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生活压力巨大,当代心理学认为要化解这些压力,个人必须超越“自我实现的需求”。超个人心理学就是研究这种实现的,他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之后,心理学的第四波浪潮,《超越自我之道(超个人心理学的大趋势)》涵盖了超个人心理学诸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可以从中了解超个人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与精神内核。本书由罗杰·沃什等编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超越自我之道(超个人心理学的大趋势)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美)罗杰·沃什//法兰西斯·方恩 |
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现代人生活压力巨大,当代心理学认为要化解这些压力,个人必须超越“自我实现的需求”。超个人心理学就是研究这种实现的,他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之后,心理学的第四波浪潮,《超越自我之道(超个人心理学的大趋势)》涵盖了超个人心理学诸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可以从中了解超个人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与精神内核。本书由罗杰·沃什等编著。 内容推荐 《超越自我之道(超个人心理学的大趋势)》由罗杰·沃什等编著。 《超越自我之道(超个人心理学的大趋势)》简介: 面对全球迫切的危机,有愈来愈多的人感受到自己是责无旁贷。也许你注意到周遭有些人开始力行环保、简朴生活,进行深度的自我省察,试图为特定族群、甚至全世界的人服务,思考人类更成熟的生存方式。这些调整与改变,是在呼应着全球的“超个人运动”。 超个人并非某个学派,它是一股潮流,一种跨学科、学派、国家、性别的运动,目的在于采纳包罗万象的途径,来反映出人类及宇宙超凡的可能性。我们可以从《超越自我之道》中了解超个人运动的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透过这股潮流,我们终于可以向累积了数千年的东西文化学习,再度寻得我们本质里的神性,学会与所有人类、宇宙以及众生和谐共处之道。 目录 Part1 超个人经验的种类 第一篇 意识之谜 第一章 心理学、实相与意识 第二章 长青心理学:意识光谱 第三章 意识的系统论 第四章 超常意识状态的类比与图解 第二篇 超个人的捷径:静坐 第五章 开悟的七项要素 第六章 静坐研究:艺术的状态 第七章 即使最好的静坐者也有旧时的伤口需要疗愈:静坐与心理治疗的结合 第八章 清明梦的益处 第三篇 清明梦 第九章 学做清明梦 第十章 超越清明:走向纯粹的意识 第十一章 持续的意识 第十二章 从清明到开悟:西藏的梦行瑜伽 第四篇 心灵展现者:迷幻药的意涵 第十三章 药物有没有宗教的意涵? 第十四章 形形色色的意识状态:笑气的观察 第十五章 人类潜意识的范畴:LSD 研究的观察 Part2 更进一层的发展 第五篇 发展的超个人面向 第十六章 超个人发展的范畴 第十七章 成为重要某人和无我之人:精神分析与佛教 第十八章 无我之种种 第十九章 前个人 / 超个人的谬误 第六篇 道路上的问题:临床关怀 第二十章 灵性急症:超个人危机的认识与治疗 第二十一章 成瘾是灵性急症 第二十二章 开悟大师的阴影 第二十三章 病理的范畴 第七篇 追求完整:超个人治疗 第二十四章 治疗的范畴 第二十五章 疗愈与完整:超个人心理治疗 第二十六章 超个人心理治疗的假设 第二十七章 完整的做法:身、心、灵 Part3 基础与应用 第八篇 科学、技术与超越 第二十八章 不同状态产生的不同观点 第二十九章 眼对眼:科学与超个人心理学 第三十章 科学与神秘主义 第三十一章 超个人人类学 第三十二章 濒死经验 第九篇 超越的哲学 第三十三章 超个人世界观:历史和哲学的反思 第三十四章 长青哲学 第三十五章 大存有链 第三十六章 隐藏的智慧 第十篇 照顾我们的世界:服务和记永续 第三十七章 慈悲:微妙的平衡 第三十八章 有意识的爱 第三十九章 超个人生态学 第四十章 深度生态学:重视大自然 第四十一章 个人与社会转化之道 第四十二章 超个人经验与全球危机 第四十三章 内心的曼哈顿计划 第十一篇 放眼未来 第四十四章 未来数十年的超越自我之路 第四十五章 意识的探险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超个人心理学最重要的研究项目乃是意识及超常意识,但你却很难看到有人探讨意识的定义。这种乏人问津的情况,清楚地反映出心理学受到行为主义学派所掌控的程度。长久以来,心理学一直在追求科学上的客观性,故而将意识这个议题排除于学术论述之外。到了20世纪80年代,它虽然重新拾回了某些人对它的尊崇,但意识的本质、重要性及存在与否的问题仍困扰着许多人,更遑论能否找到研究它的最佳途径了。 这份心理上的纠扰,反映了数个世纪以来哲学上的困惑。诚然,意识的本质乃是所有哲学论题中最基本而难解的议题,其中最极端的哲学发展,甚至主张“意识”本是个虚构概念,即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所说的“一个非实存物的名称”。另外一种极端的看法则称颂其为整个实在界的基础(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绝对观念论)。此外。意识也会被视为物质的偶发现象(唯物论),或者被看成根本实相的某个面向,而根本实相则是非心智、非物质,却又能够展现这两种性质(二元论或中庸一元论)。意识曾被视为一种生命的疾病(尼采),也曾被视为无限的至乐:吠檀多哲学所谓的存在一智慧一喜悦的三位一体(Sat—chit—ananda)。难怪有人会感叹:“到目前为止尚未出现过真正杰出的意识理论,甚至连共识都无法达到。” 对大部分的心理学与科学而言,意识乃是科学研究无法掌握的偶发现象。对大部分的西方哲学来说,意识则是概念分析无法克服的古老之谜。总之,意识就像漏网之水一般,无法被科学研究及概念分析完全领略。 然而从某些东西方哲学与宗教传统的角度来看,这根本是意料之中的事。大部分的西方心理学都假设意识只是个人心智与头脑的资源与产物,但东方精神传承却假定意识即是绝对境界、神、空无、大心或梵我的一个面向。 根据这些传承的看法,我们平常的心智状态其实是阴暗的、如梦如幻或忧惚的。处在这种状态里,我们往往会认定个人的心灵就是意识的源头,而不是被创造出来的,也不是意识的成分之一。《瑜伽经》的结集者巴坦加里(Patanjali)曾说过: 心无法靠自己的光来照见一切。 只因它也是一个被自性所照耀的客体…… 而自性是无限的。 能照见内心活动的,只有纯粹的宇宙意识…… 个人心智一旦将宇宙意识的无限能量据为已有, 便形成了自我感。 从这个观点来看,意识既不属于个人,也不属于心智,它是超越个人及心智的。从绝对境界的角度来看,意识超越了时间、空间、属性、概念、类别及任何局限。甚至有入说,意识的究竟本质乃是无形无相、不可思议的。若企图描述宇宙的实相,其结果一定充满着矛盾,就如康德所言,任何一个妥当的立论,其反面也是妥当的。比康德几乎早生了一千五百年的佛教中观学派创始者龙树,也曾得到过相同的结论。肯恩·威尔伯说:“东方哲学与心理学的重要学派,代代相传着此一结论,并加以阐述及申论:理智根本无法领悟实相的精髓,只要它一企图这么做,必定助长二元矛盾性。” 难怪大部分的西方哲学、心理学及科学,都无法领略意识的本质。禅宗三祖曾说过: 以辨识之心寻伺大心,岂不是大错特错…… 你谈论得越多,越是远离真相。 若以现代语言来说,这其实是犯了“类型的错误”,即企图以圣波拿文彻所谓的肉眼和心眼去观看只有默观之眼才能见到的实相。 亚洲的灵修传承与圣波拿文彻的见解相似。意识是无法被觉知或想象的,只有借助直观才能体晤到它。只有直观到意识及超越心智的领域,才能发展出般若智慧,而得以脱离自我、尘世和对意识的扭曲观点。 一旦脱离了这些扭曲的观点,很显然就是在改变我们的心智状态了。虽然人类并不知道意识到底是什么,却倾力想改变他们在意识上的经验。一项跨文化的调查发现,数百个社会之中,有90%的社会将一或数种的超常意识状态体制化。在传统的社会里,人们一向视之为神圣境界。安德鲁·威尔(AndrewzWeil)的结论是:“周期性地转换意识的欲望,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驱力,非常类似于食欲或性驱力。” 如果将意识视为无法改变或无属性的东西,那么改变意识状态这个概念就变得毫无意义了。其实被改变的通常是心智状态,大部分的心理学家都隐约假定意识本是个人精神的某种作用,并因而探讨到“意识状态”这个词汇。因为这个词汇在文献中是很常见的,所以我们才会采崩它。 早期的研究误以为,由禅定或瑜伽所引发的超常意识状态是大同小异的,这显示出我们对类别繁多的超常意识状态的无知。举例而言,被印度的禅定方法及瑜伽锻炼所辨识出的超常意识状态,包括了高度专注的瑜伽三摩地或佛家的定境;在清醒的照见之下一直维持着坚定的平等心,故任何刺激对此观者皆无影响;还有一些意识状态,会把极细微的内在刺激反应当成注意的对象,如梵音瑜伽所引发的微细内音振动。某些锻炼引发合一意识状态,而自他之分得以消融,譬如禅的见性。此外入佛家的涅槃及吠檀多的止念三摩地(或为“无分别三摩地”),亦是所有现象或客体皆消失的一种意识状态;一味三摩地(或为“俱生三摩地”)的体悟则是,一切现象都是意识的变现。 不久之前,这些意识状态仍有许多被视为病态,其原因有好几个。其中之一是,西方世界过去只辨识出几种有限的意识状态——醒时、睡眠及陶醉意识状态——故而对其他的意识状态一概予以否定或视为病态。19世纪的一群外科医师曾目睹病人被催眠后接受截肢手术而竟然毫无痛感,于是他们下了一个结论,那名病人一定是被收买的流氓,凭着强硬的注意力伪装成毫无痛感的模样。后来,心理学家查尔斯·塔特也下了一个结论:“看来他们那个时代的流氓还真是强悍。”由此可见,临床精神科医师与八类学者往往将不寻常的经验视为病态,特别是别种文化里的人的不寻常经验,并假设只有正常意识状杰才是最佳的。P4-7 序言 一天晚上,我与家人到邻近的电影院看电影。午夜场散场后,我们走在电影院后面的小巷,发现巷弄里聚集了一小群人,在一楼公寓的门口。我瞥见里面有一个神坛,坛前坐着一个中年妇人,一个乩童正挥舞着手中的符,在她身旁作法。我一时兴起,带着看热闹的心情,往门口更靠近些。这时,乩童右手的符已经点燃了火,他在妇人脸上挥舞着,不时逼到她的眉心;左手食指指向天空,口中喃喃念着,妇人同时不停地大声打嗝。这个过程历时数分钟,乩童随后再提笔画符,递给从旁协助的人员。妇人燃香向神明祝祷后,接过庙中人员交付的神符,工作人员教导她拿回去火化后,将香灰掺水服用。仔细一看我才发现,在那个小小的空间里,围绕着墙边的圆板凳上排坐了许多等候的人。门口贴了一张写了四五十人名单的红纸,工作人员正逐一将作完法事的名字打勾。门口一位等候的年轻女孩热心地劝我们下回请早,此地既可以求神、治病、保平安,还能问爱隋兼事业。我继续穿过小巷回家,途中路遇新开张的意大利餐厅和音乐酒吧。午夜时分的酒吧门口人进入出,和社区的安静形成对比。或许这个社区的居民早就熟悉这种传统民俗与异国文化交杂的台北生活,可是身为心理学工作者,我并不觉得我们现有的心理学知识具有足够的理论架构来描述这样东西方交汇、传统与现代混杂的心灵现象。就我所知,在众多心理学派之中,只有超个人心理学企图回应这个现象。 《超越自我之道》是一本导览超个人心理学的入门好书,初遇此书是我在美国修超个人心理学第一门课时,课堂老师的指定用书。九年之后我在研究所教授这门课,这本书内的许多文章又再一次成为我使用的教材。本书涵盖的范围广泛,内容涵摄了大部分超个人心理学领域的核心范畴与议题。从20世纪70年代初版到1990年的全面改版,本书一直都是超个人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典籍。本书编辑时采用文章集结的方式,将超个人心理学所关心的议题、观点及与其他心理学流派不同的观点铺陈展现。出版当时,即立意要成为超个人心理学的学术宣言,并企图建立心理学的新典范。经过二十年,这本书已成为超个人心理学课程的重要典籍,其中收录了三十五位该领域重量级研究者的研究,对灵性传统与科学、心理交汇的种种生命议题提出了整合性的观点。书中的五十篇短文涵括了超个人心理学的所有面向,对于灵性与心理之间互动所可能引发的各类问题均有着墨。中译本的出版,对此地有心了解超个人心理学的人士来说应是一大便利。 超个人心理学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四势力,从第三势力的人本心理学运动发展而来,试图用更整合、更全面的观点理解人在关系、世界及宇宙中的位置。对西方社会而言,超个人心理学既是新兴的学派也是心灵运动的学术代名词。近四十年间,超个人心理学成功地结合了宗教、科学、哲学、临床、精神医学,与咨询辅导各领域的有心人士,为人类心灵的超越面提出理论依据、工作方法,及对现有问题的不同诠释。超个人心理学迥异于其他各心理学派之处,在于它以“多重意识”的观点理解人所存在的世界。理论的依据多半为世界各大文化传统及宗教的形上学观点,及赫胥黎所说的“长青哲学”;它视人及其现象世界为神圣领域(神或道)的闪现,人类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与这神圣的领域合而为一。因此可以说超个人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觉察自己与此神圣性关系的学问,人类身心的各种病态都可以“此关系的发展与受阻”来理解,因而针对心理病态提出许多不同于其他学派的解析。 例如:宗教修行里所谓的“走火入魔”,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宗教现象,被视为超越经验的歧途,须予以灵性上的导正;但精神医疗工作者依循精神疾病的诊断系统,却将此现象归为急性精神病,在治疗处置上,与一般精神分裂患者无异。当我们无法区辨不同的意识状态的特质、功能时,自然无法就其中所产生的问题,提出有效、正确的处理之道。而易将高层次意识所产生的问题,曲解为低层次意识的退化状况。 北美目前对走火人魔或宗教疾病现象的理解,主要仰赖格罗夫夫妇从70年代开始,逐步发展出来有关“灵性危机”的概念及方法,以区分其与精神分裂之不同。“灵性危机”概念的提出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已被列为DsMⅣ的附录之中。在台湾不乏相似的情形,许多超常意识状态中觉察出的症状或意象,无法以目前主流心理学的概念来理解,然而民俗疗法却在这个场域持续活跃地工作。精神心理专业人员若无法以“多重意识”的观点来理解人类的生命现象,就无法与宗教及传统治疗师对话,亦未能对个案进行有效的协助。 超个人心理学的观点不仅可以应对宗教的议题,同时也能给社会问题提供一个不同的视野。如目前引起关切的意识转换药物的问题,除了当前相关的法令政策、药物生理观点,以及社会流行文化的观点,超个人心理学的观点亦可使对于该问题的理解更为丰富。由于人们渴求更高的意识状态,渴望挣脱自我的束缚、经验个人界线的消融,渴望与他人合而为一的美好感受,使得用药者不断渴望重回药物经验。而当家庭、社会及教育系统过于注重物质与实际的功利目标,长期忽略青少年与青年心理与灵性的需求时,药物所引发的短暂乌托邦即成了渴求超越的便捷通道。 超个人心理学对成瘾行为的解析,是以更人性的角度来看待成瘾者,将成瘾行为视为对灵性的渴求,及对高层自我发展受挫的补偿。这样的认识使我们在协助他们脱离成瘾及药物时,能够以帮助他们找寻更高的自我发展作为治疗的方向。 另一方面,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的身体、心理、灵魂与自然等各种层次彼此交互影响。重视祖先、敬畏神鬼、相信因果轮回等概念,如影随形地影响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这些概念不应该只是文化心理学家们研究的主题或兴趣;相反地,心理治疗的实务工作者其实更需要自省:“如何将这些生活息息相关的概念纳入心理工作的治疗领域?”同时,更需时时审视:“现存的心理学是否囿于西方文化的视野,无法让我们看清楚更广大的人类心灵?”从20世纪下半期开始,华人心理学者及实务工作者努力建构以华人心理为主体的心理学体系。东方或中国文化的心灵与西方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中国人的圆融,不可区分的个人与宇宙,身、心、灵的相互影响,以及相通、相依的一种整合观点。因此,我认为作为华人,长在受东方文化熏陶的台湾社会,超个人心理学是一个不容轻忽的重要心理学取向。因为它意图建构的知识体系与宇宙观,与我们所熟悉、数千年传承的文化心理观有诸多类同之处,为建立华人心理学时可兹借鉴的观点。 台湾心理学工作者,不论是在实务领域,还是学术界,都应涉猎超个人心理学。不只是丰富知识与工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可以扩大知识视野,借以为人类心理学提供更多面、更完整的指向与全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