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照片(第81辑)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冯克力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走出炼狱(上)

陈懋谱

正是莺飞草长、布谷催耕的季节。

早晨,生产队长派我去耙栽秧田,限我要在上午耙好一块两亩左右的水田,说是下午要插秧。我不敢怠慢,草草吃了几口饭就赶着牛,扛上铁耙,挽起裤脚,跳下水田忙碌起来。耙栽秧田是水稻种植过程中一项很费力的细活,要耙好一块栽秧田起码要横一遍竖一遍耙上六遍,才能达到土平泥绒的要求。一个上午要耙好两亩田已经超出正常工作量的一倍。牛喘着粗气,在我的吆喝鞭打下不停蹄地赶超时问。

太阳当顶的时候已耙完四遍,我正奋力压住耙杆,鞭牛把一堆高出水面的泥土往低处推,因推泥太多,纤绳不堪重负,“嘣”的一声断了。我去结断了的纤绳,老牛也许是要发泄对我的愤怒,尾巴一甩,正打在我的脸上,甩了我一脸一身的泥浆,我气急败坏地对牛大骂起来。这时,突然听见身后田埂上一个女人的声音:“老陈……老陈……”我的名字前面从来没被人加上“老”字,所以不知她在叫谁,没有理会,仍埋头结绳。

“陈懋谱……同志……”

听得出,“同志”一词是迟疑一下才补上去的。回头一看,原来是公社妇女主任、驻村干部在叫我。我好生纳闷:这么多年,无论是男女老少,非和我说话不可时,都是直呼其名,今天为何一个公社干部呼我名字后破天荒地加了一个“同志”,而且那语气已没有往日盛气凌人的严厉和鄙夷?边纳闷边听她继续说:“你马上把牛下了,到生产队保管室(平时集会的场所)开社员大会。”我更吃惊了,这些年,只有地、富、反、坏、右五类分子训话会才叫我参加,这社员大会的神圣殿堂,我还从来没有享受过登堂人室的殊荣。惊疑之余,预感到我的命运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这变化也许就从这声“同志”开始。

匆匆下了牛,连鞋也来不及穿,赶到保管室,室内已坐满了社员。蹑脚跨进门槛,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惴惴坐下。公社妇女主任宣布社员大会开始,接着郑重宣布:“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公社党委决定,摘掉陈懋谱右派分子帽子。”听见“摘掉”二字,我如逢大赦,心跳不已,赶忙站起来向社员们弯腰点头,感激涕零。为了这两个字,我用血泪青春奋斗了整整二十年,它标志着长达五分之一世纪的人生炼狱的结束,宣告我生命历程中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一个不容于世的孤魂野鬼终于获得一张重返人间的门票。伸出双手,分明已触摸到还略带冬日余寒的料峭春天。

当天下午,遵照公社的嘱咐,我背上行囊,身穿破衣,脚着草屣,满身泥浆,风尘仆仆赶往区公所知青办报到——他们要我去辅导全区知青参加当年高考。

从此,我离开了这个生活了十五年,洒下血汗,交织爱恨,苦我养我,患难与共的川北小山村,沿着崎岖的小道走向人生下一段漫漫旅程。

这天是:1978年5月5日,距彻底改变我命运的那个“不平凡的春天”刚好二十一周年。

写了张“犯上”的大字报

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大学校园充满生机与活力。宽松的政治环境,浓郁的治学氛围,丰厚的学术蕴藉,蓬勃的求学热情,构成了大学独特的人文景观,为莘莘学子的茁壮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声中,我奋力攀登在知识的崇山峻岭:或据案苦读,或挥毫笔耕;饮智慧之琼浆,餐文华之芳蕊;吐纳珠玉之声,卷舒风云之色。生活丰富而多采,思想浪漫而充实;不知什么是忧愁,不知什么是烦恼;乐呵呵铺筑着五彩路,美滋滋编织着成才梦。天上明霞似锦,心中好歌如潮。我们是新中国最幸福、最自豪的第一代大学生!

好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匆匆而过,转眼到了1957年。这一年是新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劫难年。几十万无辜的读书人在一场政治运动中遭遇灭顶之灾,一下子从天堂坠人地狱,用他们脆弱的生命和惨烈的经历为历史留下了一曲曲旷世悲歌。

这年春天,党中央决定在全国开展整风运动,清除党内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毛泽东主席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号召人们“不要怕向我们共产党人提出批评建议。 ‘舍得一身剐,把皇帝拉下马’”,鼓励民主人士大胆地“放”。4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继续放手,贯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接着在13日、17日、26日又连续发表号召“鸣放”的社论。在全国上下一片“放”的鼓噪声中,在各级党委的组织领导下,“大鸣大放”很快在全国卷起狂澜。只要翻开那时的报纸,每天大部分版面都是“鸣放”消息和著名人士的“鸣放”言论。

四川大学作为巴蜀名校,是高级知识分子、人才精英的荟萃之地,理所当然成了“大鸣大放”的热土。运动开始只在教师中召开各种座谈会,号召大家向党提意见,局面显得有些冷清。

一天傍晚,图书馆门前贴出一张题为《清华来信》的大字报,内容是介绍清华的“鸣放”情况。这是川大出现的第一张大字报,在全校引起强烈震撼,出于好奇,观者如堵,天黑后还有不少人秉烛夜读。这把火立即在川大熊熊燃烧起来。第二天,学生开始贴出大字报,很快把图书馆外墙贴得密密匝匝。学校为保证张贴大字报的场所,又在校园中心荷花池周围临时搭建了木栅栏,供师生张贴大字报,很快又被张贴一空。整个校园成了大字报的海洋。

这时我正担任川大学生会宣传部长,当然不可能置身“鸣放”之外,像参与历次政治运动一样,政治热情又一次高涨起来,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运动,5月的一天,校党委宣传部召集团委会、学生会干部开会,要求我们负责组织学生中的“鸣放”。会后,我们从各系团总支、学生会到各班级,层层进行动员,大字报、油印报、板报、自由论坛等各种“鸣放”形式大量涌现,全校师生都卷入这场规模空前的政治漩涡。

正是“鸣放”高潮之际,四川省委宣传部长来川大看大字报,了解“鸣放”情况,我是陪同参观的学生会干部。结束时,他把我们带到校党委办公室,对川大的“鸣放”作了指示。他说,川大的“鸣放”已发动起来,形势很好,但只是涉及了党政工作中一些具体问题,对一些重大政策问题还“鸣放”不够,应继续深入“鸣放”。根据他的指示,我们再一次进行发动,要求各系对重大政策问题提出批评建议。于是很快掀起第二波“鸣放”高潮。我为了带头,也借用冯梦龙“三言”的书名为标题写了《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等大字报。其实,我这些大字报也并未涉及什么重大政策问题,因为我对当时党的方针政策根本就没有反感,只是对一些看不顺眼的时风世象发了些牢骚,作了些讽刺,语言不免尖刻,背后还有一种出出风头的顽童心理。

5月下旬,省委宣传部长再一次来川大看大字报,我又是陪同者之一。他边看边说,川大的“鸣放”在方向上有问题,应引起警惕。当时我完全不知道他说这话的背景是党中央对“鸣放”已改变初衷,正准备开展反击,幼稚地认为他的谈话与党中央的“鸣放”政策相抵牾,和他上次来参观时的谈话也自相矛盾。于是毫无顾忌地写了一张犯上的大字报《质问×部长》。这一无知之举铸成终身大错,成了我后来被打成右派分子的铁证。

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一改过去鼓吹“鸣放”的调子,发出了反右派的强烈信号,全国政治形势风云突变,“鸣放”偃旗息鼓,反右派的呐喊响彻全国。川大的反右派,开始只是批判章伯钧、罗隆基等全国知名人士在报纸上发表的言论。以及校内最典型的人物——写大字报攻击毛泽东思想的生物系女生冯元春,还没有点名给谁戴右派帽子。当时我根本没意识到自己有什么问题,又积极响应号召,像当初响应号召投入“鸣放”那样,参加到反右派的斗争中去,大会小会踊跃发言批判章、罗等的所谓右派言论。放暑假前反右派暂告段落,四川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约我写了篇谈反右派体会的文章,8月10日在川台广播。

我轻轻掸掉几个月来的政治风尘,无忧无虑回到乡间消夏,尽情享受故乡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P30-35

目录

徐宗懋 黄杰与郑洞国

李亢美 海伦的故事

陈懋谱 走出炼狱(上)

倪艮山 七虎山一夜

唐龙潜 我的两次高考

吴新 我的奶奶和爷爷

袁刚 怀念母亲廖家珊

龚向阳 父亲和母亲的故事

嘉蔚 清末旧照《立宪万岁》

雷志华 何嫣 一组日俄战争老照片

刘巍峰 老镜头里的孩童

邹士方 北大访师记

李竹林 参与建设中国的第一个核武基地

闪发雷 建国初期的干部业余学校

马仁华 公安派出所纪事

吴家祥 对“瘟神”的记忆

李知生 抗日时期白云洞遭劫始末考

冯克力 时代转换之种种

封面 海伦在北京(李亢美)

封二 英国海军少校在刘公岛的婚礼(张军勇)

封三 母与子(韩英)

内容推荐

一张照片、一段住事,《老照片》出版也有五个年头了,把以前出过的集子合成四大本珍藏版,也算给《老照片》留个历史照片吧!

“逝鸿片羽”、“旧事重温”、“凝望集”、“故时风物”、“名人一瞬”、“秘闻片影”、“私人相簿”、“环球影存”、“记者手存”、“法国专稿”、“照片考证”、“再品斋”、“事件写真”……在回荡着回忆的背景音乐声中,你可以慢慢咀嚼每一个故事、每一张照片、每一个细节,细细体味我们经历过的或未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或未听说过的,任这些云烟般的往事穿透时空、萦绕在我们的心头耳边……

冯克力主编的《老照片(第81辑)》出版后风靡海内外,至1997年每辑销量达30万册,是当年十大畅销书之一。

《老照片(第81辑)》的出版被专家和媒体评为中国出版业50年间50件大事之一。

编辑推荐

照片能更多地留住历史的真实,全赖于它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不容篡改的独立话语。令人遗憾的是,在叙述历史的时候,照片的独立话语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即使在一些大量使用照片的书籍里,它也不过是某种历史结论的旁证,或某个历史的概念的图解。《老照片》试图在这方面有所改变,把照片置于观照的中心,让照片自己来诉说。有时候,照片蕴含的话语、传播的意味,远不是几条简单的历史结论所能涵盖的,而历史却只有正视和倾听照片的话语,才能鲜活生动起来。

一张照片、一段往事,《老照片》正在为人类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片段,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回望这些细节,也就有了特殊的意义!每张照片都蕴涵了一个真切、感人的故事。在这里,它们向我们传递的就是这些现代的我们所不知道一切,这些内容包括有人物经历、抗日战争历史等,都是些名人名事。

冯克力主编的《老照片(第81辑)》专门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简洁生动的文字,以崭新的视角回望历史,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0:54:54