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一段往事,虽然叙说的只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经历,看似微不足道,但同时却于不经意间折射出了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历史。没有“民”何来“族”,没有“家”又何来“国”?说到底,民族和国家不过是无数个人、无数家庭的集合罢了。
《老照片》把这些原本就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大大小小的人物,复又呈现在一个真正是“没有尊卑之别”的“舞台”之上:他们在演绎各自人生的同时,也交织出了一幅别样的时代画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感言老照片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冯克力 |
出版社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张照片、一段往事,虽然叙说的只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经历,看似微不足道,但同时却于不经意间折射出了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历史。没有“民”何来“族”,没有“家”又何来“国”?说到底,民族和国家不过是无数个人、无数家庭的集合罢了。 《老照片》把这些原本就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大大小小的人物,复又呈现在一个真正是“没有尊卑之别”的“舞台”之上:他们在演绎各自人生的同时,也交织出了一幅别样的时代画卷。 内容推荐 本书辑录的是作者自1996年编辑创办《老照片》以来所写的与《老照片》或老照片相关的文字。书中既包含直接发表在《老照片》上的感言与解读文章,也收集了在国内媒体上发表的谈《老照片》或老照片的文章,以及几年来为各种《老照片》专辑所撰写的序言,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与《老照片》的深厚感情。 目录 缘起 《老照片》的诞生 2 《老照片》的作者们 20 观点 视角 30 “敝帚”理应自珍 32 照片的独立话语 34 由张志新想到的 36 致读者 38 《大公报》及其它 40 “大事”与“小事” 42 唤醒记忆 44 “正史”乎?“野史”乎? 46 答读者 48 《老照片》与“公共记忆” 50 宽待“对立记忆” 52 改良我们的“土壤” 54 善待“民间智慧” 56 细节中的历史 58 转折 60 一同走过 62 “理性”的正名 64 让历史不再沉重 66 放开胸襟面对历史 68 潘家园的意义 70 倾诉与聆听 72 不应漠视的“小题” 74 “绳子”与“镜子” 76 活着的耀邦 78 “往后看”与“朝前走” 8l 同一片天空下 84 生命的尊严 86 追念一位作者 88 身在其中与“隔岸观火” 91 为了“告别”的聚会 93 解读 一页掀过的历史 98 老友重逢 103 胜者与败者 106 北京的气候 110 “英雄”情结 119 1967年:定格在地质部大院 122 田间地头的“政治” 133 纪念集里识沧桑 141 链接 《你没见过的历史照片》序 154 已然消失的生存状态 156 百姓自己的历史 159 风物流变见沧桑 161 另一种目光的回望 163 尘埃拂尽识名人 165 用影像填补历史的空白 167 《城市及其周边》序 172 以往岁月的斑驳碎影 178 老照片的启示 182 孙明经的民国社会科学考察摄影 188 附录 答赵静蓉女士 198 新近中国的旧事物:关于私人历史记忆的出 版物([美]爱德华·s·克雷布) 204 试读章节 身在其中与“隔岸观火” 一天晚上,正在家中看央视四套的《海峡两岸》节目。主持人邀请了两位嘉宾在热烈讨论“台开案”——陈水扁的女婿因涉嫌非法交易,被台湾的检调部门收押了! 就在这时,电话响了,是台湾的一位朋友打来的。他问我看中央四台了没有,我告诉他正在看,大快人心啊!他说这件事在台湾也闹翻天了。他接着又说“不过你想过没有?陈水扁的女婿,那可是所谓‘皇亲国戚’呀!因涉嫌犯罪,说抓就抓了,而且被媒体纷纷曝光,这在我们中国人的历史上也算破天荒了吧!这也是台湾乃至整个中国人社会,在司法独立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你说是不是?” 那天他有些激动,在电话里说了很多。 这位朋友对陈水扁的施政与为人,早已看不下去,今见其家族因涉嫌“台开案”而陷入困境,无疑也是高兴的。但同时也看得出来,通过这件事,他对台湾的现行社会体制似乎有了更多的认同与信心。比起我们大陆这边的人,他对“台开案”的关注与心态好像有些复杂。比如我自己,包括我们电视节目主持人还有嘉宾们,更关注的是陈水扁的下场会怎样,并没有想到这位朋友所期待的层面上去。其实,只要设身处地地想想,台湾这位朋友有这些想法也很正常。通过对“台开案”的处理,他更想看到的是台湾逐渐步入一个公平而有序的公民社会的希望,因为只有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他才会有归属感与安全感。而我们并非身在其中,相形之下则难免有点“隔岸观火”了。 可见,真要深人地了解台湾和台湾人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有对台湾历史、地理、文化以及发展路向的倾心体察。第四十七辑《老照片》刊出台湾人秦风的专稿《台湾:海外诸国盖由此始》,听听这位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怎样看待台湾在“海洋中国”中的地位,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台湾,当能有所启发。 2006 6 为了“告别”的聚会 面对《老照片》第四十八辑中插页的那幅“中华民国总统副总统就任摄影”的照片,人们难免会浮想联翩:为一个时代的行将终结,为五十八年前的那次“为了告别的聚会”。 同样的照片,早些年我曾经在南京“总统府”的陈列中看到过,只是画面没有这么清晰。照片上的人物多面目不清,难于辨认。因此,后来当台湾的照片收藏家秦风先生把这幅一米多长、三十几公分宽的原照小心翼翼地展开出示给我的时候,我依然感到耳目一新,为之震惊。照片原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黄杰所收藏,并印有原始的编号。黄本人也参加了这次合影,照片第四排与蒋介石正冲着的那位个子稍矮一点的军人就是他。国民党自大陆溃败后,黄杰率领一支部队先是退到越南,几年以后辗转回到台湾。黄杰去世多年以后,这张照片连同黄的一些个人档案资料悉数散落,终为秦风先生所收藏。光是这张照片的辗转漂流,就足以为时代沉浮之生动佐证了。 这次合影,可称是民国政治精英空前而绝后的大聚会。在相机的快门响过不足一年,人民解放军便渡过长江,占领南京。打着绑腿、脚蹬布鞋的解放军战士,踩踏着民国精英们曾昂然站立过的台阶,一拥而入……在随后的日子里,照片上的人物则星散而去,有的率部倒戈,有的流亡美国,有的滞留香港,也有的追随蒋介石去了台湾,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告别”了这次聚会。 在诸多的“告别”里,雷震(李宗仁身后第二排的那位中年男子)的“告别”堪称别具一格。雷震先是随蒋去了台湾,继而脱离政界,办起了一份鼓吹民主宪政的刊物《自由中国》,公然挑战蒋氏父子在台湾的专制,留下了一段传世佳话,在中国人的宪政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而栖身台湾的国民党,终也顺应潮流与民意,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放了被质疑了半个世纪的“党禁”、“报禁”,结束了所谓“训政”,最终践履了孙中山为国民革命所设定的“宪政”目标,推动了台湾社会的转型。脱胎换骨的国民党则以一种焕然的面貌,在台湾社会、在两岸关系中发挥着自己独特的政治影响。 这张照片所记录的时代虽然在一年之后终结了,但国民党的历史并没有止步。在许多时候,“告别”的同时,往往也正孕育着“新生”的机遇。 2006 8 P91-95 序言 关于《老照片》,关于《老照片》的历史观,在这本小书里,已经说了很多。在此,我只是简单地交代一下这本小书的由来。 收录在这里的,主要是我自1996年受命编辑创办《老照片》以来,所写下的与《老照片》或老照片相关的文字。大体说来有三部分。 一是发表在《老照片》上的,分别收在“观点”和“解读”项下。前者系这些年里为《老照片》撰写的“书末感言”,后者为解读老照片的文章。《老照片》创办之初,约稿不易,遂不揣浅陋,与(汪)家明兄相约试笔(刊出时均以笔名署之),以舒燃眉之急。一俟赐稿者众,我们便拱手而退了。 二是在国内媒体上发表的谈《老照片》或老照片的文章,分别见于“缘起”和“链接”项下。 三是几年里为所编辑各种《老照片》专辑所撰写的序言。这部分文字,悉录于“链接”项下。 “附录”,则收录了笔者对暨南大学赵静蓉女士一份问卷的回答,以及一位美国朋友、历史学者爱德华·S·克雷布先生的研究论文《新近中国的旧事物:关于私人历史记忆的出版物》,这篇论文是他为海德堡大学中国历史学会议准备的,写于2001年。我想,听一听外国的学者怎样谈论《老照片》一类出版物,对《老照片》的读者来说,应是一件饶有兴味的事情。在此,谨向远在美国的朋友爱德华·S·克雷布先生遥致谢忱。 我还要感谢我多年的搭档、《老照片》的执行编辑张杰先生,这些年里,由于职务的关系,张杰兄几乎是我所撰写的每一篇“书末感言”的斧正者,他的字斟句酌,每每令这些不足道的小文变得不那么难堪。 最后,值《老照片》出版十周年之际,我尤其要感谢十年来与我们相伴走过的每一位作者和读者,正是由于他们的耕耘与关爱,《老照片》才一步一步地走到了今天。 2006年秋于泉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