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世界武侠泰斗金庸的别样文字,十八般“文”艺,天上地下,无所不谈。
金庸是武侠小说名家,被誉为“华语世界武侠泰斗”,《寻他千百度》收录金庸先生半个世纪以来经典散文作品四十篇。金庸挂印封笔较早,散文写得不多,他对历史、对人生、对文化的深切理解和博闻多识,与他行诸文字的篇幅有点不成比例,正因为少,才弥足珍贵,可堪典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寻他千百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金庸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华语世界武侠泰斗金庸的别样文字,十八般“文”艺,天上地下,无所不谈。 金庸是武侠小说名家,被誉为“华语世界武侠泰斗”,《寻他千百度》收录金庸先生半个世纪以来经典散文作品四十篇。金庸挂印封笔较早,散文写得不多,他对历史、对人生、对文化的深切理解和博闻多识,与他行诸文字的篇幅有点不成比例,正因为少,才弥足珍贵,可堪典藏! 内容推荐 金庸的别样文字,超值收藏:华语世界武侠泰斗金庸的散文作品《寻他千百度》,收录金庸先生半个世纪以来经典散文作品四十篇。 金庸挂印封笔较早,散文写得不多,他对历史、对人生、对文化的深切理解和博闻多识,与他行诸文字的篇幅有点不成比例,正因为少,才弥足珍贵,可堪典藏! 天上地下,无所不谈:金庸常写社论,熟悉历史,并无好古轻今,也不脱离现实,引用史实来论断批评,真是信手拈来,上下、古今、中外,旁征博引,了无凿痕。无论粗犷、典雅、精悍,还是夸张、讥讽,都得心应手。 董桥、冯其庸、倪匡等名家联袂推荐——倪匡说,他的影评“但曾读过书的人,都说文笔委婉,见解清新,是一时之选”;冯其庸赞扬金庸的文字“千奇百怪集君肠,巨笔如椽挟雪霜”;董桥说,查先生文章与史识都上乘,以史论政,独步文林。 金庸的十八般文艺在《寻他千百度》中得到完美展示,影评,剧评,围棋史话,文史札记,史论……都值得品味! 目录 序——查大侠的独门剑法 Ⅰ 天上地下,无所不谈 马援见汉光武 马援与二徵王 郭子仪的故事 顾梁汾赋“赎命词” 谈谜语 也谈对联 月下老人祠的签词 民歌中的讥刺 书的“续集” 圣诞节杂感 钱学森夫妇的文章 永恒神秘的微笑 摄影杂谈 围棋杂谈 围棋五得 历史性的一局棋 谈“不为五斗米折腰” Ⅱ 十八般“文”艺 《相思曲》与小说 《无比敌》有什么好处? 谈《战争与和平》 谈《木马屠城记》 谈《凯撒大帝》 谈《驯悍记》 谈《王子复仇记》 谈《罗密欧与朱丽叶》 谈《理查三世》 谈《第十二夜》 谈《除三害》 谈《空城计》 谈《盗御马》 谈《狮子楼》 《梁祝》的“十八相送” 《射雕英雄传》后记 《神雕侠侣》后记 《连城诀》后记 《金庸作品集》新序 韦小宝这小家伙 附录 月云 金庸访问记 谈武侠小说 试读章节 马援年轻时家里很穷,常对朋友们说:“大丈夫的志气应是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老当益壮”的成语就是他创出来的。) 后来他在西北经营游牧,发了财,叹息说:“凡是经营产业,重要的是在能救济别人,否则不过是守钱虏罢了!”(“守钱虏”或“守财奴”的名字由此出。)于是把所赚的钱都送给穷朋友。后来听见甘肃的军阀隗嚣喜欢招聘人才,就去投奔。隗嚣很器重他,一切事情都和他商量。 那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汉光武刘秀在洛阳做皇帝,公孙述在四川做皇帝。隗嚣派马援做观察家,去瞧瞧这两位皇帝到底怎么样。马援和公孙述是同乡,一向感情很好,心想见到他时这位老朋友一定会很亲热,两人可以握手大谈往事。哪知公孙述极爱装腔作势,听见老友来到,他上殿升座,派大批侍卫两旁侍候,请他进来恭恭敬敬地交拜,说些客套话,演了一番仪式,然后请马援到贵宾招待所去休息,再令裁缝替马援缝制大礼服大礼帽,在宗庙里举行大会,召集文武百官举行正式见面礼。公孙述大摆仪仗,神气十足地赴会,对马援的礼貌十分周到,完全当他是最尊敬的贵客看待,礼毕之后就留他做官,要封他为侯爵,请他做大元帅。马援的随从们见这位皇帝如此相敬,都很愿意留下,马援却开导他们说:“天下群雄正争斗得十分激烈,公孙述听到人才来到,不匆匆忙忙出来迎接,反而大搞一套无谓的礼节,弄得大家都像木偶一般,天下有才能的人是不会长久给这位仁兄用的。”于是告辞回去,对隗嚣说:“公孙述不过是井底之蛙罢了,不如专心靠拢洛阳。”(“井底之蛙”典故出此。) 隗嚣于是派马援到洛阳去。马援到了之后,宦官引他进去,只见刘秀坐在宣德殿南边的廊下,只戴了一顶便帽,服装十分随便,就笑着起来迎接,道:“你见到过两个皇帝,我穿得这样马虎,实在惭愧之至。”马援行礼之后说道:“当今之世,不但君择臣,臣也要择君。我和公孙述是同乡,年轻时很要好。我到四川时,公孙述却在殿旁排列了执戟的卫队才命我进去。我这次远来,陛下怎么知道我不是刺客坏人,为什么这样随便?”刘秀笑道:“你不是刺客,不过是说客罢了。”马援见这位皇帝既随和,又有幽默感,心中钦佩之至,道:“现在天下大乱,称王称帝的人不知有多少,今日见你这样恢廓大度,就像汉高祖一样,才知只有陛下才是真的皇帝。”(“恢廓大度”这四字成语,就是这样出来的。) 马援回到甘肃后,隗嚣问他洛阳的情形。马援道:“我到洛阳后,皇帝接见我共达数十次,每次谈话,常常从黄昏直谈到天明。他的才能见识,实在无人可比,而且坦白之极,什么话都说,性格随随便便,就像汉高祖那样。至于谈到学问的渊博,政治眼光的敏锐,那更是前世的皇帝所不及。”隗嚣道:“你瞧他与汉高祖相比谁强些?”马援道:“那他就不及了。高祖喜欢自由散漫,现在这位皇帝却爱守法,什么事都要讲究规矩,而且他又不喜欢饮酒。”隗嚣听他大捧刘秀,很不高兴,道:“照你这样说,那是他比高祖更强了!” 后来马援果然归顺了刘秀。隗嚣数次反复,终于为刘秀所灭。刘秀得到甘肃后,再灭掉公孙述,“得陇(甘肃)望蜀(四川)”的成语,就出于刘秀写给统兵灭隗嚣的岑彭的一封信中。 今日的情况当然与从前帝王的争天下完全不同,但做领袖的人如有风度有见识,自能使人一见钦佩,这在古今都是如此。P3-6 序言 金庸以武侠小说名家,你说,其实他在“文学江湖”上,却是十八般“文”艺,样样了得。他写电影剧本,写影评,剧评,画评,乐评,舞评;他写游记,写围棋史话,文史札记;他写史论,考证之深与精令人惊叹。当年影响甚大的,实际推动了香港历史进程的,还有洞察时事的《明报》社评。 这些“文学概论”上细分的文体分类,在香港现代报刊史上,在我看来,不妨笼而统之,一概称为“专栏文章”可也。“专栏文章”者何?依主编查先生的定义,就是“天上地下,无所不谈”。譬如《三剑楼随笔》中,今天,金庸谈好莱坞电影《相思曲》如何媚俗,糟蹋了小说家凯恩(James Caln)的原著;明日,百剑堂主(陈凡)大聊顺德名菜;后天呢,梁羽生讨论变态心理。一些琐细的话题,被金庸拿来大做文章:陶渊明说“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五斗米”究竟所值几何呢?杭州月下老人庵里的卦签,又是典出何处?“无所不谈”甚至包括了数学:金庸援古引今谈圆周率(π),深入浅出,功夫很深,接着还考证出海宁陈家洛(《书剑恩仇录》)的世叔陈世仁,康熙时翰林,是有所成的数学家,所著《少广补遗》“发现了许多据说是前人从来没有谈过的公式。……一直研究到奇数偶数平方立方的级数和等问题”。“专栏文章”呈现了广博的中外视野和深厚的文史知识,你会说,在花果飘零的南国边陲,借由现代印刷媒体,正是这些斑驳的“散”文和“随”笔,保存和传承了新文化人的文化价值。 在“散”和“随”的剑花撩乱中,你也能定晴认出查大侠的本门剑法。琴棋书画,金庸写得最多的是“棋”。谈“各国的象棋”,谈中日的围棋,最精彩的是“历史性的一局棋”。说的是二十二岁的吴清源与本因坊秀哉下了四个月的一盘棋:“吴清源先行,一下子就使一下怪招,落子在三三路。这是别人从来没用过的,后来被称为‘鬼怪手’。秀哉大吃一惊,考虑再三,决用成法应付。下不多子,吴清源又来一记怪招,这次更怪了,是下在棋盘之中的‘天元’,数下怪招使秀哉伤透了脑筋,当即‘叫停’,暂挂免战牌。棋谱发表出去,围棋界群相耸动。”金庸解释了秀哉有权“叫停”而吴清源不能的规则后,写道:“这一局棋,其实是吴清源一个人力战本因坊派(当时称为“坊派”)数十名高手。下到第一百四五十着时,局势已经大定,吴清源在左下方占了极大的一片,眼见秀哉已无能为力,他们会议开得更频繁了。第一百六十手是秀哉下,他忽然下了又凶悍又巧妙的一子,在吴清源的势力范围中侵进了一大块。最后结算,是秀哉胜了一子(两目),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虽然胜得很没有面子,但本因坊的尊严终于勉强维持住了。”写到这里,还不算是地道金庸武侠笔法,你须得读他结尾处来了个“龙摆尾”:“许多年后,曾有人问吴清源:‘当时你已胜算在握,为什么终于负去?’(因为秀哉虽然出了巧妙的第一百六十手,但吴还是可以胜的。)吴笑笑说:‘还是输的好。’” 金庸读史,特别关注历史人物的性格与身世,关注世道人心,到后来,则往往聚焦于民族冲突与民族融合这样的大关节。本来是要讲汉代“伏波将军”马援的威水事,笔锋一转,谈起了被马援镇压的两位女性敌手:“二徵王”,说她们是“汉光武帝所执行的大国主义的牺牲者”,因感叹道:“两个年轻女子领导的起义达成了这样的规模与声势,在一千九百多年以前固然是空前的事,直到今天,世界史上也还没出现过类似的例子。只可惜历史传下来的记录太少,不能令我们多知道一些这两姊妹的状貌、个性和言行。”熟读《天龙八部》的读者,晓得乔峰/萧峰的身份认同如何在胡汉之间兜兜转转,当能明白金庸的“民族立场”在这里的倏然翻转。 金庸的剧评兵分两路,一路谈京剧(《除三害》、《三岔口》、《十字坡》),一路谈改编成电影的莎剧(《王子复仇记》、《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各各精彩。尤其引入注意的是谈论电影《大白鲸无比敌》的文字,连续写了’两篇。美国文学的经典名著,梅尔维的Moby Dick改编为电影,成绩平平。金庸说,电影拍出了“情节”,却没有拍出小说的“精神”。这“精神”就是船长亚海勃的灵魂,“是一个叛逆的灵魂,心灵的深度充满着憎恨与反抗”,由愤恨带来的疯狂导致最后的悲剧结局。金庸心有戚戚焉的是书中表达出来的那种愤世嫉俗的强烈呼声,接近疯狂的憎恨感与复仇欲,以及信仰迷失之后模棱两可的善恶观念。金迷们津津乐道的正是:四年多以后,“无比敌”成功转化为残暴的“金毛狮王”谢逊(《倚天屠龙记》)。这自是中西文学比较的上好题目了。 围绕“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创作谈”,或序或跋,或索引史料,或剖析人物,或与读者们交流,在我看来,都是金庸散文的精华部分,不容错过。然而,一如金迷们不满于查大侠太早挂印封笔,不写武侠小说,对金庸的散文随笔,你也会感叹说写得太少了。他对历史、对人生、对文化的深切理解和博闻多识,与他形诸文字的篇幅有点不成比例。不过你也说,正因为少,才弥足珍贵,可堪典藏。 二○一三年一月二十五日 书评(媒体评论) 金庸以武侠小说名家,你说,其实他在“文学江湖”上,却是十八般“文”艺,样样了得。他写电影剧本,写影评,剧评,画评,乐评,舞评;他写游记,写围棋史话,文史札记;他写史论,考证之深与精令人惊叹。当年影响甚大的,实际推动了香港历史进程的,还有洞察时事的《明报》社评。 ——黄子平 我写社论,那是写真。写小说,那是写美。而佛学,是揭示善的。真善美,才是一个完整的精神追求。 ——金庸 金庸笔下的一些个人漫谈、随意抒发己见的文字却最为引人入胜,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种氛围、一种场景……查先生文章与史识都上乘,以史论政,独步文林。 ——董桥 千奇百怪集君肠,巨笔如椽挟雪霜。 ——冯其庸 他的影评“但曾读过书的人,都说文笔委婉,见解清新,是一时之选” ——倪匡 金庸的语言是传统小说和新文学的综合,兼融两方面的长处,通俗而又洗练,传神而又优美。 ——严家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