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罪与美(时尚女王与法国大革命)/涵芬香远译丛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卡罗琳·韦伯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卡罗琳·韦伯编著的《罪与美(时尚女王与法国大革命)》内容介绍:玛丽·安托瓦内特是法国史上最美丽的王后,也是法国最奢靡无度的王后;是法国最具传奇色彩的王后,也是法国最后一位王后;是法国最为人民所唾弃的王后,也是法国下场最惨的王后。正是这般的备受争议,正是这般戏剧性的人生,让她的生命、形象与评价不断被挖掘与翻转。有人说,她十四五岁就成为险恶地缘政治的牺牲品,从奥地利嫁至法国皇室,在宫廷政治与贵妇交际之间颇多挣扎、叛逆与扭曲。有人说,她与丈夫路易十六虽感情淡薄,但坊间关于她的罗曼史已让她不枉此生。有人说,她这一生最大的不幸就是生不逢时,才会在法国大革命时以卅八岁芳龄走上断头台。有人说,至少她带着贵族的教养与风范抬头挺胸地赴死,临上断头台时踩到刽子手的脚,还从容有礼地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有人说,有人说……

内容推荐

卡罗琳·韦伯编著的《罪与美(时尚女王与法国大革命)》这部彻底重新审视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传记揭示出服装引发严重的社会政治混乱可以达到怎样惊人持续和猛烈的程度。一如加里亚诺的礼服所暗示的,王后与其民众之间存在一种具有煽动性的、最终致命的相互作用。通过考察渗透其荣辱浮沉的服装政治,作者希望对这位被无休无止地分析、无穷无尽地令人着迷的历史人物提出新的见解。

王后甚至用死亡坚持了时尚与政治之间的强有力的联系。作为法国最引人注目、最具争议的时尚标志,王后穷其一生铸就了这种联系。始终富于想象,即便时而纯属幻想,玛丽·安托瓦内特的衣橱既是梦想之源,也是梦魇之地。

《罪与美(时尚女王与法国大革命)》是一本名人传记。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潘多拉的盒子

第二章 裸身之辱

第三章 胸衣之缚

第四章 骑马若男

第五章 高发髻的运程

第六章 简朴生活

第七章 恼羞成怒

第八章 革命补救

第九章 本来面

第十章 黑色

第十一章 白色

致谢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第二章裸身之辱

1770年5月7日下午,当玛丽·安托瓦内特的送亲车队停息在正对法国城市斯特拉斯堡的莱茵河岸边的时候,黑森林上空乌云压顶。前一天晚上,在舒特纳修道院,这位皇室旅行者及其随从纵情地度过了他们在哈布斯堡王朝土地上的最后一夜,地方教会和政府官员用她的母语德语向她致词,并且称赞她是奥地利的女儿。但是,女大公现在就要永远地离开她的祖国了。

前轮停在通往莱茵河上一个小岛的一座桥上,而后轮仍在哈布斯堡王朝的土地上,四轮双座篷盖马车处于由五十七辆马车组成的队伍的最前面,象征性地占据着两国之间的中间位置。它的后面是玛丽·泰莉莎的帝国,距离最近的标志是附件的凯尔镇。在河的对岸,法国正在恭候她的新王妃。

当玛丽·安托瓦内特从她神话般的马车上下到桥上时,从严格的地理意义来讲,她既非在此,也非在彼。在安排她行程的过程中,法国与奥地利的外交官曾就交接新娘给路易十五的使者的地点,进行过激烈的争论。双方代表认为,在对方国家举行这一重要仪式将会使对方国家、对方君主不当地占先于己方。最后,直到一位谈判代表想起了在凯尔与斯特拉斯堡之间有一个不太明显的小岛,即厄普斯岛,把它推荐为折中地点,僵局才得以打破。外交官们命令在这片多沙、荒无人烟的土地上建造一座交接馆;尽管它是用廉价木材仓促建造而成,但其设计却像一座微型法国城堡。整个馆分为三部分。它有一个旨在为奥地利随从人员提供住宿而建造的套房,直通莱茵河的右岸,以及一个为来自凡尔赛宫的代表匹配建造的套房,面向河的左岸。分开两边厢房的,是中间的一个宽大的“交接大厅”——“女大公于其间被明显地变为法国王位继承人的大厅。”

一旦玛丽。安托瓦内特在其“傧相”——斯塔勒姆贝格王子、玛丽·泰莉莎皇室的特派公使——的牵引之下进入交接馆的奥地利一端,变化就开始了。在这个阴云密布的下午,大厦里面寒冷透风。呈现出一种不友好的态势,尽管它貌似装修豪华:五颜六色的家具借调自斯特拉斯堡的贵族富豪和路易十五自己在巴黎的王室家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后一个渠道提供了令四壁生辉的老式哥白林挂毯,但是,为了让这个空间隔绝于从大厦原木板的缝隙中呼啸而入的疾风,这些挂毯作用甚微。站在她的一大群聚在一起的随从中间,女大公苗条的身躯受到了不由自主的打颤的折磨。她的乳沟毕露,非常适合正式的宫廷盛装——里面只穿有一件雅致的无袖衬衫、紧绷的组合胸衣及让礼服有夸张外形的撑裙——几乎没有任何御寒作用。然而,即使这样的舒适玛丽·安托瓦内特也没享受多久,因为陪同她进入交接馆的侍女们的第一个与主要任务是要把她脱得一丝不挂。

从笨重的裙锯到宽大的裙子,从饰有褶边的蕾丝袖子到饰有丝带的紧身胸衣,从头发里的珠宝到鞋上的扣子,为了让这位姑娘看起来有法国味而精心选择的种种器物统统被脱掉或者摘除了,作为与哈布斯堡王朝的一种象征性联系被没收了。一如她在凡尔赛宫的一位侍女康庞夫人后来所解释的,波旁王朝的礼仪要求,这个仪式要保证这位外国准新娘“不留下(她娘家)皇室的任何痕迹,哪怕是一件内衣或者一双袜子,也不能留下”。

这个特殊的外国人只能穿法国制造的服装,这个事实并未使她免除传统的脱衣仪式。除她母亲给她的那只小金表——在侍女们没收她的其他东西时,她想办法留下了它——以外,“记忆中她可能喜欢的东西她什么也不能留,哪怕是一枚戒指、一个十字架……一个鞋扣、一粒扣子或者一只心爱的手镯,全都不能留下。”尽管这些物品都具有巴黎特色,但它们显然有携带不合时宜的奥地利联系的危险。所以,它们必须消失,连同它们主人心爱的非服装饰品——她可爱的黄褐色狮子狗。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侍女们告诉她,莫普斯将被送回维也纳,而不是从此陪伴她;在一个现在看起来必须越发无可挑剔的女人周围,它肮脏的爪子完全无法让人放心。

在侍女们继续脱掉她做工精细的服装,彼此间对自己应当带回哪些物品作为今次旅行的纪念品争论不休的时候,玛丽·安托瓦内特一概置若罔闻,无论这个告示可能已然造成了什么惊慌。其中的一些物品甚至落人了侍女们在交接馆里的法国同辈之手,后来在它们被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凡尔赛宫扈从戴着重新露面的时候,多次引起了她感到诧异的发现。礼仪不允许她抗议,更不允许要求归还被盗走的服装。她应该以适于未来王后的落落大方,忍受冒犯。P37-39

序言

约翰·加里亚诺(JohnGalliano)为他的克里斯汀·迪奥2000“化装舞会与束缚”(MasqueradeandBondage)系列设计的“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Antoinette)女装,讲述了一个完全出乎人意料的故事。这套礼服忠实于十八世纪宫廷服装的设计,其特点是撩人的袒胸露背、紧束的杨柳细腰、在胸衣上呈阶梯状排开的风情万种的蝴蝶结、由衬裙和圈环冲扩的大摆荷叶边裙。甚至在人们注意到装点圈环边缘每一道臀部饰缝的贵妇人本人的绣花肖像之前……礼服绝妙的超量设计便已然让人想起了法兰西最为艳丽的王后。

但是这两张肖像值得进一步细看,因为讲述故事的,正是它们。在礼服左边的臀部饰缝上,设计师放上了一张玛丽·安托瓦内特身着无人不晓的仿牧羊女服装的肖像——系在色彩柔和的连衣裙之上的褶边小围裙、缠有飘动的粉色丝带的装饰性权杖、显然与照管牲畜不符的高得离谱的发型。为了暗合王后的轻浮之名,此间的绣花组合更多地让人联想到小波波(LittleBoPeep),而不是高贵的君王气魄。在右边的臀部饰缝上,加里亚诺勾画出了同一个女人,她依旧缺乏王室气质,但这一次主要是以可怕而不是想人非非的方式。在这里,她穿着一身非常朴素、实用的服装,脖子上围着一条普通的白围巾,胡乱打理的头上戴着一顶下垂的红色“自由软帽”(1ibertvbonnet)——那些迫害她的革命者的象征。这一形象描绘了王后拖着沉重的步伐走向断头台,置自己的脖子于行刑的铡刀之下。

加里亚诺的对立性图案精致绝伦地表现了法兰西王后众所周知的人生轨迹,从魅力无穷到悲剧连连,从无尽特权到一败涂地。然而,所并置的不止于此。在把玛丽·安托瓦内特的过山车式人生弧线织入女装的结构之中时,设计师假定她的俗艳服装与她的被斩首之间看似有着某种直接的关联。他似乎在暗示,同时作为旧制度轻浮与革命复仇的代表——变幻莫测的、享有特权的化装舞会与你死我活的政治迫害,她的命运与有关她服饰的趣闻逸事休戚相关。依我看,这是一个确曾具有启发性的构想,因为我一如加里亚诺,仔细研读了玛丽·安托瓦内特有关时尚的言论。我已然发现,令人不快的文化苛评和严酷无情的政治仇恨始终梦魇般困扰着她在法国的二十三年王后岁月,而她有关时尚的言论在每一种意义上都是服务于她为之进行的活动的。

这是一部讲述时尚在玛丽·安托瓦内特一生中的作用的著作,她对服装的选择——极大地影响了十八世纪后数十年——在一定程度上同时决定了她的个人命运,以及整个旧制度的命运。这并非是一个其他传记作家愿意讲述的故事。从十八世纪的埃德蒙·伯克(EdmundBurke)到二十世纪的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有关玛丽·安托瓦内特一生与时代的诸多编年史家已然把她塑造为一个情趣高雅但万劫不复的社会秩序的代表,而且有充分的理由。事实上,她在加里亚诺时装展及诸多其他当代文化媒体——从时尚期刊到大众电影(popularfilm),从麦当娜的演出与海报到一家瑞士钟表公司的近期广告宣传——之中的频频出现,证明她魅力不减当年,依旧能让人同时想起一个已然消逝的贵族世界的浮华与放荡。

但是,关于这个代表,尚有更多的考察空间。在勾勒玛丽·安托瓦内特从凡尔赛宫金碧辉煌的大厅走向断头台鲜血横流的台阶的宿命轨迹时,鲜有历史学家强调她的民众赋予她一路上每一步所穿戴之物的巨大重要性。在新近出版的一本德纳·古德曼(DenaGoodman)编著的选集中,一群当代学者探究了“围绕王后之躯进行至关重要的种种政治和文化论争”的手段。在这些分析中,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性事(sexuality)、生育能力及其他身体特征被视为了同时有关性别、阶级和权力的激烈论争的托词与催化剂,动摇了旧制度、引发了大革命。然而,令人好奇的是,在古德曼的选集中,除在皮埃尔.圣一阿曼德(PierreSaint-Amand)(他正确地建议了“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故事可以被品读为一系列穿着打扮事件”)和玛丽‘谢里夫(:Marysherift)(她分析了一幅王后身着非同寻常的套装的肖像)等人的几篇才华横溢的文章中以外,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服装——以及它们对她周围的人的意义——几乎没有受到广泛关注。除上述两位学者以外,尚塔尔。托马斯(chantal‘Fhomas,又译钱特尔·托马斯)在其卓著《邪恶王后》(TheWickedQueen)中把玛丽·安托瓦内特追逐时髦视为了法国民众转身反对她的众多原因之一,几乎是在孤军奋战地考察由王后那让人眼花缭乱的时装所引发的“决定性的政治和文化论争”。

现在该是更加详细地考虑这一问题的时候了,因为彻底地重新审视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传记揭示出她的服装引发严重社会政治混乱的惊人一致性和力量。一如加里亚诺的礼服所暗示的,王后与其民众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具有煽动性的、最终致命的相互作用。通过考察透露其升降起伏的服装政治,我希望对这位被无休无止地分析、无穷无尽地令人着迷的历史人物提出新的见解。

自十四岁的奥地利公主玛丽·安东尼娅(MariaAntonia)为了与波旁王朝王位继承人成亲来到法国那一刻起,服装与容貌问题就被证明是她存在的核心。对未来及日后的当政王后而言,一套严格的礼仪在很大程度上规定着她穿什么衣、如何穿衣、何时穿衣,甚至谁为她穿衣。这套礼仪的设立是为了展示和确认波旁王朝的重要性,已被法国的君王世世代代地强加在了他们的廷臣及其配偶身上。

甚至在她于1770年春天离开自己的出生地维也纳前往法国王宫之前,年轻的公主就曾在波旁王朝对待容貌、服装及公众形象的态度方面,接受过一次密集的速成培训。她被彻彻底底地重新设计了一番;一位著名的法国舞蹈老师训练了她在蹬着高跟鞋、穿着裙撑裙以及拖着笨重、不方便的长裙时,如何优雅地行走。她的长辈不断提醒她,作为一个法国王室之妻,她的成败将全然仰仗她的容貌。

然而,自她在凡尔赛宫的最初日子开始,玛丽·安托瓦内特就通过把她的衣服和饰品变为自由和声望的大胆表达,对抗由来已久的宫廷礼仪。一如诸多学者已然指出的,虽然她并未对作为具有深远影响的国际或者国内政策的政治显现出持久的兴趣,但本书将证明,在她为个人声望、权威,有时仅仅是为生存而进行的斗争中,她把时尚视为了一种关键的武器。随着她日渐成年及适应周遭不断变化的政治气候,她在这一脉的努力也日渐多元和老练。但是,作为一位尚不成熟的法国新移民,她为控制自己的服装形象而开始引人注目的努力,还为时尚早。终生倡导一系列大胆的时尚试验(一位贵族出身的同时代人将其描述为构成了“一场名副其实的服装革命”),她在法国王室配偶应当拥有的权力的种类与内容方面,挑战了被人普遍接受的智慧。

按照传统,这样的权力深受一个被称为《萨利克继承法》(salicLaw,又译《萨利克法典》)的原则的制约,因为它把女性排除在王位继承的序列之外。除寡居的王后在其子因年幼无法自行统治而作为摄政王行使职权的情况以外,法国国王之妻的作用原则上被限定在她为王室生儿育女的能力上。但是,在她与1774年成为国王路易十六的路易·奥古斯特(LouisAuguste)婚后的前七年里,玛丽·安托瓦内特发现这条路对她而言是行不通的。因为抑制性的心理及性冷淡的双重夹击,她那年轻的配偶拒绝圆房,这就把玛丽·安托瓦内特——为加强奥地利与法国之间的政治联盟而远嫁他乡——置于了一个非常不安的处境之中。因为一如她的母亲玛丽·泰莉莎女皇(Em—pressMariaFheresa)不厌其烦地提醒她的那样,除非她为波旁王朝生出继承人,否则法一奥同盟、玛丽·安托瓦内特自己在凡尔赛宫的地位都会是不安全的。到那一天,诸多不赞成结盟(意在彻底改变两国间长达数世纪的不和)的法国廷臣就会毫不犹豫地强烈要求,让一个更能生育的王妃来代替她。

受到这些怀揣阴谋的派系的孤立与失宠,这位奥地利新移民因此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承认失败、不光彩地回到奥地利,要么找寻在法国获得成功的别样方式。鉴于她的婚姻的巨大地缘政治赌注,第一种选择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玛丽·安托瓦内特开始用时尚对抗她的仇敌。借助精心挑选的、不依传统的服装与饰物,她打造了后来她称之为一种“(政治)信誉的容貌”的东西,甚至是在她在生育阵线频遭失败的时候。从她在王室狩猎时所炫耀的男式骑装到她滑雪时所钟爱的白色皮草和钻石,从她在全巴黎顶级时尚之地招摇过市的非常发型到她在凡尔赛宫化装舞会上所穿戴的精细伪装,玛丽·安托瓦内特用所展示的令人心惊肉跳的服装告知天下,她不仅仅是一个不合格的王后,或者也不仅是某种奠基性外交努力的象征。我将证明这些经常被贬损为王后欠考虑的轻浮的十足例证的服装,是如何把她定格为一个可以完全随心所欲地穿着打扮、奢侈浪费和行为处事的女人。

在一定程度上,这一策略并不新鲜。太阳王路易十四(TheSunKing,LouisXIV)——玛丽·安托瓦内特是他的远亲,且在孩提时代曾学习过他的丰功伟绩——曾通过采用非常威风、令人生畏的服装让观众唯有承认他至高无上的办法,在某种程度上推进了他的专制主义意图。他也喜欢精心设计的化装舞会、硕大无比的假发、闪闪发光的珠宝,以及意味着支配大大小小一切生物的猎装。后来,路易十四的继位人路易十五的情人,蓬巴杜夫人(。MadamedePompadour,又译蓬帕杜夫人、蓬皮杜夫人)和杜芭丽夫人(MadameDuBarry,又译杜白利夫人),通过花国王的赎金购买服装和珠宝显示了她们对王权无可匹敌的影响。对她们而言一如对太阳王而言,服装作用为交流政治权力的一个强制性的有效工具。

然而,由于她既不是国王也不是国王的情人,玛丽·安托瓦内特在服装上的态度代表了对业已确立的宫廷习俗的显在背离。因为事实上,无论是修改有关王室成员外貌的惯例,还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寻求关注或授权,这样的法国王后都闻所未闻。但是,这正是玛丽·安托瓦内特之所为,并且在她于1774年荣升王后之后变得更为大胆了起来。她的才干没有受到相互竞争的王室情人的挑战——因为害羞的路易十六压根就没有——年轻的王后果断地摒弃了长期旨在唤起波旁王朝的统治生生不息之感的死气沉沉、过时土气的王室风格,驶往了令人陶醉的新方向。在一群生机勃勃、极有天赋的巴黎设计师——今天的超级时装设计师的前辈——的帮助之下,玛丽·安托瓦内特打造出了林林总总的容貌,要么顽皮捣蛋和风情万种,要么昙花一现和瞬息万变,要么魅惑诱人和摩登时髦。

在更为精灵古怪的一面,她的标志性时尚之一便是高耸的高发髻(pouf),即一种被重重上粉的、摇摆不定的发型,它复制出种种复杂的场景,包括当前事件(比如海军战胜英军、高贵的法国公爵的诞生),以及想象中的乡村田园生活(包括风车、牧草的牲畜、劳作的农民,以及潺潺的小溪)。不那么招摇但同样新奇的,是王后越来越喜欢的别致、休闲的无袖衬衫,以之抗拒标准宫廷服装僵直的圈环和鲸须胸衣。被接受为小特里阿农宫(PetitTrianon)——即位后不久,玛丽·安托瓦内特作为礼物从她丈夫那里收到的私人乡间别墅——的非正式服装,这些自由自在的变换助长了显然不符合王室规矩的胡闹,比如在草地野炊、捉迷藏的游戏、嬉戏于漂亮而芳香的羊群之间。尽管保守的廷臣有抗议,说这些服装使得它们高贵的穿戴者无异于伺候人的村姑,但是王后及其伙伴们却醉心于她们的新服装给予她们的自由与舒适之中。

在贵族和有钱的资产阶级中,即使是那些认为国王之妻身上的这般变化令人震惊的妇女,也无法抗拒看她行事。“通过那些在法国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更为普遍的自相矛盾之一”,彼时的一位评论家写道,“即使是在人们就服装批评王后的时候,他们继续发疯一般模仿她。每个女人都希望拥有与她们曾见她穿戴过的一模一样的便装(deshabille),一模一样的帽子。”设计师——国民渐渐地称之为她的“时装大臣”——的巧妙促成她声名远扬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确立了自己乃一种不可轻视之力量——作为宛若最为耀眼的国王或者情人一般引人注目的王后,其高高在上的程度无关乎其生儿育女的愿景。

然而,她的名声是付出了代价的。受着身边那些人的过度监视,玛丽·安托瓦内特的非正统风格激起了廷臣们的强烈反对,他们不遗余力地压制她的崛起、对她背离由来已久的王室习惯恼羞成怒。反过来,这些贵族斥责她是一个鲁莽的奥地利闯入者,说她轻率地僭越王后地位的范围,凌驾在她丈夫之上成为她的臣民关注的焦点,以及于其间毁损他的神圣权威。他们也指责她和她的“时装大臣”耗尽了法国国库;由于近期的一系列国内与国际危机,法国国库无力为没完没了的帽子和衣服买单。

往往是通过出言不逊的地下小册子和漫画,有关王后时装行为的流言飞语从王公贵族的深宫大院流传到巴黎的市井小巷之后,同样激起了她出身卑微的臣民的愤怒。在凡尔赛宫的特权世界之外,玛丽·安托瓦内特价值不菲的服装渐渐地代表了致使诸多法国民众处于可怜的悲惨境地的巨大经济不平等。另外,她的一些批评者憎恨她是因为他们保留着这样的一种期待,即王后应当尊重其地位的既定限度,应当保持温和顺从、不偏不倚的优雅,一如先前的王后[比如路易十四的已故妻子玛丽·莱克辛斯卡(MariaLeczins—ka)曾坚定地表达的那样。然而,新王后的挑衅性服装表明,她压根就没,有想过做这样的事情。

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公众人物生涯的合成性悖论是,尽管她凭借直觉抓住了服装表达地位与影响的潜力,但她屡屡对她的服装会在她的臣民中引发的反应判断失误。她是在为双重观众演出——贵族和平民,这几近必然地意味着她不可能在所有时候取悦所有人。但是,通常情况下,她在服装上的反叛催生或者恶化了两个团体的种种怨恨,直到在诸多政治问题上彼此分离的两个世界,贵族和平民,在他们对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仇恨上达成了迅速扩大的意见一致。一如克劳狄斯(Claudius),非法即位的“破衣烂衫之王”(kingofshredsandpatches)被莎士比亚(Shakespeare)笔下的哈姆雷特(Hamlet)视为了腐朽丹麦的全部代表,这位以高发髻与羽毛著称的王后渐渐代表了王室特权的最糟糕一面——以及革命的绝佳理由。

在他们风卷残云地改革法国社会和文化的时候,推翻了路易十六政权的革命者所成功消除的,不仅有一种基于根深蒂固的、臭名昭著的社会等级区隔的政治制度,而且包括赋予这些区隔以物质形式的种种标志——宫殿和监狱、盾徽和王冠。就本研究的目的而言,令人遗憾的是,准确地讲,造反者的破坏性疯狂将玛丽·安托瓦内特华丽的个人服装藏品化为了一堆破布碎片。1789年10月,造反力量攻打凡尔赛宫之前,藏品塞满了城堡里的整整三间屋:房间是向公众开放的,准许参观者亲眼目睹王后无以数计的饰物和衣服。十月起义之后,王室成员们被迫从凡尔赛宫迁到了杜伊勒里宫(Tuileries),即他们的巴黎宅邸;玛丽·安托瓦内特的诸多在袭击中没有受到毁损的服装被送往了那里。但无论是这些服装还是她在巴黎期间委托定制的服装,都未能在革命的后期骚乱中幸免于难。

1791年6月,王室企图逃离首都失败期间,据报道一群掠夺者闯入了杜伊勒里宫,洗劫了逃亡之中的王后的物品库;大革命期间,王后的物品库依旧宣传着她并未削减的君主特权意识,因此继续激发起人们的愤怒。十四个月后,1792年8月10日,骚乱的人群再次包围了杜伊勒里宫,这一次国王和王后被送进了监狱,直至他们于1793年被斩首。除她从宫中逃跑时丢失的微型饰带拖鞋、由君主制的忠臣后来作为纪念物而保留的部分被毁损服装以外,完好地逃过劫难的,玛丽·安托瓦内特衣橱里几乎什么都没有。

可悲的是,残存的碎片——散落一地、污痕遍布、惨不忍睹——无法胜任复原王后气势恢宏的时装这一任务。然而,有关玛丽·安托瓦内特服装偏好的历史记载依旧可以从诸多其他十八世纪材料中得到收集:从正式的肖像画到讽刺漫画、从时装期刊到色情小册子、从她的同代人藏品到她的服装供应商与衣橱管理人的账本。另外,零零星星的历史记载也可以从这样的传记作家的搜寻中得到重构,他们虽然不是主要聚焦于玛丽·安托瓦内特对时尚的迷恋,但非常关注她的奇装异服。就此而言,安东尼娅·弗雷泽(AntoniaFraser)新近出版的著名传记对我特别有帮助,因为它提供了有关王后时装风格的美妙细节(以及它所展示的关切)。与我一样,弗雷泽经历了绝非太过不证自明(none-too—self—evident)的过程,获准亲自查阅保存在法国国家档案馆(AchivesNationales)的几本时装公报(gazettesdesatours)——不同凡响的十八世纪“容貌书”(100kbooks),内有样布和简短的服装描述,玛丽·安托瓦内特每天早晨正是基于它们选择衣服。

无可否认,由于甚至看似最为中立的历史记载中也有混乱和遗漏,要准确地判定玛丽·安托瓦内特穿了什么、服装何时被制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当某个主题一如这位争议王后的服装,始终如一地引发出多样而严肃的反应的时候,传记事实与文化虚构之间的界限可能就会特别难以界定。(这同样适用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普遍行为;因此,在标示她服装指南中最为突出的传记元素时,我依赖于小心谨慎地研究一代又一代的传记作家、从头至尾大量而充满感激地进行引证。)并非旨在解决这些有关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服装的困难,我已然勉力通过尽可能仔细地证明我的资料来源处理了它们,以及通过凸显观察者最主要的政治动机——无论他/她是否是反奥地利、反女权主义、是亲君主主义者或者赞成革命派——最为尖锐地对他/她的主张表示怀疑的地方。

同时,我有意识地决定,让本研究不排斥出现在王后被衣服包裹的人格周围的种种混乱和错觉,因为这些也会为我们提供一些有关她的人格如何被表征、被感知的重要内容。如林恩·亨特(LynnHunt)在其关于革命色情文学(revolutionarypornography)的著作中所证明的,关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慕男狂(nymphomania)、同性恋及其他性“变态”行为的疯狂地夸张的、经常纯属杜撰的故事,不但与共和政治根深蒂固的厌女症(misogyny)不符,而且由王后的仇敌进行整理,为她的处决立案。林恩已然证明,这样的虚构之谈可能具有千真万确的政治重要性和千真万确的历史意义。它们具有改变生命——甚至终结生命——的权力。

我以大致相同的方式接受了如下观点,对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服装选择的叙述要么貌似中立要么显然夸张,二者旨在凸显这些选择大张旗鼓地引发议论、催生动乱的能力。一如迈克尔·翁达杰(MichaelOndaatie)以历史上另一个更加难以捉摸的反英雄——比利小子(BillytheKid)——的声音之所写:“让项链成为我的血肉伴我一生吧。”一次又一次地因为她的时装罪行受到指责,玛丽·安托瓦内特很可能也以大致相同的方式描述自己。事实上,根据传记作家卡罗丽·埃里克森(CarrollyErickson),在断头台将自己的嗜血版项链切入王后的喉咙后不久,巴黎的那些出身高贵的女人就开始了系“细细的红丝带于自己的脖子上,以提醒她们可能不久就会遭受的一切”。因此,即便到死,王后也在矢志维护时尚与政治之间的强有力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作为全国最引人注目、最具争议的时尚插图,是她穷尽一生形塑出来的。始终富于想象,倘若时而纯属幻想,玛丽·安托瓦内特的衣橱既是梦想之源,也是梦魇之地。

书评(媒体评论)

卡罗琳·韦伯对于王后及其风格的生动描写让我们为之扼腕叹息……通过对引发法国大革命的时代背景动听的全新阐释,韦伯把那句著名的格言“让他们吃蛋糕好了”改写成了“让他们穿布衣好了”。——《华尔街日报》霍华德·布洛赫

凡尔赛宫时尚与权力的真实写照。韦伯对王后的同情有目共睹,她对时尚的着迷颇具感染力。肤浅吗?绝对不。引人入胜吗?页页如此。——《书评》埃米·斯克里布纳

相当有趣。——《纽约时报时尚杂志》奥拉西奥·席尔瓦

与众不同的是,当作者激情地论述服装对于认知与自我认知所产生的影响时,你可以看到严谨的阐释效果与历史责任。——记录网安妮·霍兰德

本书精辟地反驳了人们对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普遍看法。王后过分奢华的穿戴使得不少抨击者低估了她的政治意图与重要性;韦伯通过细致入微的讲述,不仅重塑了这位已故王后的历史影响,重估了她的历史作用,而且对她进行了令人如痴如醉的刻画。——《每日电讯报》(伦敦)露西·摩尔

一部撩人心扉的著作。(关于十八世纪丑闻的猛料——与之相比,我们的小报黯然失色!)——《纽约邮报》莉兹·史密斯

卡罗琳·韦伯的《罪与美》从一个十分有趣的视角考察了玛丽·安托瓦内特——她作为时尚创新者的夸张人格。被迫为有利地位钩心斗角,法国廷臣无不是时尚的奴隶,而王后们则往往更加端庄与克制。相反,时尚的闪现是由国王的半公开情人所实行——按照韦伯的解释,这一角色被玛丽·安托瓦内特不告自取(她的丈夫没有情人),最终损害了她的名声,方便了恶意诽谤的小册子作者把她讽刺为妓女。——《旧金山纪事报》卡米尔·佩格利亚

惊人的考察,怡人的叙述。——《出版商周刊》(星级评论)

玛丽·安托瓦内特成为了法国全盘皆错的化身;通过仔细分析她的服装选择,韦伯不但揭示了这些形象是何等的千差万别、何等的自觉,而且揭示了……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主要生活事件(何以)影响她对发型、服装及珠宝的选择。这是具有创见性的、准王尔德式的传记手法,而且……观点的支撑极具风格。——《泰晤士报文学副刊》(伦敦)弗朗西斯·威尔逊

满纸皆是阴谋故事,纯属平民与王室成员的癖好使然……文笔大胆,引人入胜。——《推荐书目》

惊人地详细。——《新闻与观察家报》萨曼莎·汤普森史密斯

学识精到之作……韦伯在诸多面向超过了安东尼娅·弗雷泽……《罪与美》的故事讲得更好……即使你知道了故事何以结局,你依旧会一页一页往下读。——《芝加哥太阳时报》德布拉·布鲁诺  《罪与美》是一本了不起的读物——不但内容翔实引人入胜,而且构思巧妙情节动人。围绕悲剧人生的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其他著述,无一能够如是把握她对时尚的致命嗜好。卡罗琳·韦伯不但融新见解、新材料于一体,而且拥有大多数作家可望不可求的非凡创作风格。这本书定将被人一读再读,然后流传于朋友之间。——《浮华一世情》作者阿曼达·佛曼

这是一部严肃的社会史著作。玛丽·安托瓦内特不可能发明服装政治学,但是她深知控制公众形象的重要性,虽然她经常判断失误。——《波士顿环球报》芭芭拉·费希尔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1:4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