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副碗筷到夫家;新人入洞房,媒人抛过墙;四轮马车双马对儿;男女分行戏打球;禁止新郎新娘同房;打红伞、喂全鸡;三颗鸡蛋一壶酒,打发闺女上轿走;三媒六证;带伞聘婚;彩船、雪橇迎亲……
多姿多彩的结婚习俗,不仅是一个民族的象征,而且是整个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精华。所谓各处乡村各处例,中国不同省份及籍贯的人士在举行婚礼仪式时,也别有其独特的嫁娶习俗。虽然部分有趣昧的传统习俗已因文明发展或简化婚礼而被省略,但这些陈旧有趣的婚礼习俗仍具有非常高的阅读价值。你可借这本《全国各地结婚习俗全知道》,一窥他的家乡一些特殊、有趣的结婚习俗。本书由苏豫编著。
花轿:作为传统婚礼的核心部分是从南宋开始流行的。旗锣伞扇:位于迎亲队伍中、花轿之前,令整个迎亲仪式热闹、壮观。鞭炮:迎亲礼车在行进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贺。凤冠霞帔:嫁女儿的人家无论贫富对嫁衣都是十分的讲究。盖头:古时新娘着凤冠霞帔的同时都用红布盖头,以遮羞避邪,红色取吉祥之意。马鞍:“鞍”与“安”同音,取其“平安”长久之意。火盆:它是放置于大门口的一盆火,让新娘迈过去,寓意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秤秆:入洞房后,新郎用秤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取意“称心如意”。花烛:在婚礼仪式中使用大红色的成对蜡烛,点燃于厅堂及洞房之内。天地桌:多置于院中,桌上放大斗、尺子、剪子、镜子、算盘和秤,称为“六证”。中国传统婚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及独具风格的传统喜文化特征,随着时代的变迁,尽管有些礼仪已经逐渐淡出,但保留下来的精髓依然独具魅力。
所谓各处乡村各处例,中国不同省份及籍贯的人士在举行婚礼仪式时,也别有其独特的嫁娶习俗。虽然部分有趣昧的传统习俗已因文明发展或简化婚礼而被省略,但这些陈旧有趣的婚礼习俗仍具有非常高的阅读价值。假若你的另一半与你拥有不同籍贯,也可借这本《全国各地结婚习俗全知道》,一窥他的家乡一些特殊、有趣的结婚习俗。
《全国各地结婚习俗全知道》由苏豫编著。
在结婚的前一天,娘家向姑娘赠送嫁妆,并派姑娘的女伴与弟妹将嫁妆送到男方家。男方家收到嫁妆后,新郎要携带“离娘肉”(猪的肋条肉)骑马到女方家向岳父、岳母致谢。
在结婚的前一天,新娘在伴娘的陪同下,来到男方家附近准备好的住处住下,这叫“打下墅”,也叫“打下处”。新娘住的炕上要放置几枚钱币,叫“压炕钱”。“打下墅”是八旗军中的古老遗风。当年八旗兵驻守边陲几年不归,远在故乡的满族姑娘信守婚约,千里来完婚,先要在军营附近借房子住下。
迎亲这天到了,新郎、新娘家里的人五更天就起来忙活。新娘家用篷车送亲,新郎家用彩车迎亲。送亲时,新娘的兄弟或者本族兄弟要走在车辕两边护送,而且要时时留心,严禁快速行车,这叫“押车”。“押车”的习俗同古时氏族社会抢亲风气有关,也与后来的军中完婚千里护送有着紧密的关系。
新娘家的送亲篷车,从“打下墅”的地方五更出发;新郎家的迎亲彩车也是五更出发。两车在途中相遇时,外车厢互相交错。新娘在送亲篷车上换好结婚盛装,由父亲抱到迎亲彩车上,叫“插车”。这一仪式也与满族古老的军旅婚姻有关。
迎亲彩车到新郎家门外,新娘必须在彩车上坐等一会儿,俗称“劝性”。然后新郎朝彩车弯弓虚射三次,新娘这才身背铜镜,怀揣宝瓶,在伴娘的左右搀扶下,脚踏马兀(一种四腿立式方凳)走下彩车。新娘走下彩车后,脚不能沾土,要踩着红毡,在新郎的引导下,由伴娘搀扶,来到院中的神桌前,与新郎一起望北而拜,俗称“拜北斗”,实际就是拜天地。
满族非常崇尊天神。他们在茫茫的林海里狩猎,或在江河湖海里捕鱼,夜里明亮的北斗星是他们识别方向的标志,也是悬挂在天上的天灯,是他们心中的朋友与伙伴,所以自古满族婚礼中就有“拜北斗”的习俗。
拜北斗仪式结束后,新郎用马鞭(或用秤杆)挑下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放在院中的帐篷顶上。新娘跨过马鞍走进帐篷,面朝南“坐福”(坐垫底下放一把斧头)。在新娘“坐福”期间,新郎一直站在帐篷外边守卫,不可以离开。
当新娘住进帐篷或入洞房之后,由伴娘用红线绞掉新娘脸上的汗毛(汉族姑娘是婚前在娘家开脸)。过去满族女子到军营完婚,只好在到达丈夫的驻地之后“开脸”打扮。
婚礼这天的正午,新郎家要祭拜神灵。院中要设下神桌,供奉上猪哈力巴肉(猪肘子),三盅酒要放在碟子内,另放尖刀一把。新郎和新娘面朝南方跪在神桌前,穿戴威武的萨满(也有时为宗族的长者)单腿跪在神桌左首,用满语高唱《阿察布密歌》。歌词分三段,萨满每唱完一段,就用尖刀割肉一片向空中一抛,然后端酒一盅,举到与眼眉同高的地方,再泼到地上。
祭拜时的气氛十分热烈。萨满的动作庄重、神秘、有趣,往往使亲友与来客们欢笑不止。当《阿察布密歌》三段唱完后,鼓乐齐鸣,婚礼的喜庆气氛达到了高潮。这种祭拜天神、地神以及其他诸神的仪式叫“撤盏”。
婚礼的当天晚上,新郎、新娘要吃交杯酒、行合卺礼,夫妻争坐被上,以为吉兆。新郎、新娘两个人争坐被上是很有趣的。这时,新娘、新郎一改白天的拘谨情态,两人争着抢坐被上,难分高低上下,结果常是两个人同时坐在被子上面。这种“争坐被上”的婚俗,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社会交替过渡时期的状态,但在今天已变成一种喜庆的仪式了。
第二天一大早,新婚夫妻便赶在全家人之前起来,先拜祭先祖神位,然后拜父母、兄嫂、姑姐和宗族中的长辈,俗称“分大小”。
朝鲜族在相亲、订婚等程序上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但在迎娶这一环节却拥有自己的特色。
朝鲜族的传统婚礼仪式,有新郎婚礼与新娘婚礼。新郎骑马去迎亲,在新娘家举行的婚礼叫新郎婚礼,一般按奠雁礼、交拜礼、房合礼、席宴礼等顺序进行。
奠雁礼:新郎迎亲时带去一只木制的彩色模雁,放在新娘家客房门外一张小桌上,把模雁往前轻轻推三次,之后行跪拜礼。雁是双双高飞,至死不离的鸟类,奠雁礼象征新郎新娘像雁一样永相爱,守贞节,不分离。
交拜礼:奠雁礼过后,新郎、新娘一内一外相互跪拜,然后交换酒杯,互相敬酒。
房合礼:交拜礼后,新郎走进新娘的房间,同新娘见面,互问家安。
席宴礼:新郎接受筵席。席上摆满糕饼、糖果、鸡、鱼、肉、蛋等,由傧相与邻里青年相陪。筵席结束时,给新郎上饭上汤,在大米饭碗底要放3个去皮的熟鸡蛋。新郎用饭时要吃鸡蛋,但不可以全吃掉,留一个或者两个在饭碗底下,退席后,由新娘吃掉新郎留下的鸡蛋。
新娘离家上轿前,要向父母和长辈叩首告别。新娘坐轿到新郎家后,举行新娘婚礼。新娘婚礼备有筵席,还举行舅姑礼。新娘筵席过去都在院子里举行,以便全屯人都来观看祝贺。现在一般在屋内举行,由女傧相陪伴。新娘在筵席前正襟跪坐。
新娘筵席比新郎筵席要丰盛,在桌上一定要摆一整只煮熟的昂首挺胸的公鸡,嘴里还叼着一个大红辣椒,代表吉祥。新娘筵席摆好后,先请陪新娘的女方近亲过目,以示男方不亏待新娘。婚礼当晚,近亲与村子里的青年男女为新郎、新娘开娱乐晚会,往往要歌舞到深夜。
婚后的第二天早晨,新娘备好礼品叩见公婆及近亲,叫舅姑礼。此外,还有“初行”、“亲宴”、“姻亲相面”等婚后的一些礼仪。P10-13
从乘坐花轿的传统结婚习俗演变到教堂宣誓的西式结婚礼仪,从海角天涯的集体结婚方式到别具特色的空中结婚仪式……古往今来,人们以种种不同的婚俗形式,抒发了各自对婚姻幸福的真情祈祷,对末来生活的美好期望。
在生活祥式格局日益多元化的今日,随时代的变迁加快了变革的脚步,现代人的婚庆形式在不断地变化。与以前相比,现代结婚形式在延续了已往的一些传统习俗的同时,又融入了很多时尚的新元素。拍婚纱照、婚车迎送、到酒店摆喜酒、旅游度蜜月已司空见惯,空中结婚仪式、水下结婚仪式、沙漠结婚仪式等个性化结婚仪式层出不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婚的形式花祥百出,令人眼花缭乱。当一些人简化结婚的同时,另一些人则一掷万金打造出豪华的世纪婚礼,买上9999朵玫瑰,租上豪华的奔驰、宝马、林肯、兰博基尼等等车队浩浩荡荡前去迎亲,在五星级酒店大宴宾客。在觥筹交错、杯盘狼藉之后,一对新人也筋疲力尽。在这种用重金营建的隆重、喜庆以及热闹场面下,不得不让人沉思婚姻的真谛是什么?
回顾过去,一队人抬着花轿接新娘,“龙独光光,高照华堂,夫妻并寿,福禄成双”、“手拿花红丈二长,恭喜外甥娶新娘,鸾凤和鸣添福寿,夫妻和睦百年长。”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宗,并对拜成亲。两人生活甜蜜而美满。
不管已往、此刻还是将来,千奇百怪、形式不一的婚俗不过是人们依靠感情、抒发祝愿的外在形式,五色缤纷的婚俗终究都将回归纯朴的婚姻本真;艰难凋敝时可以依靠的肩膀;历经沧桑后依然相伴的影子:头发斑白时仍然相互扶持的双手。
所谓各处乡村各处例,中国不同省份及籍贯的人士在举行婚礼仪式时,也别有其独特的嫁娶习俗。虽然部分有趣昧的传统习俗已因文明发展或简化婚礼而被省略,但这些陈旧有趣的婚礼习俗仍具有非常高的阅读价值。假若你的另一半与你拥有不同籍贯,也可借这本书,一窥他的家乡一些特殊、有趣的结婚习俗。
由于本书编辑的水平有限,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广大读者批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