56

 2.3 网络组织产生的经济学与管理学认识之比较 62

 2.4 网络组织的作用、优点、问题与风险 63

2.4.1 网络组织的作用 63

2.4.2 网络组织的优点 63

2.4.3 网络组织的问题 64

2.4.4 网络组织的风险 65

第3章 网络组织的组织形态 67

 3.1 网络组织的概念 67

3.1.1 网络组织的定义与内涵 67

3.1.2 网络组织的外延 71

 3.2 网络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 78

3.2.1 富有活力的节点 79

3.2.2 具有交互作用的网络关系 80

3.2.3 灵活多样的协调机制 80

3.2.4 超越组织的学习模式 81

 3.3 网络组织的分类与形态 81

3.3.1 根据组织成员的身份特征以及相互关系 82

3.3.2 根据核心企业的特性 83

3.3.3 根据网络组织成员合作关系的变化性 84

3.3.4 根据成员企业在网络中所贡献的资源情况 84

3.3.5 从组织协调的角度 85

3.3.6 按企业间的互动关系和潜在冲突的程度 92

3.3.7 根据价值链上前后经营环节间的经济联系 93

3.3.8 根据契约时间性差异和契约完备性差异 94

3.3.9 按照网络组织中节点间关系的固定性 94

3.3.10 按照网络组织的相对稳定性 94

3.3.11 按企业网络组织的主要功能 95

3.3.12 其他分类 95

 3.4 网络组织产生标志的辨识 96

3.4.1 基于诺兰模型的辨识 97

3.4.2 基于系统进化模型的辨识 98

3.4.3 基于西诺特模型的辨识 99

3.4.4 基于长城所渐进式企业信息化模型的辨识 100

3.4.5 基于米切模型的辨识 102

 3.5 网络组织的特点 104

3.5.1 虚拟性 105

3.5.2 灵活性 105

3.5.3 控制、权威或影响模式靠知识和技能 105

3.5.4 以任务为基础的项目导向性 105

3.5.5 信用、风险与冲突解决 106

3.5.6 信息密集性 106

3.5.7 新型的概念框架 106

3.5.8 劳动的不可分性 106

3.5.9 控制的间接性 107

第4章 网络组织的信息化管理 109

 4.1 企业信息化的变迁 110

4.1.1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110

4.1.2 信息化构建中的高失败率 113

 4.2 网络组织的信息化服务 117

4.2.1 门户服务 117

4.2.2 数据服务 117

4.2.3 应用服务 118

4.2.4 接入服务 119

 4.3 网络组织信息化的总体战略 120

4.3.1 关注重点,聚焦目标 120

4.3.2 实时响应,反应灵敏 121

4.3.3 随机应变,变化灵活 122

4.3.4 坚固可靠,弹性运营 122

 4.4 网络组织信息化的构建环境 123

4.4.1 集成化 125

4.4.2 自动化 126

4.4.3 虚拟化 128

 4.5 网络组织信息化的构建过程 129

4.5.1 企业信息化构建的第一步——自我诊断 129

4.5.2 企业信息化构建的第二步——调整价值链 130

4.5.3 企业信息化构建的第三步——基于决策分析层的战略选择 132

4.5.4 企业信息化构建的第四步——基于管理控制层的系统规划 135

4.5.5 企业信息化构建的第五步——基于业务处理层的系统设计 137

4.5.6 企业信息化构建的第六步——基于IT基础平台支撑层的系统实施 139

4.5.7 企业信息化构建的第七步——贯穿各层的绩效管理 140

4.5.8 企业信息化构建的第八步——纵向贯穿的知识管理 142

 4.6 企业信息化下的组织协调运行机制 146

4.6.1 各层次间的有机联系 146

4.6.2 内部的协调运作 146

4.6.3 全面的整合过程 147

第5章 网络组织的集成管理模式 149

 5.1 信息集成 149

5.1.1 信息集成的内容 150

5.1.2 信息集成的管理思想 152

 5.2 应用集成 157

5.2.1 业务单元 158

5.2.2 企业资源规划、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间的联系 160

5.2.3 应用集成战略 161

5.2.4 应用集成的步骤 163

5.2.5 应用集成的趋势 165

 5.3 过程集成 166

5.3.1 过程集成的思想 166

5.3.2 项目管理与业务流程再造在过程集成中的作用 167

5.3.3 过程集成的方法 169

5.3.4 过程集成的案例 170

 5.4 知识集成 171

5.4.1 全球创新者 174

5.4.2 知识整合者 174

5.4.3 执行者 174

5.4.4 地区创新者 175

 5.5 企业集成 176

 5.6 集成管理模式的特点 177

第6章 网络组织的商业模式转型 179

 6.1 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发展 179

 6.2 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网络组织的商业模式对比 184

 6.3 新经济时代企业的商业模式转型 186

6.3.1 关注搜索力 187

6.3.2 数字化管理 200

6.3.3 协同(产品)商务 205

6.3.4 商务智能 217

 6.4 各产业互联网商业模式转型的敏感度 219

 6.5 商业模式转型案例 220

6.5.1 戴尔公司的商业模式 220

6.5.2 IBM向网络组织转型的历程 222

 6.6 现有模式向随需应变模式演进的步骤 225

第7章 网络社会的未来 227

 7.1 互联网的发展对未来社会的影响 227

 7.2 网络社会的企业 228

7.2.1 企业的未来发展图景 228

7.2.2 企业在未来的网络社会的发展趋势 230

 7.3 网络组织的发展对未来社会及人类的影响 236

 7.4 知识社会的到来 239

 7.5 创意经济时代的来临 241

7.5.1 创意产业概念的提出 241

7.5.2 各国的“创意产业”分类 244

7.5.3 创意产业链的发展阶段模型 246

7.5.4 对创意产业几个典型产业的产业链分析 252

 7.6 我国企业的现状 260

7.6.1 设备利用率低,人员富余,企业资源缺乏保值增值的能力 260

7.6.2 盲目扩张,片面追求企业规模,导致成本大幅度上升 261

7.6.3 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导致企业之间无序的竞争 261

7.6.4 业务处理集成度低,使业务运作成本高、速度慢 263

 7.7 跨国公司在华的业务整合趋势 264

7.7.1 完善产业链条,打造中国“全球制造基地” 264

7.7.2 将业务重组纳入全球生产体系 265

7.7.3 加强与内资企业的竞争与合作,积极应对进口冲击 266

 7.8 启示、战略思考与建议 267

7.8.1 面向企业的战略思考与建议 268

7.8.2 政府面临的战略思考 274

参考文献 277

试读章节

2.2.4 基于组织理论的解释

1.从组织理论的发展看

组织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传统组织理论、行为组织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三个发展阶段。

(1)传统组织理论

传统组织理论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古典社会学理论和组织管理实践对组织研究的影响,集中研究工作的性质和如何在建设与保持组织结构中安排好这些工作,这被理解为组织的奠基石。

(2)行为组织理论

行为组织理论在传统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以下的新内容。

①强调不仅必须理解个人行为,而且还必须理解群体行为以及群体在组织运行过程中的作用。

②组织研究的重点是组织内部劳动分工、人际关系以及组织决策和管理。

③特别是霍桑实验的影响和西蒙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系统论的应用,马奇等人的努力更使组织研究成为一个独立的科学领域。

(3)现代组织理论

现代组织理论则将传统组织理论与行为组织理论的发现和推理融合成一个对组织及其如何工作的一种总的理解。组织理论的研究是以企业组织为考察对象的,而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工业集中、企业联合和兼并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组织规模不断扩大、决策权日益集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目标始终是明确的和稳定的。

尽管组织理论经历的上述三个发展阶段产生了以实证主义传统为主流的一系列理论流派,包括权变理论、资源依附理论、种群生态理论、制度主义理论等,但有一点是统一的,即认为组织是围绕目标而展开的。

回顾组织理论的发展,如果做一个简单化的归纳,我们就会发现:韦伯强调功能的分化与相应的结构,特别是结构中的权力分配;马克思重视劳动分工对人的影响;涂尔干关注劳动分工对社会的改变;泰勒注重工作过程的解剖及操作程序的“科学化”;法约尔则注重管理行为。换句话说,他们所重视的是作为一个组织的不同层次:韦伯重设计;泰勒重车间;法约尔重行政;马克思重人;涂尔干重社会。

他们的理论几乎涉及有关组织的所有方面。而所有这些问题的宗旨对于古典理论家们来说只有一个,那就是组织的理性与效率,即如何使得生产效率最大化。因此,古典理论对组织的研究是一种静态的解剖学式的研究。这种类型的研究有四个基本的假设,即分工、等级秩序与功能程序、结构、控制幅度,其中分工是基础。分工构成了等级秩序、功能的专门化和部门化。功能的分化形成了组织的结构,并产生了控制幅度问题。等级秩序处理组织的纵向问题,完成指挥链的发展、授权和指挥统一;功能程序则处理组织的横向问题,它把组织分成几个专门部分并把这些部分重新组合成合适的单位;它们共同保证组织中的命令结构和功能结构平行演进。结构表达出组织中各种功能的逻辑关系,关系的基础就是理性与效率。控制幅度概念的提出则部分地暗示理性背后的危机,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组织中人际关系的功能性与复杂性。

在四个假设的背后,还存在一些基本前提:第一,组织是有边界的封闭系统,其生产效率完全取决于组织内部分工的合理性与管理的恰当性;第二,组织内部的分工与管理属于纯技术层次的问题,即根据生产特点的技术、分解的技术和组合的技术,分解与组合如果达到了最优化,组织一定能获得最好的效率;第三,人具有机器式的理性,在生产过程中,人的功能就是一台灵活的机器,如果人的动作能与机器的运转达到最佳组合,生产效率一定最高;第四,组织是组织者的组织,其他人都是工具,如果组织中的人能绝对服从组织中的等级权威,组织的运转一定会达到最佳状态。

总之,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在这个时期组织研究论题基本局限在组织内部,提到了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但还没有把组织与外部世界作为一个整体联系起来,也没有涉及由人群所创造的文化与组织的关系、由人群所构成的部门协调、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协调等,而是以工厂化背景为典型代表的传统组织理论。工厂化工业的发展经历了表2—2所示的几个阶段,这些论题基本上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就已经凸显,后来又派生出关于组织中的权力、资源分配机制等议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被组织方式已经开始了革命性的变化。在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个体职业者在就业人口中的比例已经超过了12%,分时职业者的比例正在迅速增长;在美国,永久性职业岗位越来越少,一些企业组织越来越朝管理人员核心化和一般雇员分散化的方向发展;在日本,曾经创造了日本奇迹的组织和管理模式被认为是构成日本经济长时间处于低迷状态的根本诱因;在新加坡及中国台湾地区,家庭企业组织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冲击。

不仅生产组织如此,人类的生活组织也经受同样的冲击和变革:工作群体和非工作群体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个体与组织、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也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地理空间约束不再成为利益群体形成和扩展的根本性限制因素;权力和权威的涵义正在发生历史性的转变等。

如果说由于机器的引入把人类从农田带入了工厂,从农村面对面的熟悉人社会带人了城市陌生人的社会,进而形成了一个工厂化过程的话,那么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正在提供给人们一系列离开办公室的机会,并正在形成一个网络化的社会,一个“超文本”的社会(1996)。

正因为如此,一些工厂化时期的传统组织问题(如我的工作岗位在哪里?我每天的基本工作是什么?什么时候可以正式开展工作?谁将对我的工作进行年终评估?)正面临严重的挑战。马克西姆说,“我们刚刚开始探索后等级时代的组织方式,目前尚不知道它将是什么样的组织(1992)。”

的确,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技术推动的组织变迁正引发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人们急切要问的是,后等级时代将会是什么样子?一个网络化的社会是否意味着工厂化时期等级制时代的终结?如果是,这样的组织将靠什么来建立和维持,或者传统意义的组织就将永远消失?如果不是,将来的组织与现在的组织将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都是组织研究面临的问题。

简单地看,工厂化时期组织理论的基本假设包括劳动分工、自身利益、对任务付酬以及与之相关的组织边界、等级体制、归属感。当网络成为生产组织的基本形式的时候,我们将不得不要重新思考这些假设,就像从作坊制到工厂化的转变一样,从工厂化到网络化的转变也将带给人类社会一个崭新的世界。如果把机械产业、电子产业看做组织理论重组的两个新起点的话,那么,网络产业也将是组织理论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值得注意的是,理论家们已经开始尝试“新的综合”:汉南和弗里曼(1989)试图把种群生态理论和制度理论结合起来讨论组织群体行为;寇尔(1989)努力把新制度主义理论和网络理论结合起来讨论影响不同社会背景下参与性群体实践活动持续性的变量;弗里格坦斯(1990)综合权变理论、种群生态学理论和制度理论研究多分支机构组织的弥散性等。

但是,这些努力都无法解释那些分布式运行、网络化结构、平面化权力分配、边界弹性化、组织成员分散化的组织。在这个意义上,组织理论面临危机,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的新契机。分析经典假设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从工业社会发展和组织理论经典假设之间的关系来看,在迈向网络化的今天,伴随着组织信息化程度逐渐沿着从内部到外部、从分散到整合、从追求效率到追求效益的发展,原来有着明确边界和实体组织越来越被边界模糊的虚拟组织取代,以工厂化为背景的组织理论经典假设已经面临困境。以工厂化背景为典型代表的传统组织理论,将逐渐被以虚拟化背景为典型代表的网络组织理论代替。

P50-53

序言

近几年来,新经济下的网络化与信息化改变了工业经济下的组织模式,由基于传统组织的反应迟缓的模式向基于网络组织的弹性专精的模式转变。新经济的兴起已经对现代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网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完全有可能改变现代企业的基本商业运作模式,动摇在工业时代业已形成的经典战略思想和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因此,能否正确认识和适应这种转变对各类组织和组织内外的关联者所带来的挑战,不仅关系到企业能否成功地进行战略转型,从而具备随需应变的能力,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还关系到人们能否正确认识网络化和信息化对未来社会及人类发展的影响,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经济带来的变化,更好地把握机遇。

正是基于以上的思考,本书对网络组织的战略设计问题进行了以下有意义的探讨。

①从新经济时代的经济特征人手,对知识经济、虚拟经济、网络经济、创意经济进行了分析,进而阐述了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传统产业的冲击,并在对企业经营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网络时代的企业所面临的各种挑战(第1章)。

②从交易费用理论、规模经济理论、核心能力理论、组织理论和博弈论层面进行了网络组织产生的理论考察,通过对网络组织内涵和外延的分析,对新经济时代的企业组织形态进行了界定、分类、辨识与描述(第2章与第3章)。

③对我国企业而言,发展网络经济已不单纯是一个信息技术的运用或是商务模式的选择问题,而是适应和顺应国际潮流,融入全球经济发展,不断增强竞争力的战略性选择。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企业只有彻底转变观念,才能通过学习来认识和把握未来社会的基本走向,调整、变革企业的战略构想、运作模式和组织构造,以求在新一轮的竞争与合作中实现跨越式发展。由于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企业在新经济时代的基础,本书重点围绕新经济时代的企业信息化的构建,对建立一个适应网络组织的、具备随需应变能力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从信息集成、应用集成、过程集成、知识集成、企业集成的角度出发,研究了网络组织的集成管理模式(第4章与第5章)。

④对现代企业而言,网络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作为网络经济核心内容之一的电子商务的发展,意味着企业在战略思想、管理理念、运行方式、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的革命性变革。本书围绕着新经济时代的商业模式转型问题,从搜索力问题、数字化管理、协同(产品)商务、商务智能等方面人手,结合戴尔(DELL)公司和IBM公司的商业模式转型案例,探讨了企业从传统的商业模式向新经济时代的电子商务模式的转型问题(第6章)。

⑤最后,从互联网的发展对未来企业、未来社会及人类的影响方面进行了展望,对创意经济时代的特征和创意产业链的发展进行了基础的理论研究,并对创意产业中比较典型的软件产业链、游戏产业链和动漫产业链分别进行了剖析,以期结合我国企业的现状和跨国公司在华的业务整合趋势,为我国政府和企业提出了对策与建议(第7章)。

本书在写作的过程中正值作者在美国南加州大学(USC)Marshall商学院从事网络经济与企业信息化的合作研究,通过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使得本书能够站在新经济时代的全球化视野的前沿领域更好地认识所研究的问题。本书在案例选用等方面得到了国外同行的一些建议,在此感谢美国南加州大学Marshall商学院院长、专门从事信息管理研究的Ravi Kumar教授。由于本书是在作者博士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所以其中也凝聚了作者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时的导师邓荣霖教授的心血,他也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给予了许多指导与帮助,在此特别予以感谢。

此外,本书的顺利出版还得到了中央民族大学学术专著出版基金的资助以及人民邮电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和引用了部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与文献资料,在此,对这些文献资料的作者深表谢意。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加之所研究的领域还不成熟,书中难免存在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 者

2008年6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3:0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