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学潮迭起,清华园里派系纷争、驱逐校长风潮不断,梅贻琦临危受命,多方求解,结束了二十年间校长十易的动荡局面。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南迁,于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任常委会主席;在他的主持下,三校于战祸频仍、经费短缺、困窘闭塞中合作无间,学术、科研、教学取得奇迹般的成就。抗战胜利后北归复校,再到梅贻琦于台湾筚路蓝缕创建新竹“清华大学”——“生斯长斯,吾爱吾庐”,他的一生与清华紧密联系在一起。 作品以纪实手法生动展现了梅贻琦这位杰出教育家的成长、留学及其在动荡岁月执着教育的艰难历程。他提出并一生奉行“大师论”“通才教育”“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等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并以忠诚无私、寡言沉稳、刚毅仁爱的人格精神,成就了清华之清、联大之大,感染着一代代学人。 作者简介 岳南,原名岳玉明,山东诸城人,1962年生,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历任宣传干事、编辑、台湾清华大学驻校作家等。著有《风雪定陵》《复活的军团》等考古纪实文学作品十二部,有英、日、韩、法、德文出版,海外发行达百万余册。另有《陈寅恪与傅斯年》等传记作品十余部。《南渡北归》三部曲在海内外引起轰动,《亚洲周刊》评其为2011年全球华文十大好书之冠,称其为首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评论称:作者的感叹深沉而悲怆,令人惊悚不已——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岳南等作家写出这一年的好书,展现出全球华人的软实力及不断“向上的力量”。 目录 上卷:从南开到清华 序章 归去来兮 第一章 往事何堪哀 少年南开 庚子之乱与赔款 驻美公使梁诚的先声 第二章 乱世游学梦 尘埃落定 似曾相识燕归来 来者之可追 第三章 走进清华园 从学堂到学校 水木湛清华 清华园里好读书 周诒春的“初恋” 清华改大与校长出走 第四章 来是空言去绝踪 流水的校长 南开“王牌”随风飘逝 圣约翰人卷土重来 第五章 进向大时代的时代 旧学与新知 造就中国领袖人才 清华国学院的创立 第六章 南开系清华园沉浮 曹云祥的回马枪 张彭春败退津门 梅贻琦崛起 第七章 大角逐 国学研究院兴衰 梅贻琦与校长决裂 梁启超大战曹云祥 第八章 逐鹿清华园 罗家伦横空出世 梅贻琦出局 罗家伦与清华革命 第九章 罗家伦的胜败教训 大洗牌 改隶与废除校董运动 干戈突起 第十章 驱逐校长风潮 乔万选校门被拒 吴南轩走避东交民巷 翁文灏代理校长 重返清华园之谜 下卷:清华校长时代 第十一章 梅贻琦时代的开启 重返清华园 当头一棒 国难家愁 第十二章 黄金时代 群星映照清华园 “通识教育”的波折 教育·学风·师缘 第十三章 御射技艺的复兴与拓展 不窥园到强迫运动 体育的继承和真精神 “拖尸”的兴起与覆亡 第十四章 风雷激 “一二·九”运动 清华罢课风波 军警围剿清华园 第十五章 黑云压城城欲摧 抬棺游行与罢考始末 从西安事变到学生群殴 平津沦陷 第十六章 南渡自应思往事 黔滇路上 风雨联大 跑警报 清华之清 第十七章 烽火中的西南联大 迁校叙永 联大之大 大德敦化 第十八章 艰危岁月 光辉映照下的污垢 时穷节乃现 兼差 第十九章 走向胜利 创办清华服务社 胜利前的决战 在战争里成长 第二十章 “一二·一”惨案 案发 拉锯战 潮起潮落 九年移帐去 第二十一章 多难殷忧新国运 北归一梦原知短 如此匆匆更可悲 梅贻琦南飞之谜 第二十二章 大事因缘 浮槎入海 以启山林的岁月 新竹建校 最难风雨故人来 第二十三章 常留嘉荫咏清华 执掌“教部” “酒圣”梅贻琦 因缘果报会有时 最后岁月 鸣谢 序言 岳南先生是知名写实作 家,2011年我在新竹“清华 大学”校长任内,有幸拜读 岳南先生大作《南渡北归》 三部曲,该书以民初到上世 纪中叶知识分子遭遇为主题 ,是“一部二十世纪学术大 师们的情感命运之书”,从 一个清华人的观点来看这部 书,感觉处处皆见清华人, 时时皆闻清华事,剧力万钧 ,内心震撼不已,是一个难 得的阅读经验。后来有机缘 也顺利邀请到岳南先生担任 新竹“清华大学”驻校作家。 岳先生于2011年10月初到 校,除讲学外,并积极主导 及参与各项活动,包括 2012年4月份邀请清华名师 后裔来访、9月邀请大陆作 家代表团来访,并在同年12 月26、27日举行的“梅贻琦 校长逝世五十周年纪念会” 演讲等。 新竹“清华大学”邀请岳 南先生担任驻校作家,部分 构想是希望借重岳南先生的 才华与见识,完成一部以“ 两岸清华永久校长”梅贻琦 为中心的大书,承蒙岳南先 生首肯,于约五年前开始撰 写《大学与大师——清华校 长梅贻琦大传》,本人有幸 于2016年9月底阅读初稿。 本书除详细刻记梅校长 之生平外,并将清华大学从 建校到梅校长逝世的历史沿 革做了一番精要的爬梳。全 书共分上、下二部,除序章 外,共有二十三章。上部之 序章、第1至第十章,从梅 校长家事到求学过程开展, 包括与清华结缘,成为清华 第1届直接留美生(1909年 ),留美返国后担任清华大 学物理教员、教授(1915 年),教务长(1926年) ,代理校务(1928年), 留美学生监督(1928— 1931年)各阶段行宜与作 为。由各章标题可见,重点 在清华梅校长治校以前的“ 史前史”。下部为第十一至 第二十三章,则是梅贻琦治 校以后到逝世的清华史。据 岳南先生来函﹕“此书稿尽 管经历时间漫长,总算初步 完成,心中不免长吁一口气 。至于稿件的质量,不敢说 上乘,还算是尽力而为之, 非糊弄应景之作也。就好的 方面言之,此为梅贻琦校长 传记文学之第1部,是这一 题材和人物较为全面的传记 文学的开先河者。使用的材 料来自海峡两岸与美国等地 ,而对新竹‘清华大学’的材 料特别注意并加以引用,力 争实事求是,探寻历史真相 ,避免意识形态气味过重的 文章或校友回忆录‘左倾’或 所谓右派的干扰,对所涉人 物与事件,尽量达到‘持平 之论’。这样有利于还原历 史真相,让读者对梅贻琦以 及他那个时代的清华和梅主 持的西南联大相关人事与诸 种情形有一个清晰、明了的 认识,以达到陈寅恪先生所 言‘在史中求史识’‘寻找历史 的教训’的目的。”又云﹕“就 该著的形式与创作内容而言 ,目前所能见到、查到的材 料,几乎一网打尽。以后或 许有新的材料出现,并有超 过该著作者,但可以相信的 是,近期不会有了。这是作 者值得欣慰的地方,也是当 代读者视为幸运的地方吧。 (以上是我自己的评价,或 有不当之词语,但大体是这 么一个事实与意思。)”我 认为这是相当中肯平允之语 。梅校长一生奉献给清华, 在两岸清华担任校长二十四 年期间,以全副心血发挥才 智,奠定了北京清华与新竹 “清华”在两岸分别成为数一 数二名校的基础和声誉。梅 校长就任时提出的“所谓大 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已成高等 教育名言,深为世人推崇。 他在一次致校友函中说,“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而 以终身服务清华实践;一生 尽瘁清华大学,未曾一日间 断。清华事业就是他的事业 ,是古今极为少见的遇合。 梅贻琦校长是一位传奇 人物,他37岁即由大师如林 的清华教授群票选为教务长 ,42岁时又在众望所归下担 任校长,一直到73岁时在新 竹“清华”校长任内去世。梅 先生担任教务长期间,正是 清华成立国学院,震动学术 界之际;他于1931年起担 任校长,首先竭力平抚屡有 驱赶前校长之举的纷乱氛围 ,落实校园民主,继而积极 延揽大师级学者使清华迅速 成为顶尖名校。抗日战争爆 发后,梅校长以校务委员会 常务委员身份主持西南联合 大学校务,维持弦歌不辍, 居功最伟;到1941年,清 华已有“中邦三十载,西土 一千年”之誉。而在抗战前 后和国共战争时期,学潮不 断,校园动荡,梅校长均能 站在维护学校和学生立场, 加以平息。1949—1955年 滞美担任清华基金监督, 1956年自美转到台湾创建 新竹“清华”,从寻觅勘查校 址到筹措经费,披荆斩棘, 筚路蓝缕,圆满完成。招收 第1届研究生十五人,而第 三届研究生中即有李远哲先 生日后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加上华人中最先获得诺贝尔 物理学奖的李政道和杨振宁 先生出自西南联大,使得清 华成为华人地区。。。拥有 三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大学, 而这三位都出在梅校长任上 。诚如岳南先生所言,“这 个人才辈出,硕果延绵不绝 的局机,绝不是偶然的”。 梅校长逝世十周年纪念 会中,清华校友、曾任台湾 大学校长及“中研院院长”的 钱思亮先生代表各界所致纪 念词,大意为:梅先生对国 家的贡献很多很大,每一件 对别的人说都可称为不朽。 梅先生民国二十年(1935 年)接任清华大学校长。那 一时期清华 导语 全新再现清华“终身校长”梅贻琦与中国教育黄金时代! 历史纪实文学大家岳南披沥六载心血巨著,体大思精,波澜壮阔,史料翔实,笔墨酣畅,众多教育界名家联袂推荐,早该被重视的教育史上真正典范! 本书堪称全书视界宏阔高远,从庚子赔款开始,追溯了清华大学数十年的发生发展史,详述几位有影响有争议校长的功过,还涉及蔡元培、张伯苓、胡适、梁启超、陈寅恪、吴宓等诸多教育学术界大师级人物,并在大时代背景下折射出整个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对当代教育可有诸多借鉴。 书评(媒体评论) 我希望清华今后仍然保 持它的特殊地位,不使坠落 。……我希望清华在学术研 究方面应向高深专精的方面 去做。办学校,特别是办大 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 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材。 ——梅贻琦 梅先生做人、读书、做 事,都可以拿慢、稳、刚三 个字来代表,而特别令人想 念他的,就是他的真诚。 ——叶公超 梅贻琦生性不爱说话, 被弟子们称为“寡言君子”( Gentle-manoffewwords) ,若不与其相当熟悉,一般 看不到他的言笑。梅氏颀长 的身材常配一身青布长衫, 脸形如棱角分明的雕塑,风 度翩翩,算是那个时代的美 男子,曾被来中国访问的英 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誉为“中 国学者的完美典型”和“中国 学者的理想化身”。 ——岳南 民国以来,名校长群推 蔡元培、傅斯年;梅贻琦之 名不与焉,但专就办学教育 而言,在我的心目中,他才 是真正的典范。 ——沈君山 精彩页 严酷的寒冬比往年来得早了许多。 北平古城西郊,已凝冻成冰的残雪呈铡刀状,斜插于杂草败叶之间。阴沉的天空偶尔露出惨白的太阳,照射着雪草黏结的板块,反着阴森的光,一闪一闪,与滚动的漫天黄沙交结缠绕,升腾起一股刀兵四伏的朦胧幻象。烈风吹动中,树枝摇撼,枯絮夹着细沙碎石,如射出的镞矢飞舞旋转。稀落的行人,头上缠绕粗布围巾,或套一黑黄色狗皮长毛棉帽,弓腰曲背,蜿蜒前行。破旧的村落土屋,孤独地蹲在杂树丛生的荒野,显得分外寂寥落寞。放眼望去,满目河山透着冷彻骨髓的寒意。西山、海甸一带灰色苍茫里,影影绰绰的驼队在漫天风沙中缓慢地向古城移动。几只乌鸦于惊恐中放着悲声,穿过黑云冲向远方。天地迷茫处,动地的鼙鼓、战马的嘶鸣、学生的怒吼,伴着呼啸、凄厉的朔风隐约传来…… 这是1931年12月3日上午晚些时候,苍凉寒冷的西直门外,一辆灰黑色老旧轿车沿农事试验场(动物园)一侧转向北行。黄土加碎石铺成的路面经历了严冬干旱与车轮辗压,已是遍体鳞伤。飞转的车轮载着车身一路颠簸向前驰去,过黄庄、入海甸,越“燕京”,闻名于世的圆明园废墟的庞大石柱举目在望。沿收割后的稻田东侧前行右拐,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突现眼前。低沉短促的喇叭声响过,门旁警卫肃立,举手敬礼。少顷,轿车从中间圆拱门悄然驶入。 半个时辰后,清华园荷花池畔小土山一侧钟声响起,众师生从散落于园内的各处馆舍走出,于寒风中整理着衣帽或跑或走,陆续来到庄重肃穆的大礼堂坐定,以好奇与兴奋之情,等候新任校长就职演说。 与以往国立清华大学新科校长就职仪式不同的是,这个日光惨淡的上午,园内外看不到陪同、随扈、迎接新校长的党国大员、公安巡警甚至护兵卫队,更无专门邀请主持的司仪、乐队,以及大批男女记者拥挤冲撞、窜进窜出的热闹场面,嵯峨堂皇的大礼堂显得有些空荡冷清。上午11点整,国立清华大学教务长张子高、秘书长杨公兆、理学院院长叶企孙等,引领两位学者沿长廊一侧向主席台走去。坐者望着二人背影,交头接耳议论开来。行在前面,身材略瘦、具有典型南方人相貌特征者,是代理校长翁文灏。紧随其后,身材高挺削拔、精神矍铄,脚蹬加绒高帮布质棉鞋,身穿浅蓝布长衫,外罩藏蓝色夹袄,头戴细毡灰色礼帽的中年男子,便是部分师生久闻大名但未见其人的清华新任校长——梅贻琦。 掌声过后,首先由代理校长翁文灏讲话。 翁氏以家乡浙东宁波官话开门见山地说道:“今天梅校长到校视事,本人谨代表全校致热诚的欢迎。本人自今年七月间奉令暂代校务以来,因为各方面的事务纷繁,没有能用全部的时间,来替清华办事,这是很抱歉的。最近的两个月,本人因为职务的关系,常往来于京平之间,更没有能到校,承叶企孙先生的盛情,暂为代理,许多帮忙,这是本人应该致谢的。今天梅校长到校视事,清华负责有人,前途发展,不可限量,这是本人深为欣慰的。梅校长与清华有十余年深切不断的关系,大家均所谂悉,当然无须再为介绍。不过本人于今日临行之际,有两种善意的希望,愿意贡献给清华。” 讲到此处,翁代校长稍做停顿,以复杂、真诚的目光扫视一眼台下听众,语速缓慢略带沉重地说:“一种是希望清华以后要保持安静的空气;一种是希望清华要具有进步的精神。总而言之,希望清华以后在安静的空气中求进步。”言毕,目光投向台下师生并点头示意,听众以热烈掌声报以友好回敬。 翁文灏没有再讲下去,也无须讲出具体实例予以启示,刚才一番温和谦恭又暗含批评之意的话语已经做了表达,间涉的历史背景、师生关系、现实处境与未来希望,在场者自是心领神会—— 自大清王朝末年于这所废园兴建学堂算起,清华二十年历程,校名三更,校长十易。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以学生为主导的驱赶校长风潮逐渐兴起并愈演愈烈。许多年后,一个叫罗隆基的清华毕业生曾对外自豪地宣称,当年最大的丰功伟绩,就是“九年清华,三赶校长”,以示同学少年多不贱,个个都是叱咤风云、创造历史与改变历史的风云人物。 翁文灏出任代理校长之前,清华园内每位校长平均任期二年,在校最久者为周诒春,任期四年五个月;较短者为温应星、吴南轩,任期皆未过两个月;短者为乔万选,刚进校门即被学生赶出,任期约为一分钟;最短者为罗忠诒,未出家门即被拒,任期约等于零或负数。而在校长被驱逐之后的许多个时期,清华处于群龙无首状态,一切事务得益于多年形成的惯性或由校务委员会出面维持。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