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萧迹著作的《楼观秘籍》集传统与现代、玄机与命理、仁义与背叛、穿越与轮回、悬疑与恩仇、楼观与武经于一体,绘制了一幅群体侠客形象。
《楼观秘籍》是一部长篇悬疑武侠小说,以大唐时代为背景,围绕长安城,以寻找武功至高秘籍《武经》为主线,描写了一群侠肝义胆、匡扶正义的武林义士,于江湖中维护正义的故事,使小说始终洋溢着弘扬正气的主题,揭示了仁、义、信的生命真谛。小说中集中描写了语一诺、读书人宋有才等侠客以及铁岭帮等侠客群对侠义的追求,其中还穿插了语一诺和赵雨烟以及碧逽琰的情感故事,不失一部集社会性、教育性、趣味性为一体的主旋律好小说,极其适应中青年读者以及在校大学生、中学生的读者群。
《楼观秘籍》简介:
秦岭山脉终南山北麓道教宫观楼观台,传说隐藏着老子写下的至高武功秘籍《武经》,无数的侠客豪杰出生入死只为了这个传说中的秘籍……
语一诺从出生一直生活在迷局之中,七岁时父母死于大火前托孤于赛世北,嘱托不让告知其秘密;赛世北宁死也不愿透露此秘密;知晓秘密的孟道长却在和语一诺约定揭秘日前神秘死去;带语一诺走出红河谷的美少女赵雨烟神秘失踪;一代道教宗师张勤俭率七弟子开创中国镖局先河,以侠义闻于天下;读书人宋有才为救语一诺历经数次生死;语一诺莫名被锁链穿骨挂于石洞铁棺材上,遇到在此修行的美丽少女碧逽琰,却得知自己和义父宋有才正是碧若琰要杀死的人……
《楼观秘籍》由萧迹著作。
月夜,圆月高悬,夜色如昼。
一匹白马从远处疾驰而来,马蹄声在空旷的原野里传得很远很远。
在白马的正前方,大路中间,品字形坐着三个身穿黑色道袍的中年男人,随着马蹄声的临近,坐在品字中间的那位男人,脸色愈发地严峻起来,轻声说道:“二位师弟,看来我们那十五个兄弟已是凶多吉少,一会儿,我兄弟三人定当拼死而上,否则,师傅……”
“高师兄不必多言,今天我等必以死相拼。”
答话的是一位白脸的道士,因其轻功甚好,踏雪无痕,人称“白无烟”,他和这位高道士,还有坐在他左边的那位独眼道士,人称“独眼飞龙”左俊国,被江湖称为“追风剑客北三侠”。今天,奉师傅之命和他们的十五位同门师弟在不同的地方阻挡一位十多年前的宿敌。
从远方驶来的马蹄声中,三人已断定,前方打前锋的十五位师弟定已败阵,想必师傅这位十余年的宿敌已是身手不凡了。
说话间,白马已疾驰到三人眼前,四蹄腾起直向三人踏来。追风剑客北三侠亦不答话,从三个方向同时出掌,三股掌力绞成一股神力如利剑般射向骑马之人,白马一声嘶鸣,双腿一挺,稳稳地立于面前。
三人面对白马同时睁大了惊愕的双眼,白马之上竟无一人,只是在马背的金鞍旁边悬挂着一柄在月光下耀目的七星龙渊剑。
看见七星龙渊剑,三人眼睛同时一亮,瞬间如同闪电般齐奔宝剑而来,然而,就在三人同时伸手之时,高道士立刻感到一股巨力从身后袭来,直奔自己的后胸,他心中暗道不好,连忙侧身以掌回挡,可不等他手掌发力,这股巨大的力量己把他推出很远,同时,一股咸腥腥的东西直窜嗓子眼,随着一口鲜血喷出,他身子一挺,已是原神出壳了。
白无烟见状,惊恐不己,他没想到自己的师兄竟会在一掌之间就死于非命,把他们亦是威震北国的追风剑客北三侠,瞬间变成了双侠。他不敢大意,和独眼飞龙左俊国相视一望,一起向前跳去,同时,两人一个使出了搭桥过河,左扣桥,右竖撞拳回身一击:左俊国则是左擒掌,右鞭拳以泰山压顶直奔过去,但瞬间,他们感到一股更强大的力量把他们的拳风掌力化为无形,紧接着,他们打出的掌力竟然转了方向,都打向了对方,这十二分的掌力被兄弟二人接住的同时,在异口同声的惨叫声中,双双飞出丈外。
惨的是三人f临死前,都没有看清夺他们性命于瞬间的人,长的是个什么样子;更令他们抱憾的是,被誉为追风剑客北三侠的三位竟然连剑都没有来得及拔出。
这时,月光下这位掌速如风,掌力如山的神秘来客掌势一收,纵身上马,一语不发地继续朝前驶去,对身后的这三具尸体,他连看都懒得再看一眼了。
解决了十八位高人,连闯几关后,白马上的人脸上露出了轻松的笑容,心道:孟云轩啊孟道长,十余年光景,你就教出这等无能之辈,一帮乌合之众,想必你也长进不了多少,这七星龙渊剑和你无缘了,那个秘密你也该说了吧?
一想到那个秘密,马上之人脸色立刻阴沉了下来,如同一片阴云遮住了圆月……
不到一袋烟工夫,白马穿过一片望不到边的竹林,进了终南山下的竹峪,来到了一座道观跟前。虽是深夜,但是山门大开,从山门到老君殿两边点着的都是燃烧的松木火炬,把个道观从山门到后殿照得是亮如白昼。老远望去,只见观前牌匾上有三个大字——丹阳观。
丹阳观位于楼观台西南三十公里的竹峪乡,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了,但在两千多年前,这里就已是道家圣地。商周时期,这里就有神祠古洞——洞清庵。隋大业五年由许浑初次盖庙三进十五间,取名丹阳观。
至唐朝李家王朝时,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李耳被唐朝李姓皇族尊为自己的直系远祖,无形中就把道教放在了一个无法超越,无人企及的社会地位上了。
五代时,因战乱频繁,道观衰落,复名为“洞清庵”。金大定二十二年,全真教马丹阳扩建庙宇复名丹阳观。其历史悠久,使之有了“先有丹阳观,后有周至县”的说法。
自丹阳观建观以来,丹阳观一直是道家圣地和避暑胜地。至清朝康熙年间,丹阳观规模达到了顶点,占地方圆五百余亩,道士千余人,康熙帝玄晔亲自题写的“丹阳观”三字,至今高高悬于丹阳观玉皇阁。
当然,那都是千年以后的事情了。而此时此刻,马上之人望着玉皇阁上那三个大字——丹阳观,微微点了点头,心道,这孟云轩还是跟十年前一样啊,一言九鼎。想当年,他被迫与孟道长在红河谷里击掌盟誓,说好今天,孟云轩将在三个不同的地方布下他的弟子阵,如果他能连闯三关,他孟云轩必将大开山门,照亮全观,再接他三招。
在明亮的灯火之中,马上之人摘下了头上的斗笠,露出了其庐山真面目,火光之下,骑马之人年轻而俊朗,面如圆月,脸色金黄。眼睛不大,却透着坚定与刚毅,不论谁与他对视,都能感觉到那双眼睛中透出的那股目光,如同一道剑气,让人是不寒而栗。
年轻人翻身下马,大步朝里面走去。一路上除了燃烧的火把发出的声音和他的脚步声外,再没有一丝的声响,似乎这里根本没有一点点活人的气息。
很快,他来到了灵官殿,抬头看去,灵官殿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式建筑,殿中供奉着王灵官,年轻人知道王灵官是道教的护法镇山神像,道教第一殿的护法主神,传说是武当山中五百灵官的统帅,叫华光元帅,主要负责镇守道教宫观山门和保佑道俗安宁,掌管天上、人间的纠察之职。东、西两侧的神像则是青龙孟章神君和白虎监兵神君。
快步穿过灵官殿,年轻人一抬头,看见前面就是太清门牌坊,却依旧没有一个人影,年轻人很奇怪,但他没有停住脚步,继续往里疾步走着。
P5-7
秦岭山脉终南山北麓,千峰耸翠,其中有数不胜数的庙观。楼观台,就是隐在其中的一座古老的道教宫观。相传两千多年前,东方智慧先哲老子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道德经》五千言,并在此讲经传道,因此,这里被称为道教的祖庭,中国道教的发祥之地。然而,江湖中还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说法:当年,老子在楼观台书写的并不止五千言,而是八千言,后三千言乃是至高武功秘籍《武经》。千百年来,围绕这一武功秘籍,无数的侠客豪杰出生八死,前仆后继,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传奇故事……
这是我为《楼现秘籍》这本书精心设计的故事发生的背景,在这一背景下,围绕楼观秘籍,发生了一系列让人惊0动魄的传奇故事。如何让《楼观秘籍》这部武侠小说引人入胜,打造成朋友们喜欢的精品,是我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始终贯穿的一个思想。因为,我很清楚在今天武侠小说的领域里,已经有很多作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创作体验,要写就必须写出一种新意来,这不仅要求作者具备超丰富的想象力,还要在故事情节以及创作风格上有所创新。特别是对我来说,这是我创作出版的第十一部长篇小说,如何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创新?如何能够实现凤凰涅榘式的突破?如何走出金庸、古龙、梁羽生这些大师们曾经创造的辉煌但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已近似公式化的套路?如何在求新求变中,又不失武侠小说的特有韵味?
我在一次接受媒体的采访时,做了这样的回答:与旧武侠相比,新武侠小说再不能以简单的游走江湖、劫富济贫、匡扶正义作为小说的一个基点,因为,面对愈来愈多的高素质的读者群来说,武侠不再仅仅是一种成人童话,而是融趣味性、文学性、思想性于一体,同时融入了对生命的一种思考。特别是多元化的今天,武侠小说不再是反映冷兵器时代的一个文学特质,而必须与时俱进,适时加入新的元素,要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解读那个风云变幻的江湖。当然,在当代的一些武侠小说中,“穿越”、“跨界”、“混搭”已成了一些年轻作家时常使用的一种新的创作“时尚”,但是这种方式绝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成为一种公式套路,必须在小说情节的推进中运用得合情更要合理。正是基于这种创作思想,我创作完成了这部小说,今天终于和读者朋友见面了。
也许,您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这本书和我其他的悬疑小说不同,在书中设置了很多的不解之谜,却没有一个完整的答案?为什么有些人物在书中只出现了一次,就再没有了交待?其实,小说中的人物和现实中的我们是一样的,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或伴随我们一生,或只是匆匆的一个过客,但是。有时一个过客或一个偶然事件却改变甚至决定了我们的一生,我们将此解释为“因果”和“缘”,但“因果”和“缘”往往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那个最终答案。
剑道的最高境界,我理解为无道,做人做事也一样,所以便有了顺其自然,有了无为而有为,也许这就是小说中提到的“剑道无道”的意义吧!正如小说中所写,铁峰帮用生命捍卫的“仁义信”本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但也就是因为这个“仁义信”,却让灵博姑娘为此而失去宝贵的生命……当然,看《楼观秘籍》并没有那么复杂,这只是一部武侠小说而已,只要您喜欢,这就够了!
《楼观秘籍》的创作出版,得到了我许多朋友亲人们的关0支持。在写作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全安,这位睿智的年轻人以及他的团队陕西铁峰联合公司的弟兄们,以他们特有的朝气和奋进的勇气,提升了我创作的激情。后来,我的朋友丹阳观的杜道长,还有散文家王飞,他们和我探讨了很多关于道的哲理和思想。让我感触颇深。令我感动的是朋友王飞,作为曲江楼观道文化景区的一名管理人员,他不但给我详细地介绍了许多楼观各景区与道文化的有关情况,还为我进入景区体验提供了许多方便,使我切身领略到了楼观台深厚的底蕴。朋友章学峰先生,在我们一次次坦诚的交流中,开拓了我的思路,提出了楼观寻经这一概念,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楼观道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升了小说的创作格局。在山东朋友史建政的介绍下,我认识了王舫,一位热情、大气,富有生命激情的朋友。他因人生的一个机缘,来到石泉开发鬼谷子岭。当我前往鬼谷子岭实地采风时,他和石泉朋友张昌斌先生给我讲述了许多关于鬼谷子岭的故事,于是,我将石泉鬼谷子岭融进了小说情节,丰富了小说内容。还有山东省建筑工程管理局驻陕西省办事处主任孙明国先生、陕西省周易研究会会长李耀堂先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张波先生、中国地图出版集团测绘出版社邓云艳老师、周秀芳老师,以及我的家人都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在此向他们表达我最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