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唯美的极致:学院派》一书里,编者张文怡和董淑梅尽可能全面地将学院画派及其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们的艺术追求及逸闻趣事呈现给广大的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品味出那多姿多彩的真谛,读出思想,品出文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唯美的极致(学院派)/艺苑下午茶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作者 | 张文怡//董淑梅 |
出版社 |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唯美的极致:学院派》一书里,编者张文怡和董淑梅尽可能全面地将学院画派及其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们的艺术追求及逸闻趣事呈现给广大的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品味出那多姿多彩的真谛,读出思想,品出文化。 内容推荐 午后,温暖的阳光透过婆娑的树影和帷幔,浸润过芬芳的薰衣草花香,投洒在身上、衣裙和点点斑驳的角落,品着淡淡幽香的下午茶,翻阅起沁着淡淡幽香的书简,开始那迷人的艺苑之旅吧…… 《艺苑下午茶丛书》全力打造权威的艺术赏析名篇,截止目前共推出西方绘画赏析类25种,本书《唯美的极致:学院派》就是其中的一种,介绍了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学院派美术。 《唯美的极致:学院派》由张文怡和董淑梅编著。 目录 唯美的极致 第一章 迟暮的巨人——意大利的学院派美术 第二章 路易十四的准则——法国的学院派美术 第三章 后起之秀的魅力——英国的学院派美术 大事年表 后记 美术学院的危机与未来 试读章节 今天的我们,常常将18世纪看作是英国历史上最富于魅力的一个世纪,在被称作“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段时间中,英国的势力达到了强盛的顶峰,涌现出了许多直到今天也依然被我们所津津乐道的文化名人和文化现象。正是在这一段时间里,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建立了。她通过对绘画基础的严格训练和奖学金制度,采取与新古典主义趣味相吻合的治学态度,使得英国的绘画艺术终于得到了举世瞩目的发展。 英国皇家美术学院于1768年由乔舒亚·雷诺兹爵士(Reynolds Joshua,1723—1792)创建,目的是让学生受到成为艺术家的恰当教育。在英国皇家美术学院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可谓人才辈出,为培育世界级的绘画、雕刻、建筑艺术英才做出了巨大贡献。雷诺兹爵士于1769—1790年间。陆续在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发表了15次演讲。这些演讲奠定了他整个宏伟风格理论的基础,为当时的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树立了一个系统严格的规范。 雷诺兹去过意大利,并认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大9币们是真正的艺术典范,因此他要求学生们认真研究和摹仿拉斐尔的素描和提香的赋彩。通过那一时期雷诺兹在皇家美术学院所做的一系列演讲,我们可以了解到雷诺兹艺术趣味规则和权威重要性的信奉。他相信,如果学生有机会亲自去意大利观赏临摹大师们的绘画杰作,那么艺术创作中的正确程序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够教授的。因此,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如同欧洲许多美术学院一样,推行古典式和学院式的教育模式。学生必须花很多时间临摹古典雕塑,也许仅仅是临摹某些名作的石膏复制品,但这只是临摹已经被其他艺术家精炼过的人体解剖模型,最关键和最困难的还是上写生课。在这种课上学生要学会从自然中提取只对理想的艺术有用的因素,只有这些才被视为是纯洁之美的最高表现。学院派的教授们始终认为古希腊、罗马用人的裸体形像来创造理想的人体,是艺术能达到的最精炼、最庄重的表现形式,而临摹则是学会表达这种美的中介。在能够使用水彩、油料或其他附加手段之前,素描是每个艺术家必备的基本训练。学院派画派追求形式的完美和内容的典雅,其绘画题材多取材于历史、神话等古典题材或者取材于人物和自然,其选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历史画”。实际上,被学院派所推崇的历史画虽然名义上是指以历史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但是其画面却总是带着古希腊式的理想化色彩。而这个名词也是在后世对于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大师诸如拉斐尔等的作品进行评价时所发明的。 雷诺兹接受的是17世纪有影响的批评家的艺术观点,那些批评家都很注重“历史画”的高贵性,希望它在英国复兴。于是,他的演讲中充满了为高贵的题材而奋斗的告诫,宣称只有伟大而感人的题材才称得上伟大艺术。雷诺兹的演讲中说到:“真正的画家不是致力于作品描摹得精细美观去取悦人类,而是必须致力于以它的理想的崇高促使人类进步”。 由于学院喜欢强调往昔名家的伟大,形成了顾客们只愿意购买前辈大师的作品,而不愿意向当代艺术家订购画作。因此,作为一种补救措施,学院每年举行优秀学生及艺术家作品展,参观者可以购买自己喜爱的作品。但是,这种展览潜在着一种危险,即壮观而做作的作品总会淹没单纯而真诚的作品,并受到更多的关注,这也直接导致了之后英国学院派美术遭到猛烈抨击的尴尬境地。但就在此时,学院派新的转机也出现了。 彼时的英国,艺术中的古典理念正在逐渐消退,历史画也正当时正处于衰落与垂死挣扎的痛苦之中,因此在当时的艺术中很少出现真正值得尊敬的历史主题。然而,有一个人是个例外,他甚至改变了皇家美术学院院长乔舒亚·雷诺兹爵士的立场,开创了历史题材画的新纪元。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就是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的第二任院长,学院派画家本杰明·韦斯特(BenjaminWest,1772—1801)。 P147-150 序言 在阳光明媚的午后,恬淡地泡一杯浓茶,慵懒地靠在休闲椅上,翻开一本具有清新艺术气息的书籍,细细地品味其中的滋味,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有人说,艺术如同生活一样,是一本打开的书,一百个人有一百种读法,自然也就有一百种感受。正如品茶要品出滋味一样,读书也要读出品味。品味艺术,感悟人生,总不免有所感触,或长叹,或欣然,感触愈多,收获愈多。 从一部书籍,可品味人生,无论这世间事物如何变化,只有艺术,才是最有品赏价值的,而品赏出来的艺术真谛,更是永恒的,它教导人们用艺术的眼光去探究世界;用艺术的眼光去品味人生。 在书里,我们以一个个艺术流派和活生生的艺术家们的艺术追求及逸闻趣事,尽可能全面地呈现给广大的读者,通过阅读品味那多姿多彩的真谛。相信在这些熟悉或不熟悉的画家和流派中,读者自会有自己的一番仁智见解。因为我们相信,从书本中可以读出思想,从叙述中则可以品出文化。 全书力求从文化艺术普及的角度入手,使人们在不经意间浏览了从爱琴海的古希腊到亚得里亚海的意大利;从阿尔卑斯山麓的德国、奥地利,到具有浓烈狂放和浪漫气息的西班牙和法兰西;从恬静理智的英格兰到宽广豪放的俄罗斯…… 通过这一系列的艺术之旅,使我们感受到:艺术来自艺术家的灵魂,它并不羞于面对富于挑战的文化,也不试图去匹配社会的标准。艺术是艺术家们要传递的思想,尽管有时在外人看来并不是完美的。 艺术家是生命杰作的创造者,他们用毕生的精力甚至生命来书写人类文明的华彩乐章。他们为人类生命世界带来了光明和欢乐、梦想与希望,为我们的精神创造出了广阔的自由生存空间。 当下,无论在世界还是中国,人们迫切需要心灵得到某种补给,正是这个原因,使得”艺苑下午茶丛书”具有令人难以忘却的浓郁茶香的味道,使得我们在匆忙、烦琐和躁动的生活间隙中,得以品味艺术的美妙和真谛,从而近距离地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无穷魅力。 邓国源 后记 美术学院的危机与未来 从最初的佛罗伦萨波伦那学院到今天,美术学院已经走过了大约6个世纪,经历了滥觞、发展、辉煌、停滞到衰落的历变过程。如今,一方面是各种当代艺术思潮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涌现,另一方面却是越来越多的人读不懂艺术家的作品。画家也无法通过作品清晰阐述自己的思想;一方面是美术学院、美术系和美术专业遍地开花,艺术专业考生人数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却是从美术学院毕业的学生们却感言读美院的唯一收获就是知道了不必读美术学院。 在编写了这本学院派艺术史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学院派艺术虽然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也确实在很长时间内被打入了冷宫。回顾艺术的发展史,学院危机的发生具有更为深刻的历史背景。我们看到19世纪印象派对权威的挑战。也看到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抬头,更看到了摄影技术发明之后,新科技对固有艺术的巨大威胁。新的时代与新的理念。不断刷新着人们对于美的理解与体验。 17世纪,“美学的基础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受到了法国知识界的普遍重视。那些通晓古典主义美学思想的作家、哲学家以及艺术家通常都尤其热爱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普洛丁的学说。这也使得浪漫主义思潮成为了对学院派美术掀起第一轮攻击的主角。他们认为这些“艺术的魔幻力”来源于“天才”和“灵感”,是不可能通过学院刻板的教学培养出来的,于是学院派艺术就这样被讥讽为“木乃伊的艺术”。而刻板、强制、平庸等等这些词,这些曾经被美术学院的先驱们用来讽刺中世纪行会的形容词,也终于被新的激进者用来嘲讽美术学院自身,使学院派艺术家们遭遇到了中世纪时行会所面临的同样的责难和尴尬。 与此同时,在美术学院内部,一些学院派的艺术家们也开始觉醒,他们开始认为艺术不应当属于任何人,不属于某个品味单一的皇帝。也不属于某些买得起画的贵族或资产阶级,更不属于全社会。艺术家以及艺术家的艺术只能属于他们自己,是自在而自为的,因此艺术家们必须“为了艺术而艺术”,仅此而已。虽然这样的想法显得十分理想主义和充满浪漫情怀,但是他们这种颇有些天马行空色彩的想法也确实得到了短暂的实现,并且一度在学院中占据了领导地位。但是在17世纪,由于美术学院体制总体上正处于繁盛的巅峰,因此大量类似的,以培养非精英艺术家为主要输出的职业学院出现在各地。美术学院的遍地开花显然引起学院派画家群体中激进者的强烈不满,激烈的艺术家们甚至干脆建议政府废除美术学院,让艺术家从这种体制中解放出来,从而获得追求更大自由的空间,因为他们坚信正是美术学院体制的持续延续才造成了当前艺术的一切弊端。然而,这样的鼓动竟然真的收到了实效。法国大革命期间,法国皇家绘画雕塑学院遭到取缔,而主张取缔皇家绘画雕塑学院最重要的始作俑者,恰恰就是学院派美术大师雅克·路易·达维特。作为新古典主义的执牛耳者,达维特本人却十分厌恶美术学院,他觉得美术学院那种僵死的体制和机构根本无法培养出大师。于是,身居权力层的他断然行使国民议会议员的权力,毫不留情地取缔了皇家绘画雕塑学院。好在这段美术学院惨遭取缔的日子维持得并不长久,1795年,伴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完结,法国皇家绘画雕塑学院又恢复了教学,并被改称为法兰西研究院,其下属的一个美术学院则改建为巴黎美术学院。 时至19世纪50年代,随着摄影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学院派美术又面临了新的威胁。在没有照相机之前。绘画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是写实,因此注重基本功和素描训练的学院派是写实主义的大本营。但是,伴随着1850年摄影技术这一意想不到的挑战者横空出世,既快又准的留影使得美术学院的写实训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大批艺术家也因此开始对学院派准则发起了强烈的质疑,他们纷纷脱离学院体制,甚至集结并建立起各种挑战学院派权威的私人工作室,浪漫主义、印象派、现实主义等流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轮番站在学院派美术的对立面为全新的艺术时代摇旗呐喊。 新兴起的印象派和现实主义将攻击的矛头明确地对准了学院派美术和美术学院体制本身,他们纷纷以学院为假想敌,力求证明自己的艺术远比僵化死板的学院规范来得令人心动和富有震撼力。那些被官方“沙龙”拒绝的画家,如库尔贝、马奈等等都在反对学院体制的“落选者沙龙”中获得了声誉,他们那些别出心裁的作品悄悄地抢了官方沙龙的风头,开启了19世纪中后期印象派蓬勃发展的潮流,甚至引领了后来一系列多姿多彩的现代派艺术。由此,学院派美术中那些一成不变的宁静画面和深褐色调子终于完全被历史所冷落,尽管学院派画家们也进行了不懈的改良和调整。但是如库丢尔、卡巴奈、梅索尼埃这样的学院派画家的作品还是从大众视野中渐渐消失,直至成为了保守派小圈子内少数人的爱好。 进入20世纪之后。当代艺术已经将研究和表现的触角探索到精神领域中前所未有的深度,艺术也渐渐成为再现当代社会人类内心世界的平台。各种异彩纷呈的前卫派、先锋派艺术引发了艺术潮流的一次次碰撞和更替,而学院派作品在风格、技法和观念上的探索和创新却鲜有突破,也因此成为了人们眼中活生生的远古化石。学院派美术成为了时代的弃儿,年轻艺术家们开始毫不掩饰对学院派艺术的反感,而批评家们则更加绝对地为学院派艺术盖棺定论,他们说“什么是学院派?学院派等于庸俗艺术,庸俗艺术就是学院派艺术。” 至此,我们悲哀地发现学院派美术似乎已经陷入了自它诞生以来艺术地位的最低点。学院派艺术家已经不再是一个值得骄傲的名号,它更像是一种讽刺,专门用来描述那些僵化、呆板而缺乏灵性的糟糕画家,又或者成为向官方谄媚的艺术的代名词。 大量从美术学院毕业的艺术家。开始采取一种与传统美术学院风格背道而驰的方法,表现自己的艺术理想。他们常常使用反美术学院的表现方式进行创作。其中以变革者身份出现的爱德华·维亚尔、自小就具有非常高超写实天赋的毕加索、在意大利美术史上地位等同于米开朗基罗的画家和雕塑家波菊尼、纽约学院艺术联盟的抽象主义画家莫罗、擅长表演艺术的博伊斯、美术学院毕业的表现主义画家施纳贝尔等都是最现实的例证,他们的基础技法源自于学院教育,然而他们却成为了学院派之外的最优秀的艺术家。美术学院似乎已经沦为单纯的技术提供者和技法训练者,它所能带给当代社会和当代艺术的,仅仅是基础的教育功能,而学院派美术,也因此被完全淹没于历史之中。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院派美术本身就真的没有任何价值。2008年,当一场冠名为“古典与唯美”的19世纪欧洲艺术精品展来到中国的时候,观赏者们无不对学院派画家的精湛技艺以及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典雅、和谐而赞叹折服。事实说明,学院派美术的审美观实际上还是值得我们欣赏和继承的,因为比起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艺术。学院派的古典主义显然更关照普通大众的审美趣味,也让艺术不再只是普通人眼中难以理解的、充满神秘主义气息的涂鸦。此外,在技法的培养和情感的表达上,学院派美术也有很多值得我们继承和借鉴的传统,在把思想转变成视觉语言的技法性训练上,在对于学生艺术观念和理想主义精神的培养上,强调基本功训练的美术学院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学院派对素描表现力的重视为艺术家高度的形体表现力提供了基础,对于理解和坚守古典主义的风格美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即使在学院派艺术成为众矢之的、面临最艰难时期的时候,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效仿大革命时期的法国,真的选择废除美术学院教育体制。因为我们无法忽略艺术净化社会道德的作用。美育必须是普通教育的一部分,艺术的神圣性所带来的教化作用是公众生活的必需品。 不过,这种学院存在必要性的认识也带来新的问题。美术学院的艺术观念和教学制度再次受到了被动的挑战——美术学院能否培养出大师,艺术是否可以在学院中教授?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天才是否要通过训练和培养产生,如何培养?传统的古典主义艺术标准是不是艺术的本质和必须追求的最高目标? 美术学院也确实很难面对这样的责难。在没有美术学院的时代,宏伟的教堂里动人心魄的壁画、巨大的天顶画,都可以由行会作坊里的师傅带徒弟来出色地完成。不仅如此,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还保证了风格技巧等传统的一代代延承。这在我们今天已经很难看到了,多数情况是学生在学院的教室里规规矩矩地完成老师的思想。出了教室。各有各的工作要完成,老师与学生之间不再相干。 人类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是紧随着问题的出现而出现的。面对接连不断的责难和质疑,美术学院的教育者们也开始重新思考学院体制本身的定位和价值。因此。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部分运营良好的美术学院,早就已经不再坚持以培养艺术家为目标的传统了,在社会的变革中,学院派美术和美术学院体制很显然的在不断繁盛的商品市场中为自己找到了新的定位。 以德国的包豪斯学院为代表,越来越多的美术学院将培养重点转向为设计学院和视觉创意学院。学院不再以培养从事纯艺术创作的自由艺术家为最高目标,而是将美术教育转向了与生活实际联系更为紧密的实用美术范畴,美术学院的教学开始更多地与社会需求相联系。这样的转变带给了美术学院新的生命,学院与生产相结合,学生的设计必须能够在工厂中变成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成熟商品。与此相应,在学科设置和教授的内容与方法方面,美术学院也重新回到了科学或者工程训练以及理论知识传授的方向,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美术学院在精英艺术和实用艺术方面的矛盾。 将问题拉近到中国,从南唐时期产生最早的画院到宋代几近完备的画院制度,中国的美术学院发展也经历了丰富多彩、复杂深刻的历史过程。然而,与西方学院美术中所追求的希腊古典艺术和文艺复兴艺术的观念不同,在中国传统中,对于书画“匠气”和“逸气”观念的重视,使得西方式的学院技法训练和理论基础在中国的传播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阻碍,也增加了学生用纯粹科学的方法观察世界、掌握造型手段的难度,这种差异与障碍性也促使中国的艺术家们对美术学院的制度与规范产生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审视。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们认识到,在宣扬个性与艺术自为的当代社会中,多元化的艺术实际上仍旧来自于由美术学院所奠定的基础。实际上,艺术的确需要浪漫、自在、偶然、个性与激情,但是这些感性因素却只有在理性光辉的照耀之下,才能够更自由而深入地表达人的精神,而这理性的基础,正是美术学院教育在教学中为当代艺术实践带来的积淀和引导。 学院派美术以及美术学院教育制度,自它诞生伊始,就再没有从美术史中消失过。不论兴衰荣辱,美术学院以及学院派美术本身都已经成为了时代精神的一部分,深刻地影响着当时社会中关于艺术的方方面面。了解欧洲的学院派美术和美术学院制度。实际上正如开启一扇通向西方文化之门,这扇门透过西方艺术发展史中美术学院的沿革和演化,为今天我们的美术学院制度的发展乃至整个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卓有价值的参考。在本书的最后,我们也希望这本书中所介绍的,关于西方美术学院制度和学院派绘画的内容,能够引发有识之士们对当前我国美术学院现状及前景的一些探索性的思考,如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那将是本书编写者最大的荣幸和欣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