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子讲仁义/中华文库青少年导读本》编著者许思义、唐怀记。
学传统文化增智慧,品国学经典厚修为,汇聚传统经典三十本,浓缩中华文明五千年。
本书选取《孟子》中阐述仁义的石句,进行详细的、通伶易懂的解读,向读耆全面阚释盂手的仁义哲学。
《读孟子讲仁义/中华文库青少年导读本》编著者许思义、唐怀记。
《读孟子讲仁义/中华文库青少年导读本》内容提要:《盂子》记栽“亚圣”盂子一生的言行。它以仁义思想为主,氏本思想和反对暴政思想为辅,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又一高峰。本书选取《孟子》中阐述仁义的石句,进行详细的、通伶易懂的解读,向读耆全面阚释盂手的仁义哲学。
这段话是孟子去拜见梁惠王时说的,也是《孟子》一书的开篇。当时梁惠王问孟子:“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对我国的发展大有裨益的高见吧?”孟子先告诉梁惠王说:“大王不能一开口就要说利益,应该说仁义才对。如果君王只会问‘怎样才能对我的国家有利?’士大夫只会问t怎样能对我的家族有利?’一般老百姓只会问‘怎样对我自己有利?’这样一来,全国上上下下都会为了争权夺利而相互明争暗斗,那么国家就岌岌可危了。”
梁惠王在位长达五十多年。说起来,他也算是有实现富国强军梦想的人,祖上魏武侯留下了一大笔基业,魏国在当时也算是诸侯国中的强国。但是梁惠王刚愎自用,志高而才疏,外阔而内狭,不顾大臣的劝阻,接连发动了几次对外战争,都以惨败而告终。结果,他在位期间把祖上留下的家业大部分都断送了,真是名副其实的昏君。可笑的是,梁惠王自己却无法清醒地认识到执政的缺点所在,虽然一心想要在诸侯中称王称霸,却又昏聩无能,不能真正了解做一个仁义君王的道理。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在战乱年间,人口数目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清明还是昏庸的一个主要参考依据。魏惠王自认为治国理政是尽心尽力的。当河西发生灾荒时,他就将河西的难民安置到河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向河西,但是却总不见人口增长。魏惠王心中很是疑惑,便请教孟子。孟子直言不讳地指出魏惠王好大喜功的缺点,只知道南征北战,不知道这出兵一次需要耗费多少人力、财力和物力。魏惠王刚愎自用地拜庞涓为军师,把孙膑推向了齐国,反过来打败了自己。魏国本来就处于各诸侯环绕的中心地区,交通四通八达,四周都是其他国家,如果在一个方向出兵,其他方面就会受到别国的侵袭。而魏惠王既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还根本不理会手下大臣的直谏,时常攻打其他国家,到处树敌,结果落得“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的尴尬境地。一心要打造面子工程的魏惠王,虽然向孟子请教,却依然无法真正领悟仁义治国的重要性。他不顾老百姓的安危、不管国家的实际情况,只想着扩张领土,却使魏国的霸业迅速走向了下坡路。
孟子一生提倡仁义道德,主张君王必须施行仁政。因此,在第一篇中他就开门见山地对梁惠王解释了仁义的重要性。没有仁义的国家和民族,就算有金山银山,也不会长期强大下去;相反,讲仁义的国家和民族,即使现在国力衰微,日后也必将在仁政思想的指导下,走向富强。P2-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